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 (DN)血清细胞粘附分子变化及其与氧化应激的关系。 方法 检测DN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sVCAM 1)、血清丙二醛 (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 结果 早期DN及DN患者血清sVCAM 1水平〔分别为 (1 75± 0 48)、(1 91± 0 2 7)mg/L〕明显高于对照组〔(1 6 7± 0 72 )mg/L ,P <0 0 5和0 0 1〕 ,DN组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 (DM)组〔(1 5 8± 0 39)mg/L ,P <0 0 5〕 ;DM组、早期DN组和DN组患者血清sICAM 1〔分别为 (75 6 0 0± 12 5 47)、(80 2 2 1± 12 4 81)、(897 6 0± 10 5 80 ) 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5 82 6 4± 10 2 73) μg/L ,P <0 0 0 1〕 ,其中DN组明显高于单纯DM组和早期DN组 (分别P <0 0 1和<0 0 5 ) ;单纯DM组、早期DN组和DN组患者血清SOD活性〔分别为 (86 5 9± 13 85 )、(85 6 9±11 32 )、(71 73± 16 35 )NU/L〕显著性低于对照组〔(92 73± 11 2 5 )NU/ml,P <0 0 1〕 ,MDA含量〔分别为(3 99± 1 36 )、(4 2 6± 1 95 )、(6 5 0± 2 98)nmol/ml〕显著性高于对照组〔(3 72± 0 5 7)nmol/ml,P <0 0 1〕。DM患者血清sVCAM 1与sICAM 1、收缩压、尿素氮 (BUN)和肌酐 (Cr)呈正相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 (EH)患者心肌纤维化的无创性检测指标。方法 采用放免法测定 30例正常人和 6 0例EH患者 (伴心肌肥厚者 35例和不伴心肌肥厚者 2 5例 )血清Ⅰ型前胶原 (PCⅠ )和Ⅲ型前胶原 (PCⅢ )的浓度 ,用M型超声测算左室重量指数 (LVMI) ,用多普勒超声测定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和晚期最大血流速度 (VE 和VA)。结果 ①EH患者血清PCⅠ和PCⅢ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4 6 6 5± 11 0 1)μg/Lvs (34 31± 5 91) μg/L ,P <0 0 5和 (146 0 0± 2 9 35 ) μg/Lvs (96 2 4± 2 1 18) μg/L ,P <0 0 1]。②EH非左室肥厚组血清PCⅢ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12 0 6 2± 16 2 3) μg/Lvs(96 2 4± 2 1 18) μg/L ,P <0 0 1],而血清PCⅠ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别 [(33 73± 6 83) μg/Lvs (34 31± 5 91) μg/L ,P >0 5 ];EH左室肥厚组血清PCⅢ高于非肥厚组 [(16 4 14±2 2 2 8) μg/Lvs (12 0 6 2± 16 2 3) μg/L ,P <0 0 1]和正常对照组 [(16 4 14± 2 2 2 8) μg/Lvs (96 2 4± 2 1 18) μg/L ,P <0 0 1];血清PCⅠ亦高于非肥厚组 [(5 5 88± 12 86 ) μg/Lvs(33 73± 6 83) μg/L ,P <0 0 1]和正常对照组 [(5 5 88±12 86 ) μg/Lvs (34 31± 5 91) μg/L ,P <0 0 1]。③血清PCⅢ与V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了 77例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 ,并与 36例脑出血和 30例健康人对照比较。 结果 脑梗死患者 2 4h内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水平〔sICAM 1:(4 80 3± 2 6 1) μg/L ,sVCAM 1:(1197± 81) μg/L ,sELAM 1:(5 0 4 4± 2 6 9) μg/L〕明显高于脑出血和健康对照组 (P <0 0 1) ,至第 14天仍高于脑出血组和健康对照组 ;大梗死灶组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水平〔sICAM 1:(5 0 81± 30 4 ) μg/L ,sVCAM 1:(12 2 3± 4 9) μg/L ,sELAM 1:(5 2 4 4± 2 89) μg/L)明显高于中梗死灶组和小梗死灶组。脑梗死后并发感染患者在 14d内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水平明显高于无并发感染者。 结论 可溶性黏附分子与急性脑梗死密切相关 ,可溶性黏附分子可作为脑梗死治疗时 ,特别是进展性卒中治疗的重要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外周血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 1(sICAM 1)和转化生长因子 β(TGF β)浓度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符合ACS诊断的 4 5例于入院后 1h内抽取肘静脉血5ml,测定sICAM 1和TGF β ,同时测定肌酸激酶 (CK)、乳酸脱氢酶 (LDH)、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 ,并设健康对照组。结果 :血浆sICAM 1水平显著升高 ,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为 35 9.0 8± 35 .12 μg/L,非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 (NQAMI)为 4 95 .34± 4 9.16 μg/L、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AMI)为 5 83.5 1± 5 4 .2 7μg/L,与对照组 (2 5 3.5 1± 38.4 3μg/L)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 ;血浆TGF β浓度明显下降 ,其中UAP为4 6 .72± 10 .15 μg/L,NQAMI为 4 1.6 9± 9.0 8μg/L,AMI为36 .72± 8.79μg/L,与对照组 (6 2 .10± 14 .4 6 μg/L)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sICAM 1与TGF β呈显著负相关 ;sICAM 1和CK、CK MB、LDH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1)。结论 :血清sICAM 1和TGF β浓度的变化反映了ACS患者炎症和免疫状态 ,抑制致炎因子的作用 ,适度增强抗炎因子的作用 ,必将成为有效防治ACS的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培哚普利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循环血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sICAM 1)和细胞凋亡抑制因子 (Fas Apo 1)水平的影响。方法 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 5 3例老年CHF患者治疗前后及 2 5例健康老年人血中sICAM 1和Fas Apo 1水平。结果 老年CHF患者sICAM 1和Fas Apo 1水平分别为 (6 0 2 .6 1± 14 8.5 8) μg Lvs(0 .2 7± 0 .0 8) μg L ,显著高于 2 5例健康老年人 (178.5 4± 31.0 1) μg Lvs (0 .12± 0 .0 4 ) μg L ,且随着心功能损害程度加重而升高 ,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培哚普利组与治疗对照组治疗前后血中sICAM 1和Fas Apo 1浓度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培哚普利组较治疗对照组治疗后血中sICAM 1和Fas Apo 1下降明显。