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德全主任医师业医3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现介绍其治疗病毒性肝炎方面的经验如下. 1 急性肝炎 急性肝炎,湿热蕴阻中焦,脾胃运化失职,可致纳呆、食少,邪困气机,胃失和降,则脘腹痞胀,嗳气,恶心或呕吐;脾主肌肉、四肢,湿邪困脾,则肢体困倦、疲乏无力;脾病反侮肝木,以致肝失疏泄条达,气机郁滞,脉络失和,故胁肋疼痛;气滞血淤,阻于胁下,故胁下痞块;若湿热熏蒸肝胆,以致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肤,浸渍面目,则又可产生黄疸,多为阳黄.治以清热利湿退黄,理气和胃止痛.用自拟速效消黄饮1号方:茵陈、郁金各20g,炒栀子、板蓝根、虎杖、玄胡、神曲、焦楂、玉米须各15g,广木香、炒川楝、鸡内金各10g.有恶心呕吐者,加姜半夏10g,中病即止.湿重于热,食欲不佳者去栀子,加白蔻.若表现为阴黄者,用速效消黄饮2号方,即Ⅰ号方去栀子,加制附片(先煎)15g,焦白术20g,炮姜10g.  相似文献   

2.
四逆散源于《伤寒论》,张仲景本为治郁热所致“热厥”而设,由柴胡、芍药、枳实、炙甘草组成。具有疏肝理脾、透达郁热、和中缓急之功。本方药少而精,治效快捷,是古今常用之效方。临床应用颇为广泛,涉及诸科多种疾病。笔者从1985~1992年对四逆散应用近况综述如下。 1 肋间神经痛肝居胁下,其经脉布于两胁,若情志不遂,肝失条达,疏泄无权,胁络郁阻而致胁痛,可用本方加减。余氏认为:此病多属“肝气”为病,治以四逆散,或加醋制香附、红花等药。王氏报告其证属肝脾不和,治宜疏肝理气,调和肝脾,药用柴胡9g,枳实9g,白芍9g,川楝子9g,白术9g,炙甘草5g。若服药胁痛消失,脘胀减轻,唯饮食仍少,原方去川楝子加茯苓12g,以图巩固。李氏曾治本病1例,症见右胸胁部疼痛隐隐,时轻时重,游走不定,牵及腰背,胃脘部痞  相似文献   

3.
例1:刘某,男,46岁,2011年8月22日初诊。发热,身目色黄,黄色鲜明,右上腹隐痛,腹胀,大便干、2日一行,纳差,全身乏力,口干苦,小便黄,舌苔黄腻,脉数。体温39.2℃,巩膜、皮肤黄如橘色。肝大胁下3cm,质软有压痛。谷丙转氨酶(ALT)510U/L、谷草转氨酶(AST)120U/L,胆红素250μmol/L。肝超声波检查有异常改变。西医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诊断为黄疸。证属湿热熏蒸,困遏脾胃,壅滞肝胆,胆汁泛溢。治宜清利湿热,疏肝退黄。用茵陈蒿汤加减。药用茵陈40g,栀子12g,大黄9g,柴胡12g,赤茯苓12g,车前子10g,白芍20g,郁金15g,虎杖20g,水牛角15g(先煎)。5剂,水煎服,日服3次,每日1剂。5日后复诊,诸症大减,皮肤、面目黄减轻,纳食增加,全身乏力减轻。原方续服5剂。10日后再诊,巩膜、皮肤黄染消退,仍有脘闷纳差,肢倦乏力,胁肋隐痛不适,舌苔白薄,脉细弦。湿热已退,但肝脾失和、疏运失职,治宜调和肝脾理气助运。用归芍六君子加减。当归12g,白芍12g,柴胡6g,郁金15g,党参12g,白术9g,茯苓12g,陈皮9g,薏苡仁20g。5剂,服药后诸症消失。2011年9月12日检查谷丙转氨酶(ALT)12U/L、谷草转氨酶(AST)8U/L,胆红素6.71μmol/L。肝超声波检查无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4.
<正> 治疗方药 藿香、炒车前草各20g,姜连、干姜、粟壳各15g,木香、槟榔各9g,甘草12g,生姜、大枣为引。脾虚气陷,不思饮食,神疲倦怠,有下坠感或脱肛者加黄芪30g,党参20g;肝气乘脾兼两胁不适,因生气而加重者加痛泻要方;胃阴不足者加花粉25g,麦冬、沙参各20g;便时肛门灼热、味臭、气甚者加炒大黄6g;虚寒较  相似文献   

