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俊  朱雪雯  万会花  米要磊  王思凡  孟祥霄  杜伟  苏畅  孙伟  杨维 《中草药》2020,51(24):6414-6425
大麻Cannabis sativa又名线麻、白麻、胡麻、野麻和火麻,为大麻科大麻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传统经济作物,应用涉及医药、食品和化妆品等多个领域。大麻素类成分是大麻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镇痛、抗炎、抗氧化、镇静、抗呕吐等功效。根据化合物结构特点,对大麻中已报道的121个大麻素类成分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在此基础上按分离技术对大麻素类成分的常用分析方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大麻资源的质量控制以及大麻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大麻花.为桑科植物大麻的雄株花枝。中医认为,本品性味苦、辛,温,入肺、脾、肾经,有祛风、活血、生发之功.适用于风病肢体麻木、遍身苦痒、妇女经闭等。《药性论》言其“治遍身苦痒,逐诸风恶血.主女人经候不通”。《本草纲目》言其“治健忘及金疮内漏”。  相似文献   

3.
大麻又名火麻(Cannabis sativa L.)原产于亚洲,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后带入欧洲,近代人皆称之为大麻。云南省山区人民自古栽培,食用其油。我国古代即知大麻有雌雄异株,雌花分泌树脂状白霜,其中含有致幻物质(大麻树脂中获得的致幻成份是左旋四氢大麻醇,简称THC.),采割树脂状物制成膏状物,即为大麻麻醉剂。  相似文献   

4.
《中药材》2019,(8)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大麻花和叶中大麻二酚、四氢大麻酚、次大麻二酚、四氢次大麻酚和大麻萜酚5种大麻素类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Inertsil ODS-3 C_(18)色谱柱(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0.1%甲酸溶液-含0.1%甲酸的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20 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结果:大麻二酚、四氢大麻酚、次大麻二酚、四氢次大麻酚、大麻萜酚分别在6.0~300μg/mL(r=0.99992)、0.8~40μg/mL(r=0.99998)、0.8~40μg/mL(r=0.99996)、0.8~40μg/mL(r=0.99999)、0.8~40μg/mL(r=0.99999)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均符合要求。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重复性好,适用于同时测定大麻花和叶中5种大麻素类成分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四氢大麻醉(△~1-THC,在美国也称△~9-THC)在癌化疗中用作镇吐剂。它同时也是一种治疗青光眼和气喘的潜在用药。临床上大麻曾成功地试用于治疗癫痫。合成的大麻酚类化合物正在研究用作镇痛药和镇静弛缓剂。自古以来,大麻就用于治疗。在中国古代它被用作外科麻醉药。在印度医药中亦广泛使用大麻,在印度教(Ayurvedic)和穆斯林(Tibbi)药物体系中它被用作解痉药、催眠药、镇痛药、用于精神状态和增强对身体极度紧张的抵抗力等。在中世纪,大  相似文献   

6.
脂麻花又名乌麻花,在《本草纲目》中称胡麻花,现统称白脂麻花、黑脂麻花。为胡麻科植物脂麻Sesamumindicum DC.的花,植株为一年生草本植物,高达1m,茎直立,四棱形,全株被毛。单叶对生,或上部叶互生;卵形或披针形,上部常为披针形,近全缘,中部的有齿缺,下部的常掌状三裂;叶柄长1.5  相似文献   

7.
白云俊  周新郢  袁媛  黄璐琦 《中草药》2019,50(20):5071-5079
大麻不仅是世界上使用最频繁的毒品,也是人类最早使用的药物之一。研究药用大麻的起源,可为安全有效利用大麻提供启示,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伦理意义。综合本草考古与本草文献考证双重证据法,揭示了大麻的药用起源及其早期传播过程;并结合人类文化背景,探讨了其在欧亚大陆上传播的动力因素。结果显示,药用大麻可能起源于人类在仪式中对大麻精神活性物质的利用,方式为吸食大麻燃烧后所释放出的具有麻醉、致幻作用的烟气;公元前3千纪早期东欧Yamnaya先民是目前发现的可能最早使用大麻药用属性的人群;随后,药用大麻可能由东欧传播到西亚、中亚地区,然后以中亚为中心,分别向南传播到南亚、向北传播到北亚的西南部和东亚的西北部和西部地区。印欧语系民族与药用大麻利用、传播之间的密切关系指示了印欧人群的扩散可能是药用大麻在欧亚大陆上早期传播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之"火"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理论中具有诸多与“火”有关的概念,这些概念是在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仅从《黄帝内经》来看,全文中“火”出现约240余次,所述之火包括阴阳之火、五行之火、六气之火、君火相火、少火壮火等,为中医学“火”的理论形成奠定了基础。但《黄帝内经》中极少直接将“火”比附于人体,因而无今人广泛讨论之心火、肝火、胃火等人体之火的概念,这些概念均为后世所创。今人称为人体两种生理之火的“君火”、“相火”,在《黄帝内经》中实为运气之术语。  相似文献   

