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缺血再灌注下家免心肌细胞c-fos基因的表达。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8只,随机分为三组:缺血15分钟再灌注0分钟组(Ⅰ组,n=6);缺血15分钟再灌注15分钟组(11组,n=6);缺血15分钟再灌注30分钟组(Ⅲ组,n=6),分别取缺血再灌注区域及对照区域心肌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Ⅰ组、Ⅱ组、Ⅲ组心肌细胞均有Fos阳性染色出现,三组在不同再灌注时点c-fos表达差异显著(P〈0.05),且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阳性率逐渐增高。对照区的心肌细胞也有Fos阳性染色出现,但Fos染色率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区心肌(P〈0.05)。不同再灌注时点三组对照区心肌细胞c-fos表达差异显著(P〈0.05),且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阳性率逐渐增高。结论:1.心肌缺血再灌注后显著诱导c-fos的表达;2.c-fos表达增加与心肌损伤有关;3.Fos蛋白表达有可能为早期心肌缺血再灌注辅助诊断的形态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早期不同时间心肌细胞内Fos蛋白表达的变化,为心肌早期缺血再灌注损伤致死死后诊断提供新方法。方法:在32只SD大鼠建立心肌早期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另外40只大鼠分为正常与缺血对照组。用免疫组化SABC法结合图象分析研究心肌细胞核Fos蛋白的累积情况。结果:缺血30min再灌注30min后,再灌注区有部分心肌细胞核呈弱阳性着色,以后随缺血时间延长核阳性增强。缺血90min再灌注30min后核棕褐色染色最强,180min后又开始减弱。正常和单纯缺血组心肌细胞核未见有阳性反应。HE染色无明显病理改变。结论:Fos蛋白表达高峰在缺血90~180min之间,FosSABC染色法可诊断缺血30min再灌注30min或更长时间的损伤。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心肌细胞核Fos蛋白的表达有望成为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死后诊断的一种有意义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不同时间再灌注心脏不同区域HSP70和Fos蛋白表达的规律,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心性猝死的法医学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模。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心肌缺血后不同时间再灌注HSP700和Fos蛋白在心肌组织表达的改变。结果:对照组心肌组织无Fos和HSP70表达,心肌缺血15min再灌注0.5h后Fos蛋白即在缺血区域表达,随着再灌注时间长表达增强;非缺血区域1h始有表达,缺血区域表达明显强于非缺血区域。心肌缺血区域再灌注1h后HSP70始有表达,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表达增强;非缺血区域心肌2h始有表达,且明显弱于缺血区域。再灌注早期HSP70和Fos首先在心肌内层表达,随着时间延长表达向心肌外层扩展。结论:心肌缺血/再灌注早期不同时间HSP70和Fos蛋白表达有不同的区域性及强度,有可能为早期心肌血/再灌注提供一项新的辅助诊断的形态学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损伤(IR)组、参附注射液预处理组(SFI)。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HSP70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缺血再灌注损伤(IR)组比较,参附注射液预处理组(SFI)HSP70 mRNA(P〈0.01)及其蛋白(P〈0.05)的表达显著增加。结论:HSP70是心肌中重要的内源性保护物质,参附注射液可诱导HSP70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而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血红素加氧酶-1(HO-1)表达的影响。方法:5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n=8)、缺再灌注组(I/R组)(n=16)、缺血后处理组(IPo组)(n=16)和血红素加氧酶抑制剂锌原卟啉组(ZnPP组)(n=16)。采用结扎心脏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min,再灌注2h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IPo组在结扎心脏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min,在第24min时,用动脉夹夹闭右侧股动脉5min,再灌注1min后,完全恢复心肌血流。再灌注2h后开胸,每组8只取心尖部缺血心肌,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心肌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和心肌中HO-1蛋白表达。L/R组、IPo组和ZnPP组另取8只大鼠测定心梗面积。结果:与S组比较,I/R组缺血心肌中MDA含量增加,SOD活性降低(P〈0.01),I/R组HO-1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I/R组比较,IPo组缺血心肌中MDA降低,SOD活性升高且心梗面积明显减小(P〈0.01),HO-1蛋白表达显著增强(P〈0.01)。与IPo组比较,ZnPP组MDA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P〈0.01),HO-1表达明显减少(P〈0.01)。