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矫正近视性屈光参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应用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adialkeratotomy,RK),矫正18例近视性屈光参差。术前近视屈光度为-3.25~-11.00D,平均-6.53D;屈光参差为-2.50~-11.00D,平均-4.95D;裸眼视力为0.02~0.15,平均0.08。术后半年检查,视力平均提高0.46,屈光度平均下降-4.57D,屈光参差平均下降-3.60D。14例术后恢复了双眼单视,6例立体视可达60″。RK手术不仅能降低近视性屈光不正度数,提高裸眼视力,而且可减少或消除屈光参差,促进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单侧或不对称近视的视力低下眼、矫正视力>0.6者,可施行RK手术。屈光参差<-9.00D者,RK术后可能恢复双眼单视;屈光参差>-9.00D者,术后只能降低屈光参差,改善双眼单视条件。文中还介绍了近视性屈光参差术前检查、判断预后的方法及矫正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
立体视与屈光不正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124例矫正视力正常的屈光不正患者测量立体视锐度阈值(简称体视阈值),其中近视100人(-0.75~-13.00D),远视24人(+0.87~+5.00D),二者平均体视阈值:裸眼分别为97.73"和21.37";戴镜分别为8.25"和9.74"。二者的裸眼体视阈值均较正常人(5.15")者高(P〈0.01);戴镜后视力正常,二者的体视阈值仍较正常人者高(P〈0.01)。裸眼体视阈值较戴镜者高…  相似文献   

3.
青海藏族儿童弱视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青海4-12岁藏族儿童5648人,弱视患病率为126%;弱视以轻、中度为多见,占84.7%;弱视类型以屈光不正性和屈光参差性为主,占76.l%,4-5岁儿童弱视患病率高,达2.31%-2.55%,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轻度弱视屈光不正度数低,中高度弱视屈光不正度数高,弱视患病率与性别无关,差异无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4.
儿童屈光不正对立体视锐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57例儿童不正患者的立体视锐度进行了检测,发现基中仅有42.4%的人获得中心窝立体视,明显低于国内其它作者对正常视力儿童进行检测的结果.其中以远视眼的立体视锐度最差,混合散光次之,近视眼最好.屈光参差患者的立体视锐度远不及屈光不正者.统计结果表明:屈光不正发生的年龄越小,对立体视受贿发育的不良影响越大,致使部份患儿在获得良好的矫正视力后,仍不能得到立体视受贿或完善的立体视觉关键词  相似文献   

5.
儿童屈光不正与立体视觉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探讨儿童屈光不正对立体视觉的影响。方法采用颜少明等《立体视觉检查图》对60例正常儿童及115例矫正视力正常的屈光不正患儿进行立体视阈值检查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远视眼立体视阈值明显高于正常组及近视眼组(P<0.005),且随屈光度增高而增高,随发生年龄增高而降低,近视眼组与正常组之间无差异(P>0.05)。近视眼之间戴眼镜前后立体视阈值无显著性,而远视眼戴镜后立体视阈值明显下降(P<0.005)。结论屈光不正对立体视功能影响是由于视力下降引起。提示及早发现屈光不正,及时预防、矫正屈光不正性弱视,对保证立体视功能的正常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散光状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东豪 《眼科新进展》1999,19(4):248-249
目的探讨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与散光状态的关系。方法对172例312只屈光不正性弱视眼的散光类型、散光程度和散光参差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散光类型以复合远视散光最多(30.1%),其次为复合近视散光(24.4%)和混合散光(18.3%)。结论导致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散光度:单纯近视散光为1.62±0.52D,单纯远视散光为1.53±0.48D,散光参差度为1.28±0.33D,复合远、近视和混合散光的最低球、柱镜度数均为0.5~1.0D。  相似文献   

7.
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双眼视觉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70例单眼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患者进行了双眼视觉的临床观察。结果表明,人工晶体植入术后3个月大部分患者(80%)有双眼单视功能,其中有72.86—82.86%的患者获得不同程度的立体视觉功能,28.57—37.14%的患者获得了正常的立体视觉。立体视觉的好坏主要与视力、双眼视力差,屈光不正、屈光参差有关。结论证实:人工晶体的植入可使无晶体眼患者获得良好的双眼视觉。  相似文献   

