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探讨吴鞠通先生治疗痢疾的用药规律。方法以《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两部著作中涉及治疗痢疾的药物进行分类、归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吴鞠通治疗痢疾常用的药物有补益药如人参、甘草、炒白术等;清热药以黄芩、黄连、黄柏为常用;理气药常用木香、陈皮、槟榔;补血药常用白芍、当归。结论吴鞠通先生治疗痢疾初起,祛邪为先;久痢分虚实,宜攻补兼施,固护正气为要;治疗痢疾还善于应用炭类药物及药对。  相似文献   

2.
吴鞠通在厥阴病的概念、主症、病机、治疗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认为痉厥神昏、舌謇烦躁,多为厥阴证.厥阴病的主症是神昏痉厥,病机是阴盛阳竭,或阳盛阴竭,或阴竭阳脱,治疗厥阴病主要采用熄风清热、泄浊利水和综合论治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于海艳  贾波 《中医药学刊》2014,(8):1986-1990
目的:研究蒲辅周治疗内科病的用药特点,探索四川地区的医家用药是否具有地域性特点。方法:整理《蒲辅周医案》、《蒲辅周医疗经验》的复方118首,用Excel和Access建立数据库,应用《中药复方分析系统》软件研究其用药特点。结果:使用药物涉及20类,使用频次为30次及以上依次为补虚、利湿、行气、解表、清热、化痰、化湿、安神、消食、平肝潜阳、祛风湿、活血化瘀、温里、收敛固涩药;单味药物使用频次15次及以上依次为甘草、茯苓、陈皮、法半夏、白术、大枣、生姜、厚朴、枳实、茵陈、通草、白芍、化橘红、酸枣仁、蒺藜、党参、薏苡仁、神曲、远志、杏仁;药对居前10位多为上述药物的排列组合,其中使用频次10次及以上依次(不含甘草)为茯苓与陈皮、茯苓与白术、茵陈与通草、法半夏与陈皮、茯苓与法半夏、薏苡仁与茵陈、远志与酸枣仁、法半夏与化橘红、法半夏与白术、陈皮与白术、生姜与大枣、党参与白术、薏苡仁与通草。结论:1蒲老治内科病以顾护胃气为本;强调"天人相应"观,用药注重地域与体质,擅用除湿化痰之品;配行气与消食药以协祛湿之效;伍补益药使祛湿不伤正。2除湿化痰药(化湿药、利湿药、祛风湿药、化痰药)之比约为2∶4∶1∶2,显示蒲老治疗湿邪为患首选利湿之品,其目的是给邪以出路,合"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旨。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兴起,疟疾被纳入温病范畴论述。温病学中对疟疾名称、病位等的认识均有继承与发展。清代吴鞠通著《温病条辨》,以三焦为纲辨治疟疾。本研究基于《温病条辨》一书,从"以病为纲,病证结合""审机辨治,尤重病位""方证相应,随证更方"三方面概括论述,结合吴氏针对三焦不同证侯所施具体方药,详述吴鞠通治疗疟疾的临床思维方法;同时将中医临床思维与西医学互参,中西合璧,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5.
黄琴 《四川中医》2001,19(6):2-3
本文对《吴鞠通医案》中温病误用辛温发表、误用寒凉、误用养阴的变症病机及证治进行探讨,指出变症病机要点是:以热邪为本,阴伤为标,变由热致。治疗变症当首辩热之所在,以祛邪撒热为要,热除则变止;标急时以治标为急或标本同治;由于误治常致气机阻洁,故宣扬气机亦乃治变之常法。治变应注意救治。  相似文献   

6.
试探《湿热病篇》的学术特点周茂福(江西中医学院93级研究生南昌330006)关键词《湿热病篇》,学术特点《湿热病篇》相传为清代名医薛生白所著,全文46条(据《温热经纬》载),对湿热病的病因病机、主证、变证、发生发展(传变规律)和辨证论治(理法方药)进...  相似文献   

