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个体间DNA对致突变物损伤的敏感性存在差异,DNA在其损伤后会出现多种修复过程,使其原有的结构和功能得以恢复,应付各种内源性和外源性损伤因子对遗传系统造成的损害。个体间DNA损伤、修复能力的差异,对于疾病、环境有害因子作用的易感性必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Hsu提出DNA损伤、修复能力的综合识别系统,并用来推断致癌的易感性。它利用具有拟放射活性的博来霉素(Bleomycin,BM)作为诱导染色体断裂剂,在同一BM剂量、同一时间作用下,不同个体出现不同染色体断裂频率,反映个体DNA受BM作用后损伤、修复的综合水平。 相似文献
2.
肺癌是对人类健康与生命危害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肺癌发生是个体对环境危险因素的易感性与环境致癌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DNA修复基因与肺癌关系密切。本文从核苷酸切除修复、碱基切除修复、DNA双链断裂修复、错配修复等方面对DNA修复基因与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DNA损伤修复基因与遗传易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国家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在人类基因组计划 (HGP)顺利进展后 ,于 1997年底启动了“环境反应基因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的研究项目 ,即环境基因组计划 (EGP) ,旨在阐明基因和环境对疾病的影响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该计划列举了11大类共 76种再测序的环境应答基因 ,DNA修复基因被列为第一位 ,其中 2 1种DNA修复酶基因被列为重点研究对象。人类基因组与其他物种的基因组的功能一样均是编码信息从而保护遗传信息的完整性[1] 。DNA修复酶始终监视染色体并校正癌基因和有细胞毒性的化学物所致的核苷酸残基的破坏 ,若没有DN… 相似文献
4.
5.
与苯中毒有关的DNA损伤修复基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苯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化学物质。苯在毒物代谢酶的作用下,进入体内的苯代谢形成与苯毒性密切相关的环氧化物、酚类和醌类化合物。通过对DNA的直接氧化作用,并与之形成加合物,它们可造成DNA的损伤;遭受较严重DNA损伤的细胞易发生凋亡,修复失败时,损伤轻微的细胞则可能发生与损伤密度和DNA损伤修复能力有关的致癌性突变[1 ] 。DNA损伤的累积可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引起基因尤其是原癌基因(如ras)和抑癌基因(如p5 3)的突变,导致骨髓造血功能的改变,甚至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或白血病。DNA损伤修复基因泛指那些编码产物在功能上参与DNA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非吸烟女性群体中DNA修复基因XRCC1 (X-ray repair complementing defective repair in Chi-nese hamster cell1)同义突变多态与肺癌遗传易感性.方法 选择肿瘤医院55例非吸烟女性肺癌患者,74名正常对照者进行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P)分型,分析XRCC1 Pro206Pro和G ln632Gln多态/单体型与肺癌的关联.结果 XRCC1 Pro206Pro (G)变异等位基因携带者与AA野生等位基因纯合子个体相比较,肺癌发生风险为3.93倍 (OR=3.93,95% CI=1.47~10.52,P<0.004);单体型在肺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总体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5);由2个同义突变等位基因结合的单体型1[Pro206Pro (G)-G ln632Gln (A)]是高风险性单体型 (OR=4.04,95% CI=1.36~11.96,P=0.007);2个多态之间存在强烈的连锁不平衡 (D'=0.702).结论 非吸烟女性群体中,XRCC1 Rro206Pro (G)等位基因及含其等位基因的单体型可能是肺癌易感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氯乙烯致大鼠肝细胞DNA损伤与DNA修复基因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氯乙烯 (VCM)对大鼠肝细胞DNA的损伤作用 ,及对DNA损伤修复酶 [O6 甲基鸟嘌呤 DNA甲基转移酶 (MGMT)、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团 1(XRCC1)和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团 3(XRCC3) ]表达的影响 ;探索VCM所致DNA损伤的修复机制。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VCM染毒 ,实验组按不同染毒剂量分为 3个剂量组 ,分别为低剂量 5mg kg、中剂量 10mg kg和高剂量 2 0mg kg ,染毒12周 ,以单细胞凝胶电泳 (彗星试验 )测DNA损伤 ,免疫组化法测DNA损伤修复酶的表达。结果 低、中和高剂量组大鼠肝细胞DNA损伤细胞百分率分别为 11.75 %、12 .38%和 17.6 3% ,均高于对照组(5 .6 7% ) ,且中、高剂量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P <0 .0 1)。MGMT和XRCC1表达随染毒剂量增加而减少 ,而XRCC3的表达随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增加。VCM致DNA损伤与XRCC3表达有相关关系 (r=0 .4 38,P =0 .0 6 7)。结论 VCM可导致肝细胞DNA发生损伤 ,且存在剂量 -反应关系 ;DNA损伤修复酶参与修复VCM所致的DNA损伤。 相似文献
8.
