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指导思想妇人以血为本,气血贵乎充盈。血生之于脾,藏之于肝,统领于心,此3脏的功能协调,则气血旺盛,血海充盈,脏腑藏泻得宜,则经水按期而至,血尽复生。《素问·评热病论》:“月事不来者,胞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素问·腹中论》:“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不来。”由此可见,月经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妇人之体,气机贵乎调达,因气调则血调,气郁则血瘀。《傅青主女科》:“妇人有经来断续,或前或后或不定期,人以为气血虚也,谁知是肝气郁结乎!”《素问·阴阳别论》:“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可见气机的调达对月…  相似文献   

2.
乌鰂骨芦茹丸掘出于《黄帝内经》,为“十三方”之一,为治“血枯”病而设,笔者就其应用略谈看法。1医经原旨:乌鰂骨芦茹丸,首载《内经素问·腹中论》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刚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日: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人房中,气竭伤肝,故月事衰少不来也。帝日:“治之奈何?复以何术?歧伯日:以四乌脱骨“一”芦茹二物并合之,尤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九为后饭,饮以鲍鱼计,利肠中及伤肝也。”这里对血枯病的病因、症状及治疗,…  相似文献   

3.
浅谈闭经从心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闭经为女性常见病、多发病 ,古称“女子不月”、“月事不来”、“血枯”等。临床多从肝脾肾论治。然而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脏腑之间关系密切 ,《女科经纶》曰 :“妇人百病皆自心生” ,《素问·评热病论》曰 :“月事不来者 ,胞脉闭也 ,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故在治疗闭经时除查病因、辨证候外 ,尚需详审心受病与否 ,注重心的调理 ,或者在调理肝脾肾的同时 ,兼顾心的调理。以下试就心与闭经间的生理、病理关系及其辨治作以论述。1 心与胞宫的关系“胞脉属心而络于胞中” ,心借胞脉与胞宫相通 ,胞宫藉心血而为月经。奇经中的冲、任…  相似文献   

4.
卵巢早衰属中医的“经闭”范畴,其病因中医文献早有记载,如《素问.阴阳别论》说:“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东汉张仲景指出,经闭有血枯与血隔之别。其曰:“血枯与血隔,本自不同,盖隔者、阻隔也,枯者、枯竭也。因邪气之隔滞,血有所逆也。枯竭者,因冲任之亏败,源断其流也。”综上所述,闭经病因不外乎虚实两端。虚者,多因肝肾不足、精血两亏,或因气血虚弱,血海空虚无余可下。实者,多因气滞血瘀,痰湿阻滞,冲任不通,经血不得下行而致闭经。1中医辨证要点闭经一证,中医有“血枯”、“血滞”之别,辨证尤其详审。血虚血枯之虚证者多…  相似文献   

5.
孔光一教授从医、执教 50年 ,始终在医疗、教学第一线 ,除精熟温热病外 ,对妇科疾病的治疗也卓有成效。兹就孔老师调治月经病经验介绍如下。1 调肝理血以畅经脉《素问·上古天真论》曰 :“女子七岁 ,肾气盛 ,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 ,任脉通 ,太冲脉盛 ,月事以时下 ,故有子……七七 ,任脉虚 ,太冲脉衰少 ,天癸竭 ,地道不通 ,故形坏而无子也。”正常的月经有赖于冲脉的充盈及任脉的畅通 ,而冲任隶属于肝脏 ,因此 ,肝藏血及主疏泄功能的正常是月经正常的基础 ,因此 ,有“肝为女子先天”的说法。冲脉之气盛 ,肝气疏泄有序 ,血脉才能流通 ,月事…  相似文献   

6.
<正> 一、脾与血的关系:祖国医学的脾,与血有密切的关系。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篇记载:“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平治会萃》谓:“血者,水谷之精也”。又谓:“生  相似文献   

7.
从肾论治崩漏是极为重要的。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是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根本,对冲任二脉的通盛及月事的应时而至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付青主女科》亦言:“经水出诸肾”,《医学正传》云:“月经全借肾水施化”,由此可见,月经之病,应以治肾为本,崩漏为“经乱之甚”,肾虚则经血非时而下形成崩漏,故其治亦应遵从治肾之治。  相似文献   

8.
《内经》“是动病”“所生病”辨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枢·经脉》篇在叙述完每条经的循行起止后 ,均有两段关于疾病的记载 ,一段前冠以“是动则病” ,一段冠以“是主……所生病者” ,把它们归纳成“是动病”和“所生病”两个专用名词 ,则是从《难经·二十二难》开始的。原文说 :“经言脉有是动 ,有所生病 ,一脉变为二病者 ,何也 ?然 ,经言是动也 ,气也 ,所生病者 ,血也。邪在气 ,气为是动 ,邪在血 ,血为所生病。气主煦之 ,血主濡之 ,气留而不行者 ,为气先病也 ,血壅而不濡者 ,为血后病也 ,故先为是动 ,后所生也。”就是说 ,“是动病”为气病 ,“所生病”为血病。后世遂把“是动病”、“所生…  相似文献   

9.
闭经源流考     
“月事不来”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秦汉以降,又衍生出诸多称谓。至明代,其命名趋于统一,谓“经闭”。唐宋金元时期,历代医籍对闭经之认识日益完善。明清时期,形成了完备的闭经辨治理论体系。闭经病因病机主要包括脾失运化、肾水不足、肝伤失藏、痰湿壅滞、寒凝血瘀;治法以祛痰除湿、活血化瘀、调补脾胃、补肾益精、疏肝调气、养血调经、针灸及纳药疗法为主。  相似文献   

