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流动切应力对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为探索培养的血客内皮细胞承受流体冲击的能力,以便在人工心脏瓣膜表面形成一个抵抗血流切应力作用强的血管内皮细胞层,在我们研制的内皮细胞切应力反应测试装置上,观察了培养在盖玻片表现的牛主动脉内皮细胞形成单层细胞后在切应力分别在15dfymes/cm^224小时和115dyms/cm^28小时作用下细胞的形态张脱落情况。  相似文献   

2.
切应力对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用可模拟生理及超生理切应力的平行板模拟循环流动装置进行实验,发现模拟生理脉动切应力及超生理脉动切应力均可使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沿液体流动方向伸长。采用计算机半自动图像分析系统半定量处理,进一步发现内皮细胞伸长程度与切应力大小及作用时间呈正相关、并且,模拟超生理切应力对内皮细胞形态的影响较生理脉动切应力大。  相似文献   

3.
流体切应力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80年代生物医学科学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的热点一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和机能的研究。不仅因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异常与心脑血管病、肿瘤、免疫性疾病、出血、辐射、移植排斥反应等等重要疾病发病和防治有关,而且和组织工程、人工器官等的开发有着密切关系。所以该领域一开始就吸引着国内外很多学者的兴趣和关注,该领域的炽热状态可能会维持到下世纪中叶。一、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内皮细胞(endothelialcell,EC)是衬贴在心血管内脏面的单层鳞状细胞。厚约0.1-1μm,大小为(10-50)μm×(25-40)μm,多角形,全身血管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4.
流体切应力梯度对血管内皮细胞排列和形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梯度切应力作用下,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排列和形状变化,旨在了解流体切应力梯度对ECs形态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其功能变化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建立可对体外培养ECs施加梯度切应力的流动腔装置,并应用该装置对人脐静脉ECs加载了大小在15dyn/cm2~6.6dyn/cm2(1dyn=10-5N)范围、梯度分别为1.5dyn/cm2和3dyn/cm2的切应力,加载时间均为6h。比较这两种不同切应力梯度对ECs的细胞方向角、细胞宽长比和细胞形态指数的影响。结果在不同切应力梯度作用下,ECs的细胞方向角分布散乱,细胞无排列规律。与3dyn/cm2相比,1.5dyn/cm2切应力梯度下ECs的宽长比和细胞形态指数明显减少,趋向于拉伸状态。结论在不同切应力梯度作用下,ECs均排列紊乱,无规律可循。然而,在相对较小的切应力梯度作用下,细胞容易被拉伸,细胞形状趋向于伸长,而较大切应力梯度作用下,细胞形状则趋向于圆形。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切应力作用下联合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对内皮细胞(ECs)PDGF-BmRNA表达的影响,为预防血管移植物发生再狭窄提供实验资料。方法:用原位杂交和图像分析等技术,以静态条件下单独培养的ECs和联合培养的ECs为两对照组,观察切应力作用下单独培养的ECs和与VSMCs联合培养ECs的PDGF-BmRNA表达变化。结果:静态条件下联合培养ECs和PDGF-BmRNA表达水平比单独培养的ECs下降;切应力作用下,联合培养ECs的PDGF-BmRNA的表达在切应力作用1h左右有瞬时上升,6h后 下降至低于联合培养条件下的静态水平,且瞬时上升的时间点比单独培养的ECs提前。结论:切应力作用下,与VSMCs联合培养ECs的PDGF-BmRNA表达水平下降,这可能有利于抑制VSMCs的增生。  相似文献   

