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衰老中药方剂补肾填精方对D-半乳糖衰老模型大鼠脑细胞周期相关p53、p21和p16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D半乳糖法诱导衰老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天保宁组、补肾填精方(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脑海马CA1区细胞周期相关p53、p21和p16蛋白表达。结果补肾填精方能抑制海马CA1区细胞周期相关p53、p21和p16阳性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补肾填精方可降低衰老大鼠海马CA1区p53、p21和p16蛋白表达,提示补肾填精方延缓脑细胞衰老可能与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蛋氨酸脑啡肽(Met.ENK)对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的生长抑制作用及细胞周期的抑制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Met.ENK作用后肿瘤细胞周期变化;Real.timePCR法检测Met.ENK作用后细胞内P21,P53基因转录量变化;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内P21,P16。磷酸Rb蛋白表达量的变化情况。结果:MTT法结果显示,Met.ENK对SH.SY5Y细胞有生长抑制作用,在Met.ENK浓度为10-mol·L。时抑制率为40%;流式细胞术证实Met—ENK作用后大多数细胞被抑制于细胞周期的G0/G1期,该期细胞数由63.97%变为87.73%;JP21的基因转录量是用药前的3倍,P53基因转录量是用药前的5倍;咒1,P16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磷酸Rb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结论:Met.ENK可以通过上调细胞周期蛋白依靠性激酶抑制因子虎1及抑癌基因P53的转录和蛋白表达量,下调Rb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将SH—SY5Y细胞的增殖抑制于生长周期的G0/G1期,表明Met.ENK的G0/G1期特异性周期抑瘤作用可以通过调节该途径产生。  相似文献   

3.
谢泽新  杨杨  王金烁 《河北医药》2016,(18):2737-2740
目的:通过消癌平联合丝裂霉素对肺癌 A549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化疗增效机制。方法MTT 检测消癌平(2、8、21μl/ml)联合丝裂霉素(2μg/nl)对肺癌 A549细胞生长抑制(联合用药 A、B、C 组),并设立对照组、丝裂霉素组和消癌平组;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RT-PCR 检测 P53、CyclinD1基因表达。结果MTT 检测显示在24、48、72 h 联合用药 A、B、C 组 OD(光密度)均比丝裂霉素低( P <0.05);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消癌平、丝裂霉素与对照组相比,肺癌细胞均阻滞于 G0/G1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联合用药组 G0/G1期细胞比率、细胞凋亡率与丝裂霉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消癌平组、丝裂霉素组与对照组比较,均能提高 P53 mRNA 表达( P <0.05),联合治疗组 P53 mRNA 表达高于丝裂霉素组( P <0.05)。消癌平组、丝裂霉素组与对照组比较均能降低 Cyclin D1基因的表达( P <0.05)。与丝裂霉素组比较,联合用药可显著减低CyclinD1基因的表达( P <0.05)。结论消癌平辅助丝裂霉素对肺癌细胞化疗增效可能与上调 P53 mRNA 表达,增强细胞凋亡作用,以及下调 CyclinD1 mRNA 表达,阻滞细胞周期于 G0/G1期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将β淀粉样蛋白40(Aβ40)注射至大鼠海马探讨其诱导凋亡相关蛋白P53蛋白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实验组将Aβ40立体定向注射至双侧大鼠海马的CA1、CA2-CA3区诱发其沉积、对照组立体定向注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通过P53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法观察了凋亡相关蛋白P53的表达,并通过原位TDT末端标记(TUNEL)法观察了Aβ40的脑内致凋亡效应。结果:P53免疫组化显示,术后3天、7天的实验组大鼠切片上可见海马区明显的P53蛋白的表达,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的相应切片检测未见P53蛋白的表达;术后3天、7天的TUNEL染色切片上可见海马区明显棕褐色阳性着染的凋亡细胞,生理盐水对照组的大鼠海马切片上未见明显棕褐色阳性着染的凋亡细胞。结论:TUNEL染色及P53蛋白免疫组化结果提示,Aβ40在脑内可诱导海马神经细胞发生凋亡,P53蛋白可能参与了上述神经细胞的凋亡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b1(Ginsenoside Rb1,Rb1)对PDGF-BB诱导的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Rat aortic smooth muscle cells,RASMCs)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免疫荧光法检测RASMCs的α-SM-actin。MTT法检测PDGF-BB(0、2、4、8、16、32 ng/mL组)诱导的RASMCs增殖效应和Rb1(0、20、40、80μg/mL组)对其增殖的抑制作用。