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脑缺血的MR及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临床溶栓技术的发展,早期快速地进行缺血性脑梗死的早期快速诊断及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1P)的准确判断,可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能够早期诊断脑缺血梗塞灶,但对1P的判断价值有限。CT灌注成像技术可应用各有关参数定性、定量地显示缺血梗塞灶和1P区,是一项应用前景良好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2.
多层CT脑灌注成像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初步应用和诊断价值。方法:对8例疑有脑梗死的患者行常规CT平扫和CT脑灌注检查,发病时间为l一24h,3例患者同时行MRI检查。结果:8例脑梗死患者CT平扫均未见异常,3例CT脑灌注后见大面积脑梗死灶,其中l例发病仅lh,MRI T2W及DWI未见异常信号,6d后CT复查证实;另2例MRI T1、T2加权阴性,DWI呈异常高信号。其余5例CT平扫和脑灌注成像均未见异常,3—7d后CT复查,其中2例为脑干梗死,2例为左侧基底节区、放射冠区小范围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l例未见异常。结论:CT脑灌注成像最早可在出现症状40min后显示脑梗死病灶,超早期诊断的特异性好,异常灌注区以脑血流(CBF)、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对比剂峰值时间(TTP)最敏感,CT脑灌注使患者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改善预后。但对脑干或其它部位小的脑梗死灶,CT脑灌注的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在评价缺血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行常规CT、MRI、DSA检查,并于24h后行CT及MRI复查,根据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到MRI检查时间分为超急性期(发病6h以内)、急性期(6~24h)和亚急性早期(24h~7d)。对比分析不同时期患侧梗死核心区、缺血半暗带与健侧镜像区的ADC及rADC值。结果:超急性期、急性期及亚急性期梗死核心区ADC值及rADC值均低于健侧镜像区,缺血半暗带ADC值及rADC值仅轻度下降,平均降幅为20%。梗死核心区与缺血半暗带ADC值及rADC值随着发病时间延长,上升趋势不同。缺血半暗带ADC值及rADC值均高于梗死核心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DC值及rADC值对判定缺血半暗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有望成为一种简便易行的确定缺血半暗带的检查方法,为指导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是一种致死和致残率高的常见疾病。近年来随着对急性脑血管病脑损伤病理生理研究的深入开展,证明无论是缺血性脑血管病,还是出血性脑血管病,均有缺血半暗带的存在。本文重点讨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缺血半暗带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缺血半暗带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脑缺血半暗带作为可恢复的脑缺血区,在早期脑梗死病人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对指导临床治疗、判定疗效具有重要作用,是当今医学研究的热点。从影像学在确认半暗带的作用方面介绍了急性脑缺血半暗带的影像学研究近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缺血再灌注的磁共振灌注成像(PWI)及扩散成像(DWI)的表现以及其病理改变。方法取70只Wistar大鼠,用线栓法建立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分为假手术(A组)、栓塞30min及再灌注30min、60min(B、B1、B2组)、栓塞60min及再灌注30min、60min(C、C1、C2组),每组各10只。对各组分别行头部MRI扫描,计算缺血区的DWI异常信号相对面积(rSD)、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PWI异常信号相对面积(rSP)、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将所测值进行比较。对缺血区脑组织进行病理观察。