DNA损伤修复基因高甲基化与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型遗传在肿瘤的发生中有一定的作用,DNA甲基化是表型遗传的主要形式,主要在转录水平抑制基因的表达。由于DNA损伤修复基因的高甲基化,致使修复基因的表达抑制,使得其对DNA损伤的修复能力下降,从而参与肿瘤的发生;但是有些DNA损伤修复基因的高甲基化也有有利的一面,如使得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增强,这对于判断肿瘤的疗效和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DNA修复基因XRCC1多态与肺癌易感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碱基切除修复基因XRCC1单核苷酸多态及与吸烟交互作用对肺癌易感性的影响。方法 以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采用PCR扩增限制性酶切法(PCR -RFLP)检测肺癌病例(n =14 9)和按性别、年龄频数匹配的正常对照者(n =15 7)XRCC1基因C2 5 30 4T和G2 815 2A多态,并比较不同基因型与肺癌风险的关系及基因多态与吸烟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肺癌风险的影响。结果 肺癌患者中,XRCC12 6 30 4TT变异基因型频率为12. 8% ,高于对照组6 . 4 % (P <0 .0 5 ) ;此种基因型个体发生肺癌的风险是其他基因型的2 .0倍(调整OR =1 6 ,95 %CI =0 . 5 7~4 . 4 7)。2 812 5AA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中为10 .7% ,高于对照组8 .3% (P <0. 0 5 ) ;经性别、年龄和吸烟状况调整,此基因个体发生肺癌的风险是其他基因型的2 .1倍(95 %CI =0 73~6 . 15 )。XRCC1基因这两个多态位点之间没有明显的联合作用,但基因型均吸烟之有联合作用而增高肺癌风险。结论 XRCC1基因多态及其与吸烟的交互作用在肺癌的发生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各种损伤因素如紫外线、天然的或者人造的各种致突变化合物、离子辐射及其体内生物代谢过程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等,均有可能引发染色体和线粒体基因组DNA多种类型的结构损伤(单、双链断裂,碱基修饰,DNA分子链间或DNA-蛋白质分子间化学交联等),基因组拷贝数改变,或表达调控障碍.DNA舣链断裂(DNA double-strand breaks,DSBs)是真核基凶组后果最严重的损伤类型之一. 相似文献
11.
DNA氧化损伤的修复及其与致癌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DNA氧化损伤与致癌、衰老、心血管疾病等有关,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DNA氧化损伤与致癌的关系。近年来,DNA氧化损伤后的修复又是此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仅1993年,关于DNA修复的文章在Medline就有3500余篇。现就DNA氧化损伤后的修复及... 相似文献
12.
DNA修复基因在防止机体受致癌剂作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尚不清楚特定的遗传变异对修复表现型和癌症风险的影响。通过测定308位属于欧洲发展规划组织(EPIC)的意大利人的DNA加合物水平及调查3种DNA损伤修复基因的多态性:XRCCl—Arg399Gln(外显子10)。XRCC3-Thr241Met(外显子7)和XPD—Lys751Gln(外显子23)。通过用DNA-32P一末端标记阵列测DNA加合物水平。用PCR—RFLP测其基因型。XRCC3-241Met基因型与较高的DNA加合物水平显著相关,而XRCCl-399Gln型和XPD-751Gln型仅在从不吸烟者中才与较高的DNA加合物水平相关。XRCC3-241Met纯合子平均DNA加合物水平为11.44±1.48(±SE),Thr/Met杂合子为7.69±0.88,而Thr/Thr纯合子为6.94±1.11(F=3.026,P=0.042)。从不吸烟者XRCCl-399Gln纯合子DNA加合物水平平均为15.60±5.42,与Gln/Arg杂合子的6.16±0.97和Arg,Arg纯合子的6.78±1.10相比(F=5.237,P=0.007)。调整几种混杂因素后观察到XPD-751Gln相比从不吸烟的XPD-751Lys纯合子其比值比有显著性(OR=3.81,95%CI:1.02~14.16)且DNA加合物水平高于平均值。表明所有已分析的多态可导致不同的DNA修复,并提示需进一步探讨存在于基因多态、吸烟和其他风险因素间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DNA修复能力与慢性苯中毒的关系。方法以γ射线作为诱变剂造成淋巴细胞DNA损伤,应用彗星试验和外周血淋巴细胞胞质分裂阻滞微核检测法,评价63名慢性苯中毒工人和45名同期接苯但无苯中毒表现的同工种对照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链断裂和染色体损伤微核形成的修复能力。结果苯中毒组的彗星尾长差[(4·64±1·57)μm]显著高于对照组[(3·77±1·30)μm](P=0·0029)。