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目的:观察并探讨纳洛酮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4月—2010年9月收治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186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97例,采用常规降低颅内压,解除痉挛,降温,能量合剂,抗病毒等综合治疗措施;实验组89例,在对照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0.5mg/(kg·次),每天2次,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中连续滴注15d,丙种球蛋白500mg/(kg·d)静脉滴注5—6d。观察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记录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实验组89例患儿中,治疗后痊愈38例,显效46例,有效9例,无效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9%;对照组97例患儿中,痊愈19例,显效21例,有效28例,无效2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6.4%;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发热、惊厥、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异常及脑电图消失平均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患儿住院时间亦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洛酮与丙种球蛋白联用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确切,可快速减轻临床症状,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提供防治依据。方法回顾分析72例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病例的主要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结果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病例多发生于6个月至3岁儿童,所有病例均有发热、皮疹,神经系统异常表现以惊跳、肢体抖动、精神差最常见。脑膜刺激征不明显,脑脊液检查阳性率高。小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应用有明显疗效。结论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早发现、早干预、早期应用IVIG大多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高压氧结合药物综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就诊的病毒性脑炎患儿153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77例和对照组76例。对照组患儿给予抗病毒、退热、镇静、止吐、营养支持等药物综合对症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高压氧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7d为1个疗程。连续进行3个疗程后,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实验室指标的比较,如患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β-内啡肽以及髓鞘碱性蛋白的检测结果比较等。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81%(73/77),显著高于对照组82.89%(63/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经治疗后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β-内啡肽和髓鞘碱性蛋白的检测值与观察组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先比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结合药物综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较单纯药物对症治疗具有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更利于患儿病情的恢复,该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应用贞芪颗粒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效果,丰富临床治疗经验。方法选取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贞芪颗粒和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4%(42/50),对照组64%(43/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出血消失时间、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贞芪颗粒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有效缓解患儿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喜炎平注射液在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3月至2017年4月沈阳市儿童医院收治住院的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9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观察组使用喜炎平注射液进行抗病毒治疗,对照组使用利巴韦林进行抗病毒治疗,用药1周观察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及其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5.74%(45/47),显著高于对照组80.85%(3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意识恢复时间、退热时间、头痛呕吐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3%(1/47),显著低于对照组21.3%(1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治疗中,喜炎平注射液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药物,能够快速、有效的解除患儿的病痛,更好的保障其健康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热毒宁注射液辅助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疗效。方法将69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3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热毒宁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5~7 d,观察患儿发热、头痛、抽搐、呕吐、意识等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7.1%(34/35),对照组有效率76.5%(2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毒宁注射液辅助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具有较好疗效,未见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黄芪注射液和辅酶Q10联合应用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30人,治疗组30人。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人院后立即采用黄芪注射液10至20ml溶于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中静滴,qd,二周为一疗程,同时给予辅酶Q1010mg,口服,tid,连用2周。2周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相比,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66.7%,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黄芪注射液联合辅酶Q10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有较好疗效,同时可促进患者受损心肌的恢复、改善心功能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小儿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深圳市宝安区石岩人民医院儿科收治住院的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儿11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400mg/(kg·d),每日1次,连续应用5d。两组均治疗14d。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水平变化情况,心电图改善情况及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CK-MB、LDH及CK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CK-MB、LDH及CK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心电图改善率为87.50%(49/56),显著优于对照组71.42%(4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64%(53/56),显著优于对照组82.14%(4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的心肌酶谱和心电图,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将128例MPP患儿分为观察组68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红霉素静滴及对症治疗,疗程2~3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3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后,病情迅速得到控制,总有效率为97.0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02,P0.05)。结论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MPP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4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80例病毒性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儿应用蒙脱石散治疗,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制剂术苓止泻汤,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儿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能缩短病程,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氧液对病毒性脑炎患儿脑组织保护作用的机制。 方法 以2004年1~12月武汉市儿童医院收治的4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高氧液治疗组(常规治疗+高氧液),治疗前后观察临床症状及脑影像学改善情况,并采用放射免疫法监测脑脊液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质量浓度变化。 