AnnexinV/PI法检测Rb1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Rb1对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细胞PCNA、CDK2、CyclinE、P53和P21的表达。采用颈动脉球囊损伤术建造颈动脉内膜增生大鼠模型。将大鼠分成4组:正常组、损伤非治疗组、低剂量治疗组和高剂量治疗组。HE染色检测并计算颈动脉的内膜和管腔面积。免疫组化分析4组大鼠颈动脉内膜PCNA、P53和P21的表达。结果 RASMCs的纯度达(95±1.4)%。PDGF-BB诱导RASMCs增殖具有剂量时间依赖性。Rb1抑制PDGF-BB诱导的RASMCs增殖具有剂量依赖性并能够抑制其PCNA的蛋白表达。Rb1对PDGF-BB诱导增殖的RASMCs的凋亡无明显作用(P>0.05),但是能够减少S期细胞,阻滞细胞于G0/G1期。Rb1能够上调RASMCs的P53和P21的表达,而下调CDK2和CyclinE表达。球囊损伤组大鼠的颈动脉内膜比其他各组厚(P<0.05),管腔较其他组窄(P<0.05)。Rb1治疗后大鼠颈动脉内膜变薄,管腔变窄,PCNA的表达显著减少,而P21和P53表达增加。结论 Rb1能够在体外抑制PDGF-BB诱导的RASMCs增殖,体内同样能够抑制VSMCs的增殖。这与Rb1上调VSMCs的P53和P21表达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吗啡戒断大鼠侧脑室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反义寡脱氧核苷酸注射后对海马GDNF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侧脑室立体定位,皮下注射吗啡建立吗啡依赖大鼠模型,侧脑室微注射GDNF有义和反义寡脱氧核苷酸,纳洛酮催促戒断,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海马GDNFmRNA的表达。结果:侧脑室注射GDNF反义寡脱氧核苷酸能显著抑制大鼠吗啡戒断症状评分(n=t,p〈0.05)。吗啡依赖大鼠海马CA2区GDNFmR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加(n=3,P〈0.05),CA1和CA3区变化不明显;吗啡依赖大鼠纳洛酮(4mg/kg,岫催促戒断后海马CA1、CA2和CA3区GDNFmRNA表达较依赖组有增加趋势,但均没有显著差异心=3,P〉0.05);吗啡依赖大鼠纳洛酮激发前24h侧脑室注射GDNF反义寡脱氧核苷酸能显著抑制吗啡依赖大鼠依赖和戒断后CA2区GDNFmRNA表达的增加(n=3,p〈0.05),而CA1和CA3区与戒断组大鼠相应区域相比没有差异;吗啡依赖大鼠纳洛酮激发前24h侧脑室注射GDNF有义寡脱氧核苷酸与戒断组大鼠相比海马CA1、CA2和CA3区GDNFmRNA表达均没有显著性差异(n=3,P〉0.05)。结论:在转录水平,海马CA2区GDNF表达的变化在吗啡依赖和戒断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P^21WAF1/CIP1是53基因蛋白的下游调控因子,其表达有P53依赖性和P53非依赖性两种途径。P21WAF1/CIP1是通过抑制细胞周期的G1→S期转换过程中所需的周期素依赖性激酶(cdks)而使细胞周期停滞在G1期,研究表明,P21WAF1/CIP1表达与细胞增殖和分化有关[1],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合并血吸虫病大肠癌(CCS组)和不合并血吸虫病大肠癌(CC组)中P21WAF1/CIP1和PCNA表达情况进行研究,探讨肠血吸虫病与大肠癌发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盐酸氟桂利嗪对缺血脑区P5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取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缺血组、缺血再灌注组、预防组和治疗组.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一侧海马CA1区P53蛋白表达.结果缺血组及缺血再灌注组呈中度表达,而预防组及治疗组中P53蛋白呈阴性表达,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盐酸氟桂利嗪对Wistar大鼠缺血脑区P53蛋白基因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细胞保护作用中尚存在延缓细胞凋亡并抑制相关基因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小白菊内酯对于人脑恶性胶质瘤细胞U-87 MG细胞系的增殖、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CK-8比色法和克隆形成检测法检测小白菊内酯对U-87 MG的增殖抑制作用;采用碘化丙啶(PI)染色后的流式细胞仪检测小白菊内酯处理前后对细胞周期、凋亡的影响;采用qPCR以及Western blotting法研究药物处理后U-87 MG细胞的Caspase 3、Bax、Cyclin D1的表达变化以及P53-Ser392蛋白质磷酸化激活.结果小白菊内酯可明显抑制U-87 MG的细胞增殖、克隆形成数量及克隆大小.处理48 h后,U-87 MG细胞的S期、G2/M期受到了阻滞,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减少,同时细胞的凋亡也明显增多.Caspase 3、Bax基因的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上升,而Cyclin D1基因的mRNA表达明显下降.同时P53-Ser392残基的磷酸化水平也明显上升.结论 小白菊内酯可通过调节P53基因的Ser392残基磷酸化抑制其下游的细胞凋亡、细胞周期途径上Caspase 3、Bax、Cyclin D1的基因表达,影响细胞周期及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左旋四氢巴马汀(L-THP)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神经元凋亡蛋白P53、HSP70表达的影响,探讨L-THP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改良Longa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11分法对大鼠进行神经行为症状评分,比色法测定大鼠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力,HE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神经元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缺血侧海马CA1区P53、HSP70阳性细胞表达.