6.
流体切应力对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ICAM-1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液流动产生的切应力对白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VEC)相互粘附所产生的影响及其在炎症、免疫反应、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方法 :将已汇合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玻片放于平板流动腔中 ,以层流不同切应力 0 .6、1.2、2 .4Pa剪切不同时间 (2、8、12h) ,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VEC表面ICAM 1表达 ,以显微镜下计数阳性细胞率表示。结果 :稳层流切应力能上调HUVECICAM 1表达 ,切应力是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调节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不同型式流体切应力对血管内皮细胞生理生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血管内皮细胞经常处于血液流动力的作用下,它能感知血流力的变化,在调节血管的功能和结构中起状重要作用。血液流动力的变化与某些血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血液流动力对内皮细胞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就流体切应力对内皮细胞生理、生化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血液产生的切应力可以引起血管中的内皮细胞发生生物物理、生化和基因调控水平上的反应,从而调节内皮的结构和功能。当内皮细胞受到的切应力发生变化时,即可引起细胞基因表达上的变化,从而可能引发一些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对切应力调控内皮细胞基因表达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找到治疗以上疾病的临床方法。综述了切应力对内皮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并对其在临床治疗、小口径人工血管构建和药物设计等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不同型式流体切应力对血管内皮细胞生理生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皮细胞经常处于血液流动力的作用下 ,它能感知血流力的变化 ,在调节血管的功能和结构中起着重要作用。血液流动力的变化与某些血管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血液流动力对内皮细胞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就流体切应力对内皮细胞生理、生化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流体切应力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物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心血管人工移植物(如人工血管、人工瓣膜)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内皮细胞与平滑肌细胞作为血管壁的主要组成细胞在人工血管的构建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体外培养是研究内皮细胞与平滑肌细胞细胞形态和功能的重要手段。但静态条件下的内皮细胞与平滑肌细胞的联合培养缺少在体条件下的力学环境,因而近年来国内外开始将两种研究方法结合起来,研究在力学环境下内皮细胞与平滑肌细胞的相互作用,从而为人工血管移植物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原代培养人脐动脉内皮细胞的生长与增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瑞绵  严四新 《解剖学报》1995,26(3):294-298
在未来贴附基质和生长因子情况下,成功地培养了人脐动脉内皮细胞(HUAEC)。接种密度为1×10^5/cm^2。采用HE染色、显微计量法及透射电镜术研究了内皮细胞的形态、生长行为与增殖。(1)接种后24h已出现岛状细胞团;48h细胞团增大,可区分出细胞密集的中央区及细胞密度较小的周边区;72h大部分细胞团已汇合;216h内皮细胞衰退、脱落。(2)HUAEC呈较长的多边形,相邻细胞间以短突相连,内胞质  相似文献   

12.
乳鼠心肌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改进心肌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其结构和功能提供实验数据.方法 选取10~15d龄的SD大鼠,采用植块法培养原代心肌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在继代培养中通过差速消化和差速贴壁方法、结合倒置显微镜下形态学的观察进行继代培养和纯化,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对培养细胞进行了鉴定.结果 成功培养了大鼠心肌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细胞呈多边形或鹅卵石状;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第Ⅷ因子相关抗原显阳性.结论 改良了心肌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获得了较高纯度的心肌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可用于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培养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为内皮细胞的体外研究提供实验材料。方法利用机械吹打法和酶消化法分别分离出肠绒毛固有层,采用植块培养法培养原代内皮细胞,依次以局部消化法和差速黏附法进行纯化,细胞鉴定采用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荧光检测和硝酸银染色。结果成功分离培养出大鼠的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纯化后的细胞可传到18代以上。结论为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建立了一种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切应力对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摄取脂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了解切应力对血管内皮细胞脂质摄取的影响。方法可模拟生理及超生理范围脉动切应力的循环装置,分别模拟19.29、56.25、385.71dynes/cm^2脉动应力作用培养人脐内皮细胞,免疫组化定量分析内细胞对低密度脂蛋白吞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一种简易的平行板流动腔系统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了解切应力对培养内皮细胞的生物学作用,我们建立了一种简易的平行板流动腔系统,通过本系统可以产生0∽48dyn/cm2的稳定层流切应力,应用本系统观察了切应力对内皮细胞形态、纤维状肌动蛋白(F-actin)及球状肌动蛋白(G-actin)的影响,结果发现在12h作用时间内,12、24、48dyn/cm2切应力作用下,可见细胞中央顺细胞长轴排列的应力纤维(F-actin)逐渐演变为顺血流方向排列,F-actin的含量逐渐增多,G-actin含量逐渐减少,而细胞形态无显著改变。表明这种简易平行板流动腔系统培养的内皮细胞受到的切应力作用是确实可靠的。  相似文献   

16.
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孙继虎  汪洋 《解剖学杂志》1996,19(3):261-264
为探索经济有效的体外培养血管内皮细胞的方法,实验分别用(Ⅰ)全胶原酶;(2)全胶原酶;(3)胰酶(5份)和胶原酶(1份)三种方法分离牛主动脉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17.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兔胸主动脉第4肋间动脉开口及其周围的内皮细胞形态,结果显示在肋间动脉开口的外侧缘及下缘下方等局部通透性增高部位,内皮细胞多呈卵圆形,并顺血流方向排列;在开口的下缘,内皮细胞以多角形或圆形多见,排列无定向,其它部位内皮细胞明显伸长,顺血流方向排列.内皮细胞的形态差异提示肋间动脉开口部位血管壁的切应力分面不均匀,切应力的变化可能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好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静态及经过平均切应力τavg=12dyn/cm2 的流体稳态冲刷 2 4h后 ,内皮细胞 (EC)表面的切应力分布进行了有限差分方法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单个EC表面切应力分布是不均匀的 ,静态EC表面切应力的最大值为平均切应力的 1.8倍 ,最小值趋于零 ;经 2 4h稳态冲刷后 ,EC表面切应力的最大值为平均切应力的 1.3倍 ,最小值为 0 .8倍 ,应力分布明显均匀化。单个EC的R(高 /长 )值对切应力及切应力梯度分布有很重要的影响 ,切应力值随R的增加几乎呈线性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