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人总体幸福感与慢性疾病、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一般状况调查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应对方式问卷对554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1有无慢性疾病在老年人总体幸福感得分上有显著差异(t=-2.295,P0.05);2有无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在应对方式各因子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t=-0.398,0.502,-0.630,-1.554,-0.178,-0.828;P0.05),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在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退避、合理化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F=9.330,4.396,5.333;P0.01),不同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在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F=7.547,2.930,4.611,5.329,8.562;P0.05);3慢性疾病与总体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r=-0.097,P0.05),总体幸福感与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r=0.422,0.257;P0.01),与自责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216,P0.01);4慢性疾病、解决问题、自责、求助能预测老年人的总体幸福感。结论:解决问题、自责、求助等应对方式的慢性疾病是老年人总体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探讨唐山地震所致截瘫患者的心理健康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主观幸福感量表(GWB)2013年1—3月对111名唐山地震所致截瘫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调查。结果1唐山地震所致截瘫患者心理健康总均分以及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5个因子得分与常模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2,8.962,8.174,6.384,7.553;P0.01,t=2.505,P0.05);2不同性别截瘫患者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得分有统计学意义(t=-2.350,P0.05);不同收入水平(F=3.740,P0.01)的截瘫患者心理健康总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截瘫患者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总分,精力及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与紧张等因子呈负相关(r=-0.519,-0.369,-0.412,-0.295;P0.01)。结论唐山地震截瘫患者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正常人群,主观幸福感越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县城医护人员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状况以及相关关系。方法使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肖计划的应对方式问卷对河南省沈丘县的4所医院共390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有效问卷365份。结果①不同性别和不同职位的医护人员在L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t=-2.336,P<0.05;t=-2.995,P<0.01);②不同性别的医护人员在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t=-2.044,-2.519;P<0.05;t=-2.816,P<0.01;t=2.484,P<0.05);不同年龄层的医护人员在解决问题、合理化因子上存在差异(t=2.205,2.043;P<0.05);不同职位的医护人员在解决问题、自责、幻想、退避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t=2.902,-2.671,-2.872,-3.288;P<0.01);不同婚姻状况的医护人员在合理化因子上存在差异(t=2.280,P<0.05);③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各因子与P因子显著相关(r=-0.285,0.212,-0.149,0.234,0.146;P<0.01);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各因子与E因子存在显著相关(r=0.270,-0.151,0.314;P<0.01);解决问题、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各因子与N因子存在显著相关(r=-0.199,0.409,0.502,0.354,0.245;P<0.01);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因子与L因子存在显著相关(r=-0.171,-0.223,-0.144,-0.240;P<0.01)。