结果:L-THP能够明显改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行为症状以及脑组织形态结构,降低血清LDH活力,并且能够降低大鼠海马CA1区P53蛋白的阳性表达,在再灌注早期增强HSP70的阳性表达.结论:L-THP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凋亡蛋白P53的表达,增强HSP70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当前,对等计算(Peer to Peer)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典型应用有文件共享,即时通信等等,为了更好地使用P2P资源,合理规划P2P网络资源,建立P2P流量预测模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基于小波神经网络提出了一个P2P网络流量预测模型,预测模型共分为输入层、隐含层、输出层,通过使用小波代替传统神经网络的Sigmoid作为神经网络的隐节点激励函数,在Matlab6.5仿真平台中实现,结果显示能够有效提高P2P网络流量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2.
将Agent的概念引入P2P服务体系架构中,会对整个架构的灵活性和自适应性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深入讨论和研究Agent-based P2P环境独特的技术特点的基础上,设计并提出了Agent-based P2P环境下开放式服务体系架构模型,即OSA-ABP.模型架构由5层分层模型和多Agent交互模型构成,与同类架构比较,在架构的开放性、异构Agent兼容性、资源统一描述发布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13.
现有的P2P网络仿真器都有其各自的弊端,不能够对现实中的P2p的一些实际应用进行仿真.把P2P网络中的各个元素按实际情况模型化,设计一个能够用于对现有P2P应用进行仿真测试的P2P仿真器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设计了一个尽可能真实反映P2P实际运行环境的仿真模型,该仿真模型用于仿真现有的很多P2P应用.该模型根据现实P2P资源共享系统中用户的行为的基本特点设计了Peer的各种属性,包容了现有常见的P2P资源共享应用中peers选择和pieces选择策略,并为进一步设计P2P底层覆盖网络拓扑结构提供了接口.该仿真器初步运行结果表明,它能够反映现实P2P应用中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4.
BitT0rrent是一个用于内容分发的P2P协议,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互联网的一项重要的应用.本文从性能的角度,度量BitTorrent的行为,解释BitTorrent协议的关键元素,分析BitTorrent是否是高效的.本文有以下贡献:①提出一种有效度量BitTorrent式的内容分发协议的方法.②确认BitTorrent的Choking/Unchoking机制存在缺陷,不是高效的.③设计ShareStorm协议,证明BitTorrent的缺陷可以避免.经初步验证,在下载完成时间这个最主要的性能指标上,ShareStorm比BitTbrrent至少减少50 %.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E(CyclinE)和P27、P53在皮肤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皮肤癌组织中CyclinE和P27、P53的表达情况。分析三者与皮肤癌Broders标准分级之间的关系,以及CyclinE与P27、P53的相关性。结果皮肤癌组织CyclinE、P27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χ2=12.05;χ2=25.15,P<0.05)。在各级鳞癌组织间比较,CyclinE和P53表达差异明显(χ2=9.84;χ2=8.85,P<0.05);P27在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较对照组低(χ2=3.98,P<0.05),P27在鳞癌组织各级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6,P>0.05)。结论 CyclinE、P27、P53在皮肤鳞癌中有异常表达,在皮肤鳞癌中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The distribution and acute lethality of i.v. administered 3 μm latex spheres were determined in rats. The results extend previous studies demonstrating the similarity between dog and rat in the dynamics of microspheres in these species and the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here diameter and hemodynamic toxicity.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3 μm spheres may be safe imaging agents or drug delivery systems for spleen and liver when administered slowly. Acute hemodynamic toxicity appears to be a function of the total volume of the spheres injected.  相似文献   

17.