3AB指数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彗星尾长差>3·81μm的研究对象发生慢性苯中毒的相对危险性显著增高(OR=2·490,95%CI1·068~5·806,P=0·0346),而且,慢性苯中毒危险性与彗星尾长差之间存在显著性的趋势关系(P=0·0024)。3AB指数<0·20的研究对象发生慢性苯中毒的相对危险性与3AB指数≥0·20的研究对象无显著性差异。结论DNA链水平的修复能力与慢性苯中毒的发生关系密切,修复能力越差,发生慢性苯中毒的危险性越高。本研究未证明染色体水平的修复能力与慢性苯中毒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表型遗传在肿瘤的发生中有一定的作用,DNA甲基化是表型遗传的主要形式,主要在转录水平抑制基因的表达。由于DNA损伤修复基因的高甲基化,致使修复基因的表达抑制,使得其对DNA损伤的修复能力下降,从而参与肿瘤的发生;但是有些DNA损伤修复基因的高甲基化也有有利的一面,如使得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增强,这对于判断肿瘤的疗效和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DNA双链断裂(double-strand breaks,DSBs)是最严重的DNA损伤,可导致基因组不稳定和肿瘤。DNA双链断裂修复基因多态性能改变DNA损伤的修复能力,影响肺癌的易感性。本文就xrcc2、xrcc3、xrcc4、rad,brca1和brca2基因的结构、功能和与肺癌的易感性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砷化物的毒作用机制. [方法]MTT实验检测亚砷酸钠对A549细胞的细胞毒性,彗星实验观察其单独作用时细胞的DNA损伤效应;然后以3因素析因设计的彗星实验分析亚砷酸钠对苯并(a)芘(BaP)所致的DNA损伤效应的影响. [结果]随着亚砷酸钠浓度的增加,细胞存活率下降;在彗星实验中,当亚砷酸钠单独作用时,各浓度组细胞拖尾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联合BaP染毒,当BaP浓度一定时,亚砷酸钠浓度越高细胞拖尾率也越高,显著增强了BaP所致的DNA损伤效应.且亚砷酸钠预作用24 h后观察到的DNA损伤较同时染毒和BaP预作用24 h观察到的DNA损伤更为严重. [结论]亚砷酸钠不直接损伤DNA,能降低细胞DNA损伤的修复,从而增强另一种基因毒物所致的DNA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7.
DNA作为生命活动中最重要的遗传物质 ,在维护机体的正常功能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DNA结构特点及半保留复制特性 ,DNA分子易出现损伤 ,引起细胞及机体损害。对DNA损伤的修复 ,则是机体抵御各种伤害的基础。DNA损伤和修复涉及人体生长、发育、衰老、疾病等所有方面。由于DNA结构微小 ,直接检测过于复杂和困难 ,利用生物标记物进行DNA损伤修复检测是最可行的方法 ,也是危险性评价的重要方法。生物标志物是指生物系统内直接或间接与环境暴露相关的、可测量的生化、生理、细胞、免疫或分子变化 ,以及可测量的体液或房室…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研究核酸对大鼠淋巴细胞DNA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纯种雄性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核酸低剂量组、核酸高剂量组。空白组正常饮水,其余3组饮0.8%醋酸铅水溶液,核酸组灌胃核酸,空白组、模型组灌蒸馏水,5周后,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对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进行分析。结果 模型组大鼠淋巴细胞DNA的迁移率和尾长显著高于空白组,核酸组大鼠淋巴细胞DNA的迁移率和尾长显著低于模型组,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慢性铅染毒可致大鼠淋巴细胞DNA损伤,饮食核酸对淋巴细胞DNA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减轻铅中毒引起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20.
氟对小鼠睾丸细胞DNA损伤与修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 :探讨氟的生殖遗传毒性。方法 :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 (SCGE)研究了氟化钠对离体小鼠睾丸细胞的DNA损伤与修复效应。结果 :氟化钠在 (0 .6 2~ 5 ) mm ol/ L 之间可引起小鼠睾丸细胞 DNA单链断裂 ,出现拖尾的彗星细胞。无论是拖尾细胞百分率 ,还是 DNA迁移长度都随氟化钠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表现出明显的计量反应关系。此外 ,氟化钠所致的睾丸细胞 DNA损伤基本在 2 h内完全修复。结论 :在一定浓度下 ,氟化钠可引起离体小鼠睾丸细胞的 DNA损伤 ,可能是一种潜在的雄性生殖毒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