8.
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远距离立体视觉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影响近视眼远距离立体视觉恢复的因素, 从视觉最高级形式的角度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 的疗效。方法 采用英国产同视机联合颜少明新型同视机随机点立体图片对108 例近视患者( 其中近视性屈光参差62 例) 的术前及术后远距离立体视觉进行测定。结果 46 例单纯近视患者术后全部恢复中心立体视。62 例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术后获中心立体视者40 例(64.5 % ) , 屈光度差与立体视锐度值呈正相关关系(r = 0.67548 , P< 0.001) , 10 岁以后发病者立体视功能恢复较10 岁以前发病者佳( P< 0.05) 。结论 LASIK 能有效地矫治近视和近视性屈光参差,对青少年单侧高度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 建议适当放宽LASIK 的手术年龄。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Epi-LASIK治疗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lens,IOL)植入术后屈光不正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白内障摘出联合IOL植入术后的屈光不正患者42例51眼实施Epi-LASIK,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详细的术前检查,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6个月时,裸眼视力>1.0者38眼(74.51%),≥0.8~1.0者9眼(17.65%),48眼(94.12%)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球镜度数(-0.39±0.47)D,其中±1.00D以内者48眼(94.12%),±0.50D以内者37眼(7255%);柱镜度数(0.24±0.52)D,其中柱镜度数±1.00D以内者为45眼(88.24%),±0.50D以内者34眼(66.67%)。随访期内4眼(7.84%)出现0.5级haze,2眼(3.92%)1级haze,经治疗角膜均恢复透明;所有患者随访期内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Epi-LASIK治疗白内障摘出联合IOL植入术后屈光不正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在治疗前和治愈后立体视觉状况.方法 对43例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分别在治疗前和治愈后采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测其立体视锐度以及同视机三级功能的检测.结果 (1)弱视患者治愈前(矫正视力0.1~0.8)后(矫正视力0.9~1.5)黄斑视锐度和周边立体视锐度的结果在统计学上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2)弱视患者治愈前后融合范围和定性远立体视的结果在统计学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屈光不正性弱视不仅影响视力发育同时也影响整体立体视的发育.(2)随着视力的治愈整体立体视锐度也有显著的改善.(3)在弱视的诊断治疗中注意整体立体视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屈光不正儿童立体视觉敏感期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正常和屈光不正儿童立体视觉发育的敏感期 ,研究不同年龄组发生屈光不正对立体视觉的影响。方法 :对 3 0 0名正常儿童 ,3 3 4名屈光不正儿童进行视力 ,届光度 ,远、近立体视阈值检查 ,分析结果。结果 :( 1)正常儿童中 ,9岁以前各组近立体视、远立体视阈值正常率的提高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9~ 12岁各组近立体视和远立体视阈值正常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 2 )近视儿童中 ,3~ 8岁各组矫正前、后远、近立体视阈值正常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8~ 12岁组间矫正前、后远、近立体视阈值正常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 3 )远视儿童中 ,矫正前近立体视锐度及远立体视锐度 ,3~ 7岁各组正常率的提高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7~ 12岁各组正常率提高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 4 )屈光不正与对照组间立体视锐度正常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远视眼及近视眼组间的近立体视锐皮正常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远立体视锐度正常率有显著性差异差异 (P <0 0 5 ) ,远视组正常率高于近视组。屈光不正患者远、近立体视阈值正常率在高、低度屈光不正组间有差异差异 (P <0 0 5 )。结论 :( 1) 9岁以前是正常儿童立体视觉发育的敏感期 ,屈光不正可影响立体视觉的  相似文献   

12.
角膜接触镜矫正屈光参差的临床报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角膜接触镜矫正屈光参差的临床报导徐汇区中心医院眼科杨筱丽,孙玮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已广泛应用于矫正屈光不正,国内外已屡有报告.我院隐形镜门诊近年来共为3283位屈光不正患者配出了镜片,有相当一部分是屈光参差患者,其中293例双眼屈光参差大于2.OD以...  相似文献   

