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肠缺血再灌注粒细胞介导肝损伤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复制Wistar大鼠肠缺血再灌注肝损伤模型,分假手术组、对照组、长春新碱预处理组1糖皮质激素保护组4组。检测指标:肝毛细血管通透性、组织丙二醛、血清乳酸脱氢酶LDH5、肝组织病理学。  相似文献   

2.
临床和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 ,肠缺血再灌流是严重创、烧伤后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发生、发展的重要诱因[1] 。中性粒细胞 (PMN)作为炎症反应的主要参与者 ,不仅参与机体的防御功能和免疫反应 ,其过度的激活是介导SIRS乃至MODS发生的主要效应细胞[2 ] 。我们观察了大鼠肠缺血再灌流过程中主要器官功能变化与不同组织髓过氧化物酶 (MPO)活性变化的关系 ,分析了肠静脉血清对PMN上粘附分子CD11b/CD18表达的影响 ,探讨肠缺血再灌流时PMN在不同组织中粘附扣留的机制及其在远…  相似文献   

3.
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脏移植术、因肿瘤或损伤行肝脏部分切除术、失血性和心源性休克等手术和临床疾病所共同经历的一个病理生理过程。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肝脏缺血再灌注后的损伤分为两个时相:I相,主要为枯否氏细胞(Kupffer cell,KC)激活后,连同其所分泌的因子如TNF-α、IL-1等引起的损伤;Ⅱ相,则是在KC、细胞趋化  相似文献   

4.
肠道缺血再灌注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肠道遭受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肠道微环境的改变会活化巨噬细胞并诱导其极化,再灌注后调控M1/M2型的比例能有效控制肠道炎症,改善肠道细胞凋亡坏死,更快速地恢复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及远期预后。本文就近年来巨噬细胞极化在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讨论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各个时期中不同巨噬细胞群的存在意义,总结巨噬细胞参与介导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信号通路。明确巨噬细胞功能极化机制,可能为多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肠缺血再灌注在各型休克发展进程中普遍存在,可引起肺微血管通透性增高为特征的继发性肺损伤,但迄今为止其损伤机制尚水完全阐明,目前研究认为与肠源性细菌迁移和内毒素血症。中性粒细胞的肺内聚集和激活;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的激活与释放等有关的多因素参与的复杂的病理过程,IIR诱发体内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激活,进而启动PMN在肺内聚集并释放毒性介质是导致肺损伤的中心环节,但PMN的起动,肺内聚集与激活及其与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相互作用的具体调控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本仅就以上方面病理生理最新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缺血预处理 (IP)对离体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性粒细胞的影响。方法 建立离体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18只S -D大鼠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6只。①对照组 (CON) :持续平衡灌注 60min ;②缺血再灌注组 (IR) :平衡 3 0min后 ,给予缺血 45min和再灌注 3 0min ;③缺血预处理组 (IP) :平衡 10min后 ,先给予连续 2次 5min缺血、5min再灌注的预处理 ,再行缺血 45min和再灌注 3 0min。测定缺血前和再灌注末灌注液中丙二醛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和白细胞数量 ,测定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 (MPO)活性、湿 /干重比 (W /D)。结果 与CON组和缺血前相比 ,IR导致再灌末MDA含量、TNF -α含量、MPO活性和W/D均明显升高 (P <0 .0 5) ,而SOD活性则显著下降 (P <0 .0 5)。缺血预处理能明显减少再灌后MDA、MPO和W/D的增加 ,提高SOD的活性 (P <0 .0 5) ,但对TNF -α则无明显的影响 (P >0 .0 5)。