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陈喜中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12):1776-1777
目的评价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比较双期扫描的病灶检出率和定性准确性。方法11例小肝癌患者行螺旋CT双期扫描后,统计各期扫描病灶检出数和敏感性。结果11例患者共发现15个病灶,动脉期检出15个病灶,检出率为86.7%,门脉期检出10个病灶,检出率为66.7%,取期联合后能提高定性正确率。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能明显改善对小肝癌的检出率并能充分反映小肝癌的血供特点,双期结合明显提高检出率和定性正确率。  相似文献   

2.
64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起源变异的诊断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冠状动脉变异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6例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CTA)结果,冠状动脉起源变异9例,发生率3.4%。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重建方法评价变异冠状动脉的行径及其与临近大血管的关系,用仿真内镜(CTVE)评价异位开口及其与临近冠状动脉开口的关系。结果冠状动脉起源变异9例中,右冠(RCA)开口于左冠窦2例,RCA开口于前降支(LAD)1例,RCA开口高位2例,LAD与回旋支(LCX)分别开口于左冠窦2例,LCX开口于右冠窦1例,LCX开口于右冠主干1例。结论64排螺旋CT扫描及重建技术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开口及冠状动脉全貌,可作为诊断冠状动脉变异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3.
甲状腺腺瘤79例CT影像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绍武 《中国医药》2009,4(8):631-631
甲状腺腺瘤是最常见的甲状腺良性肿瘤,CT影像已经成为本病的重要检查方法^[1]。为了探讨甲状腺腺瘤的CT影像特点,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我们观察了经CT检查甲状腺腺瘤患者79例,对其CT表现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对鼻区外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鼻区复合骨折患者行16层螺旋CT检查。将16层螺旋CT扫描后原始图像传至工作站,行MPR、3D重建,并结合原始横断图像分析。结果40例鼻区复合骨折中均有鼻骨骨折,伴发上颌骨额突骨折34例,泪骨骨折25例,额骨鼻部骨折12例,眶壁骨折18例,鼻中隔骨折6例,伴发鼻颌缝分离错位28例。结论16层螺旋CT检查能细致地显示鼻区骨结构,对鼻区复合性骨折的部位、程度及伴发改变观察全面、准确,是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洪强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8):1036-1038
目的提高对腮腺基底细胞腺瘤CT表现的认识,探讨多层螺旋CT(MD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后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及强化特征。结果(1)男4例,女8例,其中50-59岁女性7例(58.0%);(2)12例共14个病灶,11例单发,1例单侧3个病灶;(3)病灶位于浅叶者12个,2个病灶跨深浅两叶;(4)病灶最大径均〈3em,其中〈1cm者5个,1—2cm者6个,〉2cm者3个;(5)所有的病灶边界均清楚;病灶边缘光整者13个,不光整者1个;(6)病灶内密度均匀者3个,其中2个见于〈1cm的病灶;病灶中央规则囊变者4个,不规则囊变者7个;其中5个病灶囊变区〉50%;(7)增强后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强化幅度I〉40Hu。结论病灶较小、单发、位于腮腺浅叶、边界清楚、边缘光整、病灶易囊变及强化明显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较为特征性的CT表现,认识这些CT表现结合患者性别、年龄有助于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肝脓肿增强动态CT扫描动脉期肝脏短暂强化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脓肿增强动态CT扫描时动脉期肝脏实质短暂强化(THPE)的病理基础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增强动态CT扫描的肝脓肿病例43例,均常规先行平扫,分别于注射对比剂后30 s、65 s和3~5 min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扫描,分析THPE发生率、部位、形态和各期强化表现.结果 43例中,动脉期有28例出现THPE,发生率65%.28例共有脓肿36个,出现THPE 36处,表现为动脉期出现肝叶/段形(占31%)、扇形(占50%)、不规则形(占14%)或弥漫形(占5%)强化,门静脉期/延迟扫描与正常肝实质呈等密度.肝脓肿THPE以叶/段形、扇形多见(81%).结论 肝脓肿THPE常以叶/段形、扇形多见,提高对THPE征象的认识,对了解病变的病理基础、病变定性,尤其是化脓性炎症期、脓肿形成初期的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螺旋CT及CT三维成像诊断胃肠道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2例胃肠病患者螺旋CT检查的影像资料,其中44例CT三维重建图像为重点研究对象.重建方法包括表面遮盖法(shadedsurface display,SSD)、容积重建法(volume rendering,VR)、仿真内窥镜(virtual endoscopy,VE)等,三维影像显示结果与内窥镜和/或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螺旋CT检查诊断为胃疾患207例,肠疾患105例.其中进行三维重建的44例患者中,胃疾患28例,包括胃癌22例,胃溃疡5例,平滑肌瘤1例;肠疾患16例,包括肠癌11例,肠患肉3例,肠结核1例,克隆氏病1例.三维重建图像显示隆起病变20例,其中并凹陷性病变9例;狭窄病变18例;凹陷性病变6例.结论螺旋CT及三维成像对胃肠道病变具有良好的显示能力,三维重建方法的选择与病变的部位、大小及形态有关.CT三维成像是一种无创伤、无痛苦的检查方法,具有空间定位准确、形态观察全面的特点,是内窥镜检查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特异性征象及诊断价值。方法:对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29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128层螺旋CT平扫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29例病例中,病灶发生于食管2例,胃12例,十二指肠4例,空肠回3例,结肠2例,直肠1例,肠系膜及大网膜内5例;其中腔内型9例,腔外型11例,肌壁间型4例,胃肠道外型5例;良性13例,肿瘤直径均≤4.5 cm,边界多清楚,圆形或类圆形,密度较均匀,不侵犯邻近组织,多呈实体型均匀强化;潜在恶性6例,肿瘤特性与良性肿瘤大致相同;恶性10例,肿瘤直径均>5.0 cm,肿瘤边缘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瘤体内可见不同程度囊变坏死,部分病例瘤体内见细小钙化,增强扫描强化不均一,瘤体旁常可见簇状或线状排列的小血管,与邻近组织粘连、侵犯或远处转移。