13.
孵育出1天的小鸡单侧眼睑缝合,饲养在光照与黑暗各为12h的环境中,4周未屈光检查为-16.4D±+6.66D。另组缝合2周后剪开融合的眼睑,为-9.34D±0.34D的近视眼,保持双眼睁开继续饲养2周后屈光状态转变为+l.66D+0.81D。说明眼睑缝合2周近视已经发生,饲养在正常情况下,近视迅速消失,表现为可逆性。眼睑缝合的同时每日结膜下注射阿朴吗啡250ng,4周后为+0.67D±0.02D。抑制了近视的发生。眼睑缝合2周后每日分别注射250ng及500ng阿朴吗啡持续2周,2组的屈光分别为-1143D±4.47D及-6.83D±4.76D,而盐水对照组为-18.50D±6.32D,说明在鸡视觉发育的不同时期,阿朴吗啡的局部应用具有抑制近视的发生及减缓近视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使用立体3D技术作为一种视觉功能训练方法对弱视患儿的治疗效果。

方法: 纳入30名儿童,年龄4~16y, 其中18例是屈光不正性弱视(ametropic amblyopia,AMA),12例是屈光参差性弱视(anisometropic amblyopia,ANA)。双眼使用立体3D技术进行视觉功能训练,每次训练时间1h,每例患者训练约33次(平均: 32±8)。在每次训练前后检查患者每眼的最佳矫正视力,使用同视机检查融合范围和远距离立体视,并使用颜氏随机点立体视图谱检查近距离立体视。

结果:在训练治疗后,所有弱视患儿最佳矫正视力较训练前均有显著提高,训练后融合范围较训练前显著扩大,尤其在屈光参差弱视患儿中融合范围扩大和立体视觉的恢复较屈光不正弱视患者组更明显。训练后近距离立体视觉的恢复程度要优于远距离立体视觉。

结论:立体3D视觉训练系统可以有效地恢复弱视儿童双眼立体视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立体视觉的状况.方法 对4~8岁,平均(5.2±1.8)岁,205例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其中散光性弱视65例、近视性30例、远视性110例),应用颜少明等随机立体检查图及同视机,检测不同类型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远融合范围、远近立体视、近零视差、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立体感知度.结果 轻、中度屈光不正性弱视三种类型近零视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远视性弱视较小,近视性次之,散光性最差(P均<0.05);远立体视有显著差异,远视性较好散光性较差(P均<0.05);重度弱视3型近零视差和远立体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融合范围3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弱视程度对弱视患者三级视功能有明显影响(P<0.05),程度越重影响越大.结论 弱视影响儿童期立体视觉建立,散光性弱视对立体视觉的影响大于近视性、远视性弱视儿童.  相似文献   

16.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屈光度变化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165只眼-10.0D以下的近视患者经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治疗后随访6个月的结果。按近视程度分组,通过对术前、术后病人的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屈光情况及角膜屈光力的结果的比较,证明此项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预测性强的角膜屈光手术。术后6个月时,-6.0D以下的轻中度近视100%裸眼视力达到5.0,高度近视患者裸眼视力平均达4.93。屈光变化在3—6月时仅为0.046D,术后半年最终屈光度为+0.475±0.633D。  相似文献   