9.
蒋伟哲  李锦燊  席洁珍  黄仁祥 《中成药》2006,28(10):1551-1552
火麻仁[1],又名大麻仁、大麻子、麻仁、火麻子、麻子仁,为桑科植物大麻Cannab is sativa L.的果实或除去果皮的种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其性味甘平,归脾、胃、大肠经,具有润燥、滑肠、通淋、活血的作用。临床上火麻仁用于治疗胃癌、血虚津亏、肠燥便秘、热淋、风痹、痢疾、月经不调、疥疮等[2]。为方便患者服用,我们研究开发出火麻油软胶囊;为了控制其质量,我们参照月见草油软胶囊含量测定方法[3]与文献资料[4],对本品中所含γ-亚麻酸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软胶囊进行了薄层鉴别。现报道如下。1仪器与试剂、试药1.1仪器Agile…  相似文献   

10.
张元素对脏腑病机、证候的系统论述见于《医学启源》上卷第三篇和《脏腑标本药式》。以往讨论张元素的脏腑病机、证候学术思想者均是将这两部分合并而论。但笔者发现,二者所论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可能有历史发展方面的意义。本文比较《医学启源》上卷第三篇和《脏腑标本药式》在脏腑"火"病机方面的异同发现,一是《医学启源》和《脏腑标本药式》在脏腑"火"病机方面有很大差异。《医学启源》上卷第三篇无脏腑"火"病机,"火"病机在《脏腑标本药式》的脏腑病机中占重要地位;二是《医学启源》和《脏腑标本药式》在脏腑"火"病机方面的差异可能有历史发展方面的意义。《医学启源》上卷第三篇主要抄录自《中藏经》,而《脏腑标本药式》为张元素所著,二者成文的朝代不同,所以《医学启源》和《脏腑标本药式》在脏腑"火"病机方面的差异可能有历史发展方面的意义,张元素对脏腑"火"病机方面的真实认识与两汉或六朝时代的《中藏经》其实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唐宗海在《血证论》中,论述了血与火之间的关系,即"血病及火,补血清火,火病及血,治火即是治血",认为血与火在生理上相互转化,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该书从生理、病理及治疗等方面对血火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对中医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张仲景烧针、温针、灸法禁忌及因误治而致变证各类内容的分析,结合《黄帝内经》针灸禁忌内容,发现《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主张对各类表证、热证和一切津液不足、阴血亏少、阳气虚弱者均应慎用烧针、温针、灸法及其他火疗法,体现了张仲景反对盲目使用温针、烧针、灸法等火疗法的思想。另外,张仲景提倡辨证应用火疗法,如在烧针致变证、阳气郁热而四肢厥逆等情况下可适当使用艾灸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全基因组层面对大麻(Cannabis sativa)TIFY基因家族进行鉴定与功能分析,为解析大麻TIFY家族基因功能及其对大麻素等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调控机理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已有大麻基因组数据,通过NCBI,PlantTFDB,MEME及TBtools等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鉴定大麻中的TIFY家族基因,并对其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系统进化、基因结构、染色体定位及组织差异表达模式等进行分析和可视化作图。结果:该研究共鉴定到大麻TIFY家族基因成员14个(CsTIFY1~CsTIFY14),分属于TIFY,JAZ,ZML和PPD共4个亚家族,其核酸序列长度为365~1 369 bp,编码氨基酸长度为118~442 aa,等电点为4.64~9.96。14个CsTIFYs不均匀的分布在8条染色体上,亚细胞定位预测其蛋白均定位细胞核中。CsTIFYs基因的启动子区具有多种非生物胁迫响应的顺式作用元件,可参与植物的不同生长发育和非生物胁迫调控。转录组表达热图分析表明,CsTIFYs在不同大麻品种的雌花及同一品种的花、苞片、茎、叶中均存在表达差异。结论:该研究从全基因组水平鉴定到大麻CsTIFY家族转录因子14个,并对其结构特点和表达模式进行研究,预测大麻CsTIFYs可能在大麻的JA信号转导通路、非生物胁迫及大麻素生物合成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将对大麻中TIFY家族的基因功能研究以及大麻优质品种选育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关于神光的记载较早见于《证治准绳》 ,《审视瑶函》引用并整理。最近出版的《中医眼科备读》 (聂天祥编著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一书 ,对古籍中关于神光的论说进行了分析和发挥 ,其中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和认识。1 “火之用事”即阳气升腾《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载 :神光者 ,谓目中自然能视之精华也。由此明显的看出 ,神光即指视觉功能。自《内经》以来 ,历代医家对视觉功能的认识 ,大多从血、精、气、神四个方面论述 ,唯《证治准绳》、《审视瑶函》等书从“皆火之用事”立论 ,突出一个“火”字。《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载 :…  相似文献   

