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一般生活满意度及其与自尊的关系   总被引:41,自引:2,他引:41  
目的:研究大学生的一般生活满意度及其与自尊的关系.方法:运用一般生活满意度量表和自尊量表对12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本组大学生的一般生活满意度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女生平均分为4.31,男生平均分为3.65,女生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男生(t=3.21,P<0.01);来自城市学生的平均分为4.30,来自农村学生的平均分为3.67,城市学生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农村学生(t=3.06,P<0.01).120名大学生的自尊总均分约3分,属较高水平,女生高于男生,城市大学生高于农村学生但差异不显著.高自尊组学生生活满意度高于低自尊组学生.结论:大学生对现在的生活中等程度满意;其生活满意度存在性别和地区差异.自尊水平高的大学生,其生活满意度亦比较高.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影响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方法:采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对929名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1)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得分介于3-5分(满分7分),友谊满意度得分最高(5.36±0.89)、学业满意度得分最低(3.52±1.11),积极情感分高于消极情感分(3.76±1.33,2.53±0.85)。(2)初中生、重点中学学生在友谊、家庭、学校及环境满意度维度得分分别高于高中生、普通中学生(P<0.01),男生的友谊满意度得分于高于女生(5.16±0.93/5.02±1.24,t=1.95;P<0.01),但女生的家庭满意度、环境满意度、自由满意度得分高于男生(5.27±1.19/5.02±1.24,t=3.17,4.73±0.93/4.44±0.97,t=4.59,4.81±1.45/4.59±1.2,t=4.59,P<0.01),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随父母受教育程度增高有增高趋势。和睦家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好于争吵家庭,回归分析显示家庭气氛、年级、家庭收入、性别进入回归方程(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36、-0.25、0.14、0.125)。结论:家庭气氛、年级(初、高中)、家庭收入、性别对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大学生学业成就归因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方法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和多维-多向归因量表(MMCS)对297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男生在能力(t=-2.22,P<0.01)和努力因素(t=-3.09,P<0.05)上显著低于女生,而在情境因素(t=2.80,P<0.01)上显著高于女生;男生在内控性因素(t=-3.21,P<0.01)上显著低于女生,而在外控性因素(t=2.29,P<0.05)上显著高于女生;②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③大学生学业成就归因中的努力因素与生活满意度总分有显著相关。结论女生倾向于进行内控性归因,男生倾向于进行外控性归因;学业成就归因中的努力因素对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师范类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的特点以及二者的关系。方法分别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1315名大学生进行测量,测量数据用SPSS 10.0整理与统计。结果师范类大学生的家庭满意度(F=8.86,P〈0.01)和自由满意度(F=4.16,P〈0.05)在是否贫困与性别这2个因素上存在交互作用,贫困男生的家庭满意度和自由满意度不仅低于贫困女生,而且显著低于非贫困男生;女生比男生体验到更少的学业满意度(F=21.12,P〈0.01);贫困生的学校满意度(F=5.57,P〈0.05)和环境满意度(F=5.45,P〈0.05)明显高于非贫困生,但他们的学业满意度(F=3.54,P〈0.05)明显低于非贫困生;社会支持各因子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均呈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师范类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性别和贫困与否方面的差异;师范类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是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548名中学生的班级环境和生活满意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学生的班级环境及其生活满意度。方法:采用中小学班级环境和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对548名中学生的班级环境和生活满意度进行断面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相关、聚类和方差分析。结果:男生感知的竞争、学习负担大于女生(2.44±0.72/2.21±0.73,2.13±0.66/2.00±0.63,t=3.64、2.33,P<0.01、0.05),但学校满意度评分低于女生(4.32±1.24/4.65±1.16,t=-3.17,P<0.01);城市学生的师生关系、家庭满意度、学业满意度和环境满意度评分低于乡镇(2.73±0.80/2.94±0.73,4.93±1.28/5.32±1.07,3.24±0.99/3.65±1.05,4.09±1.20/4.29±1.05,t=-2.97、-3.86、-4.58、-2.06,均P<0.05);除学习负担、家庭满意度和自由满意度以外,其他方面均存在年级差异(F=3.63~33.19,P<0.05),大体上呈年级越高评分越低的趋势;班级环境中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秩序纪律和竞争与学生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r=0.13~0.47,P<0.01),而学习负担与学生的家庭、学校、学业、自由和环境满意度呈负相关(r=-0.20~-0.09,P<0.05);班级环境可以分为良好型(26.8%)、一般型(48%)和问题型(25.2%)三种,学生生活满意度在不同班级环境类型上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10~47.81,P<0.01),表现为班级环境越差,生活满意度越低。