5.
乌梅败酱汤的组成:乌梅10~15 g、败酱草12~18 g、黄连4~6 g、木香(后下)9 g、当归10 g、炒白芍12~15 g、炒枳实10 g、太子参12 g、炒白术10 g、茯苓15g、葛根12 g、炙甘草6 g.具有清化湿热、调气行血、抑肝健脾作用,适应于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长期腹泻,大使黏滞或带脓血,腹痛坠胀,或里急后重,或脘腹痞闷,纳少倦怠,易急躁紧张或情志不畅,舌质淡红或偏暗苔薄腻,脉弦缓滑,辨证属脾虚肝旺、湿热留恋、蕴结大肠者.  相似文献   

6.
加味痛泻要方 组成:白术9~12g,白芍9~12g,陈皮9g,防风9g,柴胡6g,茯苓6g,甘草3g. 加减:肝郁脾虚加茯神、炒枳壳;脾胃虚弱加潞党参、黄芪、炒扁豆、莲子肉、砂仁、焦楂曲;脾肾阳虚加补骨脂、熟附子、五味子、炒淮山、炒薏苡仁、肉豆蔻、、吴茱萸;气滞湿阻加苍术、厚朴、姜半夏、青皮、枳壳、生熟薏苡仁、砂仁、豆蔻仁.  相似文献   

7.
七味白术散乃为宋代儿科医圣钱己为小儿牌虚而设,主方由人参、白在警、白术、炒莲香、木香、葛根、甘草六味药物组成,主治小儿脾胃久虚、呕吐、泄泻、频作不止。笔者常以此方加减治疗外科手术后食欲不振的患者,往往能使患者的食欲得以迅速改善。1药物组成太子参15~309,白术10~15g,江香10~15g,木香6~10g,决等159,葛根159,焦三伯各159,甘草3~6g。加减法:气虚明显者加炙黄茂15~309;腹胀明显者加厚朴12g;恶心呕吐者加法半夏12~159,砂仁10~129;口渴明显者加知母10~159,葛根用量加至309;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309,积实10…  相似文献   

8.
<正> 治疗方药 半夏、枳实、竹茹、石菖蒲各12~15g,橘红、怀牛膝各12g,茯苓、丹参各30g,生甘草6~9g,远志10g,郁金15g,钩藤15~30g,葛根15~24g,磁石20~30g,适用于眩晕痰瘀互见证型。若痰湿重,弃甘草加炒扁豆、生苡仁;少寐加炒枣仁,或选加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等;食少加生山楂或加炒麦芽、焦神曲、鸡内金之类;见气郁症状者,选加柴胡、苏梗、合欢花;口苦苔黄热象明显者选加生大黄、黄连、炒山栀等,经治舌苔渐薄加入白芍、天麻、白蒺藜等柔肝平肝之品。 治疗结果 眩晕消失,伴随症状解除,舌脉恢复正常,3个月以内未复发者为痊愈,共62例;眩晕及伴随症状减轻者为好转,共12例。  相似文献   

9.
祝德军辨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传明  迟莉丽 《中医杂志》1997,38(8):466-467
1 治疗经验肝实犯脾型:患者多脾气素虚,加之情志不和,肝气横逆乘脾,脾失健运,清浊不分,混杂而下。症见胸胁胀满,嗳气少食,每因精神刺激即发腹痛泄泻,泻后痛减,大便夹有粘液脓血,舌淡红、苔白,脉弦滑,治宜疏肝行滞,理脾化湿。用痛泻要方合四逆散加减:陈皮9g,防风6g,炒白术20g,赤白芍各15g,广木香9g,柴胡6g,炒枳实12g,合欢皮30g,白头翁12g,甘草6g。里急后重较甚者加槟榔12g;腹痛甚者加延胡索12g,倍白芍;嗳腐吞酸者加焦三仙各12g。  相似文献   

