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枢椎解剖学测量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对180例干燥枢椎骨标本进行了测量,重点测量了齿状突的后倾角和长度及宽度,椎板和棘突之高度及厚度,关节面外倾角和矢状径及横径,关节突高度,横突孔测量,并近似推测枢椎水平的横突孔(管)之椎动脉外倾角和后倾角等多组解剖学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处理.文内还就枢椎齿状突测量之临床意义以及椎动脉管外倾角和后倾角在诊断临床椎动脉疾患中的参考价值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200例我国成人第二颈椎进行了深入解剖和x线片测量,结果如下: 1.齿突平均长15.3毫米,齿突最大矢状径和横径平均为11.0毫米和10.3毫米,齿突根部矢状径和横径平均为10.5毫米和9.1毫米。 2.枢椎孔(管)上矢状径平均19.3毫米,下矢状径平均15.3毫米,横径平均22.2毫米。 3.横突孔矢状径和横径平均为6毫米和6.25毫米,左右差异明显。 4.横突孔上口开口方向以后外上方多见,下口以内下方多见。本文发现上关节面发育程度与横突孔上口有一定关系,且影响椎动脉行程。 5 齿体角最小为0°,最大不超过20°,均为后倾角,无一例为前倾角者。利用测量齿体角有助于齿突骨折的诊断。 6.上关节面前、后倾角分别平均为31.87°和24.47°倾角的不同与寰枢关节脱位发病率有一定关系。最后,对有关临床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寰枢椎的解剖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目的 :为寰枢椎区病损机制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15 0例中国成年人干燥寰枢椎标本上 ,对具有临床意义的数据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 :寰椎上关节面内倾角、下关节面外倾角及侧块内倾角两侧不对称分别占 19.3 %、10 .7%和 7.3 % ;椎动脉沟处形成沟环者占 16 .0 % ;所有横突孔的前后径和横径均大于 4mm ;后弓内侧半距仅为外侧半距的 1/2。枢椎椎弓根内倾角变异较大 (-3 .5°~2 1.5°) ;齿突腰部宽度小于 9mm者占 71.2 % ,齿突后倾角的变异较大 (0°~ 2 2°) ;2 7.5 %的椎动脉在经过枢椎侧块下方时会形成一动脉压迹沟 ,致使侧块外端和椎弓根变薄。结论 :①寰枢椎的解剖学形态与其生物力学性质及损伤机制密切相关 ;②手术时寰椎前弓向外显露不宜超过 2 0mm ,后弓切除向外不宜超过 10mm ,经寰枢外侧关节融合或内固定术应选择在关节的内侧 2 /3 ;③大部分中国人不适宜于两枚齿突螺钉内固定术 ;④ 2 7.5 %的中国人不适宜于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术 ,枢椎椎弓根变异较大 ,手术前应作CT检测。  相似文献   

4.