P53,P16,PRb的表达与宫颈上皮病理改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珊  王鹤林  宋增武  易蓉 《江西医药》2011,46(2):120-122
目的探讨P16,P53和PRb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44例宫颈上皮内瘤变,12例宫颈鳞癌和10例宫颈炎标本中P16,P53和PRb的表达情况。结果 P16在宫颈炎、CIN和宫颈癌的阳性表达率为0%,90.9%,100%,其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1);P53在宫颈炎、CIN和宫颈癌的阳性表达率为10%,36.1%,41.7%,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1.00);PRb的表达率为0%,95.5%,100%。(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从宫颈炎-CIN-宫颈癌的演变过程中,P16和PRb的表达成递增趋势,具有高度相关性(r=0.807,0.668),而P53的表达与疾病演变过程呈低度相关性(r=0.331)。结论 P16和PRb的表达强度在宫颈CIN到宫颈癌的演变过程中逐步升高,P53表达则主要出现在病变的早期阶段。P16,PRb和P53结合应用有助于宫颈CIN分级和宫颈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导了拟茎点霉属(Phomopsis)的4个新种及3个国内新纪录,新种是寄生于肉桂和锡兰肉桂的樟拟茎点霉(P.cinnamoni sp.nov.),寄生于泰国大枫子的大枫子拟茎点霉(P.hydnccarpi sp.nov.)寄生于胖大海的苹婆拟茎点霉(P.sterculioe sp.nov.)及寄生于龙眼和荔枝的龙眼拟茎霉(P.longanoe sp.nov.)新纪录是可拉拟茎点霉(P.colaoe Bond.-Mont.),薯蓣拟茎点霉(P.dioscoreoe sacc.)及棕榈拟茎点霉槟榔生理型(P.polmicola(Wint.)sacc.f.arecoe Sacc.)。  相似文献   

19.
钟丽萍  李德祥  黄平 《贵州医药》2004,28(10):884-886
目的探讨P5 3和P6 3蛋白在甲状腺肿瘤各型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并观察它们的相似及差异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EnvisionTM)法检测 6 0例甲状腺肿瘤中P5 3和P6 3蛋白的表达。结果P5 3蛋白在甲状腺腺瘤及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0 0 0 % (0 /30 )和 2 0 0 % % (6 /30 )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P6 3蛋白在甲状腺腺瘤及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4 6 7% (14 /30 )和 2 0 0 % (6 /30 )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P5 3在甲状腺乳头状腺瘤及滤泡状腺瘤中均不表达 ,而在甲状腺乳头状腺癌及滤泡状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13.3% (2 /15 )和 33.3% (5 /15 ) ;P6 3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腺瘤及滤泡状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6 0 .0 % (9/15 )和 33.3% (5 /15 ) ,而在甲状腺乳头状腺癌及滤泡状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均为 2 0 .0 % (3/15 )。结论P5 3和P6 3蛋白在甲状腺肿瘤细胞中表达的差异 ,可能提示P5 3和P6 3蛋白在肿瘤抑制和组织发育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D-Pro2, D-Trp7,9]-substance P, an analogue of the putative nociceptive primary afferent neurotransmitter substance P, was administered to rats via chronically implanted intrathecal catheters (0.5-2.5 nmol per rat). Several animals showed large elevations of thermal and mechanical nociceptive thresholds, but these effects were always accompanied by profound, often long-lasting, impairments of motor function and thus cannot be regarded as a specific antinociceptive effect of the drug. These behavioural effects are considered to be probably due to direct spinal actions of the drug rather than antagonism of spinal substance P 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