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开始时间对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99名AMI患者分为急诊组(30例),内科病房组(36例)和对照组(33例),比较栓塞冠状动脉再通率,住院期间心脏及其它并发症。结果 溶栓后再通率急诊组为86.7%、病房组为66.7%;心脏性死亡率急诊组为3.3%、内科病房组为8.3%,明显低于对照组(18.2%),结论 急诊溶栓治疗能显著提高AMI患者的急性期疗效和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静脉溶栓的疗效、安全性和不同时间溶栓对它的影响 .方法  5 5例AMI用尿激酶 15 0万u静脉溶栓 ,按溶栓距发病时间分为 6小时内A组 3 4例及 6~ 12小时B组 2 1例 ,对比两组再通率、4周死亡率及溶栓副作用 .结果 A组再通 2 7例 (79.4% ) ,B组再通 11例 (5 2 .4% ) ,A组再通率高于B组 (p <0 .0 5 ) ;4周死亡率和出血A组比B组低 (p >0 .0 5 ) .结论 静脉溶栓是有效、安全且适合我国国情的再灌注疗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龄(>70岁)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静脉应用尿激酶治疗高龄AMI患者29例(高龄组) ,并与≤70岁年龄组AMI52例(对照组)对比。结果高龄组再通率69 % ,对照组再通率75 % ,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溶栓并发症(出血、低血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出血并发症相对较高 ,但大多为皮肤穿刺部位瘀斑 ,无颅内及消化道出血。结论高龄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是可行的、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的疗效、安全性和不同时间溶栓对它的影响.方法 55例AMI用尿激酶150万u静脉溶栓,按溶栓距发病时间分为6小时内A组34例及6~12小时B组21例,对比两组再通率、4周死亡率及溶栓副作用.结果 A组再通27例(79.4%),B组再通11例(52.4%),A组再通率高于B组(p<0.05);4周死亡率和出血A组比B组低(p>0.05).结论静脉溶栓是有效、安全且适合我国国情的再灌注疗法.  相似文献   

5.
高爱民  王红涛  杨金选  李新梅 《医学信息》2003,16(10):601-601,60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尿激酶静脉溶栓加速给药方法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同时观察不同溶栓时间的临床疗效。方法  14 6例 AMI患者 ,均用尿激酶 2 0 0万 U静脉溶栓治疗 ,其中 2 5例先静脉推注尿激酶 10 0万 U ,余10 0万 U 30 min静脉点滴 (A组 ) ;另 2 1例为全量 30 min匀速静脉点滴 (B组 )。同时观察 6 h内溶栓 2 9例 ,6 - 12 h内溶栓 17例。观察内容 :临床再通指标 ,溶栓并发症和溶栓前后的纤溶 (PAI)活性检测结果 1A组临床评价再通率高于 B组 (76 %∶ 6 1.9% ,P>0 .0 5 ) ;2 A组在溶栓治疗 15 min后血液 PAI活性被明显抑制 ,B组溶栓治疗 30 min后 PAI活性降到最低点 ;36 h组内溶栓再通率高于 6 - 12 h组 (79%∶ 5 2 % ,P<0 .0 5 )。结论 尿激酶溶栓疗效与溶栓时间明显相关。加速给药可加快对血液 PAI活性的抑制 ,从而使临床再通指标的提前出现 ,此方法安全可靠 ,操作方便 ,值得进一步推广和验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对两组患者梗死血管的再通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两组患者梗死血管再通率比较:观察组患者再通38例,再通率为63.3%;对照组患者再通10例,再通率为16.7%.两组患者再通率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特点与护理方法.方法 2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两组患者都采用溶栓治疗,观察组在溶栓治疗的基础上行积极的护理措施.结果 观察组12例患者中11例再通,1例未通,再通率为91.7%.对照组12例患者中7例再通,5例未通,再通率为58.3%.观察组的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有效的护理方式对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再通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应用瑞替普酶(瑞通立、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激活剂)3代溶栓药,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5例急性心肌梗死,应用r-PA瑞替普酶(商品名、瑞通立)静脉给药做溶栓治疗.观察胸痛,心电图、心肌酶谱的变化,冠脉再通率.结果 3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冠脉再通30例,再通率85%其中发病1-12h内的溶栓再通率为90%,12-24h以内再通率为60%两者有显著性差异.年龄小于75岁与大于75岁无显著性差异.糖尿病组与无糖尿病组有显著性差异.35例溶栓患者无恶性颅内出血+胃出血并发症.结论 3代溶栓药(瑞替普酶,商品名:瑞通立)溶栓给药,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疗效显著.县级基层医院ICU,心内病房,无介入治疗条件可以提倡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再灌注治疗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 -а(TNF -а)的动态变化并评价其临床意义 .