结论:中学生班级环境与生活满意度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学生危机脆弱性、生活满意度的现状及其关系。方法采用"危机脆弱性"和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对741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有50.5%的中学生在危机事件的冲击下无法保持平衡,农村中学生的危机脆弱性得分显著高于城市中学生(t=0.962,P<0.05),非独生中学生危机脆弱性得分显著高于独生中学生(t=1.823,P<0.01);②中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③危机脆弱性与生活满意度各个维度存在极其显著负相关(r=-0.270~-0.469,P<0.001),且友谊满意度、自由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学业满意度对危机脆弱性有显著的回归效应(R2=0.25,P<0.001)。结论中学生危机脆弱性较高,生活满意度是危机脆弱性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负性生活事件在中职生中发生的频率及影响程度。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对广东省内1637名中职生进行调查。结果:①被人误会、考试失败、好友纠纷在中职生中发生的频度较高且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最大;②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学习压力(t=-2.333,P0.05)和其它(t=4.008,P0.05)维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表现为女生学习压力得分明显高于男生,而男生在其它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人际关系(t=3.713,P0.05)、学习压力(t=4.831,P0.05)、受惩罚(t=2.827,P0.05)、健康与适应(t=2.304,P0.05)、其它(t=2.425,P0.05)维度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二年级学生在这些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三年级学生;不同家庭所在地(城镇/农村)的学生在学习压力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6,P0.05),农村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城镇学生的得分;③年级和家庭所在地的交互作用显著(F=4.681,P0.05),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城镇二年级的学生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农村二年级的学生(F=5.127,P0.05);性别和家庭所在地的交互作用显著(F=4.918,P0.05),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农村女生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城镇的女生(F=5.882,P0.05);④不同学校所属地区的中职生在负性生活事件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F=16.051,P0.05),具体表现为珠三角地区学校的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其它3个区域,粤北地区学校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其它3个区域,而粤东和粤西地区学校的学生得分差异不显著。结论:学习和人际关系是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事件;中职生的心理应激水平受性别、经济状况、社会实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女研究生的生活满意度及其与自尊的关系。方法运用生活满意度量表和自尊量表对226名女研究生进行测试。结果①女研究生的一般生活满意度总体处于中等水平;②城市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农村学生(t=4.488,P0.001);③独生子女生活满意度高于非独生子学生(t=4.15,P0.001);④不同经济水平的女研究生的自尊和生活满意度差异显著(F=5.35,7.30;P均0.01);⑤高自尊组学生生活满意度高于低自尊组学生。结论来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以及经济状况影响女研究生的生活满意度和自尊水平,女研究生的生活满意度与自尊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和比较初中"学困生"和学优生的学业倦怠情况,为"学困生"转化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测量法、访谈法和问卷法选取298名被试,并对其学业倦怠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男生和女生学业倦怠总体上差异不显著,但女生生理耗竭程度比男生更大(t=-2.59,P=0.01);2"学困生"和学优生在学业倦怠总分(t=-2.85,P0.01)、情绪耗竭(t=-4.26,P0.001)和学习的低自我效能(t=-2.19,P0.05)维度上存在差异;在生理耗竭和师生疏离维度上"学困生"和学优生差异不显著。结论学业倦怠总体上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在生理耗竭维度上,女生的生理耗竭程度相对男生更大;"学困生"学业倦怠总体水平高于学优生,这种差异在情绪耗竭和学习的低自我效能维度上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一新生学校适应不良与自我概念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学校适应不良量表和自我描述量表对392名大一新生进行调查。结果:(1)大一新生学校适应不良检出率为71.2%;学校适应不良得分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t=-2.087,P0.05),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无统计学差异;(2)自我描述总分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t=-2.350,P0.05);农村学生显著高于城市学生(t=-5.093,P0.05);(3)大一新生自我描述总分及3个自我概念维度与学校适应不良存在正相关(r=0.583,0.582,0.430,0.511;P均0.01);(4)多元逐步回归显示,一般自我概念与非学业自我概念能很好地预测适应不良。