结论该县的医护人员中≥30岁的男性医生更多地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而女性、<30岁护士更多地采用自责幻想退避的消极应对方式;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5.12汶川地震后四川灾区小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应对方式现状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主观幸福感问卷和应对方式问卷对来自四川地震灾区102所小学的307名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 1不同职称小学教师在精力、忧郁或愉快、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及松弛与紧张4个维度差异显著(F=3.297,P0.05;F=4.101,P0.01;F=2.702,P0.05;F=5.208,P0.01);不同级别学校的教师在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维度差异显著(F=3.093,P0.05);2男教师更多采用自责、退避的应对方式(t=2.283,P0.05;t=2.523,P0.05),女教师更多采用求助的应对方式(t=2.272,P0.05);不同任教年限教师在解决问题维度差异显著(F=3.058,P0.05);中年教师较青年教师更多采用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F=40.013,P0.05);3主观幸福感和应对方式各因子存在不同程度相关,自责、幻想和求助能联合预测主观幸福感29.8%的变异量。结论应对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主观幸福感水平;有必要对灾后教师的应对方式进行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地方院校大学生的应对方式特点及其与心理适应能力的关系。方法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和心理适应能力问卷对728名地方院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地方院校大学生的应对方式趋于成熟;男女大学生在解决问题(t=2.02,P0.05)、求助(t=-2.41,P0.05)和幻想(t=-4.17,P0.01)因子上差异显著;专科生和本科生在解决问题(t=2.41,P0.05)、自责(t=-2.60,P0.05)、求助(t=4.21,P0.01)、退避(t=-2.34,P0.05)、合理化(t=-2.58,P0.05)因子上差异显著;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退避(t=2.10,P0.05)因子上差异显著;来自城镇与农村的大学生在退避(t=2.21,P0.05)因子上差异显著;不同心理适应能力的大学生在解决问题[F(4,723)=31.99,P0.01]、求助[F(4,723)=20.43,P0.01]、自责[F(4,723)=25.79,P0.01]、幻想[F(4,723)=19.09,P0.01]、退避[F(4,723)=16.78,P0.01]、合理化[F(4,723)=5.85,P0.01]上差异显著;大学生应对方式因子与心理适应能力呈显著相关;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和幻想因子能够预测心理适应能力。结论应对方式与心理适应能力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医学生总体幸福感、应对方式及其关系,为进一步开展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与应对方式量表对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院241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医学生的幸福感总分较高,女生的幸福感总分高于相应常模(t=5.38,P0.01),女生的忧郁或愉快心境得分高于男生得分(t=-2.358,P0.05),男、女生的幸福感总分无显著差异(t=-1.549,P0.05);2女生求助因子分高于男生(t=-2.522,P0.05),男生合理化因子分高于女生(t=2.106,P0.05);3幸福感与应对方式的解决问题、求助(r=0.186,0.247;P0.01)呈正相关关系;与应对方式的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r=-0.471,-0.304,-0.281,-0.312;P0.01)维度呈负相关关系;4逐步回归分析中,自责、求助(t=-9690,2.853;P0.01)进入回归方程,对总体幸福感的影响较为明显。结论:个体的应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总体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层官兵应对方式、自我和谐和状态焦虑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行设计一般项目调查表、状态焦虑分量表(SAI)、应对方式问卷和自我和谐量表(SCCS)对162名基层官兵进行调查。结果:解决问题、求助与状态焦虑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499,-0.242;P均0.01);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自我和谐总分与状态焦虑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78,0.343,0.306,0.329,0.503;P均0.01);解决问题与自责、自我和谐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416,-0.355;P均0.01);与求助呈显著正相关(r=0.430,P0.01);自责与求助呈显著负相关(r=-0.297,P0.01),与幻想、退避、合理化、自我和谐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572,0.479,0.531,0.285;P均0.01);幻想与退避、合理化、自我和谐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616,0.587,0.236;P均0.01);退避与合理化、自我和谐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492,0.326;P均0.01);合理化与自我和谐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257,P0.01);自我和谐在解决问题、求助、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与状态焦虑之间均具有部分中介效应。