枢椎椎弓根的解剖部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枢椎椎弓根的解剖部位。方法:观测干燥成人枢椎标本,对新鲜枢椎行CT薄层扫描,寻找残存的枢椎上终板痕迹,以明确枢椎椎弓根的部位。结果:枢椎前结构的前下方为一三角形突起部位,皮质较厚,同典型颈椎椎体相似;三角形突起与上关节突锥形跨越约1.8~2.4mm。侧方椎弓上下关节突间部分,以横突孔后结节为界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者内倾角大,后者内倾角小。结论:枢椎的椎体为位于前结构下方的三角形突起部分,椎弓根位于上关节突与椎体之间,侧方椎弓上下关节突问的连接部分,被横突孔后结节分为横突孔内界及峡部。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15具枢椎干骨标本,观察枢椎椎弓根的形态特点及其与横突孔的毗邻关系,测量椎弓根的高度、宽度,以及椎弓根的轴线在水平面和矢状面的角度.结果:枢椎椎弓根被峡部和上关节突的一部分所覆盖,可分成前(内)后(外)两部分:前部位于上关节突内侧部的下面,连接椎体;后部位于峡部的下面连接下关突.横突孔存在一定的解剖变异,以左侧为多.椎弓根的上宽(7.90±1.41)mm、下宽(4.90±0.82)mm、高度(6.70±0.90)mm,内倾角(32.33±3.45 )°、上倾角(24.07±5.30)°.结论:90%的人适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了解枢椎椎弓根的正常解剖参数及其与横突孔的毗邻关系,对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应用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枢椎各结构的解剖学部位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目的:明确枢椎各结构的解剖部位。方法:对57例干燥成人标本进行观察与测量,对8例新鲜枢椎标本进行CT薄层扫描,寻找残存的C1-2椎体间连接痕迹。以此为依据,明确枢椎各结构的具体部位。对20例志愿者的枢椎CT三维重建以及MRI图像进行分析,验证前述结论。结果:枢椎前结构的前下方为一三角形的突起部分,皮质较厚,同典型颈椎的椎体相似;两侧的三角形突起与上关节突之间为皮质凹陷区域;CT扫描见枢椎上终板残留位于三角形突起的上厅1.2~1.8mm处,呈圆饼形跨越约1.8~2.4mm同齿突的下终板残留结合在一起。位于椎弓侧方的上下关节突间部分以横突孔后结节为界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者内倾角、上倾角大,后者小。前者外壁菲薄,多数有滋养血管孔存在,而后者内外侧皮质厚度较一致。结论:枢椎的椎体为位于前结构下方的三角形突起部分,椎弓根位于上关节突与椎体之间,椎弓侧方为上下关节突之间的连接部分,被横突孔后结节分为横突孔内界及峡部两个部分,后者为典型Hangman骨折的部位。  相似文献   

7.
椎动脉分段的临床解剖学观点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前在一般的解剖学教科书上绝大多数认为椎动脉按行程可分为四段:第一段,椎动脉发出至椎动脉进入第六颈椎横突孔;第二段,椎动脉走行于上六位颈椎的横突孔中;第三段,椎动脉出寰椎横突孔后走行于寰椎动脉沟内;第四段,椎动脉通过枕骨大孔,进入硬脊膜后沿变为颅内段。这四段亦可称为颈部、椎骨部、枕部和颅内部。 而影像学上椎动脉的分段却与之相差甚远:V1(横突孔段)指椎动脉穿经枢椎横突孔后以前的一段椎动脉,该段呈垂直走行;V2(横段)指椎动脉穿出枢椎横突孔之后横行向外侧的一段椎动脉;V3(寰椎段)指从椎  相似文献   

8.
枢椎横突孔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枢椎横突孔结构在转头引起寰枢段椎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临床解剖学意义。方法 :观测 10 0例枢椎横突孔上口的开口方向、孔径、上口与下口之间的成角、以及横突孔水平距离。结果 :两侧枢椎横突孔孔径相差不大 ,最大径为 6.1± 0 .7mm,最小径 5.4± 0 .6mm。两侧横突孔上口开口方向明显不对称 ,上口与下口之间的角度为 12 7± 2 2°,左侧较右侧明显 ,甚至形成直角或锐角 ,且左侧横突孔水平距离较长 ,说明椎动脉在孔内弯曲或扭曲。结论 :枢椎横突孔的结构对其中椎动脉起着一种牵系作用 ,在寰枢椎不稳时易导致椎动脉的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量国人上颈椎临床解剖的影像学数据,为该区域手术内固定置入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从2013年7月~2015年2月,收集国人正常上颈椎影像学资料55例(其中男47例,女8例),包括DR正侧位、张口位片和CT横断面片、二维及三维重建片,采用直形标尺、量角器测量。