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手术后营养支持是外科尤其是消化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观点认为胃肠道肿瘤手术后,胃、小肠、结肠功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麻痹,在胃肠蠕动未恢复前,应用胃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上消化道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的160例消化道肿瘤手术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50例,B组53例,C组57例。A组忠者行肠内营养支持操作,B组行肠外营养支持操作,C组行肠内肠外联合的营养支持操作。对比分析三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B二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显著优于于A、B二组患者(P〉0.05)。此外,A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6.0%,B组为30.2%,C组为3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是上消化道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首选方案之一,该营养支持方法在改善患者肠道功能,加快患者术后恢复等方面具有较高疗效,并且肠内肠外联合的营养支持安全性与单纯的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方案无明显差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EEN)支持的效果。方法:对64例上消化道肿瘤患者(EEN组)于术后24 h经鼻营养管注入要素饮食,并与同期56例术后按传统肠外营养(PN组)支持进行比较;观察2组患者前1天及术后第6天的血清白蛋白(ALB)和前白蛋白(PA)水平,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早期肠内营养过程中发生相关并发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前2组患者ALB、P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第6天ALB、PA水平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但PN组的下降程度均明显高于EEN组(P0.01)。EEN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早于PN组(P0.01);EEN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4%,明显低于PN组的34.2%(P0.01)。结论:上消化道肿瘤术后行EEN支持是安全、可靠的,促进患者术后早期胃肠道功能恢复,保护肠黏膜正常吸收、消化功能,减少术后患者输液负荷。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上消化道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经验,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收治上消化道术后患者80例,均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对所有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选择合适的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输注。结果:本组80例患者经过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术后肠道恢复时间3~4天,切口甲级愈合78例,甲级愈合率97.5%,乙级愈合2例,乙级愈合率2.5%,无并发症和切口感染发生,患者术后1天白蛋白34.2±3.4g/L,实施肠内营养第7天36.8±3.6g/L,术后1天总蛋白61.3±4.4g/L,实施肠内营养第7天68.9±3.6g/L,实施肠内营养后患者的白蛋白、总蛋白明显升高,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消化道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患者肠道功能恢复快。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消化道肿瘤病人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及体会。方法 选择消化道肿瘤病人行根治手术90例。随机分为三组:EN—PN组30例于术后24h用能全素行肠内营养,不足部分由PN补充。PN组30例,行全静脉营养。对照组30例常规补液,观察三组病人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EN—PN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N组和对照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天数少于PN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 消化道肿瘤术后早期行肠内及肠外营养可缩短住院天数,减少并发症,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祖安 《重庆医学》2008,37(10):1077-1078
目的探讨胃肠肿瘤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对患者营养状况及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例胃肠肿瘤患者手术后通过鼻肠管实施早期EN支持治疗,测定患者入院时与EN开始进行后第8天的钾、钠、血糖、尿素氮和谷丙转氨酶等各项生化指标及血清总蛋白、血清清蛋白、血红蛋白等多项营养指标,观察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肠内营养支持并发症等。结果EN支持前后患者的钾、钠、血糖、尿素氮和谷丙转氨酶等各项生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同时患者的总蛋白、清蛋白以及血红蛋白等也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发生腹泻和腹胀率分别有10%和5%。结论胃肠肿瘤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有效维持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是临床胃肠肿瘤术后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胃癌、食管癌、贲门癌等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是我国发病较高的恶性肿瘤,其治疗方法是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常出现体重减轻和营养不良,出现恶心、呕吐、厌食、反酸、胃灼热、腹泻、营养吸收减少等,以及代谢紊乱、机械因素以及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等[1]。研究证实,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消化道肿瘤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0年2月~2006年1月收治154例消化道肿瘤,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76例)和完全肠外营养组(78例),分析两组病人术后平均住院日、并发症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差异.结果 术后平均住院日早期肠内营养组比肠外组缩短(P<0.05);并发症发生率减少(P<0.01).结论 消化道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营养支持的不断发展,肠内营养(EN)的研究与运用日渐增多。大量研究表明,肠内营养具有良好的临床意义。它价廉、简便、安全、有效、符合生理、并发症少,已被临床广泛接受和运用。我科于2003年4月至2004年2月对24例上消化道手术患者应用肠内营养支持,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低热量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对消化道肿瘤术后的临床辅助疗效。方法回顾浙江省宁波市第二医院2008年3月-2012年7月收治的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筛选150名消化道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为75名,对照组给予单独的肠外营养治疗,实验组给予低热量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联合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营养状况、免疫状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进行对比评价,考察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差异。结果在营养状况方面,实验组患者术后1、7、10d的白蛋白、转铁蛋白等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免疫状况方面,实验组患者术后1、7、10d的IgA、IgM等免疫指标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住院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体重变化以及合并症发生率等方面,实验组也优于对照组[(8.00±1.67)d比(12.00±1.83)d,(53.2±5.4)h比(74.1±5.9)h,(2.81±0.32)%比(3.12±0.84)%,9.33%比34.6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低热量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能够有效加速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的康复进程,降低合并症的复发率,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上消化道手术尤其是食道手术后,营养状况是病人能否顺利恢复的关键所在。