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Koda等曾报道,桂皮的水提取物有抗补体活性。本文报道,从水提取物中分离得抗补体活性成分Ⅰ~Ⅹ,并分别进行了结构鉴定。10公斤的植物用蒸馏水于60°抽提三次,合并抽提物用正丁醇振摇后减压浓缩得残留物,该物以己烷回流一小时,除去精油部分。己烷不溶部分再用丙酮回流半小时,丙酮溶液浓缩得一棕色胶质糖浆物,通过氧化铝柱层析分离,先用甲醇洗脱,然后用水洗脱浓缩,分别得黄色糖浆(甲部分)和淡棕色胶质物(乙部分)。将甲部分在正丁醇和水中分配,取正丁醇层,减压浓缩,干燥得残留物,再进行硅胶层析。反复硅胶层析,以正己烷-丙  相似文献   

2.
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含有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甙(Rhapontin)等已知成份。本文作者未发现大黄甙,但却发现有2,3,5,4’-四羟基对苯乙烯-2-O-β-D-葡萄糖甙(Ⅰ)。取市售何首乌用乙醚连续提取后,再用丙酮提取,丙酮提取液先用硅胶、后用聚乙酰胺柱层析。薄层爱析得一萤光斑点,经提取得微黄色粘稠油状物质,不易结晶。乃将其乙醇溶液置冷冻器中放置一个月,即生成熔点为183~184°的淡黄色结晶(Ⅰ)。  相似文献   

3.
金岐端  木全章 《药学学报》1990,25(8):617-621
从苦绳(Dregea sinensis var.corrugata)的根茎中分得一个新的二糖甙,命名为苦绳甙乙(dregeoside B,Ⅰ),经光谱分析和化学反应证明其结构为12,20-二-O-异戊酰基托曼托甙元-3-O-α-L-夹竹桃吡喃糖-(1→4)-O-α-L-夹竹桃吡喃糖甙(12,20-di-O-isovaleryltomentogenin-3-O-α-L-oleandropyranosyl-(1→4)-O-α-L-oleandropyranoside)。  相似文献   

4.
肉桂(Cinnamomum cassia Blume)是常用中药之一。Koda等曾报道肉桂的水提物具有强的抗补体活性。本文作者从肉桂水提物中分离出十个具有抗补体活性的化合物,对其中六个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鉴定。肉桂水提正丁醇萃取物,用正已烷除去精油,再用丙酮提取。提取物经氧化铝柱层析,先用甲醇洗脱,继用水洗脱。甲醇洗脱浓缩物在正丁醇和水之间分配,正丁醇溶物经硅胶柱反复层析(正己烧-丙酮2:1→1:1→1:2和CHCl_8-MeOH 40:1→30:1→20:1)得到化合物Ⅰ、Ⅱ、Ⅲ、Ⅳ、Ⅴ、Ⅶ、ⅧⅨ;其水洗脱物的正丁醇提取物经硅胶柱层析(CHCl_3-MeOH-H_2 O=8:2:0.2和ACOEt-EtOH-H_2 O=9:2:0.2)和液滴逆流层析(用CHCl_8-MeOH-H_2 O=35:65:40上层为固定相,下层为流动相)分得化合物Ⅵ和Ⅹ。  相似文献   

5.
光谱分析在测定甙中糖结构时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文豪 《药学学报》1987,22(11):869-880
  相似文献   

6.
光谱分析在测定甙中糖结构时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甙是植物界广泛存在的化学成分,有的具有很强的生理活性。甙的种类很多,化学结构和性质各异,但组成甙的糖的种类却较少。高等植物中,除强心甙和C_(21)甾甙外,常见的糖还不到十种。在研究具生理活性的天然物质时,常常会遇到糖的结构测定问题。过去是用化学方法(水解、甲基化、乙酰化、过碘酸氧化等)配合酶解等生化手段来决定各单糖之间连接的顺  相似文献   