结果寰椎上关节面外倾角、下关节面内倾角两侧不对称分别占17.6%、14.5%;后弓内侧半距约为外侧半距的1/2;手术时寰椎前弓向外剥离不宜超过20mm,后弓向外剥离不宜超过25mm,后弓向外切除不宜超过15mm;所有横突孔的内径(横径纵径)均4mm,所有侧块横径(短轴)均11mm,椎弓根钉道理想距离约为(27.8±1.5)mm,侧块螺钉钉道理想长度约为(24.8±1.3)mm;枢椎椎弓根内倾角变异较大(-6.8~15.3°),上倾角变异不大;椎弓根螺钉置钉时须采用较大的上倾角,置钉点在椎弓根偏上部,钉道平行于椎弓根的上缘走行攻取,钉道止点也在枢椎体上部;枢椎椎弓根置钉理想内倾角度约为(12.9±2.0)°;理想上倾角度约为(38.3±2.1)°。齿状突的DR张口位侧位测量与CT二维重建测量无明显差异;齿状突后倾角变异较大(12.4~34.5°),腰部内径(纵径横径)9mm者占38.3%;齿状突理想钉道的后倾角度约为(28.2±3.2)°;齿突螺钉置入枚数应由术前CT检测决定。结论对上颈椎影像学的多角度测量,能够较全面的观察到其立体结构,为区域内内固定的置入提供了切实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标本测量,研究以下关节突中心点为入钉点,枢椎椎弓根螺钉的进钉方法及要点。方法50枚人尸体骨干骨标本,以下关节突中心点A为进针点,在枢椎腹侧测量椎弓根的内倾角α;在椎弓背侧,选择上关节突内缘C点为标志点,测量AC连线的冠状面内倾角β,探讨α与β的相关性。结果枢椎腹侧测量的椎弓根冠状面内倾角为43°±4°(左侧),45°±5°(右侧),均值44°±6°;枢椎背侧测量的下关节突中心点A与上关节面内缘点C的连线内倾角β为39°±5°(左侧),37°±6°(右侧),均值38°±7°;α,β差值平均为5°±2°。结论①椎椎弓根部的解剖特点决定了其椎弓根螺钉的进入方向必须非常精确,否则很容易穿出椎弓根内外壁,造成椎动脉或脊髓的损伤;②枢椎下关节中心点与上关节面内缘点的连线对于确定合理的钉道方向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枢椎椎弓根及峡部的临床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明确枢椎椎弓根及峡部的解剖部位,指导枢椎后路螺钉的临床应用。方法:成人C2干燥骨标本30具,C3干燥骨标本10具,以横突孔周围结构为重点,进行枢椎形态比较学观察;测量枢椎椎弓根轴线在下关节突背侧的坐标点。结果:C2的下方结构与C3下方的表面解剖结构接近,枢椎上方结构与C3相比较,上关节突移向齿突的外下方,并使峡部拉长前移,其轴向角度为11.1°±2.4°;枢椎椎弓根轴向角度为42.6°±4.9°,椎弓根轴线-下关节突背侧关节突上缘的交点坐标O与下关节突上缘-中垂线交点O’基本重合。结论:枢椎上下关节突之间的部分,应为峡部和椎弓根的复合体,复合体的上部较为扁平的部分为峡部,其中下部分位于横突孔内后侧的半管柱状结构为椎弓根部,连接着椎体和下关节突。  相似文献   

12.
寰椎椎弓根解剖和CT测量在椎弓根螺钉固定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确定寰椎后路椎弓根钉的进钉点和验证螺钉在寰椎侧块中的位置。方法:用40副干燥寰枢椎标本测量进钉点的最佳位置和相关数据,临床应用该置钉技术,CT测量6例术后病人钉在寰椎侧块中的位置和螺钉长度。结果:寰椎椎弓根平均宽度为7.78mm,进钉点在寰椎椎弓根中线外缘2.2mm,即枢椎下关节突中点的矢状线,CT测量螺钉均位于寰椎侧块内,螺钉长度为28--30mm。结论:寰椎椎弓根钉进钉点可用枢椎下关节突中点的矢状延长线来确定,螺钉长度28--30mm。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底后外侧区各解剖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及立体结构框架,为颅底侧方入路提供相应的解剖学数据及资料。方法10例(20侧)成人带颈头颅标本,按颅底后外侧区解剖层次进行解剖和观测,同时对相应区域进行测量,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乳突、茎突、星点、横窦、乙状窦、寰椎横突外侧端在颅底后外侧入路中是重要的解剖学标志,椎动脉V2段寰枢椎间段、V3段及围绕椎动脉的静脉丛在该手术中应注意保护,本实验进一步确定了各重要骨性标志的定位及相关重要结构之间的距离。结论该区域中以乳突为圆点、以星点为中心各解剖结构的测量、椎动脉重要区段的观测可有效而安全地保护重要结构,避免损伤重要的血管及神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内固定手术前后椎动脉血流的变化。方法32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22~57岁,平均年龄38岁。手术前及内固定术后,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颈椎1、2间和颈椎5、6间椎动脉血流速度、阻力指数。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2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术前椎动脉血流39侧异常,25侧正常。内固定术后39侧异常者中35侧恢复正常,4侧无变化,3侧术前正常变为术后异常。结论创伤性寰枢椎不稳可导致椎动脉血流变化,手术复位内固定后增加了寰枢椎稳定性,可改善椎动脉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15.
