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经胸前区腋静脉穿刺置管及其感染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经胸前区腋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感染预防措施。方法:选取650例手术病人。其中600例行右侧腋静脉穿刺置管,50例行左侧腋静脉穿刺置管,观察置管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穿刺置管成功644例,成功率为99.1%,误穿腋动脉2例,经局部按压未造成血肿,出现局部感染1例。结论:经胸前区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法成功率高,为中心静脉穿刺提供了新途径;严格的无菌操作、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及材料、熟练的穿刺技术和精心的护理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总结经胸前区腋静脉穿刺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经验。970例病人接受经胸前区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置管前进行护患沟通,取得患的信任、合作,认真做好置管期间的护理,加强健康教育,预防和控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等并发症。本组病人置管期间在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下,保证了导管的正常使用,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经胸前区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为中心静脉置管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经胸前区腋静脉置管与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经胸前区腋静脉置管与锁骨下静脉置管病人导管相关性感染情况。方法707例采用经胸前区腋静脉置管,105例采用传统锁骨下静脉置管。对比两组病人导管相关感染情况。结果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5例,感染率为0.7%,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4例,感染率为3.8%,两组病人总感染率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经胸前区腋静脉穿刺置管能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且操作容易、安全,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经腋静脉穿刺置管的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正江  府军 《急诊医学》1999,8(4):286-287
  相似文献   

5.
经胸前区腋静脉置管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经胸前区腋静脉穿刺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方法:对707例经胸前区腋静脉穿刺置管患者进行调查,感染病例导管尖端及血液送细菌培养。结果: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5例,感染率为0.7%,其中外科650例患者,感染1例,感染率0.15%,化疗科57例患者,感染4例,感染率7.02%。全组患者置管时间≥20d者共61例,发生感染4例,感染率6.56%。结论:经胸前区腋静脉穿刺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置管时间长和导管护理欠妥,对有高危因素的患者要加强监测和护理,避免导管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经胸前区腋静脉穿刺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胸前区腋静脉穿刺置管(IATAV)病人导管相关性感染情况。方法2001年10月~2003年10月对接受IATAV的707例病人进行导管相关性感染调查。结果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5例,感染率为0.71%,其中外科650例病人,感染1例,感染率0.15%,化疗科57例病人,感染4例,感染率7.02%;全组病人置管时间<20d者共646例,发生感染1例,感染率为0.15%,≥20d者共61例,发生感染4例,感染率6.56%。结论IATAV病人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置管时间长和导管护理欠妥,对有高危因素存在的病人要加强监测和护理,避免发生导管感染。  相似文献   

7.
刘仁杰  常双喜  闫圣杰  邢伟 《临床急诊杂志》2020,21(10):805-808,814
目的:探讨胸前区体表定位腋静脉穿刺置管方法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为临床提供更多深静脉穿刺的选择。方法:收集2017-03—2019-12期间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RICU)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126例患者,根据不同的穿刺置管方法分为A组(42例,胸前区体表定位腋静脉穿刺)、B组(44例,锁骨下静脉穿刺)和C组(40例,颈内静脉穿刺),分别比较一次穿刺成功率,二次穿刺成功率,三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总成功率,穿刺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对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A组一次穿刺成功18例(42.86%),二次穿刺成功12例(28.57%),三次穿刺成功7例(16.67%),穿刺失败5例,穿刺总成功37例(88.10%);B组一次穿刺成功21例(47.73%),二次穿刺成功15例(34.09%),三次穿刺成功5例(11.36%),穿刺失败3例,穿刺总成功41例(93.18%);C组一次穿刺成功20例(50.00%),二次穿刺成功14例(35.00%),三次穿刺成功4例(10.00%),穿刺失败2例,穿刺总成功38例(95.00%);3组间比较一次穿刺成功率(χ~2=0.442,P=0.813)、二次穿刺成功率(χ~2=0.578,P=0.790)、三次穿刺成功率(χ~2=0.930,P=0.633)、穿刺总成功率(χ~2=1.453,P=0.50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误穿动脉、气胸、导管异位分别为2例(4.76%)、0和1例(2.38%);B组误穿动脉、气胸、导管异位分别为4例(9.09%)、2例(4.55%)、2例(4.55%);C组误穿动脉、气胸、导管异位分别为4例(10.00%)、2例(5.00%)和0。3组间比较误穿动脉发生率(χ~2=0.893,P=0.710)、气胸发生率(χ~2=2.080,P=0.464)、导管异位发生率(χ~2=1.863,P=0.77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熟练掌握胸前区解剖结构,应用胸前区体表标志定位法行经腋静脉穿刺置管术是安全可行的。其具有操作容易、成功率高、安全性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对于危重患者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是提高抢救危重症患者成功率的重要基础.与其他深静脉比较,腋静脉的解剖特征对于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具有较大的优势[1],但对腋静脉的准确体表定位存在一定困难.本研究运用超声技术对腋静脉进行定位,探索最佳穿刺部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外周静脉置管技术与感染的预防措施。方法对100例高龄患者采用改良赛丁格技术在血管超声引导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医院感染预防效果进行观察,并与直接肉眼观察穿刺置入法作平行比较。结果采用肉眼观察穿刺血管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70例患者,静脉炎发生率为11.43%,血栓和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均为1.43%。采用改良赛丁格技术置入静脉导管的30例患者,没有发生静脉炎、血栓和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病例。结论改良赛丁格技术在血管超声引导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可有效预防静脉导管相关医院感染,且操作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0.
杜蓉  周晏林 《华西医学》2010,25(10):1888-1890
目的探讨经腋静脉穿刺中央静脉置管后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12月共收治60例需行中央静脉置管的患者,所有患者均通过腋静脉穿刺行中央静脉插管,并于拔除导管后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双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将腋静脉穿刺侧上肢作为穿刺组,对侧上肢作为对照组,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将两组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60例患者中央静脉置管平均时间为(14.7±7.4)d,对照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穿刺组2例患者出现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无肺栓塞发生,28例患者(47%)拔除的导管周围可见纤维蛋白套形成,经上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5例患者(8.3%)腋静脉不完全栓塞,2例患者(3.3%)腋静脉完全栓塞。在中央静脉置管时间≤6d的患者中,无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置管时间在7~14d的患者中,2例(3.3%)腋静脉血栓形成;5例(8.3%)腋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在置管时间≥15d(P〈0.01)。7例腋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2~3次穿刺成功,平均穿刺时间(10±2.5)min,与无腋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平均穿刺所需时间(14±9)min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腋静脉穿刺中央静脉置管后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1.6%。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胃管留置方法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治疗的需要留置胃管的脑卒中患者81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常规胃管留置法,观察组41例患者采用改良胃管留置法,比较两种置管方法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置管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较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患者置管成功率及患者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置管平均用时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患者留置胃管前后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胃管留置法能有效地减少置管过程中不适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置管成功率,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胃管留置方法。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机械通气并发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新生儿机械通气并发感染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预防及护理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3.
气管插管患者拔管后二次插管常见原因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是生命支持的重要手段,也是急诊和危重患者呼吸道开放的基本方法之一,但随着气管插管的留置时间延长,给患者带来的呼吸道压伤、感染、不舒适及管道的阻塞、扭曲、脱落机会等也随之增加。因此,及早撤机、拔管是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并发症的重要途径;顺利脱机拔管更是机械通气治疗成功的标志。大多数患者在拔管后能顺利康复,而部分患者因各种原因需再次行气管插管。  相似文献   