方法 对 48例发病 6小时内的AMI患者进行溶栓治疗 ,用放免法测定患者溶栓前、后 0 .5、1、2、4、12、48小时及1周血浆TNF -а及肌酸磷酸激酶 (CPK)的浓度 .结果  48例患者中 3 6例再通 ,12例未通 .溶栓前两组TNF -а浓度都大于正常值 3倍 .溶栓后TNF -а于未通组 48小时出现峰值 (2 5.8± 13 .4ng/ml) ,再通组无高峰 ,除峰值外两组无差异 .结论 AMI患者血浆TNF -а动态曲线能反映AMI早期炎症情况 .AMI炎症高峰在 51小时 ,再灌注后TNF -а高峰不显 .溶栓再灌注挽救心肌而减轻的炎症反应程度足以抵消再灌注炎症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前后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探讨在AMI患者溶栓治治疗监测中的应用.方法:对46例AMI患者,测定在溶栓治疗前及治疗后1h、2h、4h、6h、8h、12h、24h、48h、72h、168h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及正常对照组30例D-二聚体含量.结果:再通组与未通和未溶栓组比较,溶栓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溶栓治疗后再通组与其它两组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于溶栓后6h达高峰.结论:D-二聚体定量测定在AMI溶栓治疗监测中,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指标,与溶栓治疗效果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а(TNF-а)的动态变化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发病6小时内的AMI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用放免法测定患者溶栓前、后0.5、1、2、4、12、48小时及1周血浆TNF-а及肌酸磷酸激酶(CPK)的浓度.结果 48例患者中36例再通,12例未通.溶栓前两组TNF-а浓度都大于正常值3倍.溶栓后 TNF-а于未通组48小时出现峰值(25.8±13.4 ng/ml),再通组无高峰,除峰值外两组无差异.结论 AMI患者血浆TNF-а动态曲线能反映AMI早期炎症情况.AMI炎症高峰在51小时,再灌注后TNF-а高峰不显.溶栓再灌注挽救心肌而减轻的炎症反应程度足以抵消再灌注炎症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机械介入取栓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1年3月于本院进行急性脑梗死治疗的84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n=41)与观察组(n=43),对照组实施动静脉溶栓,观察组实施机械介入取栓联合动静脉溶栓,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残余狭窄率(≤30%)、颅内出血发生率以及术后3 m病死率、临床疗效以及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5%,明显高于对照组80.49%(P<0.05);观察组术后血管再通率、≤30%残余狭窄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治疗2 w的NIHS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 w,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机械介入取栓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改善神经功能与预后水平,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主要对比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前后,分别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入院后平均(30± 10)min给予尿激酶150万U.治疗组于尿激酶溶栓前开始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兆科药业(合肥)有限公司,批号20121030)5000万U;对照组尿激酶与低分子肝素钙用量同治疗组,但低分子肝素钙在尿激酶静滴后8h开始应用.两组低分子肝素钙连续应用7d,bid.结果 治疗组80例中73例再通,再通率为91.25%,对照组70例中50例再通,再通率为70.1%.两组血管再通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醇溶栓前,应用低分子肝素钙较尿激酶溶栓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早期低分子肝素钙的应用可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溶栓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心梗患者(AMI)溶栓后心率变异性(HRV)变化。方法41例患者被分为两组溶栓再通组21例;常规治疗组20例。观察两组患者病后心率变异性的改变。结果溶栓再通组病人在各时间点的HRV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组内比较,3月、6月时的HRV均高于2周时(P<0.05)。2周时再通者室性心律失常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溶栓后冠脉再通可改善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减少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5.
