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帝内经》"生病起于过用"理论,不但从一个发病观的角度体现了中医养生学的中和观念,而且还上升到一种哲学的思维方式,揭示了中医养生学与中和观之间的联系,并以一种哲学的行为准则标准倡导人们要起居有常、劳逸适度、顺应日月星辰的阴阳消长变化和人体本身"生物钟"的自然节律。文章从"生病起于过用"的养生观念以及中医养生中的中和思想两方面相结合,探讨了对于当今物质极其丰富、工作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生病起于过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中的养生文化以修身养性为主,以养气为健身要务,以"仁者寿"为理论导向,以"天人舍一"为哲学基础,以致"中和"为核心理念。《黄帝内经》吸取并深入融合了儒家的养生学术思想,提出"顺应自然"的养生原则和"德全不危"的养生观点,确立"阴平阳秘"为中医养生的最高境界。因此,儒家的哲学观点是《黄帝内经》养生观形成的文化根基,儒家思想为中医防病养生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医临证四大核心理念之中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医大师孙光荣临证崇奉“中和”之道,创建中和医派,倡导治疗目的是实现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平衡,因此要重视自然、社会、气候、食物、水源、情志、劳逸、阴阳、气血津液代谢与人体的关系。将中和观视为中医学健康观、疾病观、治疗观和养生观的核心与精髓:认为身体健康有中和;身体疾病为失中和;主张治疗疾病求中和;养生保健顺中和。  相似文献   

4.
我国传统医学一直强调脾胃的重要性和饮食的作用。孙思邈在《千金方》中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生病起于过用"的理论,从人的生命周期整体出发,确立了"春夏取冷太过"的病因观,提倡通过"温食"以养生防病,反映了其顾护脾胃的整体养生观,是李东垣脾胃论的先驱,对中医脾胃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统医学一直强调脾胃的重要性和饮食的作用。孙思邈在《千金方》中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生病起于过用"的理论,从人的生命周期整体出发,确立了"春夏取冷太过"的病因观,提倡通过"温食"以养生防病,反映了其顾护脾胃的整体养生观,是李东垣脾胃论的先驱,对中医脾胃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尊生贵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思想内容,也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基础和出发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论是儒家、佛家,还是道家,从理论到功法处处体现了尊生贵命的思想观,这种尊生贵命思想又直接影响了中医养生学的奠定与发展,形成了中医独特的养生学体系。  相似文献   

7.
作为“六经之首”的《周易》不仅蕴涵着丰厚的哲学思想,同时也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形成发挥着重要影响。本文从《周易》的贵人重生、居安思危、天人合一、中和协调等观念着手,分别探讨了其对中医养生理论建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和"之"中"字源自古代甲骨文,是旗帜的象形,"和"字源自吹奏乐器的象形,延伸均有"节制"之意。"中和"是儒家修身治世的核心思想,在《周易》《论语》《中庸》中皆有充分阐释与应用。这一思想延伸至《内经》,"中和"思想也成为《内经》之生命观、疾病观、治疗观、养生观建立的基础,对《内经》医学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佛教膳食观对中医食疗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是以饮食心理的健康来达到修行的目的,与儒家和道家的饮食观相比,其“食为行道,不为益身”的精神理念甚为明显.笔在对佛教饮食观与中医养生关系的研究中发现,佛教饮食遵循的“戒杀”、“素食”、“饮茶”以及“分餐”而食所体现的饮食精神和蕴涵的科学养生观,影响着中医养生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0.
要作者以孔、孟的养生思想为中心,探讨分析了先秦时期儒家慎养气血、习静养心、中和养性、重饮食居处等养生观,及其对医理的认识.认为儒家养生思想丰富了医学伦理学的内容,开创了儒医之宗。  相似文献   

11.
中医健康理论坚持积极养生保健观,认为保健的基本原则为趋利避害,具体方法为增强先天禀赋、注意后天养护。趋利避害即主动养生,按照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对生命进行积极的休养生息。中医认为先天禀赋可以人为干预,如少生少育、晚婚晚育和养胎等都有利于增强子女的先天禀赋;后天养护的核心是主动维护人与自然、形与神、脏腑气血阴阳之间的和谐,发挥中医辨证、辨体施养的特长。中医的积极养生保健观,对今天的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道教内丹理论对明清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明清时期是医、道融合的第二次高潮,道教养生的大量内容融入中医养生学,从理论和方法上充实了中医养生学内容,其中以内丹理论的贡献最为突出。从理论上来说,内丹理论是命门学说的主要思想来源,温补学派的医家们根据丹田中先天精气神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养生重在顾护命门元精元阳和治形宝精的主张,对之后的中医养生学影响深远。从养生方法上来说,内丹理论为中医养生之重要方法———太极拳提供了理论内核。太极拳是以静为主的内丹术和以动为主的传统武术相结合的产物,这种结合又启发了中医养生学,使“动静结合”的思想为养生学家所重视,成为明清时期中医养生学学术发展的一大特点。因此,命门学说和太极拳是明清时期道、医、武相互融合的结晶,是道教内丹理论对中医养生学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中医养生学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理论与实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中医养生保健因其优势和特色,在国内外关注度、重视度较高。但由于缺乏有效评价标准,加之传统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方法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复杂性,中医养生当代科普乱象丛生。因此,建设养生方法评价平台,对养生疗法利用多种方法科学地建立相关参数并完善评价体系,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从而优化中医养生理论,是新形势下中医养生理论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4.
从中医养生的理论、现代研究、发展前景等方面简述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古人倡导"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治未病预防观,"顺乎自然、燮理阴阳"天人相应整体观,"固守精微、摄养精神"形神合一生命观。自古以来,中医养生倡导天人相应,应顺应四时阴阳,起居有常,劳逸适度,饮食有节,房事适当,形神共养,动静适宜,养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以上皆是中医养生的终极目标和归宿。通过养生,养自己达到一个健康平和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分析古代医家关于性事养生的论述和古人性事养生的经验,概括为六个方面:行房有度为养生、合房有术益养生、同房须知要养生、明入房忌禁保养生、分房独卧利养生、房后调养复养生。认为深入挖掘中医性事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中医性医学、养生学和老年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医运动养生中的辩证思想.[方法]分别从整体观、发展观、对立统一等三个角度分析中医运动养生的辩证思想.[结果]中医运动养生运用中医的整体观指导人们选择运动方法,强调三因制宜的发展观及动静结合的对立统一观.[结论]作为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运动养生蕴含丰富的辩证思想,这些辩证思想对中医运动养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随着健康观念的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保健.有着系统理论、丰富方法 和手段的中医养生尤显其重要意义.如何合理、科学地安排饮食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饮食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饮食调理理论,对现代社会人们养生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本文对近十年来中医饮食养生原则和方法 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中医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它以“天人相应”观及“形神若一”的心身统一思想为基本理论。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心理活动与脏腑、生理、病因病理、诊断、治疗、预后及养生保健等方面的论述,对于医疗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医临证四大核心理念之未病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未病观是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中医临证四大核心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内容,具体有不同的方法,《黄帝内经》从宏观上给予了指导,即“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孙教授的养生总则是“合则安”;养生要诀是“上善、中和、下畅”;养心法则是:“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推崇的养生方法是干祖望教授提出的:“童心、蚁食、猴行、龟欲”。具体操作方法有顺应自然、修心养性、护肾保精、运动锻炼、调摄饮食、针灸推拿、服用药物以养生,避其邪气以防病等。  相似文献   

20.
秦师参悟中医养生理论,形成了独特的养生观,归纳为:"动静结合,劳逸适度;恬淡虚无,制怒节欲;谨和五味,以安五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