10.
除湿胃苓汤出自《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为健脾除湿的基础方,笔者在皮肤科临床应用中,以此方[苍术(炒)9g,厚朴(姜炒)9g,陈皮9g,猪苓9g,泽泻9g,赤茯苓9g,白术(土炒)9g,滑石9g,防风9g,山栀子(生研)9g,木通各9g,肉桂3g,甘草(生)各3g。  相似文献   

11.
疖病为多个散在的疖或同时或先后反复发生在身体各处,有此愈彼起、日久不愈的特点。笔者运用中药内服、外敷治疗9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观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9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其中男5例,女4例,20~45岁7例,18岁1例,65岁1例。发于项后3例,背部2例,臀部4例,其中65岁的为糖尿病患者。1.2治疗方法:①内治:发于项后发际部,方药用连翘20g,防风15g,荆芥15g,薄荷12g,川芎8g,当归10g,白芍(炒)10g,柜子9g,大黄8g,黄芩9g.皂刺10g;发于背部,方药用连翘20g,柴胡159,防风10g,白芍12g;当归10g,川芎9g,生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刘学勤教授治疗头痛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长期跟师侍诊,整理资料,结合典型病案分析刘学勤教授临证思路。结果: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刘老从肝论治头痛的宝贵经验,用自拟平肝祛风汤(全当归12 g,生白芍15 g,明天麻9 g,炒苍耳子 8 g,白蒺藜 12 g,辽细辛 2 g,香白芷 10 g,姜半夏 10 g,夏枯草 12 g)治疗头痛,尤其是顽固性头痛取得了显著效果。结论:刘学勤教授治疗头痛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祖国医学认为牙齿、牙床属胃,齿统十二经。血生于心,藏于肝,统于脾。心象火言于夏,手少阴其经也与小肠为腑。脾象土旺於长夏,足太阴其经也与胃合为腑。胃象土主於长夏,足阳明其经也脾之腑,也为水之海诸藏腑。因心、脾、胃受积热毒太重,牙齿腐朽掉落。牙疼牙长,牙龈红肿等症宜用生地10g、牛川膝10g、熟地10g、毛姜10g、玄参10g、地骨皮10g、山桅子10g、丹皮8g、细辛2g、服剂再宜用石膏30g、麻黄9g、大黄9g、甘草8g、肿加草河车9(酒炒)服3剂至4剂愈。服药时间:下午6时、夜12时、早6时。冷后服。1喉痹积热风痰喉咳看开,固生血泡在…  相似文献   

14.
辨证分型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0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肠道生理功能紊乱为基础,临床以腹痛不适、腹胀、肠鸣、腹泻和粘液便为特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根据其症状归属中医腹痛、泄泻、久痢等范畴。笔者遵循审证求因、治病求本的治则,对该病进行分型论治,收到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30例患者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8岁;病程6个月~5年;全部病例均经西医确诊。2 分型治疗2.1 肝脾不和型 腹痛而泻,胁肋胀满,肠鸣矢气,恼怒后加重,舌淡,苔白,脉弦。治以抑肝扶脾,选痛泻要方加味。处方:白芍20g,白术15g,陈皮10g,防风10g,柴胡10g,山药15g,黄芩10g,佛手10g,…  相似文献   

