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肺功能的关系,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11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按照辨证标准分为寒哮型、热哮型、肺虚型、肾虚型和肺肾两虚型,以及兼瘀血型、兼痰浊型和无兼证型,并检测各患者肺功能指标FVC、FEV1.0、PEF、MMEF。结果:支气管哮喘各常见证型肺功能指标均降低。缓解期3组肺功能指标均按肺虚纽、肾虚纽、肺肾两虚组排序依次降低。痰浊、瘀血兼证组肺功能指标均低于无兼证组。结论:哮喘患者中医证型与肺功能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为哮喘临床辨证提供一定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3.
支气管哮喘作为呼吸系统的一种疑难病证,常常在治疗中出现症型辨别不清的问题,现将其中医的症型加以论述,以资临床之用。  相似文献   

4.
李素娟  扈晓成  李海霞 《河北中医》2009,31(11):1635-1636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为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亦是呼吸道变应性疾病的高发病、常见病和流行病,已成为全球高度关注的人类健康问题,变应原的暴露是哮喘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中医辨证可以在整体动态观的指导下,分清疾病的寒热虚实,但对引起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因素知之甚少,致使哮喘病情发复发作,  相似文献   

5.
刘萍 《中医临床研究》2014,(22):120-121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施护对提高支气管哮喘病人治疗效果的作用。方法:将93例哮喘患者随即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给予辨证施护,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5.0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支气管哮喘病人采用辨证施护能改善哮喘的症状,有效预防和减少发作次数,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将支气管哮喘分五型:外寒内饮,治宜温肺散寒、化痰降气;风热壅肺,治宜清热宣肺化痰平喘;痰证壅盛,治宜降气化痰,宽中理气;上实下虚,温肾纳气,祛痰平喘;阴虚痰热,养阴清热,敛肺化痰。指出:治疗支气管哮喘,两点最为关键,一是通畅气道,二是预防肺气壅塞。既抓住了现症的主要矛盾,又防患于未然,制止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7.
8.
刘雪梅  莫馥宁 《河北中医》2002,24(2):142-143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及防治一直是国内外医学界研究的热门课题[1 ] 。有人认为是一种由包括大量细胞因子、炎性细胞、炎性介质等多种因素促发的疾病[2 ] 。属中医哮证、喘证范畴 ,认为哮喘病位在肺 ,其病机不外内有宿疾阻于肺 ,外有寒邪侵犯 ,或饮食、情志、劳倦所伤。 1 995~ 2 0 0 0年 ,我们应用对支气管哮喘辨证施护 ,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介绍体会如下。1 中医辨证分型1 .1 寒饮阻肺型 呼吸急促 ,喉中痰鸣 ,胸膈满闷 ,不得平卧 ,面色晦滞 ,形寒怕冷 ,咳吐稀痰 ,舌质淡白 ,苔白滑 ,脉浮紧。1 .2 痰热阻肺型 呼吸气促 ,喉中痰鸣 ,…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近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国内中医药对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近况,从辨证论治、复方加减、专方专药、综合治疗几个方面综述了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情况。结果提示:目前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最有效对策是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需要大规模较长时期合作,科研设计应严谨,可望得到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施护对支气管哮喘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55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8例和对照组7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施护,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和肺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前后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和肺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施护可显著提高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中医证候评分和肺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11.
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中医证候及其临床特征的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文献报道的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中医证候及其临床症状特征。方法:计算机检索CBM、CNKI和TCM数据库,将原始资料数据量化后录入计算机,建立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中医证候文献研究数据库。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logistic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收集到合格文献94篇,226条记录,出现频率较高的证型为肺气虚证(19.03%)、脾气虚证(14.60%)、肾气虚证(13.72%)、肺脾气虚证(7.96%)和肺肾气虚证(10.18%)等;根据各主要证型的症状特征所构建的logistic回归方程,对证型的判别准确率达86%以上;结合专业知识对主要症状进行聚类分析,得到肺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和脾肾阳虚证3个基本类别。结论:支气管哮喘缓解期基本证候有肺气虚证、脾气虚证、肾气虚证,常见证候有肺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等,可为进一步开展支气管哮喘证候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小儿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常见呼吸道疾病,其发病率较高,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大约有1/3~1/2患儿由于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措施不当最终发展为成年性哮喘。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免疫学和炎症研究的不断深入,将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研究提高到新水平,已有不少新发现。本文现将目前小儿支气管哮喘中医药治疗新的进展做一个叙述。  相似文献   

13.
综述黄芪甲苷对支气管哮喘的实验研究进展。分别从黄芪甲苷对哮喘炎症细胞、炎性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受体、转录因子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文献报道的支气管哮喘发作期中医证候及其临床症状特征。方法:计算机检索CBM、CNKI和TCM数据库,将原始资料数据量化后录入计算机,建立支气管哮喘发作期证候文献研究数据库。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logistic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收集到合格文献98篇,213条记录,发作期出现频率较高的证候为热哮证(41.78%)、寒哮证(38.03%)、痰浊阻肺证(5.16%)、肝火犯肺证(5.16%)等;根据各主要证型的症状特征构建的logistic回归方程,对证型的判别准确率达85%以上;结合专业知识对主要症状进行聚类分析,得到热哮证和寒哮证2个基本类别。结论:支气管哮喘发作期主要证型有寒哮(风寒袭肺)证、热哮(痰热壅肺)证、痰浊阻肺证和肝火犯肺证,可作为进一步开展支气管哮喘证候研究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喘可治注射液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6月-2009年12月确诊为支气管哮喘患者98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喘可治注射液;对照组48例,仅给予常规治疗。2组在治疗过程中如合并呼吸道细菌感染,加用抗生素。有哮喘急性发作,可加用B2受体激动剂。观察2组治疗前后夜间憋醒次数、哮喘急性发作的次数、B2受体激动剂应用次数及肺功能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作为哮喘的补充治疗,喘可治注射液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鸟鲁木齐地区1 15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总结分析该地区哮喘患者证型分布规律,为哮喘防治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针对哮喘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包括患者一般情况、中医四诊,确定诊断、分期,按照中医有关哮喘的辨证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1 150例患者中发作期690例,缓解期460例。发作期中医证型分布顺序发作期以冷哮最多375例(54.3%),热哮次之169例(24.5%),其次为风痰哮74例(10.7%)、寒包热哮44例(6.4%)、虚哮28例(4.1%);缓解期以肺脾气虚型居多295例(64.1%),肺肾两虚者次之165例(35.9%);发作期及缓解期的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疆乌鲁木齐地区哮喘发生主要证型以冷哮为主,因此在预防过程中要重视寒冷刺激对患者的影响,以减少哮喘发作。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80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晓露  廖敏 《四川中医》2009,27(5):99-100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哮喘的优势。方法:按照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80例的临床疗效。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疗效为98.75%,在显控率,改善咳嗽、咯痰、喘息症状优于西医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哮喘有其独特的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文献就祖国医学、现代医学对哮喘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情况、发展趋势等方面的认识进行阐述,旨在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9.
论坚持中医病名诊断的必要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中医病名的历史、现存缺陷与对策出发 ,阐述必须纠正“重证轻病”、“西病中证”的错误认识。发展并规范中医病名 ,坚持中医病名诊断 ,是保持和发展中医学术体系的要害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通过选取我院自2009年6月~2012年5月期间收诊的264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给予两组不同治疗,探讨自拟中药汤剂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