结论:缺血后处理能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增强心肌抗氧化能力和增加血红素加氧酶(HO-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三七总皂甙心肌缺血-再灌注时中性粒细胞(PMN)内核因子-kB(NF-kB)活性变化,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表达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兔124只随机分为以下3组;(1)缺血-再灌注组(IR);结扎兔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心肌缺血45min后再开放;(2)三七总皂甙(PNS)预处理组(IR PNS):在心肌缺血前10min静脉注射PNS(100mg/kg);(3)假手术对照组;每组又分缺血前,再灌注后30、60、90、120、240、360min时相点。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中性粒细胞ICAM-1的表达;用凝胶电泳迁移率分析检测NF-kB的活性;用髓过氧化酶法(MPO)定量测定心肌组织中浸润的中性粒细胞。结果 在缺血-再灌注组中心肌再灌注30min后NF-kB活性开始增高,120min达到高峰,之后活性下降;中性粒细胞ICAM-1的表达在心肌再灌注120min开始增高,并与中性粒细胞的心肌浸润增加有相关性;在三七总皂甙预处理组,PNS能抑制NF-kB的活化及中性粒细胞ICAM-1的表达和中性粒细胞心肌浸润,结论 心肌缺血-再灌注时能刺激中性粒细胞内NF-kB的活化,活化的NF-kB启动中性粒细胞ICAM-1的表达而参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过程;三七总皂甙能抑制中性粒细胞内核因子-kB的活化,减少细胞间粘附分子表达及中性粒细胞浸润而起到心肌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丙泊酚、咪达唑仑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c jun基因表达的影响,从基因表达水平探讨它们对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36只,每组12只。在心肌缺血15min后分别给生理盐水(A组)、丙泊酚(B组)、咪达唑仑(C组)再灌注,时相为Ⅰ0min、Ⅱ15min、Ⅲ30min、Ⅳ60min、Ⅴ120min、Ⅵ240min,各时相取2只大鼠,多聚甲醛灌注固定后取缺血心肌标本作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 jun基因表达,显微镜下计数阳性细胞,拍片。结果:各组Ⅲ、Ⅳ、Ⅴ、Ⅵ时相与Ⅰ时相相比c jun基因表达明显增强(P<0.05);A组Ⅲ、Ⅳ、Ⅴ时相c jun基因表达均比B、C组增强(P<0.05),统计学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丙泊酚、咪达唑仑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安全可用的麻醉药,其作用与缺血再灌注时间有关,即在30~120min内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有明显保护作用,这对临床选择合理时间窗用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杜超  龚明玉  许倩 《河北医学》2013,19(8):1127-1130
目的:观察苓桂术甘汤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苓桂术甘汤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辛伐他汀组,苓桂术甘汤组。辛伐他汀组药量为20mg.kg-1.d-1,苓桂术甘汤组药量为50g.kg-1.d-1,另2组给生理盐水0.1mL/kg。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方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30min、再灌注2h后,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ting检测心肌细胞TGF-β1 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心肌的TGF-B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1),苓桂术甘汤和辛伐他汀组大鼠心肌的TGF-β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辛伐他汀组和苓桂术甘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苓桂术甘汤减轻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损伤可能与下调心肌组织TGF—β1 mRNA及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不同时间再灌注心脏不同区域HSP70和Fos蛋白表达的规律,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心性猝死的法医学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心肌缺血后不同时间再灌注HSP70和Fos蛋白在心肌组织表达的改变。【结果】对照组心肌组织无Fos和HSP70表达。心肌缺血15min再灌注0.5h后Fos蛋白即在缺血区域表达,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表达增强;非缺血区域1h始有表达,缺血区域表达明显强于非缺血区域。心肌缺血区域再灌注1h后HSP70始有表达,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表达增强;非缺血区域心肌2h始有表达,且明显弱于缺血区域。再灌注早期HSP70和Fos首先在心肌内层表达,随着时间延长表达向心肌外层扩展。【结论】心肌缺血/再灌注早期不同时间HSP70和Fos蛋白表达有不同的区域性及强度,有可能为早期心肌缺血/再灌注提供一项新的辅助诊断的形态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维拉帕米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BCL-2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维拉帕米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BCL-2基因蛋白的影响。