结论 缺血预处理能明显抑制离体大鼠肺缺血再灌注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在肺内的聚集 ,抑制炎性反应 ,减轻肺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对小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肠损伤的作用。方法:建立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为3组。A组:假手术组;B组:肠缺血再灌注组;C组:雷帕霉素3 mg/kg腹腔注射后肠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2 h后处死小鼠,测定血清中IL-6、TNF-α、MDA、GSH-Px;取出肠组织做石蜡切片后HE染色及凋亡检测。结果:术后B、C组血清中IL-6、TNF-α、MDA均增加,GSH-Px减少,肠组织凋亡细胞增多,病理学损伤加重且Chiu’s评分增高。其中C组的损伤程度低于B组(P<0. 05)。术后C组IL-6、TNF-α、MDA、GSH-Px、细胞凋亡及病理学指标均优于B组(P<0. 05)。结论:雷帕霉素可能通过抑制过度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减轻细胞凋亡,从而发挥对肠组织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静脉麻醉药异丙酚对肺缺血/再灌注(I/R)大鼠中性粒细胞(PMN)的影响。方法夹闭大鼠左肺门45min,再灌注2h,建立在体肺I/R模型。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异丙酚组(I/R并用异丙酚维持麻醉)。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全血PMN CD18的表达和呼吸爆发(RB),测定左肺顺应性和湿干比(W/D),测定血浆MDA和SOD含量。结果麻醉剂量的异丙酚抑制PMN CD18的表达和RB;改善再灌注后左肺顺应性和降低W/D;降低血浆MDA水平并保护SOD的活力。结论麻醉剂量的异丙酚对肺I/R大鼠全血PMN具有抑制作用,对肺I/R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急性肾损伤的常见诱因.损伤早期的非特异性炎症可造成器官不同程度损伤.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是中性粒细胞活化后释放的网状结构,它参与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二氧化硫(sulfur dioxide,SO2)在肢体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致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保护作用中对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AM)凋亡的影响,为控制炎症反应寻找新的靶点。方法: 分离培养AM,应用肢体缺血再灌注致ALI大鼠血清制备细胞模型,给予外源性SO2,然后检测线粒体膜电位以及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mPTP)开放情况,AM凋亡情况及凋亡相关Bcl-2、Caspase-3分子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I/R组红、绿荧光的比值下降,吸光度显著降低,AM凋亡率增加到43.81%±2.40%,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Bcl-2蛋白表达下降;而与I/R组比较,I/R+SO2组红、绿荧光的比值升高,吸光度增高,AM凋亡率减少37.01%±1.93%,Caspase-3蛋白表达降低,Bcl-2蛋白表达升高。结论: 外源性SO2可通过抑制线粒体途径改善巨噬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观察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肝实质细胞凋亡影响,探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及肝缺血预处理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3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 (SO)组5只;缺血再灌注3、6、24 h组(IR3 h、IR6 h、IR24 h)各5只;缺血预处理3、6、24 h组(IP3 h、IP6 h、IP24 h)各5只.IR组半肝缺血60 min,再灌注3、6、24 h;IP组为缺血前先行5 min缺血、5 min复流,并重复2次,然后行半肝缺血60 min,再灌注3、6、24 h.分别取材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肝组织匀浆丙二醛(MDA).结果IR各组血清ALT、肝组织匀浆MDA均较SO组有显著性升高(P<0.05);经缺血预处理后,ALT、MDA显著下降(P<0.05).结论肝脏缺血再灌注各时间点都有肝细胞损伤,且24 h内随着再灌注时间增加,;缺血预处理能够抑制肝细胞凋亡,减轻肝细胞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3.