结果实验各组在T1WI、T2WI像上均未见异常信号。A组的DWI和PWI亦未见异常信号。在DWI像上,B、C、B1、B2、C2、C1组在右侧基底节区高信号的范围由小扩大,随后逐渐缩小。在PWI像上,B、C组在右侧基底节区出现明显低灌注信号,在B1、C2组则出现高灌注信号,C1组呈现稍低灌注信号,B2组的信号基本正常。在B、C2组间存在MTT/DWI异常信号不匹配区。病理观察:DWI异常信号区及MTT/DWI异常信号不匹配区均可见细胞器肿胀,提示为半暗带,B1、C1组可见轻度血管源性水肿,B2、C2组未见明显病理改变。结论细胞内水肿是半暗带的病理改变之一,在早期脑梗塞DWI高信号仍提示为半暗带组织,再灌注早期可出现血管源性水肿,再灌注越早脑细胞越容易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扩散加权成像(DWI)、灌注成像(PWI)以及磁共振波谱(MRS)技术界定超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力求提出量化评定标准。方法:13例发病时间在2~6h的超急性脑梗死患者行MRI检查,包括DWI、PWI及1HMRS技术,并在2~28d复查T2WI确定最终梗死范围。对梗死中心区、缺血半暗带及对侧镜像区,测量其扩散变化,血流灌注以及代谢改变。结果:①梗死中心区与缺血半暗带表观弥散系数(ADC)平均值分别为7.01×10-4mm2/s及9.36×10-4mm2/s,rADC平均值分别为0.63及0.87,梗死中心区ADC及rADC均明显降低,缺血半暗带ADC及rADC轻度下降,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②PWI显示11例超急性脑梗死存在灌注缺损区或灌注减低区,2例腔隙性脑梗死未见明显灌注异常。③MRS改变为乳酸(Lac)浓度升高和N乙酰天门冬氨酸盐(NAA)水平降低。④对于PWI>DWI者,ADC值轻度降低(<22%)Lac升高且NAA正常或轻度下降(<14%)的区域可能为缺血半暗带;而ADC值明显降低(25%~53%)Lac升高且NAA明显下降的区域(16%~34%)可能为不可逆损伤区。结论:综合应用DWI、PWI和MRS可发现超早期脑梗死,并预测缺血半暗带。  相似文献   

8.
急性脑缺血再灌注DWI及PWI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DWI及PWI判定急性脑梗死诊断及缺血半暗带的作用。材料和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均分4组,A组作假手术对照;B、D组分别栓塞2h、6h,均再灌注2h、24h;C组栓塞2h再灌注24h、7d。B、C、D组于各自栓塞及再灌注时间点行DWI、PWI及常规序列扫描;后处理获得表观扩散系数(ADC)、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形态图。并将结果与四氮唑红(TTC)染色和病理作比较。结果:A组DWI、PWI、TTC染色及病理观察均无异常;B、C、D组栓塞时均可见右大脑中动脉供血区DWI呈高信号,D组异常信号区面积明显大于B组,病理电镜表现为细胞内水肿。B、D组再灌注24hDWI异常信号区面积与灌注前相比,B组无明显变化,D组较前增大;C组再灌注7d6只大鼠DWI见高信号,但ADC图均正常。B、D组栓塞时右大脑中动脉供血区PWI灌注缺损区面积相似。B组PWI异常信号面积大于DWI异常信号区;D组PWI与DWI异常信号面积无明显差别。结论:DWI能灵敏反映急性期缺血脑组织损伤情况,PWI能灵敏反映组织血流灌注情况。DWI、PWI联合应用有可能判定缺血半暗带。  相似文献   

9.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最常见的致死性和致残性神经系统疾病。影像新技术可快速有效地协助确定诊断、分析病因、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综述由CT 平扫、CT 灌注成像及 CT 血管成像组成的“一站式”CT 在AIS诊断中的应用,明确CT灌注成像的临床价值及诊断方法。探讨缺血半暗带对于AIS再灌注治疗的指导意义,使病人获得最佳的风险收益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分析溶栓治疗前后脑缺血区ADC值的变化,探讨其在脑缺血半暗带(IP)中的价值.方法 对38例超急性期及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分别于就诊当日及经溶栓治疗20天后进行DWI、T2 WI、T2-FLAIR扫描,将就诊时DWI高信号大小定义为初始病灶(L0),治疗后病灶在T2WI或T2-FLAIR大小定义为最终梗死面积(P),前者大于后者的面积为组织存活区(ST),后者大于前者的面积为扩大区(LG).根据患者就诊时间不同分为4组,分别测量P、ST、LG及对侧正常区的ADC值,计算相对ADC值(rADC),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病变侧DWI高信号区ADC值均较对侧减低,病变从中心到周边ADC值由低到高不同程度增加.相同时间点P、ST及LG的ADC值由低到高不同程度增加.