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探讨二氧化锆(ZrO2)梯度复合羟基磷灰石(HAP)生物陶瓷材料体外对原代大鼠成骨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以纯ZrO2材料为对照,测量两种材料的表面粗糙度,并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对复合材料进行分析;体外将新生SD大鼠颅骨分离培养的成骨细胞直接于两种材料上培养;用对硝基酚磷酸盐法测定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成骨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IL)-6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的水平;RT—PCR法检测成骨细胞TGF—β的mRNA水平;扫描电镜观察成骨细胞与两种材料的体外复合情况;用复合材料的浸提液进行细胞毒性实验,计算相对增殖率(relative proliferationrate,RGR)及毒性分级。结果梯度复合材料的表面粗糙度明显高于对照材料(P〈0.01);梯度复合材料组成骨细胞不同时间点的AL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培养2~4d,两组细胞IL-6和TGF-β的分泌水平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两组在TGF—β mRNA水平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14d后,梯度复合材料表面的成骨细胞骨化明显。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阴性对照组与材料组的毒性级分别为0级和Ⅰ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ZrO2梯度复合HAP生物材料明显促进体外培养的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复合仿生人工骨三维多孔框架材料[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磷酸三钙(TCP)]修复多孔钛周围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仿生人工骨与提取的BMP复合制备活性人工骨材料。建立修复兔股骨下端多孔钛周围骨缺损模型,应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及生物力学研究该材料的生物固定效果及其特点。结果术后6周,实验组样品孔隙内的能谱图上Ca、P元素的峰已经明显。12周时,实验组样品孔隙内部及其周围的Ca、P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生物力学测定结果显示,所有样品的剪切应力都随时间延长而增大。其中在6周、12周,实验组多孔钛在所有时相点均表现出了比对照组高得多的剪切力(P〈0.05)。结论应用BMP复合PLGA/TCP材料修复假体周围骨缺损,早期能够更好地形成新骨,促进假体生物固定,说明BMP早期骨诱导作用在假体生物固定方面至关重要,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羟基磷灰石(HA)涂层结合强度对HA涂层人工假体植入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以钛(Ti)涂层假体作为对照,通过组织病理学观察、涂层结合强度及生物力学检测对HA涂层假体的涂层附着力及其生物力学行为进行研究。结果划痕法检测结果显示,HA涂层结合强度明显低于Ti涂层(P<0.01)。假体植入早期组织病理学观察及骨计量学结果显示HA涂层假体周围的成骨量明显高于Ti涂层假体(P<0.01),但HA涂层假体的极限抗剪切强度低于Ti涂层假体(P<0.01)。假体拔出后的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HA涂层假体周围新生骨组织表面蓄积有团块状、索条状异物颗粒。假体表面能谱分析证实剪切应力作用导致了HA脱离基体。结论 HA涂层具有良好的早期成骨效果及稳定性,但由于涂层结合强度相对不足,HA假体的早期稳定性可能在人体载荷及涂层降解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逐渐被破坏。  相似文献   

4.