从分子水平探讨维拉帕米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心肌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建立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根据心肌缺血再灌注的不同时限对33只家兔进行分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同一剂量维拉帕米(0.2mg/kg静脉注射)对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限心肌细胞BCL-2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和生理盐水组比较,维拉帕米能显著上调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BCL-2基因蛋白的表达(P<0.001)。结论:维拉帕米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机制可能是通过其促进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BCL-2基因蛋白的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五步蛇毒蛋白C激活剂(Protein C activator,PCA)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control,C组)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组),每组15只。IR大鼠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后再灌注120 min,C组大鼠只穿线而不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记录大鼠在体心电图及心肌组织学改变。留取血液以制备血浆,检测其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以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蛋白质C(Protein C,PC)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游离蛋白质S(plasma free protein S,FPS)的含量。结果:同C组相比,IR组大鼠心肌横纹模糊不清或消失,肌纤维及肌丝明显紊乱且心电图改变明显;IR组大鼠心脏再灌注60 min后血浆APTT明显缩短(P<0.05),血浆PC活性缺血期间明显下降,再灌注60 min明显回升,而再灌注120 min又再次下降(P<0.01);血浆FPS含量缺血期间明显减少,再灌注60 min升高,再灌注120 min又减少(P<0.05,P<0.01)。结论:以五步蛇毒PCA制备的血浆蛋白C活性检测试剂可较灵敏地反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浆蛋白C活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咪唑安定与丙泊酚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咪唑安定组(M组)上止血带前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5~0.06 m g/kg。丙泊酚组(P组)上止血带前静脉注射丙泊酚1.5~2.0 m g/kg,后连续输注丙泊酚2.5~3.0 m g/kg/h,至松止血带时停用。对照组(C组)上止血带前静脉注射安慰剂生理盐水5m l。三组分别于上止血带(缺血前T0)、松止血带后5(T1)、30(T2)m in三个时间点测定血浆钾离子、A ST、LDH、血浆肌酸磷酸激酶(CK)及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浓度。结果:与缺血前(T0)时的水平比较,C组与M组5m in(T1)、30m in(T2)CK和LDH及P组LDH水平明显升高。但M组低于C组相应时间点水平;P组低于M组、C组相应时间点水平;三组再灌注各时段MDA与缺血前比较有升高。但M组与P组低于C组再灌注各时段MDA值;M组与P组的再灌注30m in时抗氧化能力(T-AOC)与缺血前比较有显著性升高。结论:临床使用止血带可引起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临床镇静剂量的咪唑安定、丙泊酚具有清除氧自由基能力,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时CXCL9因子的表达和中介素1-53(IMD1—53)对其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在体肺缺血再灌注模型。将72只健康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中介素1—53组(IMD组)。每组取缺血45min、再灌注60min、再灌注120min时点各8只大鼠留取血浆及右肺组织。ELISA法检测血浆中CXCL9的含量,组织学评价肺组织损伤。结果IMD组血浆中CXCL9因子的表达均低于IR组,组织学变化显示预先给予IMD1—53可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结论IMD1—53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为减少趋化因子CXCL9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腺苷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O-1)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18只,体重(250±16)g,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①对照组(C组),②缺血再灌注组(IR组),③腺苷预处理+缺血再灌注组(AP组).采用结扎/放松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再灌注结束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异丙酚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脑组织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的影响。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异丙酚预处理组(P组,于脑缺血前10min经腹腔注射异丙酚100mg/Kg)(n=10)。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I/R损伤模型。