7.
继前报后,又从异叶梁王茶[Nothopanax davidii(France)Harms]树皮中分离得到两种五环三萜皂甙。经化学和波谱(IR,1HNMR,~(13)CHMR,1H-1HCOSY,13C-1H COSY,MS)分析,分别鉴定为3-O-α-(2’,4’-O-二乙酰基)-L-吡喃阿拉伯糖-3β-羟基齐墩果-12-烯-28,29-双羧酸-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甙(Ⅲ),命名为异叶梁王茶甙Ⅲ和3-O-β-(2-O-乙酰基)-D-吡喃木糖-3β-羟齐墩果-12-烯-28,29-双羧酸甙(Ⅳ),命名为异叶梁王茶甙Ⅳ。这两种皂甙均系首次从植物中分出的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继前报后,又从异叶梁王茶[Nothopanax davidii(France)Harms]树皮中分离得到两种五环三萜皂甙。经化学和波谱(IR,~1HNMR,~(13)CHMR,~1H-~1HCOSY,~(13)C-~1H COSY,MS)分析,分别鉴定为3-O-α-(2’,4’-O-二乙酰基)-L-吡喃阿拉伯糖-3β-羟基齐墩果-12-烯-28,29-双羧酸-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甙(Ⅲ),命名为异叶梁王茶甙Ⅲ和3-O-β-(2-O-乙酰基)-D-吡喃木糖-3β-羟齐墩果-12-烯-28,29-双羧酸甙(Ⅳ),命名为异叶梁王茶甙Ⅳ。这两种皂甙均系首次从植物中分出的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9.
伊贝碱甙B的分离和结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自吉林栽培的伊贝母(Fritillaria pallidiflora Schrenk)中分得一种新的C-去甲-D-异甾体生物碱甙,命名为伊贝碱甙B(yibeinoside B)。根据红外、质谱、氢谱和碳谱确定了结构。  相似文献   

10.
商陆Phytolacca esculenta的根,作为传统中药可治肿瘤、水肿及慢性支气管炎。其总皂甙除有抗炎作用外,还有明显的诱生免疫干扰素(IFN-T)及肿瘤坏死因子(TNF)活性。作者曾从该植物根中分离出9种皂甙。本文报导用含皂甙的乙醇提取物在氯仿-水中分配,氯仿提取物经重复硅胶柱层析及重结晶,分到一种新三萜商陆精酸(esculenta-genic acid)(1)。商陆根的甲醇提取物经硅胶柱层析,用氯仿-甲醇-水(7:3:0.3)洗脱,收集相应的部位,然后经半制备HPLC,用  相似文献   

11.
12.
从苦术科鸦胆子属植物Brucea antidysenterica粗粉的甲醇提取物中,经反复纯化分得bruceantino-side A和B的无定形粉末。通过化学转化并与相关化合物对照光谱解析,特别是~(13)CNMR解析的方法,确定了结构式。甙A和B的生物活性[瘤株P388(SNC)的T/C%]和结构式如下:  相似文献   

13.
紫铆花(Butea monosperma)中的提取物紫铆甙和异紫铆甙在印度用于治疗肝病。在CCl_4和半乳糖胺(Galn)引起的肝细胞损害的实验表明,上述提取物显示有护肝作用,并证实可增强小鼠肝细胞核的RNA 合成,从而提高部分肝切除小鼠肝细胞的再生率。经溶剂层析、TLC 和HPLC 分离,得抗肝毒性活性成分,分别为两种已知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即活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桂竹糖芥种子中的强心甙成分的提取,分离,得到五种单体b,c,d,e,g其中对成分g进行鉴定,初步确定了该成分为糖芥毒甙。  相似文献   

15.
甙中结合糖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4,自引:1,他引:44  
甙是一类重要的中草药有效成分。在鉴定甙时,必须先将甙水解,然后分别鉴定水解后生成的甙元和糖。本文目的是研究甙中结合糖的分离、鉴定和定量的方法。甙可用酸回流法、封管法或在薄层上用酸蒸气水解;水解后的糖可用纸层析法。气相层析法、高效液相层析法及薄层层析法分离;分离后的糖常用比色法或薄层扫描法测定。  相似文献   

