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病毒性肝炎血清一氧化氮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沈芳  蒋伟伦 《上海医学》1998,21(1):38-39
一氧化氮(NO)是近年认识的一种新型的细胞信使分子[1]。我院于1996年10月10日至1997年1月10日,检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43例血清的NO含量,初步探讨其在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  一、检测对象  正常对照组(NC)为健康献血者25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系本院住院患者43例。诊断标准根据北京1995年第五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讨论会上制定的肝炎防治方案。计急性肝炎(AH)11例,慢性肝炎(CH)10例,肝硬化(LC)9例,重症肝炎并发肝肾综合征(HRS)13例。HRS的诊断按Papper1983年提出的标准[2]。所有病例的病毒血清学诊断均符合乙型…  相似文献   

2.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一氧化氮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刘树林  顾炳权  杨秋荣 《医学争鸣》2001,22(4):F003-F003
0 引言 一氧化氮 (NO)是近年来认识的一种新型的细胞间信息交换的重要载体 ,兼有第二信使和神经递质的功能 ,广泛参与生理功能的调节和病理过程的发生 .一氧化氮与病毒性肝炎二者的关系已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为此 ,本实验测定了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一氧化氮的含量 ,并初步探讨其在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意义 .1 材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病例均为唐都医院住院患者 87(男 6 2 ,女2 5 )例 ,年龄 10~ 6 3岁 ,平均 31岁 .87例住院患者包括急性黄疸性肝炎 37例 ,慢性肝炎 38例 ,重型肝炎 12例 .诊断全部符合 1995 - 0 5北京全国病毒性肝炎会…  相似文献   

3.
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一氧化氮水平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为了解一氧化氮(NO)在肝损害中所起的作用,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慢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NO水平。慢性肝炎组血清NO值升高、与重型肝炎、肝硬化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重型肝炎组、失代偿性肝硬化组,对照组中血清NO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PTA<40%的患者NO值与>40%的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低白蛋白血症患者其NO值与正常白蛋白血症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果显示在引起肝损害机制中,一氧化氮具有双重效应作用。  相似文献   

4.
巨细胞病毒 (CMV )是人类病毒性感染常见病原体之一 ,感染普遍 ,且多呈亚临床不显性和潜伏感染。为了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感染巨细胞病毒的状况及其临床意义 ,本文对 15 0例肝炎患者进行了血清 CMV- DNA的检测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2 0 0 1年 1~ 12月本院住院的散发性病毒肝炎患者 15 0例 ,其中 1甲型肝炎组 (HAV) 30例 ,男 16例、女14例 ,年龄 13~ 4 5岁 ;2乙型肝炎组 (HBV) 6 6例 ,男 36例、女 30例 ,年龄 10~ 75岁 ;3丙型肝炎组 (HCV) 2 6例 ,男 14例、女 12例 ,年龄 15~ 4 6岁 ;4戊型肝炎组 (HEV)9…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BA)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59例病毒性肝炎患者急性期、恢复期以及急性肝炎第1 ̄4周空腹TBA水平并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作对比分析。结果:急性期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TBA均升高,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急性肝炎治疗前异常率为100%,治疗后1 ̄4周TBA异常率分别为79.5%、45.7%、36.2%、23.1%,上升速度快下降速度也快,与ALT、TB相比较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血清总胆汁酸的检测可作为急性肝炎的诊断及判定预后的敏感指标,对其他病毒性肝炎判断病程与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甲胎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监测在肝病患者血清中甲胎蛋白的变化来判断预后及早期发现癌变。方法:随机选择144例慢性肝病患者按诊断标准分型。观察各型肝病患者的甲胎蛋白水平,甲胎蛋白与谷丙转氨酶活力的关系,与肝癌的关系。