肺缺血再灌注中内皮细胞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缺血再灌注(I-R)中内皮细胞功能的变化。方法 制备兔肺缺血再灌注模型,设立伪手术对照,测定缺血期和缺血后再灌注不同时相的血浆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1)的水平,分析NO,ET-1与血气指标、肺水肿等指标的关系。结果 缺血再灌注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浆NO,ET-1水平显著增高。NO/ET-1值明显降低,动脉氧分压明显降低,肺湿/干重比增加。ET-1与动脉氧分压呈负相关,与肺湿/干重比呈正相关。结论 肺I-R状态下,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与低氧和肺水肿有关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亚甲蓝对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成年健康SD家兔24只,雄雌不限。麻醉后,开腹游离肠系膜前动脉,制备肠缺血再灌注模型。按双盲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即对照组(S组),再灌注损伤组(I/R组),亚甲蓝保护组(MB组):于动脉松夹即刻分别按10mg/kg静脉给MB。分别测定基础值、松夹前、再灌注2h血中丙二醛(MDA)、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值。肺组织中超氧阴离子(O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黄嘌吟氧化酶(XOD)值。全程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变化,并记录以上3个时点的值。结果肠缺血期各组MAP无显著变化;再灌注2h后,I/R组MAP较基础值明显下降,从基础的(92±17)mmHg降至(62±6.7)mmHg(P〈0.01);而MB组再灌注前后MAP有轻度改变,但无统计学意义。S组血中MDA实验前后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与S组比较,再灌注2h后,I/R组肺组织中O2^-及血中MDA含量显著增高,血中MDA由基础值(1.75±1.0)mmol·gprot^-1,增至(3.67±1.47)mmol·gprot^-1(P〈0.01);同时CAT也有显著增加迹象(P〈0.01)。而MB组再灌注前后血中MDA增加无统计学意义。各组肺组织SOD和XOD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S组比较,I/R组血清TNF-α、IL-8浓度明显升高(P〈0.01);MB组虽有一定程度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MB组与I/R组比较,血清TNF—α、IL-8浓度则明显降低(P〈0.05)。结论亚甲蓝可减轻肠缺血再灌注兔肺损伤。可能与其抑制氧自由基的生成及IL-8、TNF—α等前炎症因子过度释放,从而减轻了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5.
牛磺酸抗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嘉  余业勤 《上海医学》1997,20(9):521-524
为观察牛磺酸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建立SD大鼠肝血再灌注模型,将大鼠分成5组,分别于缺血前经外周静脉、门静脉注入牛碘酸及再灌注前经门静脉注入牛磺酸,及假手术组组。结果表明,缺血前给牛磺酸组具有抑制缺血再灌注时肝细胞内酶的漏出,降低肝组织内丙二醛(MDA)含量,提高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化物酶(GSH-PX)、Na、KATP酶及Ca^2+-ATP酶活力,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32例胫腓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被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及缺血预处理组,每组16例。两组分别于再灌注前(手术结束)及再灌注后(手术结束后)30 min、2 h采集外周静脉血标本4 mL检测血小板计数及IL-8、NO、TXB2、6-Keto-PGFlα含量。结果:与再灌注前比较,两组在再灌注后2 h血小板计数及NO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血浆IL-8、TXB2和T/K明显升高(P<0.05,P<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相同时相点血小板计数及NO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血浆IL-8、TXB2和T/K明显降低(P<0.05)。结论: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出现的血小板活化和炎性介质浸润是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机制,缺血预处理能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胰岛素对肾小管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岛素对体外肾小管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体外肾小管细胞损伤模型。取肾小管细胞,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正常兔血清(SC组)、再灌注损伤兔血清(SIR组)和再灌注肾损伤兔血清+胰岛素(IN组)处理培养48h后,分别用分光光度计比色法检测肾小管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钙ATP酶(Ca^2+-ATPase)活性、一氧化氮(NO)和培养液中丙二醛(MDA)、乳酸脱氢酶(LDH)含量。细胞组化染色检测肾小管细胞内SDH活性。结杲:IN组与SIR组比较,肾小管细胞内SOD、SDH、Ca^2+-ATPase活性明显升高(P〈0.05);细胞上清液MDA、LDH、NO含量显著下降(P〈0.05);细胞组化染色显示IN组SDH颗粒密集,着色较深,而SIR组颗粒稀疏,着色浅淡。结论:胰岛素对损伤肾小管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为提高细胞抗氧化能力、减少氧自由基生成并减轻细胞内Ca^2+超载,促进细胞能量代谢。  相似文献   

18.
