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脘痛脾虚辨证舌苔上皮免疫细胞之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正治 《辽宁中医杂志》1990,14(4):38-42,48
  相似文献   

2.
胃脘痛脾虚辨证舌苔上皮及免疫细胞之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细胞化学方法结合显微细胞光度技术,对50例胃脘痛患者及20例正常人,进行了舌苔上皮及外周血免疫细胞有关成分的定性定量研究,发现脾虚证舌上皮细胞 PAS、DNA 含量增高而 SDH、ANAE 含量减少;脾虚组淋巴细胞 ANAE 阳性率及其点状颗粒型百分率降低,其单核细胞 ANAE 活性降低。与非脾虚组及正常人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本实验为脾虚辨证提供了新的微观指标,并为舌诊客观化和脾实质的探讨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显微分光光度技术对117例常见舌苔舌上皮细胞内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酸性酯酶(ANAE)、酸性磷酸酶(ACP)、核糖核酸(RNA)、巯基(-SH)等生物大分子活性物质的含量进行了定量对比分析,发现正常薄白苔、虚寒薄白苔及病理白厚、薄黄、黄厚、花剥、光剥舌苔在上述指标的变化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从而提示舌上皮的细胞化学变化可能是不同病理舌苔形成的主要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4.
应用光镜与电镜技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寒热不同证候患者56例舌苔脱落细胞进行观察。光镜发现 CAG 寒证组患者舌苔角化细胞水平低于 CAG 热证组(P<0.01),而角化前细胞水平则明显高于热证组(P<0.01)。寒热两证患者舌苔完全角化细胞水平和异常角化细胞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舌苔渗出炎性细胞不同种类构成比有显著差异(P<0.05)。电镜观察结果,CAG 热证组患者舌苔角化前细胞出现纤维化改变,细胞间桥粒已消失,胞核出现异染质;寒证组患者舌苔角化前细胞纤维化改变不明显,细胞间仍以指状突起相连。寒热两证中均有细菌存在。CAG 寒热两证患者舌苔脱落细胞的改变可能为其早期辨证诊断提供微观化指标。  相似文献   

5.
胃脘痛属脾虚者舌苔上皮的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本文运用定量细胞化学技术对50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的舌苔上皮细胞进行微观辨证研究,发现脾虚者的SDH、ANAE、DNA、PAS等细胞化学成分有明显变化,与非脾虚者及正常人比较,差异皆有显著性意义。文中对其变化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并认为本工作为脾实质研究及舌诊客观化、微观化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7.
运用细胞化学定量技术对晚期血吸虫病性肝硬化虚实组各20例患者及20例正常人进行了舌苔上皮细胞ANAE,ALP和ACP的对比观测,发现三组间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为晚血虚实辨证的客观化,微观化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常见舌苔舌上皮细胞化学的定性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显微分光光度技术对117例7种常见舌苔进行了舌苔上皮的细胞化学定位、定性、定量研究。结果分析:1、正常组G—6—PDH呈高度活性,LDH、MDH、ANAE、ACP均活性较强,—SH、RNA含量丰富,表明正常舌上皮细胞内氧化和合成代谢旺盛,尤以戊糖旁路活跃、酵解和溶解活性较强为其显著特点。2、各种病理舌苔在细胞化学变化上各有其特点:病理薄白苔各项指标均低于正常组;白厚苔G—6—PDH、LDH、MDH、ANAE活性较强,RNA和—SH含量增高而ACP活性相对低下;薄黄苔各项指标均高于正常组;黄厚苔ACP无明显变化,而其余各项显著增高;花剥与光剥苔均为MDH、G—6—PDH、ANAE活性减弱,RNA、—SH含量降低而LDH、ACP活性病理亢进,其中光剥较花剥苔变化更为明显。因此认为:舌上皮的细胞化学变化可能是不同病理舌苔形成的内在原因。3、对各项实验检测指标按中医辨证分组比较的结果与各有关舌苔的变化呈一致趋势,表明从舌苔辨别病证的寒热虚实是有其依据、价值和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舌苔变化的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中医舌诊有关舌苔厚度变化能够推断邪气进退的理论,将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分为厚苔组与薄苔组,对两组的舌面pH值和舌苔脱落细胞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AMI的舌面pH值随着病情的进展呈递增趋势.舌面pH值的变化与苔的厚薄没有相关性.薄苔组的HE染色背景较清晰,细胞分布较均匀,细胞相互重叠现象较少.厚苔组舌苔制片背景较模糊、混浊,细胞分布较密集,有较多的上皮细胞堆积、重叠现象.厚苔组的玻珀酸脱氢酶(SDH)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明显强于薄苔组.认为急性心梗厚苔组的舌苔细胞化学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值得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使舌诊在微观辨证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贴敷作为中医特色的外治法之一,必须具备其自身独特的辨证理论体系来指导临床应用。经过前人的长期探索,辨证理论体系历经了从寒热辨证到形气辨证,再到寒热形气辨证的过程。寒热形气辨证是现今相对成熟的辨证理论体系,以及形成了以寒热形气辨证为理论基础的辨证贴敷,临床疗效确切。但辨证贴敷的理论内容仍有欠缺,文章从辨证贴敷的发展过程、寒热形气辨证、运用辨证贴敷治疗骨伤科疾病三部分进行阐述及探讨。  相似文献   