结果 与常规组比较,高氧液组临床症状和脑影像学改变的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P<0.01);ET、ET/CGRP比值降低和CGRP升高更为显著(P<0.05,P<0.01)。 结论 ①ET/CGRP比值失衡是导致病毒性脑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②高氧液通过改善脑组织供氧、恢复ET/CGRP动态平衡,从而发挥其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丹参对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脑脊液激活素A(ACTA)、S-100B蛋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9年7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颗粒口服,连续治疗10 d,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或减轻时间以及脑脊液ACTA、S-100B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意识恢复、惊厥控制、颅内高压的控制优于对照组,观察组脑脊液ACTA、S-100B指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可以改善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临床症状,降低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炎症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热毒宁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疗效。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河南省杞县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病毒性肺炎患儿1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在常规综合性治疗基础上给予利巴韦林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常规综合性治疗基础上给予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热毒宁治疗,连续治疗7d,观察两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9%(89/90),显著高于对照组82.2%(74/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咽痛消失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热毒宁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疗效显著,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优于传统利巴韦林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小儿急性面神经炎急性期进行针灸联合电针治疗的疗效。方法 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沈阳市儿童医院神经康复科收治门诊及住院的急性面神经炎患儿80例,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在急性期(发病1~7d)接受针灸联合电针治疗,对照组在静止期(发病8~15d)接受针灸联合电针治疗。两组其他治疗方法均一致,均给予激素治疗、抗病毒治疗、营养神经治疗、电脑中频治疗仪治疗,最长治疗1个月。结果观察组初见好转、显效及治愈时间均较静止期开始接受针灸联合电针治疗平均时间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率为90%(36/40),显著高于对照组55%(2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儿童急性面神经炎急性期进行针灸联合电针治疗可缩短疗程,提早显效,在有限的时间内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分类分期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律失常临床疗效。方法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7月至2015年4月收治住院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营养心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中医分类分期辨证中药汤剂口服治疗。两组患儿疗程均为1个月,应用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治疗前后心肌酶指标评定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36/38),显著高于对照组70.3%(26/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心肌酶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观察组治疗后其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分类分期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律失常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药制剂平腹散1号、2号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疗效。方法将106例门诊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根据临床证型不同分别口服平腹散1号、平腹散2号;对照组口服阿奇霉素干混悬剂和阿昔洛韦缓释片。两组均7d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77.36%(41/53),高于对照组50.94%(27/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服平腹散2号的个别患儿服药数日后出现大便次数增多,疗程结束后即恢复正常。对照组个别患儿出现皮疹及胃肠道反应症状。结论平腹散治疗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显著,无明显毒副反应,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湖南省儿童医院血液内科收治住院的ITP患儿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疗程均为21~28d。观察两组治疗疗效及血小板计数上升时间和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时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0%(38/40),显著高于对照组77.5%(3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血小板计数上升时间和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TP患儿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皮质激素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 PCR)检测儿童病毒性脑炎脑脊液(CSF)中的病原体的价值。方法 应用定性聚合酶链反应(PCR)对2002年1月至2004年10月保定市儿童医院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儿78例的CSF标本筛选,检测最常见的引起病毒性脑炎的6种病毒,对单纯疱疹病毒(HSV),柯萨奇病毒(CV),埃可病毒(EV)阳性者做FQ-PCR检测,其中HSV分别在3个时点(治疗前、治疗中、出院时)检测DNA拷贝数。结果 定性聚合酶链反应阳性标本FQ PC检测100%阳性,HSV-DNA拷贝数在3个时点有统计学差异,病毒核酸拷贝数与临床表现一致。结论 FQ-PCR可作为儿童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的有效方法之一,动态观察HSV-DNA含量有助于指导治疗,估计疾病的发展和预后.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value of using FQ-PCR to check pathogen in children viral encephalitis.Methods From Janurary,2002 to October,2004,PCR was used to select the children of viral encephalitis and check the six kinds of common virus which cause viral encephalitis and then we used FQ-PCR to check the children with HSV(+),CV(+)EV(+) while checking the copied number of HSVE-DNA before,during and after treatment.Results It was 100% that FQ-PCR checked the sample of PCR (+).The number of HSV DNA was different at three time points. The copied number of virus DNA was consistent with clinical symptom.Conclusion FQ-PCR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methods to diagnose the children's viral encephalitis.Observing the number of HSV DNA is beneficial for instructing,treating and estima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future disease. Key words Children’viral encephalitis;Pathogen;FQ-PCR;PCR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喜炎平注射液佐治小儿大叶性肺炎的疗效。方法 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0日辽宁省彰武县妇幼保健院就诊的大叶性肺炎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用对症支持、平喘、止咳、祛痰、吸氧等常规治疗和抗生素静脉滴注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和基础治疗上加用喜炎平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7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儿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88%(31/32),优于对照组75.00%(2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喜炎平注射液佐治小儿大叶性肺炎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小儿肺热咳喘颗粒治疗儿童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 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南京鼓楼医院集团仪征医院儿科收治住院的急性支气管炎患儿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口服,5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儿疾病总体疗效,发热、咳嗽起效和消失时间。结果观察组痊愈率为53.33%(32/60)和显效率为96.66%(58/60),均优于对照组33.33%(20/60),83.33%(5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发热、咳嗽起效和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具有明显的解热、止咳作用,其治疗儿童支气管炎疗效可靠,值得在儿科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