结论:大一新生自我概念影响其学校适应不良水平,提高大一新生自我概念水平有利于改善学校适应不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学生家庭功能、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自尊量表(SES)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随机抽取的某高校26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采用SPSS 19.0分析数据。结果:女生自尊得分显著高于男生(t=-2.412,P0.05);主观幸福感和自尊得分,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无显著性差异;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和总的家庭功能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负相关(r=-0.163,-0.220,-0.142,-0.192,-0.154,-0.190,-0.222;P0.01),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r=0.335,P0.01)。结论:家庭功能、自尊和主观幸福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海南省医学生的疏离感水平,并探讨其与家庭功能和自尊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以及Rosenberg自尊量表,通过方便取样对海南医学院268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探讨疏离感与家庭功能和自尊的关系.结果:海南省医学生疏离感总均分为2.84分,社会疏离感均分最高,为3.28分,其次是环境疏离感,得分为3.25分,人际疏离感得分最低,为2.75分.在人际疏离感维度方面,独生子女医学生得分低于非独生子女医学生得分(t=-2.075,P<0.05);女生在家庭功能的问题解决(t=2.040,P<0.05)、角色(t=2.769,P<0.01)和情感反应(t=2.961,P<0.01)维度均显著低于男生;独生子女医学生的自尊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医学生(t=2.714,P<0.01).相关分析显示,总的疏离感与家庭功能总的功能得分呈正相关(r=0.378,P<0.01),总的疏离感与自尊得分呈负相关(r=-0.534,P<0.01),家庭功能总的功能与自尊得分呈负相关(r=-0.301,P<0.01).回归分析表明,家庭功能与自尊可以共同解释疏离感32.7%的变异.结论:海南省医学生的总体疏离感水平不明显,自尊水平相对较高,医学生疏离感与家庭功能和自尊两两相关显著,家庭功能和自尊对疏离感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县城乡镇初中生幸福感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Rosenberg自尊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问卷等对706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觉得"很幸福"或"幸福"的学生占70.4%;女生的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男生(χ2=9.714,P<0.01);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幸福感水平较高(χ2=58.184,P<0.001);幸福感水平年级间无显著差异(χ2=0.471,P>0.05);自尊、自我效能感、问题解决、寻求社会支持、积极的合理化解释得分幸福组显著高于非幸福组(t1=9.257,t2=3.988,t3=4.245,t4=4.150,t5=5.184,Ps<0.001)。忍耐、"幻想、否认"、逃避得分幸福组显著低于非幸福组(t1=-3.090,t2=-3.073,Ps<0.01;t3=-3.830,P<0.001)。家庭经济状况、自尊、寻求社会支持、逃避应对方式能显著预测县城乡镇初中生的幸福感(χ2=136.165,P<0.001)。结论县城乡镇初中生总体上是幸福的,性别、家庭经济状况、自尊、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等因素会影响其幸福感水平,并且家庭经济状况、自尊、寻求社会支持及逃避应对方式能有效预测其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医学生总体幸福感、应对方式及其关系,为进一步开展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与应对方式量表对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院241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医学生的幸福感总分较高,女生的幸福感总分高于相应常模(t=5.38,P0.01),女生的忧郁或愉快心境得分高于男生得分(t=-2.358,P0.05),男、女生的幸福感总分无显著差异(t=-1.549,P0.05);2女生求助因子分高于男生(t=-2.522,P0.05),男生合理化因子分高于女生(t=2.106,P0.05);3幸福感与应对方式的解决问题、求助(r=0.186,0.247;P0.01)呈正相关关系;与应对方式的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r=-0.471,-0.304,-0.281,-0.312;P0.01)维度呈负相关关系;4逐步回归分析中,自责、求助(t=-9690,2.853;P0.01)进入回归方程,对总体幸福感的影响较为明显。结论:个体的应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总体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学生完美主义现状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采用孤独感、自尊(RSES)、中文Frost多维完美主义(CFMPS)问卷为研究工具对275名大学生进行了统一问卷施测。