采用ELISA法检测脑组织NE、TNF-α、IL-1β的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I/R组和P组NE的活性及TNF-α、IL-1β的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与I/R组比较,P组NE的活性及TNF-α、IL-1β的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异丙酚预先给药能够通过抑制脑I/R后脑组织内NE的活化进而抑制TNF-α、IL-1β的过度表达,降低炎性反应,对脑I/R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大鼠Langendorff离体灌流心脏为模型 ,观察αB 晶状体蛋白在预适应早期相保护阶段的变化。结果显示 :经缺血预处理后胞浆中可溶性αB 晶状体蛋白迅速移位至细胞内的不溶性结构中 ,15min ,30min逐渐复位 ,6 0min时已接近全部复位。经预适应后的心肌对缺血再灌流损伤的耐受性明显增强 ,表现为心肌收缩力及冠脉流量明显高于缺血 再灌损伤组 ,肌酸磷酸激酶释放率及心肌丙二醛 (MDA)含量明显低于缺血 再灌损伤组。提示缺血预适应使αB 晶状体蛋白迅速移位于细胞内不溶性结构 ,为αB 晶状体蛋白参与预适应的早期相保护机制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7.
①目的研究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IR)损伤时肠系膜微循环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②方法用BI-2000医学图像分析系统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肠系膜微循环进行观察,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在肢体缺血前(对照组),缺血4h(I组),再灌注20min(IR20组),再灌注60min(IR60组),再灌注120min(IR120组),再灌注200min(IR200组)时观察和记录肠系膜微循环改变,并于上述各时间点分别测定各组动物血浆前列环素(Prostacyclin,PGI2)水平、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TXA2)水平,计算前列环素/血栓素A2比值(PGI2/TXA2)。③结果各组与对照组比较,IR20组、IR60组大鼠肠系膜微动脉和微静脉管径缩小(P〈0.05),IR120组、IR200组大鼠肠系膜微动脉和微静脉管径扩大(P〈0.05),I组无显著性变化(P〉0.05);IR20组、IR60组、IR120组、IR200组大鼠肠系膜微动脉和微静脉血流速度依次减慢(P〈0.05),I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再灌注期,白细胞黏附聚集、白微栓及管周出血增多。血浆中PGI2、TXA2含量均于再灌注期先升高后降低,但PGI2/TXA2比值减小。④结论大鼠肢体缺血灌注损伤时存在肠系膜微循环障碍,其发生可能与血管内皮的功能受损,PGI2/TXA2水平的平衡失调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醒脑静注射液 (XNJI)对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CIRI)家兔血清白介素 8(IL 8)水平的影响 ,并探讨其脑保护机制。方法 :2 8只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 (C组 )、缺血再灌注组 (I R组 )和醒脑静注射液组 (XNJI组 ) ,分别在缺血前、缺血 3 0min、再灌注 3 0min、60min、12 0min时取静脉血 ,测定血清IL 8浓度 ,实验结束后取脑组织观察脑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脑缺血 再灌注期间 ,I R组不同时点血清IL 8水平明显高于XNJI组 ,缺血 3 0min为 (0 .62± 0 .18)ng·L-1及 (0 .43± 0 .0 8)ng·L-1,P <0 .0 5 ;再灌注 3 0min ,为血清IL 8水平 (0 .73± 0 .19)ng·L-1及 (0 .45± 0 .0 9)ng·L-1;再灌注 60min ,血清IL 8水平为 (0 .87± 0 .2 9)ng·L-1及 (0 .47± 0 .0 6)ng·L-1;再灌注 12 0min血清IL 8水平为 (1.0 3± 0 .43 )ng·L-1及 (0 .44± 0 .0 7)ng·L-1,再灌注各时点组均P <0 .0 1,超微结构发生异常改变 ;XNJI组不同时点血清IL 8浓度显著低于I R组 (XNJI组缺血 3 0min为(0 .48± 0 .0 7)ng·L-1,P <0 .0 5 ;再灌注 3 0min为 (0 .5 0± 0 .0 8)ng·L-1;再灌注 60min为 (0 .5 5± 0 .14)ng·L-1;再灌注 12 0min为 (0 .5 9± 0 .17)ng·L-1,再灌注各时点组P <0 .0 1) ,其超微结构异常改变较I R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一氧化碳 (CO)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变化及缺血预处理对其影响。方法 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复制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将 2 4只家兔随机分为 3组 ,即正常对照组 (NC组 )、缺血再灌注组 (IRI组 )和缺血预处理组 (IPC组 ) ,检测不同时段右心房血中CO和丙二醛 (MDA)的含量 ,并且在实验结束后取缺血区心肌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血红素氧合酶 1(HO 1)蛋白的表达。结果 IRI组与NC组相比较 ,右心房血中CO含量在心肌缺血后即见升高 ;再灌后 30min、6 0min和 90min明显高于NC组 (P <0 .0 1)。IRI组组内比较 ,再灌后各时段血中CO含量明显高于缺血前和缺血 30min(P <0 .0 1) ;且在再灌 30min最高。IPC组与同时间点IRI组相比较 ,全血CO水平在缺血 30min、再灌 30min和 90min明显高于IRI组。免疫组化染色法显示IRI组和IPC组心肌组织HO 1蛋白表达增加 ,且IPC组比IRI组染色更强。结论 HO/CO系统参与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 ,提高心肌组织HO 1蛋白表达和CO含量可能对发生了再灌注损伤的心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