随着脑梗死时间延长组织存活区所占比例逐渐减小.结论 (1)缺血半暗带可能在脑梗死24 h内都存在.(2)计算rADC值可以辅助判断脑损伤程度及评估溶栓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在对被挽救缺血半暗带(IP)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将制作成功的58只兔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随机分为永久缺血组(A组)和缺血再灌注组(B组);A组再按缺血1、3、6、12、24、48 h分组(A_1~6组),B组再按缺血1h后再灌注0、2、5、11、23、47h分组(B_(1~6)组)。然后,对各组行I)WI和PWI检查。结果:缺血再灌注组DWI像上异常信号区面积明显小于永久缺血组;缺血24h,梗死范围基本稳定。缺血1h,当表观扩散系数(ADC)比值、相对脑血容量(rCBV)比值和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比值分别为(73.40±4.33)%、(46.83±9.89)%、1.58±0.04时,该区可能为IP;当ADC比值和rCBV比值分别低于(58.83±6.06)%和(22.87±8.19)%、rMTT比值大于1.94±0.1时,缺血脑组织将会发生不可逆性坏死。结论:DWI结合PWI能够快速、有效地评价IP。  相似文献   

12.
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MR扩散、灌注成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缺血半暗带 (ischemicpenumbra ,IP)近年来一直是缺血性中风超早期诊断和介入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 ,笔者简要介绍IP的概念并对目前MR扩散及灌注成像在IP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1 脑缺血半暗带的概念IP最初在 1977年通过动物实验提出 ,它是指由于脑缺血所致的脑细胞电活动停止、功能丧失但形态结构保持完整的脑组织。目前普遍认为IP的特征为 :(1)缺血性脑组织 ,位于严重缺血中心区周围的低灌注区 ;(2 )可逆性及可变性 ,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 ,IP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 ,在有利情况下 ,可转化为正常灌…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缺血半暗带作为可恢复的脑缺血区,在早期脑梗死病人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对指导临床治疗、判定疗效具有重要作用,是当今医学研究的热点.从影像学在确认半暗带的作用方面介绍了急性脑缺血半暗带的影像学研究近况.  相似文献   

14.
脑缺血半暗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半暗带为临床治疗急性脑梗塞时所要挽救的组织,因此对其有充分的认识非常重要。本文对缺血半暗带的概念、内涵、特点和MRI检查进行文献回顾。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自体血栓栓塞模型计算超急性期脑缺血时脑组织的死亡概率曲线,并通过概率曲线计算缺血半暗带的阈值。材料与方法12只新西兰大白兔行自体血栓栓塞制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采用GELightspeed16层螺旋CT,于栓塞后20min和10h各行CT灌注扫描1次。以CT灌注软件绘出每个时间点的脑血流图。在脑缺血12h后,取脑标本行TTC染色,并根据血流速图和染色结果将梗死侧分为中心梗死区,半暗带区和相对正常区三部分。结果缺血20min时中心梗死区、半暗带区和相对正常区各区域pCBF均值分别为29.33%,47.86%和94.32%,对应的死亡概率分别为67%,27%和1%,缺血10h各区域pCBF均值分别为16.87%,50.17%和85.49%,对应的死亡概率分别为100%,95%和43%。各时间点梗死侧的3个区域间差别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01)。缺血20minP=0.5时对应的pCBF值等于31.14%,而缺血10hP=0.5时对应的pCBF值等于40.89%。结论缺血10h的脑组织死亡概率明显高于缺血20min,证明了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提出利用概率进行半暗带判定的方法,但其有效性还需进一步研究与证实。