17.
高天 《眼科新进展》2014,(11):1059-1061
目的 研究传统综合训练与智能化多维视觉训练治疗屈光不正性儿童弱视的疗效差异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7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眼科治疗的弱视儿童患者20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智能化多维视觉训练组,100例)和对照组(传统综合训练治疗组,100例),分别给予智能化多维视觉训练和传统综合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观察组治愈70例,进步27例,无效3例;对照组治愈35例,进步45例,无效20例;观察组患儿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28.73,P<0.01)。在远视患儿中,观察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1.43,P<0.01),而2组近视和散光患儿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59、0.583,均为P>0.05)。在3-6岁(χ2=10.30,P<0.01)、>6-9岁(χ2=6.665,P=0.036)两个年龄段,观察组患儿的疗效优于对照组,而2组>9-15岁患儿疗效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χ2=1.895,P>0.05)。在不同治疗时间内,观察组患儿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20.14,P<0.01)。结论 智能化多维训练相对于传统综合疗法,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疗效更佳,且患儿屈光不正类型、发病年龄及治疗时间明显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18.
LASIK术后角膜三维形态的改变及与临床屈光度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应用裂隙扫描角膜地形图/角膜测厚系统(Orbscan)评估高度近视眼LASIK术后角膜三维形态的改变以及探讨角膜屈光力改变和屈光度矫正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行LASIK手术的高度近视眼47例91眼,应用Orbscan系统进行术前、术后3月的角膜形态观察,分析角膜屈光力改变与眼球总体屈光力变化的相关性。结果高度近视眼前表面3 mm区平均曲率为48.49 D±1.25 D,后表面3 mm区为-6.5 D±0.23 D。术后3月平均矫正屈光度为6.62 D±2.21 D,前表面3 mm区平均曲率为43.02 D±1.25 D,后表面3 mm区为-6.9 D±0.24 D,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5 mm区与3 mm区的角膜屈光力差值明显比术前增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角膜总屈光力改变平均值为5.87 D±1.21 D,与术后眼总体屈光力改变存在显著正相关(r=0.957 1,P<0.01)。结论Orbscan能全面评估角膜屈光手术后三维形态的改变,对角膜屈光手术后白内障患者正确选择人工晶状体度数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屈光相关性弱视儿童的立体视觉的损害情况。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初诊为屈光相关性弱视儿童137例,按弱视类型分为A、B两组,A组为屈光不正性弱视81例(127只眼),B组为屈光参差性弱视56例(56只眼)。所有患儿经睫状肌麻痹后检影验光,采用同视机、颜氏《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同时视、融合功能及立体视锐度。对两组弱视儿童严重程度、立体视、屈光状态的差异进行统计。结果屈光相关性弱视儿童以中度弱视居多,占63.39%;与B组比较,A组重度弱视者比例较小,中度弱视者比例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37例屈光相关『生弱视患儿的屈光状态以远视为主,占69.95%;与B组相比,A组远视比例较大,散光者比例较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相比,A组同时视及融合功能异常率较高,黄斑立体视存在率较高,无立体视者比例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立体视及周边立体视存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屈光相关性弱视会损害患儿的立体视觉,屈光参差性弱视对立体视觉的影响比屈光不正性弱视更严重。远视是屈光相关性弱视最主要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应用Suresight手持式自动视力筛查仪对1~3岁婴幼儿的屈光状态进行检测,了解婴幼儿视觉系统屈光状态及分布规律。方法 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2月于郑州市儿童医院眼科门诊进行视力体检的1~3岁婴幼儿239名,按年龄分成4组:12~17个月龄组、18~23个月龄组、24~29个月龄组、30~36个月龄组,利用Suresight手持式自动视力筛查仪进行屈光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239名被检测幼儿中,有18名幼儿未检测出其屈光状态,其总检测率为92.5%,其中近视状态2例。12~17个月龄组、18~23个月龄组、24~29个月龄组、30~36个月龄组屈光球镜值分别为(+1.93±0.63)D、(+1.79±0.55)D、(+1.50±0.65)D、(+1.54±0.71)D,各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7.062,P=0.000),屈光柱镜值分别为(0.82±0.40)D、(0.78±0.46)D、(0.69±0.49)D、(0.72±0.43)D,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25,P=0.339)。相关及回归分析显示,1~3岁婴幼儿月龄与其屈光球镜值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411,P=0.000),即1~3岁婴幼儿屈光球镜值随年龄增长而降低;1~3岁婴幼儿月龄与其屈光柱镜值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105,P=0.035),即1~3岁婴幼儿屈光柱镜值随年龄增长而降低,但其相关性较低。结论 建议婴幼儿应从出生后6个月起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视力及屈光检查,密切观察屈光及视力的发育状态,保证视力健康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