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我市2004~2009年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情况.方法 对县区上报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各县区共上报流行性乙型脑炎共348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98/10万,最高年份为2006年(1.79/10万),最高县区为栾川县,8月份最高,6岁以下为高发年龄.结论 我市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呈低水平,但部分县区仍较高.  相似文献   

2.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损害中枢神经系统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儿童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为了与本世纪初曾流行于欧洲的昏睡性脑炎(又称甲型脑炎)相区别,解放后我国卫生部定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起病急,症状轻重不一,从隐性感染、轻症脑膜炎到病情严重的重症脑炎,出现高热、惊厥、昏迷、直至痉挛性瘫痪,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3.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病毒引起,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的急性传染病,经蚊虫传播,流行于夏秋季.为提高护理质量,现就我科2000年7~9月收治的20例小儿流行性乙型脑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由蚊虫叮咬引起的蚊媒人畜共患传染病。山东省曾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暴发和流行区。人口流动频繁、快速城市化和全球化使蚊虫分布范围和孳生环境发生变化,流行性乙型脑炎等蚊媒传染病发病呈上升趋势。本文针对近年山东省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现状、蚊虫媒介等进行回顾综述研究,以期为山东省及我国预防控制乙型脑炎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1.本文首先讨论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材料,然后分析一例重症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根据临床表现,逐步深入,介绍其诊断方法。2.根据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材料与其他各种病原的脑膜炎、脑炎,特别是与脊髓前灰白质炎的鉴别,并结合病理学展开讨论。3.指出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应密切与中医师合作,早期使用中药方剂如白虎汤、安宫牛黄散等和针灸疗法,以保证病人化险为夷并恢复其脑系后遗症。  相似文献   

6.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为特征.重症者常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病死率较高,并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广州市2003-2006年乙型脑炎流行情况,为乙型脑炎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广州市2003-2006年的乙型脑炎疑似病例血清545份,用ELISA法检测乙型脑炎IgM抗体.结果 共测出乙型脑炎抗体阳性28例,病例多分布在城乡结合部,其中增城7例占25%,天河6例占21.43%,番禺5例占17.86%,花都3例占10.71%,黄埔2例占7.14%,白云2例占7.14%,从化2例占7.14%,芳村1例占3.57%.病例年龄以15岁以下儿童居多,占总数的92.86%.结论 建立乙脑监测系统,对重点高发地区的≤15岁以下儿童开展乙脑疫苗预防接种.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宜宾市2004-2011年乙型脑炎流行情况及其变动趋势,为科学制订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宜宾市2004-2011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宜宾市8年间共报告流行性乙型脑炎395例,死亡11例,年均发病率为1.015/10万,年均死亡率为0.028/10万.全市十个区县均有病例报告,发病高峰在7-9月,年龄集中于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结论8年间宜宾市流行性乙型脑炎以散发为主,发病呈下降趋势,应加强儿童入学入托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并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构筑有效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某部战士麻疹、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和肾综合征出血热感染情况,对该部100名战士进行了麻疹病毒IgG抗体、乙型脑炎病毒IgG抗体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IgG抗体的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卢云兰  周红宁 《热带医学杂志》2011,11(12):1444-1446
越南是西太平洋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严重的主要国家之一,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疫苗的广泛应用,乙脑发病率明显下降.以下就越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状况和主要流行特点进行综述,为我国云南、广西省乙脑防治控制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1.
265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规律,为今后进一步做好预防控制和消除乙型脑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99年钦州市发生的265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个案调查表和疫情资料,结合现场调查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钦州市乙脑发病时间为4-8月份,发病高峰为6-7月份,共发病265例,发病率为8.46/10万,病死66例,病死率为24.91%,好发年龄为1-6岁。结论 根据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特征,采取灭蚊、防蚊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和对易感人群进行应急乙型脑炎疫苗的预防接种的综合性措施可以控制乙型脑炎流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重型乙型脑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经验.方法 对121例乙型脑炎,特别是对重型乙型脑炎70例进行观察和护理.结果 临床治愈91例;自动出院5例;死亡25例,治愈率75%,病死率20%,比2000年前降低8.7%.结论 全面的临床护理、认真细致的病情观察、及早发现病情变化、采取对症处理措施,是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我县1974年在坝区、河谷地带出现1次流行性乙型脑炎爆发流行,罹患率16.74/10万,当时通过治疗现症病人,喷洒灭蚊药水和打预防针的综合防治措施后乙型脑炎疫情一直很平稳。2003年我县再次出现15例,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本文通过对此次乙型脑炎爆发流行调查分析,以明确我县乙型脑炎的传染源、传播媒介、传播途径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正>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是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主要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以及脑膜刺激症为特征,重者甚至出现呼吸衰竭。乙型脑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如果不及时、迅速,可直接影响到预后,甚至危及生命,作者对40例乙型脑炎患者的护理体会进行了总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并确定在乙型脑炎治疗中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方法 72例乙型脑炎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对症支持等常规治疗,而对照组除常规治疗外,给予抗菌药物预防可能发生的细菌感染,观察病员的预后、发生感染的数量、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有无差异.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在预后、发生感染的例次及住院时间上差异无显著性,而对照组的住院费明显高于治疗组.结论 抗菌药物的应用不能改变乙型脑炎患者的预后、也不能减少细菌感染的发生率,在乙型脑炎的治疗中没有必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6.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经蚊虫叮咬而传播的一种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潜伏期4~21天.一般为10~14天.临床以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脑膜刺任为特征.……  相似文献   