结论:基层官兵的状态焦虑可以通过自我和谐策略来采用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对方式在老年人内外向与总体幸福感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量表对598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老年人总体幸福感得分为(75.848±13.275);2内外向人格与应对方式的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3个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r=0.257,0.306,0.164;P0.01);内外向人格与应对方式的自责、幻想、退避3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174,-0.231,-0.148;P0.01);总体幸福感与应对方式的3个维度,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r=0.433,0.254,0.043;P0.01);总体幸福感与应对方式的3个维度,自责、幻想、退避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238,-0.741,-0.700;P0.01);3复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应对方式的6个维度均在人格内外向与总体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应对方式通过直接和间接两条路径影响老年人的总体幸福感;内外向人格与总体幸福感的关系中,应对方式具有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9.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应付方式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应付方式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应付方式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及情感量表对15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结果:1父母情感温暖与解决问题的应付方式呈显著正相关(r=0.240,0.186;P0.05),而父亲拒绝与退避(r=0.240,P0.01)、自责(r=0.195,P0.05)、幻想(r=0.275,P0.01)、合理化(r=0.260,P0.01)的应付方式呈显著的正相关,母亲的拒绝与求助(r=0.158,P0.05)、幻想(r=0.171,P0.05)、退避(r=0.191,P0.05)、合理化(r=0.183,P0.05)的应付方式呈显著的正相关;2父母情感温暖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的正相关(r=0.321,0.245;P0.01);3父母情感温暖对解决问题的应付方式呈显著的预测作用(R12=0.109,R22=0.079),父母拒绝对退避(R12=0.082,R22=0.059)、合理化(R12=0.082,R22=0.048)的应付方式有预测作用,另外父亲拒绝的教养方式对幻想的应付方式有显著的预测作用(R2=0.082);4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R12=0.111,R22=0.089)。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应付方式及主观幸福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监狱干警心理健康状况,并考察应对方式在生活满意度及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 采用SCL-90、生活满意指数A量表和应对方式量表对190名重庆监狱干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监狱干警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低于全国常模(t=2.13,P<0.01);②SCL- 90得分与生活满意度、解决问题显著负相关(r=-0.52,-0.28;P<0.01),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呈显著正相关(t=0.58,0.25,0.48,0.52;P<0.01);③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自责、退避和合理化4个因子在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结论 生活满意度不仅可以直接对监狱干警的心理健康状况造成影响,还通过解决问题、自责、退避和合理化间接影响监狱干警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际信任和应对方式对大学生社交回避的影响。方法:采用人际信任量表(ITS)、应对方式问卷(CSQ)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对30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人际信任与社交回避显著负相关(r=-0.204,P0.001),与应对方式中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因子显著负相关(r=-0.209,-0.156,-0.212,-0.120;P0.05),与问题解决、求助因子显著正相关(r=0.319,0.248;P0.001);问题解决和求助因子与社交回避呈显著负相关(r=-0.322,-0.302;P0.001),自责(r=0.309,P0.001)、幻想(r=0.132,P0.05)、退避(r=0.215,P0.001)和合理化(r=0.132,P0.05)因子与社交回避呈显著正相关;(2)问题解决(t=-4.975,P0.001)、求助(t=-4.761,P0.001)、自责(t=5.003,P0.001)和退避(t=3.159,P0.01)因子在人际信任与社交回避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人际信任一方面会对社交回避产生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也通过问题解决、求助、自责和退避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间接地影响社交回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临床医生的职业倦怠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为临床医生职业倦怠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MBI)和应对方式问卷(CSQ)对112名临床医生进行了调查。结果不同性别医生在情绪衰竭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3.932;P<0.05)、不同婚姻状况医生在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3个维度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F=7.526,12.048,7.519;P<0.01)、不同职称医生在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2个维度上也均存在显著性差异(F=3.731,7.478;P<0.05)。