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256层CT灌注成像(CTP)联合CT血管成像(CTA)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120例发病时间在12 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患者均同时行CT平扫、CTP检查及CTA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120例患者经CT平扫检查显示58例可见早期低密度病灶,其余62例均未见明显异常;经CTP检查显示59例患者可见缺血半暗带,且比较梗死区与对侧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缺血半暗带区与对侧CBF、MT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缺血半暗带区与对侧CBV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半暗带区与梗死区CBF、CBV、MT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CTA检查显示本组120例患者中112例可见颈内动脉(ICA)或大脑中动脉(MCA)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现象。结论 联合应用CTP与CTA检查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胰腺癌的CT和MR诊断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CT 是目前胰腺的最主要影像检查手段。胃和十二指肠的满意充盈、薄层扫描以及静脉内对比剂的正确使用,即增强后不同时期扫描是CT 在胰腺检查技术中的三个关健要素。随着螺旋CT 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这些要素能够得到更好地满足,也使CT 血管造影(CTA) 成为可能。MR 更多的是作为病人在碘剂过敏或CT 未能明确胰腺病变时的检查手段,MR 的一些新的技术使成像时间大大缩短,减少了腹部检查中的伪影,使其在发现胰腺病变及确定特征上的作用得到加强。胰腺最重要的病理类型是导管腺癌,以浸润生长的方式向周围扩展。CT 上首先表现为腺体的局部增粗或肿块,引起胰腺外形改变或密度异常不均,静脉注射对比剂后腺体实质增强而肿瘤则表现为不均匀的低密度,由于胰腺癌的70 % 发生在头颈部,使得胰胆管的扩张比例相当高,典型时出现“双管征”,MRCP 用无创的方法可提供很好的胰管和胆管图像。能很好显示胰胆管的梗阻、扩张及其它病变。胰腺癌时周围血管的受侵及包裹是非常重要的征象,胰体癌时更多见,依次以SMA,CA,PV 和腹主动脉。胰腺癌的其它影像表现包括对周围组织器官的侵及和远处的血行转移。这些都是胰腺癌不可切除的指征,也是影像学在诊断中应该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胰腺癌的CT与MR诊断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年中胰腺的影像学检查,由于技术的飞跃发展,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高分辨率CT及磁共城成像(MRI)的发展均为胰腺的检查诊断的进展作了贡献。胰腺癌的CT:胰腺癌的CT诊断标准是:1.胰腺肿块。2.胰管和/或胆管扩张。3.局部淋巴结增大。4.血管(下腔静脉、腹腔动脉和/或纱膜上动脉)周围脂及内肿瘤浸润。5.腹水。6.肝和远处转移。胰腺癌C物新进展:1.螺旋CT增强扫描:是胰腺癌CT的新发展,能良好显示  相似文献   

19.
脑缺血是临床一种致死率和致残率很高的常见脑血管病 ,因血管闭塞致供应区缺血超过一定时限后 ,即发生脑梗塞。近年来 ,对超急性脑梗塞的病理生理研究 ,已经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比较深入地阐明了缺血性脑损伤与抗损伤的机制。尤其是缺血性半暗带 (ischemicpenumbra ,IP)概念的提出 ,以及许多治疗脑缺血取得明显疗效的动物实验研究结果 ,为超急性脑缺血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启示。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 ,弥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 weightedimaging ,DWI)、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imaging ,PWI)对超急性期脑梗塞的检测显示出了…  相似文献   

20.
MRI对急性脑缺血半暗带组织存活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缺血半暗带组织存活与否的判断是选择溶栓治疗及评估疗效的重要指标。PWI、DWI、MRS均可用于组织存活的评价,以DWI,脑血流量(CBF),乳酸/胆碱浓度。NAA浓度应用较多,目前倾向于各种MR技术的综合运用,并且对组织存活的评估应当是动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