17.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流行于夏秋季的急性传染病,经蚊媒介传染.患者主要为10岁以下的儿童,目前尚无特效疗法.笔者采用干扰素结合一般综合疗法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5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问题解答     
关于乙型脑炎的病毒问题1.乙型脑炎患者为何在发病后血中就很难找到病毒?而只依靠脊髓含糖量?答:脑炎(乙型)病毒是一种嗜神经性的病毒,它经皮肤进入人体,在早期血液中病毒浓度较高,以后就集中到神经组织而引起脑炎症状。因此在发病后,血中就很难分离出病毒。国内分离出的乙型脑炎病毒,都是从患者死后脑组织中得出来的。由于从病者体内很难分离出病毒,脑炎的诊断除了依靠临床症状、流行季节、环境外,实验室的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其中脑脊液的检验就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方法。如脑脊液的白血球数、含糖及氯化物量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安全试验之乳鼠传代返祖试验中稀释液对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14批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分别用磷酸盐缓冲液(PBS)、最少细胞培养物质培养液(MEM)、0.5%水解乳蛋白液、199培养液4种稀释液进行乳鼠传代返祖试验.结果 使用PBS组LD50<1.0 Log LD50/0.03mL,小鼠没有死亡梯度;0.5%水解乳蛋白液组和MEM组出现LD50>3.0 Log LD50/0.03 mL,病毒毒力增强;使用199培养液组乙型脑炎病毒活疫苗毒力稳定,重复性好,无返祖现象.结论 199培养液适宜作为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乳鼠传代返祖试验中所用的稀释液.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和Vero细胞乙型脑炎纯化疫苗基础免疫、加强免疫及两种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两个县的两组8月~3岁的健康婴幼儿共1864名接种不同疫苗,观察接种前和接种后6h、24h、48h、72h腋下温度、注射部位红肿直径和全身皮疹发生情况,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食药监注[2005]493号<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进行不良反应分级.结果 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以发热为主达125人,其次为全身皮疹17人,注射部位红肿7人,未见潜在生命威胁的不良反应,所有接种反应均为一过性.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1%(基础免疫4.69%,加强免疫5.72%),Vero细胞乙型脑炎纯化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5%(基础免疫7.10%,加强免疫10.40%),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