11.
胃脘痛虚实辨证舌象客观指标的定量细胞化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100例中医不同辨证(湿热、瘀血湿热、阴虚、阳虚、气血两虚)患者及116例正常人,进行了舌苔细胞非特异性酯酶及特异性酯酶染色。结果表明:辨证各组非特异性酯酶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特异性酯酶染色表明:正常组以粒细胞为主,各组患者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百分比增高。本文并对各组患者及正常人两种酯酶不同反应形成的机理,以及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14.
《伤寒论》定量辨证思想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伤寒论》条文及汤证的系统分析与综合,说明《伤寒论》中定量辨证思想贯穿于伤寒辨治体系的各个方面:张仲景不仅对同一病性作了量的区分,而且对相反病性间进行了量的分析,同时还较好地把握了疾病从简单到复杂过程中量的概念。从定量辨证的角度看,“证”实质上是对疾病量变、或质变、或简单到复杂发展链条中一个个具体环节或要素的规定。如果说定性辨证是对疾病本质的一种抽象表达,那么定量辨证则揭示了疾病本质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辨证学只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才能使中医学辨证体系更趋完善和科学。  相似文献   

15.
临证疾病变化多端 ,寒热混淆 ,辨证实为复杂。分辨寒热当充分结合病因、病机 ,综合分析。兹将笔者所治寒热疑似治验介绍如下。1 虚阳浮越 ,失其正位 ,虚寒误作实热赵某 ,女 ,6 5岁 ,鼻出血 4天 ,于 2 0 0 1年 4月就诊。患者4天前出现鼻衄 ,时时暴流 ,经多方治疗无效。刻诊 :语低声微 ,行动迟缓 ,鼻翼微肿 ,头昏乏力 ,舌淡苔灰黑 ,脉浮。视前医方 ,一为龙胆 ,一为泻心。服后非但无转机 ,反增腹泻、纳差。再查舌脉 ,见苔虽灰黑 ,但质尚润 ;脉虽浮 ,但重按无力。且喜热饮。此为虚寒却以实热误治。故改方用黄土汤加减 :灶心土、代赭石、仙鹤草…  相似文献   

16.
急性肠炎寒热辨证与炎症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症与中医寒热辨证的关系,可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中医寒热辨证实质。近年来,有关炎症与十二指肠溃疡寒热辨证的研究偶见报道,发现幽门螺旋杆菌及感染密度及急性炎症程度与热证呈正相关,白介素- 8粘膜含量热证组也显著高于寒证组。但其他疾病研究国内尚少见。为此,本文旨在探讨炎症与急性肠炎寒热证型的相关性,从而为进一步阐明寒热证型的实质提供理论基础。 1对象与方法 1 1研究对象 1999年 7~ 10月本院急诊就诊的急性肠炎病例共 41例,从发病至就诊均在 6h内。男 18例,女 23例;年龄 18~ 71岁。所有患者均进行寒热辨证,其中,寒…  相似文献   

17.
张晓雷 《光明中医》2011,26(9):1886-1886
慢性胃病系临床常见及多发疾病,也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为"胃痛、痞满、恶心、呕吐"等中医病名的统称。临床表现纷繁复杂。中医认为本病病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治疗上多遵循脏腑辨证而施治。  相似文献   

18.
迟莉丽 《新中医》2009,(10):110-111
寒热错杂证,是指机体感受外邪或内伤造成脏腑功能紊乱,引起阴阳不调,升降失常,出现寒热交织的证候。而针对寒热错杂之证候,以寒凉药与温热药灵活、巧妙配伍的治疗方法,称为寒热并用法。  相似文献   

19.
王棣洲 《陕西中医》2002,23(7):670-671
在一个方剂中 ,针对所治的病证特点及配伍用药的需求 ,同时选用寒性和热性的药物的配伍方法 ,就是寒热并用。历代医家在此方面都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张仲景对寒热并用是早有成就的 ,《药治通义》曰 :“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 ,治中焦冷热不调 ;栀子干姜汤、黄连汤、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治上热下冷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水热相并之类 ,是寒热同用也。此皆所病之证 ,本属错杂 ,故药之攻补寒热 ,各有相对者也。又有病但寒但热 ,而寒热并行者 ,如大青龙汤、桂枝加大黄汤、大黄附子汤、备急丸之类 ,是其药一取其性 ,一取其用 ,性用相…  相似文献   

20.
正舌诊是中医诊断学独具特色的诊疗方法之一。望舌苔是舌诊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认为舌苔乃脾胃阳气蒸化水谷之气,上聚于舌面而成。因病邪有寒热之分,胃气有强弱之别,病位又分表里,故在各因素协同作用下舌苔脱落细胞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形成不同表现的舌象,为临床判断疾病的病邪性质及病位深浅提供重要依据。正如《舌形外诊简摩》有云:"苔乃胃气之熏蒸,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可借以诊五脏之寒热虚实也。"《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亦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