在应对方式中,不同性别医生在自责、合理化两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F=1.845,2.356;P<0.05)、不同婚姻状况医生在求助和退避两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F=3.155,3.784;P<0.05)、不同职称医生在幻想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5.537,P<0.05)。通过职业倦怠和应对方式的Pearson相关分析,解决问题、求助与情绪衰竭(-0.254,-0.214)、去个性化(-0.208,-0.159)、低个人成就感(-0.216,-0.161)存在显著负相关;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与情绪衰竭、低个人成就感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医生职业倦怠现状严重,防治工作应关注女性、离异、高级职称的医生。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对缓解医生职业倦怠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应付方式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应对方式问卷对随机选取的某民办高校192名新生进行调查。结果:1应付方式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解决问题、求助、退避、幻想、合理化和自责;2除求助因子,其他方面男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t=2.006,5.111,3.781,5.266,3.781;P0.05)。生源地类型与应付方式各个因子无显著差异,文理科生在解决问题上面有非常显著差异(t=2.694,P0.01);3SCL-90各因子与中国青年常模相比,仅在人际关系敏感(t=-4.073,P0.01)和忧郁(t=-2.104,P0.05)有显著差异;与全国大学生常模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t=-7.967~-2.483,P0.05)。SCL-90多数因子与应对方式中的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之间正相关,与解决问题、求助两个因子呈现出负相关(r=-0.187~0.417,P0.05);4回归分析表明,应付方式可解释大学生心理健康85.5%的变异量。结论:应付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东南沿海部队飞行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为航空兵部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东南沿海部队飞行员200名(歼击机与直升机飞行员各100名)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应对方式问卷(CSQ)测试,研究东南沿海部队飞行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结果:(1)SCL-90测评结果:除恐怖因子分外,东南沿海部队飞行员SCL-90总分及其余因子分均明显低于中国军人常模(t=-5.040,-2.696,-4.911,-8.289,-5.529,-3.895,-4.649,-6.187,-4.759;P0.01);东南沿海部队歼击机飞行员SCL-90总分、敌对因子分明显高于东南沿海部队直升机飞行员(t=2.524,2.239;P0.05),其余因子分与直升机飞行员无明显差别(P0.05);(2)CSQ测评结果:东南沿海部队飞行员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分明显高于中国军人常模(t=23.214,6.164;P0.01),退避、合理化、幻想和自责因子分明显低于中国军人常模(t=-6.565,-10.682,-10.815,-17.000;P0.01);(3)东南沿海部队飞行员SCL-90总分与应对方式各因子均显著相关(r=-0.128,-0.116,0.407,0.388,0.333,0.224;P0.05),其中与解决问题、求助呈显著负相关(r=-0.128,-0.116;P0.05),与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呈显著正相关(r=0.407,0.388,0.333,0.224;P0.05),SCL-90各因子分与自责、幻想、退避因子分均呈正相关(r=0.122~0.450,P0.05)。结论:东南沿海部队飞行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与其较少选择消极(不成熟)的应对方式解决问题有关,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引导飞行员少选择消极(不成熟)的应对方式,以提高飞行员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大学新生孤独感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孤独感状况下的新生应对方式特点.方法 采用孤独感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对458名大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新生孤独感在性别和是否独生变量上差异不显著,而在城乡变量上有显著差异(t =-2.203,P<0.05);②新生应对方式在性别、城乡以及是否独生变量上均具有显著差异(t=-4.948,P<0.001;t=2.462,P<0.05;t=2.082,P<0.05);③新生孤独感与成熟型应对方式存在显著负相关(r=-0.331,-0.368;P<0.01),而与不成熟型以及混合型应对方式存在显著正相关(r=0.406,0.232,0.268,0.180;P<0.01);④3种不同孤独感状况在应对方式的6个因子上均达到极其显著性水平(解决问题F=19.170;自责F=30.082;求助F=29.612;幻想F=9.163;退避F=12.743;合理化F=-6.085;P<0.001),孤独感高的个体较低孤独感个体更倾向于不成熟的应对方式.结论 农村大学新生的孤独感感高于城市大学新生,孤独感与应对方式相关,孤独感高的大学新生更倾向于采用不成熟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6.