结果: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AFP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高,随着病情好转逐渐下降;肝癌患者的甲胎蛋白含量持续呈高滴度,有77%的患者AFP〉500μg/L。结论:慢性肝病患者发生肝细胞癌的比例(6.9%)明显高于其他正常人群,肝细胞再生,更新,增生被认为是癌变的动因。存在高滴度的AFP时肝细胞癌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滴度AFP的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变化在病毒性肝炎时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100例不同临床类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的TF,同时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总胆红素(SB)、血清胆碱酯酶(CHE)。结果各组慢性肝炎(CH)病人血清转铁蛋白与急性肝炎(AH)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随着慢性肝炎病情加重,血清转铁蛋白逐渐下降,下降程度依次为慢肝(轻度)〈慢肝(重度)〈失代偿性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CSH)。在慢性重型肝炎和失代偿性肝硬化病人中,死亡组血清转铁蛋白较存活组有显著性下降(P〈0.001)。结论血清转铁蛋白可以作为反映病毒性肝炎病人病情严重程度的一项指标,对失代偿性肝硬化和慢性重型肝炎的预后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病毒性肝炎血清AFP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病毒性肝炎血清 AFP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 AFP。结果 :2 1 7例肝炎患者中 AFP增高 5 6例 ,占 2 5 .8% ,其中以慢性重型肝炎比例最高 ,占 40 % ,AFP最高达 30 0 0 ng/ml以上 (参考值 0~ 1 0 ng/ml)。动态观察 AFP的变化 ,多数表现为一过性增高现象。结论 :AFP有免疫调节作用 ,这种免疫调节功能对调节新生期免疫反应极为重要 ,AFP作为免疫抑制物质出现在部分肝炎患者血液中 ,为肝细胞修复引起 ,重型肝炎 AFP升高可能为肝细胞坏死后再生。  相似文献   

9.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甲胎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胎蛋白(AFP)是胚胎肝细胞和卵黄囊细胞产生的一种特殊球蛋白,在电泳谱上介于白蛋白与α1球蛋白之间。AFP是胎儿血清的正常成分,出生后逐渐停止合成,约于第五周用常规方法已不能正常检出。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甲胎蛋白常呈不同程度升高。本文通过对144例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甲胎蛋白的检测,探讨甲胎蛋白的变化与肝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血清AFB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AFP,结果:217例肝炎患中有56例AFP增高,占25.81%,其中以慢性重症肝炎比例最高,占40.00%,AFP最高达3000μg/L以上(参考值0-10μg/L);动态观察AFP的变化,多数表现为一过性增高现象,结论:AFP有免疫调节作用,这种免疫,调节功能对调节新生期免疫反应极为重要,AFP作为免疫抑制物质出现在部分肝炎患血液中,为肝细胞修复引起,重症肝炎AFP升高考虑为肝细胞坏死后再生可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血清中乙肝病毒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 (HBV-cccDNA)水平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HBV-GN)患儿肝肾功能、肾组织中HBV抗原的检出、肝组织病理分级和分期的影响,评价HBV-cccDNA水平检测对HBV-GN患儿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9例HBV-GN初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所有患儿均接受肝脏和肾脏穿刺;选取肝功能正常HBV携带患儿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患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采用PCR荧光分子信标技术检测患儿血清中HBV-cccDNA水平,HE染色检测患儿肝脏和肾脏组织的形态表现,免疫荧光法检测患儿肾组织中HBsAg、HBeAg和HBcAg检出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HBV-cccDNA水平检测在HBV-GN诊断中的价值。以HBV-cccDNA的Ax荧光值>21判定为阳性,反之判定为阴性,将HBV-GN患儿分为HBV-cccDNA阳性组(n=24)和HBV-cccDNA阴性组(n=15)。在抗病毒治疗后第2、4、8和12周时检测患儿血清中HBV DNA及HBV-cccDNA水平。结果:HBV-cccDNA阳性组患儿ALT和AST水平异常率、HBeAg和尿蛋白阳性率均高于HBV-cccDNA阴性组(χ2=4.454,P=0.035;χ2=5.912,P=0.022;χ2=8.770,P=0.007)。HBV-cccDNA阳性和阴性组HBV-GN患儿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GN患儿肾脏活检病理类型以膜性肾病(MN)为主,HBV抗原成分以HBeAg及HBcAg为主,HBV-cccDNA阳性组患儿HBeAg及HBcAg检出率明显高于HBV-cccDNA阴性组(χ2=5.652,P=0.027;χ2=12.523,P=0.001)。