结论 外周血中sICAM 1和Fas Apo 1水平可反映老年CHF的程度 ;培哚普利可明显降低老年CHF患者血中sICAM 1和Fas Apo 1的水平 ,从而保护和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老年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变化。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 6 5例老年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IL 2R)、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6受体 (sIL 6R)、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及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的含量。另选 38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 老年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清sIL 2R为 (75 4± 2 0 3)U/ml,sIL 6R为 (5 8± 12 )mg/L ,sICAM 1为 (5 5 8± 2 11) μg/L ,比对照组均明显升高 ,而TGF β1[(2 2± 10 ) μg/L]含量明显减少。头颅CT显示病灶大小与血清sICAM 1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结论 血清sIL 2R、sIL 6R、sICAM 1及TGF β1含量可作为判断老年脑血管病患者病情变化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患者发病早期和 1周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sVCAM 1)、D 二聚体、血小板第 4因子 (PF4 )的动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测定 40例AMI、45例UAP患者发病 2 4h和 1周时血清sICAM 1、sVCAM 1、D 二聚体、PF4 并与 30例对照组比较。结果 AMI和UAP患者于发病 2 4h和 1周时sICAM 1、sVCAM 1、D 二聚体、PF4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1)。AMI组中 ,溶栓再通者与未溶栓者sICAM 1、sVCAM 1、D 二聚体、PF4 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AMI溶栓组中再通后与再通前相比 ,sICAM 1、sVCAM 1、D 二聚体均明显下降 (P <0 0 5 ) ;AMI、UAP组于发病 2 4h及 1周时sICAM 1与sVCAM 1均具有正相关性 (P <0 0 1) ,PF4 与sICAM 1、sVCAM 1、D 二聚体间亦具有正相关性 (P <0 0 1)。结论 AMI、UAP从发病早期至 1周sICAM 1、sVCAM 1持续升高 ,以AMI更为明显 ,表明炎症参与心肌细胞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培哚普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血浆细胞间粘附因子 1(sICAM 1)水平的影响及心脏保护机制。 方法 :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 42例服用培哚普利的CHF患者、42例常规治疗CHF患者治疗前后及 30例健康者血浆中sICAM 1水平。 结果 :① 84例CHF患者血浆中sICAM 1为 ( 5 87.6± 15 2 .1) μg/L ,较健康者 ( 16 7.4± 34.6 ) μg/L显著增高 ( P<0 .0 0 1) ,且随着心功能损害程度加重而升高 ,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②CHF培哚普利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中sICAM 1浓度〔分别为 ( 5 91.8± 15 5 .2 )、( 332 .1± 115 .8) μg/L ;( 5 80 .0± 134.4)、( 4 2 3.1± 118.1) μg/L〕水平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且培哚普利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浆中sICAM 1降低更为明显 (P <0 .0 1)。 结论 :培哚普利具有抑制CHF患者sICAM 1水平的作用 ,从而减缓心室重塑的进程 ,保护和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洛伐他汀的降脂作用及其对高脂血症病人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30例高脂血症病人应用洛伐他汀治疗 8周 ,检测治疗前后血浆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ICAM - 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 -1(sVCAM - 1)浓度及病人血脂变化。结果 治疗 8周后 ,高脂血症病人的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有明显降低 (P <0 0 5 ) ,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增高 (P <0 0 5 )。高脂血症病人sICAM - 1和sVCAM - 1浓度明显降低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结论 洛伐他汀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并可降低高脂血症病人细胞粘附分子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测定高血压病 (EH)患者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 (PⅠP)、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 (PⅢP)和Ⅰ型胶原羧端交联肽 (ICTP)水平的改变 ,探讨其在高血压性心肌纤维化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4 2例EH患者、3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PⅠP、PⅢP及ICTP浓度 ,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EH患者血清PⅠP、PⅢP的含量分别为 (12 1 2± 2 0 8) μg/L和 (5 2± 3 2 ) μg/L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分别为 92 8μg/L± 13 3μg/L和 3 8μg/L±1 5 μg/L) ,P <0 0 5 ;ICTP的含量EH组虽有增加的趋势 (4 4± 1 7) μg/L ,但与正常组 (4 1± 1 5 )μg/L相比 ,P >0 0 5。有左心室肥厚 (LVH)的EH患者血清PⅠP水平高于无左心室肥厚 (无LVH)组 (12 7 6 μg/L± 18 5 μg/Lvs 10 5 3μg/L±12 4 μg/L,P <0 0 5 ) ,有LVH组血清ICTP水平低于无LVH组 (4 2 μg/L± 1 1μg/Lvs 5 0 μg/L± 1 2 μg/L ,P <0 0 5 ) ,而PⅢP水平两组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结论 EH患者可能有Ⅰ型胶原及Ⅲ型胶原的合成增加 ,降解相对不足 ,测定PⅠP、PⅢP及ICTP可作为了解EH患者心肌纤维化的间接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