7.
《时病论》是一部全面总结中医外感病理论证治的重要古籍,在外感病诊治的理、法、方、药方面均有独到的见解。研读该书理应了解以下基本信息。1《时病论》作者及版本流传《时病论》作者雷丰(1833~1888年),字松存,号侣菊,又号少逸,清代衢县(今浙江衢州)人。祖籍福建浦城,随父辗  相似文献   

8.
吴茱萸治疗内科杂病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茱萸治疗内科杂病琐谈安徽淮北市人民医院牛新华(235000)吴茉英性热昧辛而苦,入胃、足三阴经。其功能以温中止痛,泄肝降逆,升清降浊,止呕止泻著称。近年来,吴荣英在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取得了可喜成绩,其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现总结95年以来最新资料简述...  相似文献   

9.
10.
11.
<正>拔罐法,古称角法,又称吸筒疗法,是一种以罐作工具,借助热力、抽气等方法排除罐内的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从而产生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本法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其适应范围较为广泛,一般多用于风湿痹  相似文献   

12.
周铭心教授临床经验丰富,处方遣药独具特色,有显著疗效。笔者作为周教授研究生,有幸侍诊学习,本文特介绍其运用黄芩的经验。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味苦,性寒,主归肺、胃、胆、大肠经。《神农本草经》载其“主诸热黄疸,肠游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本草纲目》谓其“治风热、湿热、头痛、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  相似文献   

13.
俞慎初教授从医50余年来,擅治内科杂病。其临床精于辨证,选方遣药有理有法,且运用灵活,每有独到之处。兹将其治疗内科杂病的部分经验整理介绍如下,以示一斑。  相似文献   

14.
15.
清代著名医家吴鞠通晚年所著《医医病书》,或话某病证辨证要领;或论某病证治法独见;或发明某病证病机真诠。论为医,力摒世俗之陋见;论医术,具古今之妙识;论病证,摅一己之心法。若能领会而贯通之,临床自能左宜右有,应用不穷。  相似文献   

16.
崔应麟教授精专内科杂病,临床中不囿时方、经方之成见,常将二方同炉共冶,知守善变,每以小方轻药愈沉疴顽疾,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17.
祖父韩玉辉先生(1884~1970)是著名中医临床家,为山西四大名医之一。1959年,他曾将其50余年治疗各种杂病临床经验编写成册,名为《杂病挈要》,临床常见病尽在其中。其编写体例以病证、病因、脉象、治法等为条目,简明扼要。笔者受祖父影响,从小喜爱中医,从事中医工作以来,对祖父所留《杂病挈要》爱不释手,常能从中受到启发,解决一些临床棘手问题,诊疗之余,  相似文献   

18.
余惠民 《陕西中医》1989,10(6):243-244
<正> 田教授现供职湖北中医学院,执教、从证已五十易春秋,对内科杂病的治疗,颇多独出机杼之处。笔者有幸亲聆教晦,受益良多,兹将鳞斑之窥,胪列于下一、愈狂疾,勿忘剿抚相连狂之为病,古称“阳厥”。田师认为:“斯疾初起,痰火始结,不论大便闭结与否,可用苦寒劫夺之法,使痰热瘀结假渗泄而去,往往可一鼓而克之,苟若当下失下,或下失其宜,则痰火愈炽,忤逆心宫,病难速已。”田师又谓:“竣泻阳明后,可使狂势顿挫,但火盛伤阴,水不足则余焰难消,切忌苦寒一攻再攻,旋即当转  相似文献   

19.
马淑然 《中医药学刊》2005,23(12):2140-2141
三仁汤出自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由杏仁、白蔻仁、生薏苡仁、飞滑石、白通草、竹叶、厚朴、半夏等组成,原用于治疗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邪在气分,证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刘燕池教授在临床上将该方应用于内伤杂病。随证化裁,取得良好疗效,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阮士怡教授是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原天津市中医医院)建院创始人之一.是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著名专家.在近50年的行医生涯中,对中医药学倾注了自己的毕生心血和精力.始终坚持中医学继承与发展相结合,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将中西医学融汇贯通,取其所长.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套诊断和治疗内科疾病的学术风格.现仅就阮士怡教授治疗老年病的学术思想总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