10.
浅析张景岳对妇科的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妇人规》中说:“女人以血为主,血旺则经调而子嗣。身体之盛衰,无不肇端于此。故治妇人之病,当以经血为先。”意即女子以血为主,其生理特点以月经为重点,月经之调与不调可以反映身体的健康状况和气血的盛衰,故妇女首重调经。《内经》指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相似文献   

11.
中医古籍根据临床特点,认为盆腔炎为“热入血室”、“带下病”、“经病疼痛”等病症.在《中医妇科学》(六版教材)被命名为“妇人腹痛”[1].《灵枢·水胀篇》认为石癥“皆生女子,长在胞宫”、“月事不以时下”[2].《妇人大全良方》中记载:“夫妇人小腹疼痛者,此由胞络之间夙有风冷,搏于血气,停结小腹,因风虚发动,与血相击,故痛也”[3].属于中医“带下病”范畴.许淑微《普济本事方》:“月事将行,预先作痛,或连腰胁,或引脊旅,或作寒热、或为癥瘕,肌肉消瘦,非特不能受孕,久而不治,转为瘵疾者,多矣[4].  相似文献   

12.
《素问·评热病论》日“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现本人对闭经从心论治作如下粗浅论述。1 从心论治的理论基础 祖国医学作为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万事万物总是在不断的运动和相互联系之中,人体五脏六腑在对立制约、相互消长中达到平衡,即“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而在五脏六腑中,心为君主,主神明,为脏腑之大主也。只有在心主神明的作用下,五脏六腑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而维持人体功能活动的常态,正如《景岳全书·妇人规·经不调》所说:“凡其源源…  相似文献   

13.
气和血是构成机体的两大基本物质。《素问·调经论》指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唐仁川认为,人身气血各具阴阳之性,互为其根,以维持机体的健康状态。但气血失调,则阴阳不和而诸病蜂起。所以唐氏论治血证之前,首先阐明气血的相互关系。他说:“夫载气者,血也;而运血者,气也。人之生也,全赖乎气”(《卷一·脉证死生论》)。“盖人身之气游于血中,而出于血外。故上则出为呼吸,下则出为二便,外则出于皮毛而为汗,其气冲和则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谧静”(《卷二·吐血》)。既然呼吸、二便、排汗等有关生理活动,都是气血相互为用,特别是“气”运动变化的结果,即所谓“静则气平而生阴,动则气躁而生阳”  相似文献   

14.
<正> “阴阳交”语出《素问·评热病论篇》,指出:“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历代医家对此解释不一,主要分歧集中在“阴阳交”这个名称上。唐·王冰注释说:“交,谓交合阴阳之气,不分别也”。1984年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内经讲义》宗王冰之说,谓“阴阳交”为“阳热之邪入于阴分交结不解”。笔者对此不敢苟同。中医学以“邪正斗争”、“阴阳盛衰”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以机体的“阴阳离  相似文献   

15.
<正> “气反”一语出自《素问·五常政大论》,原文是:“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注家多将此解为上下互治之法,而忽略“气反”本义。上下互治当属整体施治,毫无反义,难与“气反”相承。因此有必要究其本义,以不失其真。该篇先言“气立”。张志聪云:“气立者,谓天地阴阳之气,上下升降,为万物生长化收藏,故  相似文献   

16.
<正> 1.《本经》说当归“主咳逆上气”,《本草汇编》说:“王海藏言,当归血药,如何治胸中咳逆上气?按当归其味辛散,乃血中气药也,况咳逆上气,有阴虚阳无所附者,故用血药补阴,则血和而气降也”。又《本草汇言》云:“诸病夜甚者,血病也,宜用之”。《医学启源》与《主治秘诀》亦云:“当归主治诸病夜甚”。 2.近之医者以5%当归液注入膻中、肺俞、定喘、孔最等穴,每次每穴注入0.5—1ml,针刺深约1.5cm  相似文献   

17.
从“百病生于气”探讨络病病机与治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丁元庆 《疑难病杂志》2006,5(6):434-435
《素问·举痛论》提出“百病生于气”的论点,成为后世医家的重要理论基础。将络病理论置于“百病生于气”的观点之内加以研究,符合中医理论,也符合临床实际。1络病的基础是气病1.1气为万物之本气得流畅,万物调和,生机勃发而无病。反之,气病则万物皆失和而为病。如《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说:“气甚即物壮,气弱即物衰,气正即物和,气乱即物病,气绝即物死”。《温热经纬》曰:“气贵流通,而邪气扰之,则周行滞窒。”即气畅则和,气滞则病。人以气为本。人身所有惟气与血,二者相比,气为一身之主导,所以《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  相似文献   

18.
<正> 生老病死是人生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长生不老、不病、不死是不可能的。《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八八,则齿发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  相似文献   

19.
1“其高者引而竭之”含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有“……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吴注:“高,胸之上也,越之,吐之也”;“下,脐之下也,或利其小便,或通其大便,皆引而竭之。竭,尽也”。《类经》释:“越,发扬也。谓升散之,吐涌之,可以治其上之表里也。……竭,祛除也。谓涤荡之,疏利之,可以治其下之前后也。”即病位在胸之上者,可用涌吐升散法向上泄越邪气,病位在脐以下的,引导邪气从前后二阴而出。如,张仲景用瓜蒂散治疗“……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当吐之,宜瓜蒂散”,即是体现了在“高以越之”;应用…  相似文献   

20.
“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中二阳主要指阳明;不得隐曲,谓不能行隐曲之事,前人注释有二便不利和性功能低下两说;不月,即女子月经闭止.用《内经》理论,指导临床,以麦门冬汤加减潜降阳明肺金,使燥金得润、心脾二脏功能运行通畅,月事得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