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再灌注模型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的计算和脑梗死体积的测量,评价改良的大鼠MCAO再灌注模型,为实验研究提供可重复性好、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用头端烧制成圆球的传统"圆头线栓",B组采用头端用万能胶包裹成梭形膨大的改良"梭头线栓"制作大鼠MCAO模型,阻断大脑中动脉血供3h后将"线栓"拔出,造成再灌注损伤。采用"盲法"分别于再灌注10min和再灌注24h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再灌注24h后处死大鼠,脑切片TTC染色,数码相机照相,采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脑梗死体积比;根据统计结果评价改良的MCAO再灌注模型,分析MCAO再灌注后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与脑梗死体积比之间的关系。结果B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比大于A组(P<0.01);B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比明显较A组稳定,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分别为CVB=0.12,CVA=1.08);再灌注10min和再灌注24h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B组评分均高于A组(P<0.05);MCAO再灌注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与脑梗死体积比的大小成线性相关关系(r=0.873,P<0.01)。结论采用改良的"梭头线栓"制作MCAO再灌注模型,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和脑梗死体积比变异度小、稳定性高,是可靠的制模方法;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能反映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可用作评价药物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田莹  刘艺  余化霖 《海南医学》2014,(3):320-322
目的 评价两种制备线栓的方法,为脑缺血实验研究提供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 30只SD雄性大鼠(250~280 g)随机分成两组各15只,第一组采用Zea Longa流派(线栓头端加热成球形),第二组采用Koizumi流派(线栓头端用胶包裹),两种线栓制备法分别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手术时间、神经功能评分,计算梗死百分比,并分析神经功能评分和脑梗死体积比之间的关系,对两种线栓制备法模型的成功率与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在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模型的稳定性相近;神经功能评分与脑梗死体积比之间存在相同变化趋势;第二组操作时间少于第一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第二组的线栓制备法线栓头采用密封胶包裹,线栓头大小容易控制,较第一组线栓头端加热成球形所需时间短,且易操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种创伤小、操作简便、稳定性好、重复性强的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永久模型制作方法。方法改良法制作18只SD大鼠永久性MCAO模型,3h、24h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核磁共振检查,24hTTC染色检测梗死面积并计算梗死面积/半球面积及其变异系数。结果3h、24h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1.83&#177;0.61和3.00&#177;1.19;MRI示梗死面积随时间延长而增大;24hTTC染色示梗死面积/半球面积为(0.40&#177;0.12)%,变异系数为0.3;模型成功率94.44%。结论该法制作MACO永久模型,操作简单、稳定性和重复性好、模型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一种创伤小、操作简便、稳定性好,重复性强的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永久模型制作方法.方法 改良法制作18只AD大鼠永久性MCAO模型,3h、24h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核磁共振检查,24h TTC染色检测梗死面积并计算梗死面积/半球面积及其变异系数.结果 3h、24h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1.83±0.61和3.00±1.19,MR1示梗死面积随时间延长而增大;24h TTC染色示梗死面积/半球面积为(0.40±0.12)%,变异系数为0.3;模型成功率94.44%.结论 该法制作MACO永久模型,操作简单,稳定性和重复性好、模型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种创伤小、操作简便、稳定性好、重复性强的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永久模型制作方法。方法改良法制作18只SD大鼠永久性MCAO模型,3h、24h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核磁共振检查,24hTTC染色检测梗死面积并计算梗死面积/半球面积及其变异系数。结果3h、24h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1.83&#177;0.61和3.00&#177;1.19;MEI示梗死面积随时间延长而增大;24hTTC染色示梗死面积/半球面积为(0.40&#177;0.12)%,变异系数为0.3;模型成功率94.44%。结论该法制作MACO永久模型,操作简单、稳定性和重复性好、模型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6.