14.
2019年年末,湖北武汉暴发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截止3月8日,全国有346支医疗队4.26万人驰援武汉和湖北。2020年2月7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派遣第四批医疗队,对口支援武汉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东院,整建制接管两个重症病区共80张床位,医疗队共136人,配备1名感控医师。本文从驻地、交通和病区的感染防控以及培训考核、督查反馈和队员健康管理6个角度,总结了本医疗队在抗疫一线的感染防控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5.
上消化道肿瘤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细菌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进一步减少上消化道肿瘤患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所致感染和导管堵塞,并找出预防感染和堵塞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对93例上消化道肿瘤患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导管出皮肤处、导管接口、拔管前的血培养和拔管后的导管末端共504个样本进行了细菌学调查。本组分高营养组35例,非高营养组58例,对两组发生导管堵塞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四个检测部位的感染与导管留置时间都有密切关系(P<0.05),高营养组导管堵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营养组(P<0.05)。结论: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留置时间愈长,导致感染的机会愈大。使用高营养的患必须注意在输注高营养前后都须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正确封管对防止导管堵塞也非常重要。从细菌学监测得出的细菌菌群和药敏分析,合理使用抗生素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通过循证护理的方法,建立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咽喉疼痛的围术期防治策略,为患者康复及舒适化医疗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循证护理方法学为指导,系统检索UpToDate、BMJ、JBI、Cochrane Library、NICE、SIGN、ASA、AORN、RNAO、PubMed、CINAHL、医脉通、中国知网、万方、中国麻醉官网,筛选后共纳入文献18篇,经专人评价提取汇总后形成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咽喉痛围术期防治策略,并将该策略应用临床。采用前后对照的方式,选取我院2020年9—11月142例患者为对照组,2021年1—2月共121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拔管后即时、拔管后24 h末术后咽喉痛的严重程度、术后24 h的舒适度及对气管插管患者围术期防治环节中执行规范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在拔管后即时及拔管后24 h末术后咽喉痛的严重程度均下降(P<0.05),患者术后24 h舒适度提升(P<0.05),对气管插管患者围术期防治环节中执行规范情况得以改善(P<0.05)。结论 基于循证的围术期咽喉疼痛防治策略能降低术后咽喉疼痛严重程度,提高气管插管患者术...  相似文献   

18.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并发症的分析及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密切观察680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后病人并发症的发生并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有效的防治方法。结果其中173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25.44%,包括气胸、误穿动脉、血肿、感染、穿刺点组织液漏出、心律失常、导管堵塞、易位输液等。结论操作者要熟悉解剖结构,技术熟练,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及无菌技术,掌握穿刺白复道应症和禁忌症,熟悉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一般不会造成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剌置管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密切观察680例行锁骨下静脉穿剌置管后病人并发症的发生并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有效的防治方法。结果其中173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25.44%,包括气胸、误穿动脉、血肿、感染、穿剌点组织液漏出、心律失常、导管堵塞、易位输液等。结论操作者要熟悉解剖结构,技术熟练,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及无菌技术,掌握穿剌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熟悉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一般不会造成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