藻蓝蛋白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流后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流后神经元损伤的机制以及藻蓝蛋白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流模型 (MCAO) ,分别对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藻蓝蛋白组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 ,用TTC染色法测量脑梗死体积 ,用干湿重法计算脑的含水量 ,应用原位末端标记 (TUNEL)观察脑缺血再灌流不同时间点神经元凋亡的变化。结果  (1)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流后 2小时应用藻蓝蛋白 ,能够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脑缺血再灌流后 2 4小时 ,藻蓝蛋白组的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与模型对照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且这种差异一直持续到脑缺血再灌流后 4 8小时。藻蓝蛋白还能够缩小脑梗死的体积 ,脑缺血再灌流后 4 8小时 ,藻蓝蛋白组的脑梗死体积与模型对照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藻蓝蛋白还能够减轻脑水肿 ,使脑组织的含水量明显减少。 (2 )模型对照组 ,脑缺血再灌流后凋亡神经元主要分布于缺血周围区 ,随着再灌流时间的延长 ,凋亡细胞数逐渐增加 ,至 2 4小时达高峰 ,2天开始下降 ,14天时与假手术组间差别仍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藻蓝蛋白组凋亡细胞的数量相对较少 ,其变化规律与模型对照组相似 ,同一时间点相比较 ,藻蓝蛋白组与模型对照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Zhang XH  Li CM  Ma XJ  Luo M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2):841-845
目的探讨在体状态下,肢体缺血后处理是否具有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在新西兰大白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给予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30 m in缺血,180 m in再灌注。所有动物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1)对照组;(2)心肌缺血预处理组;(3)心肌缺血后处理组;(4)肢体缺血后处理组;在缺血前、后及再灌注结束后分别测定血浆磷酸肌酸激酶(CK)和丙二醛(MDA)活性;实验结束后,测定心肌梗死面积并检测心肌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心肌缺血预处理组、心肌缺血后处理组和肢体缺血后处理组心肌梗死面积分别为15.5%±1.7%、16.2%±2.0%、17.1%±1.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1.5%±1.3%,P<0.01);再灌注3h末血浆CK活性,肢体缺血后处理组与对照组分别为18.0 IU/g±1.6 IU/g与45.6 IU/g±5.5IU/g(P<0.01);缺血预处理组、缺血后处理组和肢体缺血后处理组在再灌注3h末MDA活性分别为2.12μmol/m l±0.30μmol/m l、2.17μmol/m l±0.24μmol/m l和2.16μmol/m l±0.33μmol/m 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49μmol/m l±0.32μmol/m l(P<0.01);心肌缺血预处理组、心肌缺血后处理组和肢体缺血后处理组中性粒细胞在缺血心肌的聚集程度,即组织MPO活性分别为1.43 U/100 g±0.32U/100 g、2.26 U/100 g±0.28 U/100 g和2.45 U/100 g±0.28 U/100 g,均较对照组(5.44 U/100 g±0.46 U/100 g)明显降低(P<0.01)。结论对于已经缺血的心肌,在再灌注前给予肢体短暂缺血再灌注处理具有与心肌缺血预处理相似的心肌保护作用。这种远隔器官缺血后处理心肌保护作用可能与减轻活性氧的损伤及抗氧化作用加强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褪黑素受体(MR)在缺血再灌注损伤(I/R)大鼠肾脏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 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和肾脏I/R组,每组8只.采用双侧肾蒂夹闭60 min后再灌注建立I/R肾脏损伤动物模型.术后24h常规生化法检测血肌酐、尿素氮的水平,HE染色观察肾脏组织学改变.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肾脏组织中褪黑素受体MT含量.结果 以U6为内参基因,荧光定量PCR显示正常情况下大鼠肾脏组织中MR1和MR2 mRNA表达强度分别为(0.75±0.16)和(0.64±0.10),I/R处理24h后肾脏组织中MR1和MR2的表达强度分别为(0.37±0.08)和(0.28±0.05),较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显著下降(P<0.01).结论 MR在I/R损伤大鼠肾脏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下降,提示MR表达与肾脏应激损伤相关,可能作为判断肾脏I/R损伤程度的指标或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