马旭东  王健平 《西南军医》2009,11(3):485-487
目的通过对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根充材料与传统根管充填材料(充填用复方麝香草酚散甲醛甲酚复合制剂)进行细胞毒性、根管密合性及抑菌性的对比研究,评价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的细胞毒性、根管壁密合度以及抑菌作用。材料与方法细胞毒性实验:体外培养成骨细胞,添加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浸提液,并以培养液为阴性对照组,充填用复方麝香草酚散甲醛甲酚复合糊剂为阳性对照组。根据ISO标准采用MTT法进行体外细胞毒实验,测试不同浸提时间的材料浸提液与成骨细胞接触1、3、5、7天的吸光度值,以评价其细胞毒性。根管密合性实验:将10颗近期拔除的单根牙随机分成2组,每组牙齿按常规方法进行根管预备。实验组为40%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糊剂充填,对照组为充填用复方麝香草酚散甲醛甲酚复合糊剂充填。拍X线片以保证各组中实验离体牙牙根均完善充填,充分硬固后,进行微渗漏试验。改良葡萄糖检测微渗漏分析装置进行根管密合度实验,30天后结果由葡萄糖定量分析仪测定。抑菌性实验:将蘸有营养肉汤培养液的棉拭子反复擦感染根管,进行细菌接种、分离、鉴别、培养。培养结果为变型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二种可利用菌种,分别用血培养基、普通培养基分别培养,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充填材料进行抑菌性实验,观察抑菌环大小,检测出每组药物的抑菌环直径,取平均值计算。结果细胞毒性实验: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根管密合性试验:对照组葡萄糖浓度明显高于实验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抑菌性实验:各组根充糊剂均有良好抑菌性,实验组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根充材料体外细胞毒性实验阴性,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根充材料其与根管壁密合度方面明显优于充填用复方麝香草酚散甲醛甲酚复合糊剂,并具有良好的抑菌性。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选用3种不同表面特性的螺旋状种植材料随机植入狗下颌骨制备的牙槽窝内,左右对照,术后不同时间取材行光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①螺旋状种植体具有良好的初期稳定性;②有羟基磷灰石涂层的多晶硅氧化铝陶瓷种植体可与宿主骨形成直接的结合;③钛种植体能与宿主骨直接形成骨性结合;④生物惰性的多晶硅氧化铝陶瓷种植体与宿主骨的结合形式则为纤维结缔组织介入的骨结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体外培养口腔菌斑生物膜,研究口腔全菌生物膜对含有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二甲铵(dimethylaminododecyl methacrylate,DMADDM)的抗菌复合树脂材料表面粗糙度的影响,从而评价材料的性能及其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合成DMADDM并将其添加入复合树脂中,将含有和不含有DMADDM的复合树脂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使用人唾液培养所得到牙菌斑全菌生物膜模型来研究生物膜,检测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FU)计数及生物膜活/死细菌染色,并检测口腔全菌生物膜培养7 d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材料表面粗糙度的差异。结果添加DMADDM的实验组复合树脂显著降低了CFU计数(P<001),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3个CFU计数均降低了3个数量级。菌斑生物膜培养7 d后,实验组复合树脂表面粗糙度没有明显变化(P>005),而对照组复合树脂表面粗糙度明显增加(P<001)。结论含有DMADDM的复合树脂材料具有很强的抗菌性,能够抵抗口腔环境对材料表面老化粗糙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人骨髓基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BMSCs)在经过表面纳米化处理的PET人工韧带材料表面的粘附、增殖及成骨分化。方法:根据PET膜片表面处理情况分为PET组(PET膜片未经表面处理)、LBL组(PET膜片表面经透明质酸、壳聚糖纳米自组装涂层处理)和HA组(PET膜片经透明质酸、壳聚糖纳米自组装处理后,表面再加纳米羟基磷灰石涂层)3组。在上述3种PET材料上分别培养hBMSCs后进行各项检测。扫描电镜(SEM)观察hBMSCs在材料上培养1天和7天时的细胞形态。培养7天后,Alamar blue法检测hBMSCs的增殖,pNPP法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RealTimePCR检测培养3天hBMSCs的整合素β1mRNA表达。结果:SEM显示HA组和LBL组hBMSCs能更好地伸展和粘附,形态明显优于PET组。培养7天,HA组和LBL组的细胞增殖、ALP活性定量均显著高于PET组(P<0.001);HA组细胞增殖显著高于LBL组(P=0.01),HA组ALP活性显著高于LBL组(P<0.001)。培养3天后,HA组和LBL组hBMSCs的整合素β1mRNA表达显著高于PET组(P<0.001),HA组显著高于LBL组(P=0.003)。