目前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最常用的方法是大脑中动脉线栓法(MCAO),但该方法仍存在技术要求高、模型差异性大、动物死亡率高等缺陷.因此,如何建立稳定、可靠、重复性高的MCAO动物模型成为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从实验动物、麻醉药物、栓线的选择,手术流程、术后护理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高MCAO脑缺血动物模型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改良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梗阻(MCAO)大鼠模型。方法将20只SD大鼠分为Zea Longa组(A组)、改良线栓法组(B组),并对其造模手术时间、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改良永久性线栓法制作大鼠MCAO模型所用时间与Zea Longa线栓法所需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永久性线栓法能减少造模时间,提示其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提示其造模成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梗阻模型.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模型组大鼠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梗阻模型,假手术对照组大鼠只做颈动脉分离手术,不用插入线栓.造模成功后,观测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变化,检测各组大鼠脑含水量、脑梗死体积百分比.结果:模型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为(3.60±0.52)分,脑含水量和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分别为(34.6±6.2)%,(28.2±4.4)%,假手术对照组大鼠脑含水量为(13.5±1.3)%,无脑梗死,神经行为学正常.结论: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梗阻模型成功.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基础研究需要建立简便有效的动物模型,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有经颞下或经眶人路夹闭或电凝大脑中动脉(MCA)、光化学诱导血栓形成等。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另一种方法是颈内动脉(ICA)线栓法。可逆性线栓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适于脑梗死缺血半暗区病理生理研究、影像学研究、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和脑保护药物研究。但是,据国外文献报道,可逆性线栓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制作成功率不高(为30%~70%),且模型的神经功能评分变异较大。  相似文献   

10.
插线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两种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寻找一种更加理想、稳定和可靠的模型。方法:选用Ethicon缝线(直径0.16mm)和Takeno钓鱼线(直径0.20mm),按Koizumi和Longa插线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h再灌注4h和22h神经病学评价计算有效率和死亡率。TTC染色计算梗死面积百分比。结果:Koizumi模型再灌注4h有效率和22h梗死面积百分比较Longa法为高,而再灌注4g死亡率较低。结论:大鼠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Koizumi法优于Longa法。理想的大鼠插线模型受插线直径、插线头端形态、插入深度和大鼠体重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改进后的线栓法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局灶脑缺血模型(PMCAO)的使用价值.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正常对照组(n=8)、假手术组(n=8)、脑缺血组(n=16);脑缺血组分别取术后6 h、24 h为观察点,每个时间点各8只大鼠.通过改进颈部血管暴露方法、线栓进入技巧等实验技术,线栓法建立PMCAO后,2%红四氮唑溶液(TTC)染色观察各组缺血侧脑梗死变化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缺血侧病理改变.结果 脑缺血组术后6 h、24 h脑缺血侧脑梗死和脑组织病理改变随时间加剧,而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未见脑梗死和相应的病理改变.造模成功率达90%.结论 改进后的线栓法PMCAO方法操作简单,结果稳定可靠,重复性好,脑梗死与临床病理过程一致,是研究局灶脑缺血损伤比较理想、简易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阻断大脑中动脉建立大鼠局灶性脑梗塞模型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经颅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制成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大脑中动脉阻塞后大鼠均出现各种神经病学征象。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发现梗塞区位于皮质及基底节。光镜和电镜观察大脑中动脉阻塞后脑组织的病理改变,发现梗塞区不同程度的细胞和间质变性坏死。结果表明该模型是比较理想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相似文献   

13.
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改良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 介绍一种简便可靠的插线法,可用于制作SD大鼠大脑中动脉(MCA)闭塞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 结扎并游离颈外动脉,用2-0丝线悬吊翼腭动脉,用插入端蘸不饱和聚酯的白色鱼线从颈外动脉切口处插入,经颈内动脉,可逆性阻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随后进行神经病学评分、TTC染色、亚甲蓝染色以观察模型的可靠性,将此改良法与经典的Longa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大鼠MCA阻断2h后进行再灌注,模型成功则出现Horner’s征阳性、神经病学评分≥1分,TTC染色显示梗死范围,亚甲蓝染色提示MCA供血区神经元大量缺失。与经典的Longa法模型对比,改良模型的成功率高、死亡率低。结论 该改良模型简便可靠,稳定性好,是研究MCA局灶脑缺血再灌注较为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的目的旨在建立一种手术易行、结果可靠、重复性高的局限性缺血中风动物模型.实验用 SD 大鼠34只.动物麻醉后,应用显微外科手术经颅底入路阻断左侧大脑中动脉的起始段;手术24h 后,实验组中有27只大鼠出现不同程度的行为障碍.墨汁灌注发现这些大鼠的大部分左侧大脑皮质和基底神经节区域无血管或有少量血管显示,Nissle 和HE 染色发现此区域有典型的缺血性组织病理学改变.脑缺血区范围的大小与动物的行为障碍成正比.本实验为研究急性缺血性中风的病理机制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探讨插线的弯曲度而制备快速损伤较轻的鼠脑缺血模型。方法通过将插线缠绕在直径为8cm的瓶壁上使其弯曲,用剪刀剪下30cm长的插线用于制作模型,模型成功后取脑组织用TTC染色及镜下观察缺血侧的脑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TTC染色后缺血脑组织为白色,镜下观察缺血侧神经元萎缩消失,与周围组织呈空泡状。结论本方法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轻对动物的损伤,且制备的模型可靠,脑缺血部位稳定。  相似文献   

16.