ROC曲线评价,HBV-cccDNA水平检测能有效鉴别观察组HBV-GN患儿和对照组患儿,AUC=0.804(95% CI:0.709~0.883)。10例规范治疗且有完整追踪治疗资料的HBV-GN患儿在治疗第2周时其HBV-cccDNA水平明显降低,治疗至第12周时其中7例患儿HBeAg转阴,无蛋白尿、血尿症状,ALT和AST水平均正常;治疗无效的3例患儿血清中HBV-cccDNA水平均高于其余7例标本。结论:HBV-cccDNA高表达与HBV-GN患儿肝功能、蛋白尿及肾脏HBV抗原检出有密切关联,检测HBV-cccDNA水平对儿童HBV-GN患儿的辅助诊断及疗效评估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史璇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2,33(8):845-846,866
目的 探讨HCV 核心抗原在HCV 感染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丙肝核心总抗原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法;丙型肝炎抗体检测采用第三代酶联免疫法.所有血清标本均进行HCV-RNA 和肝功能检测.丙肝核酸定量采用PCR- 荧光探针法;肝功能检测采用紫外连读检测法.结果 90 例中,HCV-cAg 检测阳性率为42.22%(38/90).HCV-cAg 阳性组HCV-RNA 阳性率100%(38/38),显著高于HCV-cAg 阴性组的71.15%(37/52).阳性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异常率63.16%(24/38),显著高于HCV-cAg 阴性组的40.38%(21/52),两组间比较(P<0.05).HCV-cAg 阴性组中59.62% (31/52)的患者ALT 在正常范围内(ALT<40U/L),显著高于HCV-cAg 阳性组的36.84%(14/38) ;而HCV-cAg 阳性组中36.84%(14/38)ALT 值均>100U/L,明显高于HCV-cAg 阴性组的9.62%(5/52).两组间比较(P<0.05).丙肝核心抗原HCV-cAg 和HCVRNA有很好的正相关性,HCV-cAg 与ALT 水平也有一定相关性,可以反映肝功损害程度.结论 丙肝核心抗原HCV-cAg是慢性丙肝感染良好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乙肝患者的HBV基因分型特点及不同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对肝脏的损害程度,了解不同乙肝基因型的临床用药效果。[方法]随机选取乙型肝炎患者血清100例,已确诊的慢性乙肝血清50例,肝硬化患者的血清20例和追踪治疗的乙肝患者血清15例。用实时荧光PCR(RT-PCR)方法对其进行基因分型的检测。[结果]在100例乙肝患者中,B型20例,占20%;C型71例,占71%;BC混合型1例,占1%;非B非C型8例,占8%。肝硬化患者中,以C型为主。[结论]乙肝基因型主要以C型为主,B基因型与C基因型的临床治疗效果比其他基因型差,且C基因型感染的患者肝硬化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广东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特异性引物扩增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区,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基因分型方法,对该地区55例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CAH)患者感染的HBV进行基因分型,并与其临床生化结果、病毒定量和肝组织病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B基因型28例(51.0%),C基因型18例(32.7%),D基因型4例(7.3%),B+C型4例(7.3%),未分型1例(1.8%)。其中年龄大于30岁的26例患者B和C基因型的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分别为(190.9±270.3)IU和(141.0±83.0)IU(t=0.532,P>0.05),肝脏病理炎症分级的平均秩次为10.4和11.8(Z=0.561,P>0.05),肝脏病理纤维化分期的平均秩次为10.5和11.7(Z=0.483,P>0.05),HBVDNA含量分别为106.8±1.4和108.5±1.1(t=2.989,P<0.05),HBeAg阳性数分别为2/12和8/9(Fisher’s精确概率P=0.002)。结论 广东地区HBV基因型主要为B型和C型;两种基因型感染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病毒复制水平、HBeAg表达水平以及肝脏病理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无显著性差异;然而在年龄大于30岁的CAH患者中,感染C基因型的HBV病毒复制水平和HBeAg表达水平比感染B基因型者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尿激酶(UK)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期间血清一氧化氮(NO)的动态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30例AMI患者行溶栓治疗(UK100 ̄150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滴),在溶栓前和溶栓后第2、4、6天分别取静脉血检测血清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并同步检测血气分析。结果 治疗组溶栓前NO、SOD、TAO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16.