结论:PET人工韧带材料表面经壳聚糖、透明质酸纳米自组装涂层和纳米羟基磷灰石涂层处理后,能明显促进人hBMSCs的粘附、增殖和分化。纳米羟基磷灰石涂层的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碳/碳( C/C)复合材料为当前极具潜力的骨修复生物材料,在其表面制备聚多巴胺涂层旨在改善C/C复合材料亲水性和生物活性。方法制备一系列不同涂覆时间、涂覆环境(空气或富氧)条件的C/C复合材料表面聚多巴胺涂层,采用水接触角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原子力显微镜及蛋白吸附等表征手段探索不同制备条件对各项性能的影响规律,得出较佳制备条件。结果反应条件为多巴胺浓度2.0 g/L,涂覆时间30 min(氧气)+11.5 h(空气)时,聚多巴胺涂层水接触角由空白对照组的64.0°下降至25.9°,其亲水性得到极大的改善;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及原子力显微镜测试得出该涂层均匀且致密;同时蛋白吸附含量为0.2817 mg。结论在C/C复合材料表面制备了聚多巴胺涂层,极大地改善了C/C复合材料的亲水性和生物活性。这一结果提示聚多巴胺涂层的C/C复合材料可作为新一代骨组织修复材料,为后续医学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后早期血小板激活与骨髓脂肪入侵的关系及其在脂肪栓塞综合征(FES)早期诊断和危险性预测中的价值。方法将26例髋关节假体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组,24例软组织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血凝块冰冻切片、油红“O”染色镜检及流式细胞法CD62P测定,在术前及术后24h内对两组患者进行动态检测。结果研究组术后早期血中游离脂肪阳性率和CD62P测定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研究组术后早期两项指标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或P〈0.01),对照组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术后早期血中游离脂肪呈阳性者CD62P测定值高于阴性者(P〈0.05或P〈0.01)。结论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可引起骨髓脂肪入侵血液循环并导致血小板激活。血小板激活状态的流式细胞检测可以帮助FES的早期诊断及危险性预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低温等离子体联合离子束技术对硅凝胶人工晶状体进行钛及钛基复合材料表面修饰,以提高人工晶状体的生物相容性。方法通过紫外光谱、接触角、化学分析用电子能谱(ESCA)对人工晶状体进行表面特性检测。结果修饰后人工晶状体对紫外光的吸收有所增加,其表面亲水性有所提高,人工晶状体表面获得适宜的化学组成。结论修饰后人工晶状体的表面特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重度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方法对58例重度膝骨性关节炎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观察患者术后HSS评分、膝关节屈曲挛缩度及关节活动度情况。结果对58例患者随访9~36(15±2)个月,2例膝切口局部脂肪液化,经换药愈合。其余患者均无切口及关节内感染或关节松动。疗效优49例,良5例,优良率为93.1%,膝关节HSS评分从术前(36.5±2.8)分增加到术后(90.6±6.3)分,关节活动度由术前(32.2±11.8)°增加到术后(98.5±13.6)°,膝关节屈曲挛缩度由术前(18.5±1.3)°降低到术后(0.4±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应用于严重骨性关节炎的治疗,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魏兰  李辉 《西南国防医药》2014,(12):1289-1291
目的了解老年肺结核患者NKG2A、NKG2D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为肺结核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100例老年初治肺结核患者和89例老年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中NK细胞表面受体NKG2A、NKG2D表达水平。结果结核组与体检组相比,NKG2D表达明显降低,NKG2A表达明显上调;单纯肺结核患者与肺结核合并肺外结核患者相比,后者NKG2A表达更高(P〈0.05);在结核组中,NKG2D表达率随着病灶受累范围增加而明显下降(P〈0.05);在菌阴肺结核组与菌阳肺结核组、空洞组与无空洞组之间,NKG2A、NKG2D表达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定老年初治肺结核患者外周血NKG2A、NKG2D,对于了解其机体免疫功能状态、估计病情具有一定临床价值,为免疫治疗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神经元特异度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 degree , NSE)、磷状上皮细胞癌抗原(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 ,SCC-Ag)与细胞角蛋白19片段( cytokeratin 19 fragment ,CY-FRA21-1)联合检查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肺癌68例,同时选取良性肺疾病70例和健康体检人员90名作为对照组和健康组,分别应用全自动发光免疫分析仪开展血清检查,记录三组样本血清中的CEA、NSE、SCC-Ag与CYFRA21-1的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肺癌组的血清CEA、NSE、SCC-Ag与CYFRA21-1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单一检测的特异性较高,与联合诊断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联合诊断的灵敏度为80.9%,准确度为83.3%,均显著高于单一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清CEA、NSE、SCC-Ag与CYFRA21-1的联合检查能有效提高肺癌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度,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结合功能锻炼治疗膝骨关节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膝骨关节炎(KOA)患者在关节清理术后配合玻璃酸钠关节内注射及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109例患者共146膝,分为A、B、C三组,A组仅进行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B组在关节清理术后配合关节腔玻璃酸钠注射治疗,C组关节清理术后除进行玻璃酸钠注射外,配合膝关节功能锻炼。三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及6个月分别采用Lysholm评分对患者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三组患者关节疼痛程度及膝关节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后2个月,B、C两组Lysholm评分优于A组,B、C两组均显著优于A组,C组又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C组疗效优于A、B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清理术后配合玻璃酸钠关节内注射及早期开展功能锻炼可以明显提高老年骨关节炎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钛表面镀铬对纯钛烤瓷剪切强度的影响.方法 70个纯钛标准试件(10mm×10mm×1 mm)分为3组,A组10个(不进行任何处理);B组30个,5%硝酸铬溶液(w/v)处理;C组30个,10%硝酸铬溶液(w/v)处理;B组和C组根据电镀时间不同(0.5、1、2h)又分为3个亚组,每一组中5个试件用Vita Titankeramik瓷粉,5个试件用Triceram瓷粉.钛瓷界面万能试验机(0.5 mm/min)进行剪切测试,并对断裂界面进行电镜扫描,用方差分析法和Tukey检验法分析.结果 钛表面镀铬后与瓷粉的结合强度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瓷粉对结合强度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其中0.5h、10%硝酸铬溶液、Vita Titankeramik瓷粉,0.5h、5%硝酸铬溶液、Triceram瓷粉的结合强度是两个实验组中最高的,分别达到了(26.72±5.78) MPa和(25.48±4.14) MPa,0.5h、10%硝酸铬溶液、钛-Vita T组和0.5h、5%硝酸铬溶液、钛-Triceram组可以很好地提高钛-瓷结合强度,电镜扫描图也显示镀铬可以提高钛-瓷的结合强度.结论 0.5h、5%硝酸铬溶液对于提高结合强度已经足够.说明铬层可以很好地阻挡钛-氧结合,减少钛氧层厚度,有效提高钛-瓷结合强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临床痰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诊断肺结核的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9月-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126例确诊为肺结核的患者和80例非结核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的痰液标本,分别采用漂浮集菌涂片镜检、BACT/ALERT3D快速培养法和FQ-PCR法检测痰中结核杆菌,分析检出结果。结果126例确诊为肺结核患者的痰标本中对结核分枝菌杆的检验以FQ-PCR检出率最高达到53.2%,高于快速培养法的46.8%(P〈0.05)和痰漂浮集菌涂片镜检法的32.5%(P〈0.01)。FQ-PCR与痰培养法总体一致性为95.1%,K=0.88。对痰涂片阳性标本,两者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痰涂片阴性标本,FQ-PCR敏感性明显高于快速培养法(P〈0.01)。结论FQ-PCR具有快速、敏感、特异、可定量和自动化的优点,值得应用于痰中结核杆菌的检测及肺结核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依托咪酯复合咪达唑仑及芬太尼麻醉在无痛胃镜和肠镜联合检查中应用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120例无痛胃镜和结肠镜联合检查的患者,按抽签法随机分为依托咪酯复合组(E组,n=60)和丙泊酚复合组(P组,n=60)。