改良线栓法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注模型进行改良,通过比较再灌注24h时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梗死率、模型制作时间、成功率和死亡率等指标评价改良线栓法大鼠MCAO再灌注模型的有效性。方法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和模型两组,对照组采用分离结扎翼腭动脉,从颈外动脉插入线栓至大脑中动脉。模型组采用不分离结扎翼腭动脉,从颈总动脉分叉处插入线栓至大脑中动脉。阻断大脑中动脉血供2h后将线栓拔出实现再灌注。于再灌注24h时观察脑组织组织病理学改变,计算比较两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模型制作时间、模型成功率和死亡率以及鼠脑切片TTC染色测量脑梗死率。结果两组MCAO模型在再灌注24h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梗死率、模型成功率和死亡率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模型组的模型制作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不分离结扎翼腭动脉,由颈总动脉插入线栓的改良线栓法是稳定和可靠的MCAO造模方法。  相似文献   

17.
插线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比较两种大脑中动脉闭塞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寻找一种更加理想、稳定和可靠的模型。方法 :选用 Ethicon缝线 (直径 0 .16 mm )和 Takeno钓鱼线 (直径 0 .2 0 mm ) ,按 Koizumi和 L onga插线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 2 h再灌注 4h和 2 2 h神经病学评分计算有效率和死亡率。TTC染色计算梗死面积百分比。结果 :Koizumi模型再灌注 4h有效率和 2 2 h梗死面积百分比较 L onga法为高 ,而再灌注 4h死亡率较低。结论 :大鼠 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 Koizumi法优于 L onga法。理想的大鼠插线模型受插线直径、插线头端形态、插入深度和大鼠体重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新西兰家兔大脑中动脉闭塞脑缺血模型建立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在大鼠线栓法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的制作基础上,应用神经介入"微导丝导管"技术,建立一种改良的以家兔为实验对象的MCAO模型,为脑缺血研究提供新的模型。方法分离麻醉固定后的家兔颈部动脉,在用PE-50管特制的中空导管内插入合适的导丝经颈外动脉残端剪口再经颈内动脉插入颅内,堵塞大脑中动脉。24 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处死家兔后用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结果手术未影响家兔血气pH值、PO2、PCO2、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MABP)及血糖水平;动物模型缺血后脑血流平均下降至插栓前的45.8%±16.2%;大脑中动脉缺血后24 h家兔行为学差异较大。脑组织TTC染色均匀,出现梗死的脑组织相对梗死体积百分比为9.43%±5.37%;动物模型成功率为54.3%。死亡原因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失败原因多为脑血管痉挛、脑血管解剖结构变异导致线栓位置有误。结论此模型的成功率为54.3%,用于脑缺血研究时应监测脑血流以及注意术中细小的操作环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影响。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中脑动脉闭塞(MCAO)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免疫浊度法观察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相及电针对大鼠血清vWF影响。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清vWF随时相增高(模型组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P<0.01);电针可显著降低血清vWF的表达(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P<0.01)。结论:早期针刺治疗可能通过下调血清vWF而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单涎酸神经节苷脂对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64只SD大鼠随机分成A组(正常组,11只)、B组(假手术组,11只)、C组(NS对照组,14只)、D组(GM1治疗组,14只)、E组(GM1预防组,14只)。采用改良"线栓法"制作大鼠MCAO再灌注模型,不同方案尾静脉注射GM1。采用"盲法"分别于再灌注10min和再灌注24h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处死大鼠,A、B组3只,C、D、E组6只大鼠进行TTC染色测量脑梗死体积;各组6只大鼠用作HE染色光镜观察;各组2只大鼠用作电镜观察。结果MCAO再灌注10min评分结果,C、D、E组>A、B组(P<0.01),C、D组>E组(P<0.01);MCAO再灌注24h评分结果,C组>A、B、E组(P<0.01),D组>A、B、E组(P<0.05),C组>D组(P<0.05);脑梗死体积比C、D、E组>A、B组(P<0.01),C组>D、E组(P<0.01),D组>E组(P<0.05);HE染色见梗死灶中心区神经细胞坏死,周围区细胞不同程度损伤;电镜观察A、B组细胞完整,超微结构清晰,C组细胞超微结构破坏严重,D、E组细胞超微结构破坏程度轻。结论GM1能减小MCAO再灌注后脑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障碍;GM1对大鼠MCAO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