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莨菪碱是洋金花Yanjinhua(Flos Da-tuvae from Datura metal L)的主要有效成分。临床使用,祖国医药早有记载。国外于19世纪末应用也很广。曾经看到疝修补术用吗啡和东莨菪碱混合液(两者比例按重量为25:1)皮下或肌注,作为基础麻醉,老年病人局麻就此可省却(1947)。又曾看到分娩的镇痛镇静,以东莨菪碱与二乙酰吗啡(海洛因)交替使用,皮下或肌注,效果不恶(1948);即使东莨菪碱的累计量已逾2.0mg亦无碍;但一次给药两倍于常用量时,新生儿可有躁动干扰呼吸,产  相似文献   

2.
为了有效地防治快速大量输液的并发症,提高抗休克的成功率,我们应用快速大量输液,同时并用茛菪类药物治疗低血容量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取得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我院外科于1980年1月至1984年3月,共收治低血容量性休克与感染性休克70例,随机分为快速大量输液(对照组)与茛菪类药联合应用组(茛菪组)。茛菪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11~72岁。对照组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9~73岁。一、诊断标准①出血性休克(或创伤性休克)诊断按成都部队总医院外科制定的标准。②感染性休克诊断参照马氏的标准。两组病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3.
严重的创伤出血性休克尽管初期处理及时,仍有相当一批病人继发感染,并进入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感染的来源是什么?很久以来,大家都怀疑肠道.Fine指出:在出血性休克时一方面由于肠道内毒素吸收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肝脏网状内皮系统功能障碍灭毒减退,造成了继发感染和休克的不可逆转.  相似文献   

4.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病人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因为在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表现出沿静脉走向处皮肤出现有条索状红斑、灼热、疼痛等临床症状。为减轻和消除病人的痛苦,我科1992年3月至1993年4月用山茛菪碱(654—2)治疗静脉炎10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6.
休克是一个范围广泛的问题。人们对它的理解相对地还不确切,还有不少分歧。正如Hardaway所指出,早先对休克的一些理论被否定了,但新提出来的概念仍然缺乏充分的事实根据。在二次大战期间,随着化验诊断技术的进展使休克概念有了显著的发展,输血和血浆代用品对休克的治疗起一定作用。近二十年来人们发现战伤后肺功能不全和肾功能不全已成为初期复苏成功后伤员的新的威胁。  相似文献   

7.
出血性休克脑病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正>出血性休克(hemorrhagic shock)是指由各种原因(如创伤,手术意外等)引起的血液或血浆急性大量丢失,而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与心输出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综合征之一。出血性休克时组织细胞氧合障碍,可引起急性应  相似文献   

9.
抢救低血容量休克,现在仍强调在控制出血灶之前必需主动积极大量输液扩容。美国外科医师学院创伤学会的课程中也指出凡怀疑急性失血形成的低血压病人,在手术探查止血前应该先输液尽量使血压恢复正常。理由是在急症阶段纠正血容量过低,就是支持重要器官的功能,而且对严重休克后的继发感染也起预防作用。这观点早在五十年代就有实验研究作为依据,不过实验模型是非创伤性的,而是经血管放血,在预定时间内使失血达到事先设计的容量。这就和创伤或血管裂伤的血液丢失不相似。这类人为控制性的失血休克实验与临床所遇到的出血性休克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对出血性休克应结合实际重新考虑,在临床观察和更新实验设计等方面已有反映,并对主动积极大量输液作为抢救复苏的首要手段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0.
休克病人扩容疗法的新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年来治疗休克病人的主要手段是“扩容”,但近年来发现组织、器官经过一段时间的缺血后再予灌注会增加细胞损害,称缺血-再灌流损伤。休克的时间愈长,再灌注的损伤愈重。影响再灌注损伤的因素为缺血时间(>1小时)、再灌注情况(快速、大量补液时加重)及血管活性药物(缩血管药加重),因此在休克的治疗中,特别是晚期,不能单纯以恢  相似文献   

11.
出血性休克复苏中胶体和晶体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31年Thomas Latta首先用静脉输入盐溶液治疗低血容量性休克。一个世纪后,休克被认为是由循环中的毒素引起的。1930年Blalock证实创伤性休克的原因是血容量减少。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处理伤员中获得经验后,才丢弃了休克的毒血症理论,并为研究急性失血的合理治疗提供了动力。 60年代初,Wolfmann和Shires等证明用晶体液补充细胞外液不足时,还须用血浆和血补充血管内的丧失。从此才选用后者作  相似文献   