结果 1全体大学生完美主义总体平均得分为80.741分,处于中等水平;2在完美主义的个人标准维度上,存在性别,以及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2.086,P0.05),独生子女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t=2.048,P0.05);3大学生完美主义量表中的"担心错误"维度(Beta=5.686,P0.001)和"行动疑虑"维度(Beta=0.127,P0.05)能显著预测孤独感;自尊在"担心错误"维度起部分中介作用,在"行动疑虑"维度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大学生完美主义能预测孤独感,自尊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县城乡镇初中生幸福感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Rosenberg自尊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问卷等对706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觉得“很幸福”或“幸福”的学生占70.4%;女生的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男生(x2=9.714,P<0.01);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幸福感水平较高(x2=58.184,P<0.001);幸福感水平年级间无显著差异(x2=0.471,P>0.05);自尊、自我效能感、问题解决、寻求社会支持、积极的合理化解释得分幸福组显著高于非幸福组(t1=9.257,t2=3.988,t3=4.245,t4=4.150,t5=5.184,P5<0.001).忍耐、“幻想、否认”、逃避得分幸福组显著低于非幸福组(t1=-3.090,t2=-3.073,Ps<0.01;t3=-3.830,P<0.001).家庭经济状况、自尊、寻求社会支持、逃避应对方式能显著预测县城乡镇初中生的幸福感(x2=136.165,P<0.001).结论 县城乡镇初中生总体上是幸福的,性别、家庭经济状况、自尊、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等因素会影响其幸福感水平,并且家庭经济状况、自尊、寻求社会支持及逃避应对方式能有效预测其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师范生时间管理倾向与自信、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青年学生自信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321名师范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师范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2.482,P0.05),女生的时间管理倾向明显高于男生;2艺术类师范生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理科师范生(t=2.482,P0.05);3不同年级师范生在生活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四最高,大三最低(F=3.985,P0.05);4师范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对其生活满意度(r=0.310,P0.01)和自信(r=0.568,P0.01)具有一定的影响。结论:师范生的时间管理倾向自信和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同伴友谊质量与社会适应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农村儿童社会适应性问卷以及友谊质量问卷,对江苏省1072名农村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适应(t=-2.81,P0.01)、学习适应(t=-3.64,P0.001)、积极情绪适应(t=-2.34,P0.05)、生活适应(t=-2.37,P0.05)及社会适应性总分方面(t=-3.57,P0.001)差异显著,非留守儿童相对要优于留守儿童,在认知适应(P0.05)方面差异不显著;②在社会适应性方面,农村留守儿童中女生的社会适应性总分(t=-2.51,P0.05)相对优于男生,小学的社会适应性总分(t=2.36,P0.05)相对高于初中;在友谊质量方面,农村留守儿童中女生的友谊质量(t=-3.59,P0.001)相对优于男生,小学的友谊质量得分(t=2.24,P0.05)相对优于初中;③农村留守儿童的友谊质量总分与社会适应性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r=0.69,P0.001),并且友谊质量总分对社会适应性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解释变异量为49%。结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相对较弱,良好的友谊质量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分析女大学生人格状况,为高校女生人格教育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运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在湖南省的某理工院校对504名2005级女生进行人格测查,并抽取男生样本858名作为性别比较因素.结果 ①人格问题第一类女大学生比例显著高于男生(χ2=4.368,P<0.05);女大学生UPI分数显著高于男生(t=2.268,P<0.05).②女大学生人格问题症状选择率排前列的项目依次为:在乎别人的视线,缺乏自信心,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父母期望过高,情绪起伏过大.③独生女UPI分数低于非独生女,差异不显著(t=-1.947,P>0.05);农村生源女生UPI分数显著高于城镇生源女生(t=2.069,P<0.05);文科类女生UPI分数显著高于理工类女生(t=6.189,P<0.001).结论 女大学生人格问题比男生严重,农村生源女生人格问题比城镇生源女生严重,文科类女生人格问题比理工科女生严重;应高度重视女大学生尤其是农村生源女生和理工院校中文科类女生的人格健康教育,以优化她们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内隐、外显自尊与嫉妒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内隐自尊、外显自尊与其嫉妒行为的关系.方法:随机整群抽取223名大学生进行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内隐联想测验、Bringle自我报告嫉妒量表的测试.结果:①女生嫉妒水平显著高于男生(t=-4.09.P<0.01);②在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总体水平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1.89,P>0.05;t=1.24,P>0.05);但在外显自尊的一般水平上,女生社会取向的自尊显著高于男生(r=-2.90,P<0.01);③不同内隐/外显自尊组合的大学生嫉妒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F=26.75,P<0.01);④外显的总体自尊对大学生的嫉妒行为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R2=0.25,P<0.001).结论:提高大学生外显自尊可减弱嫉妒的消极心理影响,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