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能够较准确显示病灶的部位、形态和大小,并对肿瘤的良恶性鉴别提供依据,有助于准确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多排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对小肝癌(SHCC)的诊断价值,提高SHCC的诊断准确率。方法使用多排螺旋CT对23例小肝癌患者行动态增强灌注成像,测量肝癌病灶及肝实质的CT灌注值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肝动脉分数(HAF),平均通过时间(MTT)、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对比剂到达时间,并获得相应的灌注伪彩图。并分析接受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小肝癌血流量、血容量及肝动脉分数值均明显高于肝实质(P<0.05),其它的灌注值在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肝癌T-DC为速升型,峰值明显早于肝实质。结论肝脏CT灌注成像对小肝癌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尤其是肝动脉分数的测定,ROC临界值设为0.31时敏感度与特异度可分别达到100%和90%。  相似文献   

10.
脑膜瘤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脑膜瘤及其周围组织的显示能力,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资料完整的脑膜瘤病人33例,均行CT平扫和双期注药、一次延迟CT血管造影检查.图像送至SUN工作站后处理,观察瘤体影像特点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果 16例为前、中颅凹单发脑膜瘤,9例为额颞叶、8例为顶叶脑膜瘤.重建图像显示瘤体充分强化,颅骨、血管、肿瘤三者立体关系显示清楚.主要征象包括:血管被肿瘤包绕,颅骨受侵犯,肿瘤周围组织移位等.结论 双期注药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充分显示脑膜瘤的影像特征,重建后可清楚显示肿瘤、血管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有助于脑膜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订,评估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卵巢囊腺瘤的CT影像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对卵巢囊腺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8例卵巢囊腺瘤的CT影像表现。结果 28例卵巢囊腺瘤均表现为囊性为主,形态多为圆形或卵圆形,单房或多房,囊壁及分隔多薄而规则。其中浆液性囊腺瘤10例,单房8例,多房2例,内密度较均匀;粘液性囊腺瘤17例,均为多房,各房密度多不均;交界性粘液性囊腺瘤1例,双侧多房,囊壁及分隔厚薄略不均,强化较明显。结论多层螺旋CT能很好显示卵巢囊腺瘤内部特征及其与周围腹盆腔结构的关系,在卵巢囊腺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林勇 《中国医药指南》2011,9(15):194-195
目的评价CT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临床诊断并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的急性胰腺炎的表现。结果急性水肿性胰腺炎39例(69.6%),3例胰腺无明显异常,1例胰头增大,3例胰体增大,1例胰尾增大,31例弥漫性增大;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17例(30.4%),表现为胰腺密度不均,胰周积液12例,胰周脓肿2例,6例有假性囊肿形成。结论 CT检查有助于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并能明确有无并发症,甚至还可发现病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在诊断和鉴别诊断肝外梗阻性黄疸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2月至2011年11月经临床和/(或)手术证实的梗阻原因所致黄疸71例,其中良性54例,恶性17例,71例均为平扫+增强扫,并进行MPR、CPR和MIP图像后处理,对比观察肝内、外胆管扩张的程度和形态,测量扩张胆总管内径,梗阻的部位,梗阻端的形态,梗阻端有无高密度结石影,有无新生物、新生物位置及新生物与胆管的关系、新生物强化程度,主胰管扩张的程度和形态.结果 71例病例均能清楚显示梗阻部位、梗阻部位的形态、梗阻部位与附近组织的关系.结论 16排螺旋CT对梗阻性黄疸的梗阻部位、梗阻原因及良恶性的鉴别准确性高,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王传彬  程涛 《安徽医药》2015,36(5):548-55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腮腺基底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总结其具有诊断意义的CT征象。 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腮腺基底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和CT资料,并复习相关国内外文献。 结果 腮腺基底细胞瘤中老年女性多见,多表现为腮腺区无痛性渐大性肿块。16例单发,1例多发;12个病灶位于浅叶,紧邻包膜下;15个病灶呈圆形、椭圆形,3个病灶呈浅分叶状;所有病灶均边界清楚;病灶较小,平均最大径约6~36 mm;9个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实性,增强后动脉期多明显强化,静脉期多缓慢持续强化或缓慢减退;9个病灶呈囊实性,增强后呈均匀薄壁"环形"、不均匀"花环状"或"附壁岛状"强化。 结论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具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和CT表现,MSCT能够对大多数病灶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材料与方法 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病人,均行16排螺旋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0例显示为球后密度均匀的肿块影,5例病灶内可见钙化;增强扫描11例显示特征性"渐进样强化",4例显示为均质持续性强化.结论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6.