15.
l一般资料本组SO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30至SO岁34例,51至7O岁16例。病程最短2周,最长1年。2辨证分型论治①气滞型(22例)症见院胁尼胀,暖气呢逆,纳果便于,音质淡红,首薄白,脉弦细。胃镜所见:幽门口见胆汁返流或胃腔有黄色胆汁附宕,胃表蠕动过强或逆蠕动,粘膜充血、水肿。此乃肝气横逆犯胃,胃炎和降。治直流肝理气,和胃降逆。药用柴胡2‘g,白芍15g,快实IOg,甘草sg,佛手129,沉香(后下)6g,制大黄IOg,鸡内金109,炒神曲、麦芽各159、蒲公英15g。②湿热型(15例)症见院胁疼痛,口干作苦,呕吵酸苦黄诞,纳差便干…  相似文献   

16.
肝硬化属祖国医学的“胁痛”、“黄疸”、“积聚”、“癥瘕”、“臌胀”、“单腹胀”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情志抑郁、饮食不节、湿热久郁、肝脾两伤累及肾脏,形成肝脾肾俱伤,气、血、水互相搏结,三焦失司、水泛络伤,形成癥积、臌胀。其本质乃本虚标实之证候。 根据中医学:“审证求因”和“治病求本”的指导思想,笔者常用以下方法辨治肝硬化,效果满意。 1 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法 本法适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肝硬化。症见:胁肋胀痛或刺痛、面色晦暗、肩颈部可见蜘蛛痣,肝脾肿大或脘腹胀满、纳差,舌质暗苔薄、脉弦。方拟:柴胡9g、赤白芍各15g、当归12g、白术10g、甘草5g、砂仁(后下)6g、三七粉(冲服)5g、桃仁6g、丹皮10g、延胡索10g、丹参20g、香附10g、红花(包煎)6g。  相似文献   

17.
导师刘复兴治疗白癜风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癜风是一种后天性原发性的皮肤色素脱失症。属于中医“白驳风”或“白癜”范畴。我们通过跟师2年来,对79例白癜风患者的临床观察,将导师治疗白癜风的七证七法七方总结如下。1辨证分型施治1·1肝郁气滞型(10例)症见:皮肤白斑,兼见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而虚。治法:疏肝理脾,活血祛风。方药:丹栀逍遥加减。丹皮15g,炒栀子15g,益母草15g,当归15g,杭芍30g,白术15g,茯苓30g,炒柴胡15g,薄荷6g,刺蒺藜60g,煅自然铜30g,沙苑子30g,小红参30g,蜈蚣2条。1·2表气虚弱型(15例)症…  相似文献   

18.
杨栗山《寒温条辨》之升降散[1],是其治温病十五方之总方。由僵蚕(酒炒)6g,蝉蜕(去土)6g,广姜黄(去皮)9g,生大黄10g组成。共为细末调匀,用黄酒1~2盅,蜜15~30g,调药冷服(张山雷谓:其方"蜜助其腻,酒助其升,且有贻害"[2],故用时多去之)。  相似文献   

19.
脂肪肝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内脂肪蓄积过多的病症。笔者根据历代文献有关治肝经验,结合自己体会,在临床辨证中,采用在治脾的基础上,或疏肝或消食或化湿或祛瘀,自拟健脾疏肝汤为基本方(方药组成:柴胡10g、党参15g、炒白术30g、黄芪20g、茯苓12g、丹参15g、草决明15g、生山楂30g、泽泻10g)。并按不同证型诊治,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李向顺 《河南中医》2003,23(7):36-36
笔者 1994年以来 ,运用自拟方降脂护肝饮治疗脂肪肝6 8例 ,收到了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6 8例全部为门诊病人。其中男 4 7例 ,女 2 1例 ;年龄 2 8~ 6 5岁 ;病程 6月~ 10a ;肥胖 39例 ,高血压 17例 ,有糖尿病史 11例。病人有恶心 ,呕吐 ,食欲减退 ,乏力 ,右胁部时胀痛 ,肝区触痛或叩痛等症状和体征之一项或数项均经血脂检查证实血清胆固醇甘油三脂升高 ;B超检查肝脂肪样变性 ,除外重度脂肪肝。2 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均用自拟方降脂护肝饮治疗。基本方 :决明子2 0g ,枳壳 12g ,丹参 15g ,泽泻 12g ,山楂 10g ,佛手 10g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