16.
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完整体内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时间过程。通过机体可提供的部分,如血液、组织与排泄物的测定,以获得一个时间和剂量的功能概念。由于缺乏准确的方法,以致晚近才进入这个知识领域。最初研究是用同位素示踪法,自洋地黄抗体与洋地黄糖甙放射免疫测定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动力学知识。本文即复习这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导,从日本东北甘草分离得到的甘草抗胃溃疡成分甘草酮(Licoricone,Ⅱ)的结构鉴定。甘草酮(Ⅱ)为熔点250~251°的无色针状结晶。经元素、质谱分析其分子式为 C_(22)H_(22)O_6,经紫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光谱推定为异黄酮衍生物,并根据核磁共振光谱和质谱的分析提出(Ⅰ)的部分结构,B 环的置换形式有11种可能性。因此,将Ⅰ制成Ⅱ的一溴化乙酸盐(Ⅲ)进行-X 射线衍射分析,结果测得如图所示的分子结构并确定了甘草酮的结构为Ⅱ。  相似文献   

18.
槲寄生化学成分的研究——Ⅲ.槲寄生新甙Ⅲ,Ⅴ,Ⅵ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Kom.) Nakai)中分离得到五个黄酮甙。经光谱和化学分析确定Ⅰ为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甙,Ⅱ为异鼠李素-7-O-β-D-葡萄糖甙,Ⅲ为高圣草素-7-O-β-D-芹菜糖基(1→2)-β-D-葡萄糖甙;Ⅴ为高圣草素-7-O-β-D-芹菜糖(1→5)-β-D-芹菜糖(1→2)-β-D-葡萄糖甙;Ⅵ为高圣草素-7-O-β-D-(6″-乙酰)-葡萄糖甙。化合物Ⅲ,Ⅴ,Ⅵ为三个新的双氢黄酮甙,分别命名为槲寄生新甙Ⅲ(viscumneoside Ⅲ),槲寄生新甙Ⅴ(viscumneoside Ⅴ)和槲寄生新甙Ⅵ(viscumneoside Ⅵ)。Ⅰ和Ⅱ亦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19.
槲寄生化学成分的研究——Ⅲ.槲寄生新甙Ⅲ,Ⅴ,Ⅵ的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Kom.) Nakai)中分离得到五个黄酮甙。经光谱和化学分析确定Ⅰ为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甙,Ⅱ为异鼠李素-7-O-β-D-葡萄糖甙,Ⅲ为高圣草素-7-O-β-D-芹菜糖基(1→2)-β-D-葡萄糖甙;Ⅴ为高圣草素-7-O-β-D-芹菜糖(1→5)-β-D-芹菜糖(1→2)-β-D-葡萄糖甙;Ⅵ为高圣草素-7-O-β-D-(6″-乙酰)-葡萄糖甙。化合物Ⅲ,Ⅴ,Ⅵ为三个新的双氢黄酮甙,分别命名为槲寄生新甙Ⅲ(viscumneoside Ⅲ),槲寄生新甙Ⅴ(viscumneoside Ⅴ)和槲寄生新甙Ⅵ(viscumneoside Ⅵ)。Ⅰ和Ⅱ亦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20.
柴胡皂甙q及其甙元的结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小叶黑柴胡(Bupleurum smithii Wolffvar;parvifolium ShanetY.Li)的根中得到3个化合物,柴胡皂甙元A和Q及柴胡皂甙q。柴胡皂甙元Q和柴胡皂甙q为新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确定其结构分别为齐墩果烷-11,13(18)-二烯-3β,16β,23,28,30-五醇和3β,16β,23,28,3O-五羟基齐墩果烷-11,13(18)-二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α-L-吡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