大专生社会支持、人际信任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专生社会支持、人际信任度与应对方式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某大专院校339名在校大学生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人际信任量表以及应对方式量表进行评定。结果1城镇与农村大专生在主观支持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t=-2.581,P=0.01);2不同性别的大专生在主观支持感和支持总分方面呈现显著差异(t=-3.841,P=0.001和t=-2.274,P=0.024);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专生在应对方式上,求助、退避和幻想3个因子呈现显著的性别差异(t=-2.551,P=0.011;t=-3.198,P=0.002;t=-2.077,P=0.039);4社会支持水平中解决问题、求助、退避与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6.386,P=0.002;F=29.144,P=0;F=3.864,P=0.022);人际信任水平与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这一因子呈显著性的差异(F=3.115,P=0.046)。结论大专生人际信任度分数偏低;应对方式以积极的应对方式为主,6个因子中,解决问题、自责和求助这3个因子与社会支持和人际信任度的关系更为密切;解决问题和求助因子分较高的大专生在社会支持和人际信任度也较高;而倾向于使用自责这一应对方式的大专生的社会支持和人际信任度则较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中生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和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应付方式问卷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386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高中男生的GSES得分显著高于高中女生(t=2.550,P<0.05);高三学生应对因子解决问题的得分显著高于高一和高二学生(F=3.173,P<0.05);②高中生GSES得分与应对因子解决问题、求助有显著正相关(r1=0.393,P1<0.01;r2=0.149,P2<0.01),与自责有显著负相关(r=-0.149,P<0.01),与SDS得分有显著负相关(r=-0.338,P<0.001);③GSES得分高与GSES得分低的高中生在应对因子解决问题、自责、退避和SDS的得分上有差异显著(t1 =-7.695,t2=3.472,t3=-3.258,t4=6.800).结论 高中男生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高中女生;高中女生更多使用求助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感高、更多使用积极应对方式的高中生,抑郁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脑瘫患儿父母的应对方式、生活质量情况,及两者间的相互关系,为医务人员对患儿父母进行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应付方式问卷对60例脑瘫患儿父母及60例正常儿童父母进行评定,对比脑瘫患儿父母与正常儿童父母的差异,并分析脑瘫患儿父母应对方式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结果 脑瘫患儿父母的生活质量较正常儿童父母明显低(t=-5.61,P<0.01),脑瘫患儿父母更倾向于采用自责(Z=-3.22,P<0.01)和退避(t=2.47,P<0.05)应对方式,他们的生活质量与解决问题存在正相关(r=0.62,P<0.01),与自责、退避、合理化存在负相关(r=-0.27~-0.39,P<0.01或P<0.05).结论 脑瘫患儿父母在子女治疗过程中承受着较大的生活及心理压力,应对方式更倾向于使用消极方式,且采用的消极应对方式越多其生活质量越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民办高校贫困生的自我概念及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取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及肖计划的应对方式问卷对302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①贫困生在自我概念因子上,只有生理自我达到显著统计意义(t=-2.308,P<0.05);②贫困生在自责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1,P<0.05);③贫困生的自我满意、自我行动与应对方式各因子间的相关显著(r=0.399,-0.501,0.318,-0.242,-0.324,-0.241,0.441,-0.496,0.311,-0.306,-0.491,-0.343;P<0.01),自我批评与求助(r=-0.157,P<0.05)、幻想因子(t=0.187,P<0.05)相关显著;④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对解决问题和求助有较大的正向预测作用(t=5.52,6.24,4.26,4.15;P<0.01),对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有较大的负向预测作用(t=-7.34,-7.25,-3.16,-4.07,-4.40,-7.15,-3.15,-4.63;P<0.01)。自我认同对解决问题有较大的正向预测作用(t=5.25,P<0.01),对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有较大的负向预测作用(t=-6.15,-4.2,-3.70,-3.59;P<0.01)。自我批评对求助有较大的负向预测作用(t=-2.02,P<0.05),对幻想有较大的正向预测作用(t=2.42,P<0.05)。结论提高贫困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水平有助于他们遇到问题时,采用成熟型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学生乐观人格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生活定向测验(LOT-R)与应对方式问卷(CSQ)对某高校31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大学生乐观人格在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贫困生等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性别(t=4.315,P0.01)和年级(F=4.013,P0.01)上存在显著性差异;2乐观者在乐观因子、解决问题、求助上显著高于悲观者,悲观者在悲观因子、自责、退避和合理化上显著高于乐观者;3乐观人格与成熟积极的应对方式(解决问题、求助)呈显著正相关,与不成熟消极的应对方式(自责、退避、合理化)呈显著负相关;4幻想是大学生普遍的应对方式。结论:大学生的乐观人格特质对应对方式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