刘海燕  季鹏  邱晓晖 《安徽医药》2018,22(6):1095-1098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对腹腔脓肿病因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亳州市人民医院2013年7月至2016年8月21例经手术、穿刺及临床治疗随访等证实的腹腔脓肿患者影像学资料,结合MSCT多平面重建(MPR),观察分析不同病因腹腔脓肿的分布特点及MSCT表现.结果 MSCT结合MPR,21例腹腔脓肿MSCT定位诊断正确率达100.0%,定性诊断正确率达95.2%(20/21).其中阑尾炎脓肿12例,MSCT显示脓肿主要位于回盲部周围,脓肿内可见气体或气-液平面形成;消化道穿孔6例,MSCT表现为消化道穿孔部位区渗出性改变及脓肿形成,增强扫描可见均匀光整的环形脓肿壁强化,部分邻近脓肿周围可发现游离气体影;胆囊结石、胆囊炎穿孔1例,MSCT显示胆囊壁水肿增厚,缺损处胆囊壁连续性中断,其旁可见多发游离胆囊结石影;异物包裹脓肿2例,MSCT清晰显示高密度异物周围脓肿形成,脓肿壁强化、异物不强化.结论 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合MPR能早期发现腹腔脓肿,分析腹腔脓肿原因,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刘怡文  程宝亮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7):2618-2619
目的:探讨肝结核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穿刺活检或临床证实的肝结核的CT资料.结果:(1)肝浆膜型1例,为肝包膜增厚及包膜下多发低密度病灶.(2)肝实质型5例,其中又分为粟粒型1例、结节型3例、混合型1例.粟粒型表现为肝弥漫肿大、密度减低并伴有多发粟粒状低密度灶,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结节型表现为肝内局灶性低密度区,增强扫描部分有周边性强化混合型1例,混合型同时具有肝浆膜型和结节型的表现.(3)结核性胆管炎1例,仅表现胆管内积气、胆管扩张,可散见胆管壁走行的钙化.结论:粟粒型肝结核,早期结核性胆管炎的CT表现缺乏特征性,除非有结核病史或活检证实,CT诊断价值有限.结节型肝结核和晚期结核性胆管炎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可提示肝结核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陈坚 《淮海医药》2001,19(2):150-150
1 引言SOMATOM PL US 4是由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螺旋CT扫描机。它采用了高压滑环的方式 ,即通过高压电缆将位于机架外的高压发生器所产生的高压送到高压滑环上 ,再由环上送到球管上 ,但除高压外的其它所有的控制信号及数据信号则由一组低压滑环来实现传输。整个主机系统由机架、扫描床、高压发生器、水冷机组、SIM图像处理器及主控制台几大部分组成 ,各部分之间所有的控制工作由一些功能控制器来完成 ,这些功能控制器分别位于各个部分 ,如负责机架旋转和倾斜的 RTC功能控制器位于机架内、负责产生球管所需高压的 HVC功能控制器位…  相似文献   

19.
李新民  杨鹏午  张鹏 《江西医药》2006,41(12):1019-1020
主动脉夹层叉称主动脉夹层分离或剥脱性内膜血肿,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主动脉中层囊性坏死而形成血肿,一旦内膜撕裂,主动脉内血液流入主动脉壁内,并沿主动脉壁内膜下剥离.是一种较少见急性发病的致命性疾病。螺旋CT能准确诊断该病并能确定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制定治疗方案很有帮助。本文旨在分析我院自2003年以来经CT诊断的17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资料.总结螺旋CT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价值.以期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0.
叶建明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2):1686-1687
目的 分析甲状腺癌及其颈部转移淋巴结的螺旋CT表现,探讨其对肿瘤侵犯周围重要器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买的12例甲状腺癌的术前螺旋CT表现.结果 12例原发肿瘤均密度不均匀,7例边缘不规则,5例原发肿瘤内有细颗粒状钙化,3例原发肿瘤及转移淋巴结内有囊性变伴囊壁高密度乳头状结节 手术证实气管受侵3例,CT示气管内壁不规则和肿物突入腔内而明确诊断.食管受侵2例,颈动脉受侵2例 以肿物包绕食管、颈动脉1/3周以上为侵犯的诊断指标,敏感性为100%,特异性75%.同时加上在1.5mm层厚的螺旋CT增强扫描MPR重建图像上肿物与管壁不可分作为侵犯的诊断指标时,敏感性为100%,特异性100%.结论 原发肿瘤及转移淋巴结内细颗粒状钙化及囊性变伴高密度乳头状结节是甲状腺癌的特征性密度变化 薄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甲状腺癌的发现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的评估和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