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1.0~1.5mg,芬太尼0.05~0.07mg,丙泊酚1.0—1.5mg/kg或依托咪酯0.1~0.3mg/kg,待患者入睡,睫毛反射消失后开始胃镜检查,最后行结肠镜检查,检查中酌情追加小剂量依托咪酯或丙泊酚。记录两组患者镜检前、镜检即刻,置入镜后3、5、8、10和15min的SBP、DBP、HR、Sp02变化、苏醒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全部病例麻醉均满意,均顺利完成检查或治疗;苏醒时间E组(7.1±3.6)min,P组(6.8±3.2)min,E组苏醒时间比P组稍长,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麻醉后血压和心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血压下降超过基础血压的20%或〈90mmHg,P组16例(26.7%),E组3例(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患者心率低于55次(/min,P组有11例(18.3%),E组有2例(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SpO2一过性低于90%,P组13例(21.7%),E组1例(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依托咪酯或丙泊酚复合咪达唑仑及芬太尼麻醉在无痛胃肠镜联合检查中的麻醉效果均满意,但依托咪酯复合咪达唑仑及芬太尼麻醉可维持较为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对呼吸和循环的影响更小,更适合老年患者无痛胃肠镜联合检查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验证功能蛋白烯醇化酶(enolase)和Tuf蛋白是否为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NCC2705的黏附因子。方法将长双歧杆菌NCC2705与Caco-2细胞共培养,显微镜观察加入纯化蛋白烯醇化酶、Tuf蛋白前后细胞黏附细菌数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将Caco-2细胞、长双歧杆菌NCC2705、致病菌(弗氏志贺菌或伤寒沙门菌)共培养,检测加入纯化蛋白烯醇化酶、Tuf蛋白前后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 LDH)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的水平。结果加入纯化蛋白烯醇化酶、Tuf蛋白之后,Caco-2细胞黏附细菌数显著降低(P<0.05)。 Caco-2细胞与致病菌共培养时,LDH和TNF-α的水平显著增高(P<0.05);Caco-2细胞与长双歧杆菌NCC2705和致病菌共培养时,LDH和TNF-α的水平显著降低(P<0.05),然而加入纯化蛋白烯醇化酶和Tuf蛋白后,LDH和TNF-α的水平又出现显著增高(P<0.05)。结论长双歧杆菌NCC2705可竞争性抑制致病菌对肠上皮细胞的黏附,而烯醇化酶和Tuf蛋白可竞争性抑制长双歧杆菌对肠上皮细胞黏附作用,是双歧杆菌的黏附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6例胸腰椎结核并后凸畸形患者在术前进行至少3周正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后行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及后路内固定术,根据术后后凸畸形的矫正角度及Frankel分级评价效果。结果对66例患者随访9~18(12±2)个月,所有患者无局部复发及窦道形成,术前术后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rankel分级与术前比较均有1~3级恢复。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后路内固定手术具有病灶清除彻底,植骨融合内固定可靠,畸形矫正理想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母牛分枝杆菌辅助治疗复治涂阳肺结核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和评价母牛分枝杆菌(微卡)作为免疫调节剂辅助治疗复治涂阳肺结核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06年3月~2008年11月期间93例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采用入院随机分组分成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两组化疗均采用3DRtSLE/6DRtE方案,治疗组加用母牛分枝杆菌(微卡)每2周1次,共9个月。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肺部病灶吸收、痰菌阴转、临床症状等改变情况。结果疗程结束时治疗组与对照组胸部X线病灶显效率分别为89.4%和71.7%(P〈0.05);空洞闭合率分别为87.2%和67.4%(P〈0.05);治疗3、6、9个月末痰菌阴转率治疗组为65.9%、83.0%、95.7%,对照组为47.8%、65.2%、78.3%(P〈0.05);疗程结束时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症状改善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母牛分枝杆菌不良反应:发热1例,皮下硬结1例。结论母牛分枝杆菌辅助治疗复治涂阳肺结核,能增强免疫细胞活性,促进肺部病灶吸收,提高痰菌转阴率,且安全性好,是较好的结核病免疫治疗制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