15.
张胜  朱春冬  李远 《中医杂志》2006,47(3):235-235
“火郁”一词,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之证,无论在外感疾病或内伤杂病中均可见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火郁发之”,开治火郁之门径,实为治疗火郁证之根本法则。所谓发之,即宣发、发泄之意。这种治法,在《伤寒论》中得到很好的体现。1《伤寒论》治疗火郁举隅《伤寒论》虽为外感寒邪所致热病而置,但书中也对火郁证的治疗提供了不少的方法。第48条云:“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即用发汗解表的方法。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出现变证,可用“更发汗”,“小发汗”的方法。若火郁…  相似文献   

16.
用中草药进行麻醉,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今天,在进一步解决中药麻醉目前存在的问题、寻找新的中草药麻醉镇痛之时,对有关记述加以系统整理,并努力用现代科学的知识与方法加以探讨,是十分有益的。有鉴于此,现将我们所能收集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中药麻醉镇痛处方分析于附表。从附表可见,其中最常用的麻醉镇痛中草药有:洋金花、闹羊花、乌头、蟾酥、大麻、茉莉根等。现仅就与中药麻醉有关方面,作一粗浅探讨,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7.
火制法是中药炮制中应用较广的一种方法。火制法的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人类发现了火以后,是在当时变生食为熟食的认识基础上得¥帕示的。《说文》云:“炮,毛炙肉也。”可见,在古代很早以前就形成了火制法的雏型。理论上,早在南北朝刘宋时代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中就有较详尽的记载。到明代,陈嘉漠《本草蒙基》中有“火制四,有银、有炮、有炙、有炒之不同”的分类论述。火制法能对药物起着改变功用和增加疗效、净化药物、提高药物有效成分溶出率的决定性作用。火制法与药物疗效息息相关,影响极为密切,故其方法能习用至今。1火制…  相似文献   

18.
<正>火麻仁名称意义有两解。第一,即《药典》收载名称和人民大众化认识所指,大麻的干燥成熟种子,并不是真正意义的"火麻仁"。第二,系指大麻成熟种子,去掉外壳后之种仁。即古代文献中之"麻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法定炮制方法:"火麻仁,除去杂质及果皮(注意:果皮和种皮是有区  相似文献   

19.
非精神活性药用大麻的应用及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精神活性药用大麻即四氢大麻酚(THC)质量分数0. 3%且大麻二酚(CBD)含量高(原则上应 2. 0%),主要用于药用的大麻植物。大麻的药用性历史悠久,笔者基于大麻的本草考证以及国际药用历史,阐述了大麻素类化合物特别是CBD在开发抗癫痫药品、精神疾病药品、镇痛抗炎药品及抗肿瘤药品上的应用,并对其在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情况进行总结。基于目前高CBD含量药用大麻的新品种匮乏、基础研究薄弱等问题,建议应加强CBD等有效成分的基础研究,推动药用大麻五类新药及保健品等的开发,通过挖掘药用大麻遗传信息,建立其综合鉴定体系并加快高CBD含量新品种选育,保障药用大麻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促进药用大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叶晓光 《北京中医药》2007,26(12):786-787
清代名医郑钦安从学于川中宿儒兼名医刘止唐,医术脱胎于《内经》、《伤寒》.其人聪慧早成,传世之作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部,传唱于今,遗泽于后人.郑氏一生所学尽在阴、阳、水、火四字,精纯无比,尤善用姜附温助元阳,破除阴霾,挽将倾于既倒,拯陈疴于须臾,诚乃中国医学史上承先启后之大家.本文着重探讨《医理真传》中《君相二火解》的理论,阐述对君火的理解和对相火、真火与郑氏不同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