王丽 《医学信息》2008,21(2):274-27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心脏骤停心肺复苏(CRP)后静脉溶栓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AMI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患者分为静脉溶栓A组与未溶栓组B组,并设AMI未发生心脏骤停的静脉溶栓患者为C组,三组进行临床特点比较.结果 A组较B组心力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较C组血管再通率高.结论 对于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后,立即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提高出院生存率,较安全,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LMWH)、肝素(HP)及阿斯匹林(ASP)单独及联合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对49例AMI在常规、溶栓治疗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分别加用①阿斯匹林(ASP组)②普通肝素+阿斯匹林(HP组)③低分子肝素+阿斯匹林(LWMP组).结果 3组溶栓再通率未见明显差异,但溶栓后心绞痛、再次梗死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HP组、LWMP组明显低于ASP组(p<0.05).HP组出血倾向发生率最高达43.2%,明显高于ASP组(12.5%)和LWMP组(17.7%)(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合用阿斯匹林,较单用阿斯匹林或加用肝素更能减少溶栓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且副作用少,使用方便、安全、疗效好.  相似文献   

17.
低分子肝素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LMWH)、肝素(HP)及阿斯匹林(ASP)单独及联合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对49例AMI在常规、溶栓治疗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分别加用①阿斯匹林(ASP组)②普通肝素+阿斯匹林(HP组)③低分子肝素+阿斯匹林(LWMP组).结果3组溶栓再通率未见明显差异,但溶栓后心绞痛、再次梗死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HP组、LWMP组明显低于ASP组(p<0.05).HP组出血倾向发生率最高达43.2%,明显高于ASP组(12.5%)和LWMP组(17.7%)(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合用阿斯匹林,较单用阿斯匹林或加用肝素更能减少溶栓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且副作用少,使用方便、安全、疗效好.  相似文献   

18.
我院自1994年3月~1997年6月对10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应用国产尿激酶(UK)和德国链激酶(SK)静脉溶栓治疗,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发现UK和SK血管再通率分别为60.8%及63%,5周死亡率分别为8.6%及7.4%,严重出血并发症1.85%及2.17%,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加大UK剂量至200万U,并不增加血管再通率反而增加出血并发症.临床观察证明UK和SK用于静脉溶栓治疗AMI是安全有效的.特别是UK副作用小,血管再通率高,价格低廉,宜在国内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女性急性心肌梗死 (AMI)临床流行病学特点 .方法 分析了 36 6例AMI者有关资料 ,其中男性组 2 0 0例 ,女性组 16 6例 ,按 <4 5岁、4 5~ 5 5岁、>5 5岁分 3个年龄段 ,分析内容包括 :①既往病史 ;②梗死部位 ;③血糖、血脂 ;④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 ;⑤静脉溶栓治疗效果 .结果 ①女性组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病史显著高于男性组 (p<0 .0 5 ,p<0 .0 1) ;②女性组血糖、血脂均显著高于男性组 (p <0 .0 1) ;③女性组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猝死的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均高于男性组 (p <0 .0 5 ) ;④静脉溶栓治疗中 ,男性组溶栓再通率高于女性组 (p <0 .0 1) .结论 糖尿病、高脂血症是女性AMI的危险因素 ,绝经后女性AMI发病率增高 ,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均高于男性 ,静脉溶栓治疗效果较差 ,女性AMI患者近期预后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塞动脉内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影响因素。方法 288例脑梗死患者均在CT检查厦血管造影基础上接受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其中在发病后6h以内溶栓者76例,6~24h溶栓者212例。统计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和90天后预后情况。结果 脑血管造影发现血管闭塞245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统闭塞173例,椎基底动脉(VBA)闭塞72例;溶栓后再通分别为112例、38例。治疗后90天恢复良好者180倒,恢复差者108例。溶栓后颅内出血2例;6h内组和6~24h组患者治疗后90天预后良好率分别为80.35%和71.43%,血管再通率分别为67.86%和59.26%,血管再通中位时间分别为67min和73min。结论 局部动脉溶栓可以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仅以发病时间不超过6h作为动脉内溶栓治疗标准不够全面,应当根据病情适当放宽溶栓的时间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