而这类手术又多为消化道恶性肿瘤,在临床有一半以上病人就诊时即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使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下降,是手术死亡及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为降低手术死亡及并发症发生率,我院自2000年1月开始将营养管及早期肠内营养应用在上消化道手术中,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前多已存在一定程度的营养不良。近十多年来随着人们对肠道在机体免疫、营养代谢调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在上消化穿孔术后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72例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上消化道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术后是否采用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EEN)治疗(术后48 h内)分为观察组(EEN,n=32)及对照组(非EEN,n=40)。检测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外周血炎症介质、营养指标及肠功能障碍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12.5±3.5 vs.15.6±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88,P<0.01)。两组患者术后1周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及白介素-6(IL-6)水平均呈现降低趋势,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1周外周血血红蛋白、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均不同程度降低(P<0.05),且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治疗后1周,两组患者外周血内毒素(endotoxin,ET)及D-乳酸水平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但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ET及D-乳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可显著改善上消化道穿孔术后患者系统性炎症反应、营养状况及肠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临床研究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胃肠肿瘤术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3月吉林省磐石市博仁医院收治的72例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采用不同营养支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第8d的血清蛋白和血红蛋白的浓度及体重变化情况,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例患者未出现死亡病例.在术后两组患者中有9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观察组2例(5.56%),对照组7例(19.44%).结论在胃肠道肿瘤术后,对患者行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同时还能极大的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因而对于巩固临床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疾病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效果、费用及应用中注意事项。方法:通过对70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随机分组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EN)和肠外营养组(PN)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在观察期间无死亡、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经鼻肠营养管实施EEN,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早,营养状况指标及免疫功能指标较术前显著提高,不良反应少。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改善上消化道疾病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力,减少并发症,降低医疗费用,只要方法得当,则安全有效,方便易行。  相似文献   

16.
张萍 《中外医疗》2011,30(26):19-19
目的探讨胃肿瘤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EN)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效果,并与肠外营养(PN)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2月至2010年12月间收治的42例胃肿瘤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行随机分为EN组与PN组各21例,分别于术后24h开始进行EN与PN,比较2组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术后10d体重与术前1d体重下降差值及营养支持费用。结果 2组患者在观察期间均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EN组肠蠕动恢复时间较PN组显著缩短,术后体重较PN组有明显改善,且营养支持费用显著低于PN组(P〈0.05,P〈0.01)。结论胃肿瘤患者术后早期应用EN支持安全、可行,不仅有助于肠道功能恢复,改善机体营养状态,降低并发症,而且能减少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支持在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恢复中的作用。方法 将65例胃肠道肿瘤且伴有营养不良的患者,行根治性手术后随机分为肠外营养(PN)组34例,肠内营养(EN)组31例,PN组给予静脉营养,EN予静脉营养的基础上,术后24 h内开始实施肠内营养,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9天抽取外周血,测定营养状况及免疫指标。结果 术后EN组患者的血清前白蛋白较PN组恢复更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EN组患者的IgA、IgM和淋巴细胞计数较PN组上升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后肠内营养可改善胃肠道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上消化道手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的可行性。方法:选择上消化道手术病例40例。手术后12~48h开始应用肠内营养液,连续7~10d。结果:全部病例均痊愈出院,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术后(48±3.5)h肛门排气,(52±3.5)h排便,住院天数(12.5±2.5)d。结论:上消化道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可行、经济,特别适应于基层医院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施行肠内营养的应用效果。方法对76例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术中放置鼻肠管,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结果大多数患者均能耐受经鼻肠管进行,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术后恢复速度。结论胃肠道肿瘤手术后经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是术后营养支持较好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胃肠道肿瘤患者的术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照组术后早期通过使用静脉置管输入营养液进行肠外营养支持,待患者状况改善后改为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全程使用鼻置管输入营养液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和治疗后体重等各项生理指标水平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经过营养支持,观察组体重、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的提升。观察组肠道蠕动和肛门排气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术后早期对患者行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免疫力,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