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一氧化氮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秀东  赵萍  严文康 《河北医学》2004,10(4):327-329
目的 :观察细菌性脑膜炎 (简称细菌脑 )患儿脑脊液一氧化氮 (NO)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脑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 :应用比色法检测 30例细菌脑患儿脑脊液中NO的含量 ,并设 2 7例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患儿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前细菌脑全组患儿脑脊液NO含量 [(2 0 .72± 6 .4 5 ) 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 [(7.2 3± 2 .31 ) μmol/L],差异有显著意义 (t=1 0 .2 9,P <0 .0 1 ) ,其中颅高压组含量升高更明显 [(2 4 .2 0± 5 .4 6 ) μmol/L],与非颅高压组 [(1 7.94± 7.0 4 ) μmol/L]比较 ,差异亦有显著意义 (t =2 .76 ,P <0 .0 1 ) ;治疗后细菌脑全组患儿颅高压和非颅高压组患儿脑脊液NO含量均下降至对照组 (正常 )水平。结论 :NO参与细菌脑的病理生理过程 ,其升高的幅度与脑损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正常鼻粘膜中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分布特点及活性并分析其在鼻腔中的生理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法对eNOS、iNOS在20例正常鼻粘膜中表达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并用分光光度计法检测NOS活性。结果正常鼻粘膜组中eNOS有表达并分布在粘膜上皮、腺体和血管内皮细胞中,iNOS偶见细胞表达,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NOS活性1.526±0.310U/mgPro。结论鼻粘膜中主要表达eNOS,分布在粘膜上皮、腺体和血管内皮细胞中,由其产生的一氧化氮(NO)在鼻腔的正常生理功能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成都市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分布特点,探讨HBV基因型与疾病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择成都市HBV感染者422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PCR-RFLP)鉴定HBV基因型.结果 HBV/B基因型366例占86.7%(366/422),HBV/C基因型53例占12.6%(53/422),HBV/D基因型3例占0.7%(3/422).B、C基因型感染者相比,HBeAg、抗-HBeAg阳性率及HBV DNA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基因型感染者更易发生肝硬化(P=0.004)及肝细胞癌(P=0.029).结论 成都市HBV感染者所携带的HBV存在B、C、D 3种基因型,以B型为主,其次c型,D型最少;C基因型感染者更易发生较严重的肝脏疾病,如肝硬化及肝细胞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保定市普通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virus,HCV)感染率,观察HCV感染趋势。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2006年至2008年保定市普通人群血清中抗-HCV。结果 2006年至2008年保定市普通人群抗-HCV阳性率依次为0.47%、0.48%和0.49%,呈轻微上升趋势。结论输血及静脉吸毒是HCV主要传播方式,对有过受血(血制品)史、静脉吸毒史、职业暴露史以及有血液透析、手术、拔牙、针刺纹身等经历的人员,实行抗-HCV筛检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清胆碱酯酶(CHE)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317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分成三组,即慢性乙型肝炎组111例、肝硬化组108例、肝癌组98例,将排除慢性肝肾病史的健康体检者11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均作CHE、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和胆固醇(Chol)水平测定.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和肝癌组的CHE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其中肝硬化和肝癌组降低更为明显(P〈0.01).Child-Pugh C级的肝硬化患者CHE水平最低,与Chid-Pugh A级和B级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碱酯酶反映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损害程度较敏感,动态观察胆碱酯酶的变化对判断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