12.
创伤出血性休克是外科常见休克之一,休克的病理生理主要表现在微循环的变化上。出血时由于回心血量的减少,导致心脏搏出量不足。进而刺激肾上腺髓质和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放出大量儿茶酚胺,加之血小板破坏产生5—羟色胺,可使微循环的微动静脉收缩和直接通道开放,从而提高了微动脉阻力并增加静脉回心血量。另外由于动员细胞外液进入循环中来,暂可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此为休克代偿期的微循环变化,也叫微循环收缩期。但当继续出血未能及时输血、补液时,各脏器循环血量明显不足,组织缺血、  相似文献   

13.
失血性休克是创伤病人的主要致死原因,随着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病理生理学认识的加深,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不断进步,越来越多以往无法挽救的严重创伤病人得到更好的康复。外科医生除掌握手术止血技术外,须加强对其病理生理学的认识和学习,才能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复苏液体、复苏目标、复苏各种药物等外科危重症处理相关的知识。  相似文献   

14.
出血性休克中主要的异常是静脉回流障碍。一般静脉可容纳体内70%的血液,出血时这种储存血液的流失,中止了静脉回流,由于心脏只能泵出其所得的回心血液,故心输出量减少,继而发生休克。根据静脉回流的知  相似文献   

15.
出血性休克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严重病理状态,它最常见于各种创伤,特别是合并较大血管实质性脏器如肝、脾破裂及严重的多发性骨折等,也见于各种内脏病变侵蚀血管造成的大出血,如溃疡病、肿瘤、食道曲张静脉破裂等引起的消化道大出血以及腹内脏  相似文献   

16.
20多年来,出血性休克与脓毒性休克被作为两个病种来加以研究。为了探讨两者的关系,作者设计了一种出血性休克模型。他们用40条体重为300~400g的雄性Sprague-Dawley鼠,在氯胺酮腹腔麻醉下作股动脉插管,导管上接一可旋转接头并固定在挽具上,让鼠清醒后能自由活动。以肝素化乳酸钠林格液加20%葡萄糖作连续滴注,给鼠以每日所需的电解质、液体和  相似文献   

17.
出血性休克病人若出血严重、量大而快,出血点又不易立即控制时,为了尽可能快地做探查性手术予以止血,往往要紧急麻醉。本文报告30例出血性休克的妇女,即两例剖腹产后大出血、一例产后大出血、一例子宫肌瘤切除后大出血需要紧急子宫切除以及26例子宫外孕合併出血性休克者髡呦群蟛捎昧街致樽砑际?术前都先吸氧,术中用纯氧人工呼吸。  相似文献   

18.
中医四诊之一的脉诊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伤科当然也不例外,明陆师道在薛立斋《正体类要》序言中曾说:“肢体损于外,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岂可纯任手法而不求其脉理审其虚实以施补泻哉”。  相似文献   

19.
几十年来,一直采用Wigger不可逆出血性休克的经典模型来观察休克的生理、生化改变。但这一模型的生存时间短,死亡率达100%,不利于观察不同疗法的效果。作者建立了一种休克程度较轻、存活率较高的模型。在动物放血后出现休克失代偿时输入一个大剂量林格乳酸盐溶液,使休克鼠的平均血压升至85mmHg。随后,输入两倍的日需要量,经这样处理后,动物可以耐受30 mmHg直至80%的失血量自然恢复,该低水平休克时间常超过7h。24h时存活率为50%。随访观察,死亡率呈进行性增加,48 h时存活率为  相似文献   

20.
出血性休克期间微循环调节包括外源性调节(extrinsic regulation)和内源性调节(intrinsic regulation)外源性调节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神经控制和经血液或淋巴循环运输的具有血管活性的化学物质作用。内源性调节亦称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指在不同灌注压下组织或器官维持血流恒定的内在能力。当组织或器官灌注压下降时,血管床内起调节作用的小动脉扩张,以恢复正常血流,反之亦然。图(1)概括了目前所知的出血性休克期间外源性诸因素间的相互影响。下文将分别叙述各个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