人工寰枢关节的研制及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干燥寰枢椎骨标本的应用解剖测量,设计了具有旋转功能的人工寰枢关节,并进行了初步的摹拟手术。方法:在87例寰枢椎骨标本上测量寰椎前弓、侧块、枢椎齿突、椎体的有关数据,据此设计组合式仿生人工关节,有3具防腐标本上进行摹拟人工关节置换术。结果:寰椎侧块间距为15.8±1.5mm,内缘高度为9.9±1.4mm,齿状突可看作10.6mm×10.3mm×14.3mm的圆柱体。人工关节由寰椎部件和枢椎部件构成,摹拟手术中无椎动脉损伤和假体压迫延髓。结论:人工寰枢关节设计总结自87例骨标本,具有旋转功能,适用于需作前路齿突切除减压的病例  相似文献   

16.
枢椎齿突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建立枢椎的三维有限元(FE)模型,探讨在前、后方不同载荷下齿突的不同损伤机制和骨折类型。方法:对一例新鲜枢椎标本进行CT扫描,层厚1mm,扫描图像转换后输入微机,通过软件PRO/E重建枢椎的三维立体模型,再转入有限元软件MARK并赋予此模型物理材料属性,然后模拟齿突骨折的受力条件,在齿突中性矢状面对齿突施加不同角度的载荷,分析各种条件下枢椎模型的应力、应变分布,探讨相应条件下可能导致的枢椎齿突骨折类型。结果:(1)对于齿突前部斜向后下方载荷,应力集中区从齿突前上部斜贯穿至后下部;对于齿突前部斜向后上方载荷,应力集中区从齿突前下部斜贯穿至后上部;齿突腰部始终保持高应力;(2)在齿突后部载荷下,其应力集中情况与前部载荷相似,不过应力集中区位置有所偏下。结论:(1)在齿突中性矢状面,齿突前部载荷容易导致齿突腰部发生断裂,形成枢椎齿突Ⅱ型骨折,也可能导致基底部发生断裂,形成枢椎齿突Ⅲ型骨折;(2)齿突后部载荷更容易导致基底部发生断裂,形成枢椎齿突Ⅲ型骨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Unigraphics(UG)三维重建技术寻找枢椎侧弓螺钉安全钉道的经过,并进行相关参数的测量.方法:对4例干燥和8例新鲜枢椎行CT扫描, UG软件重建虚拟实体,利用3.5 mm虚拟螺钉模拟进钉,寻找安全钉道经过的特征标记点.以此为基础,测定57例干燥枢椎安全钉道的内倾角与上倾角(AutoCAD环境)及进针点距峡部及下关节突外缘的距离(手工测量).结果:模拟发现横断面安全钉道经过前弓中宽后界的内中1/3交界与中宽前界的外中1/3交界,矢状面经过前弓中宽后界中部及前界中宽与上关节突下界交界处.对另57例干燥标本进行测量发现安全钉道的内倾角为左/右=(10.94±6.53)°/(11.95±2.82)°,上倾角为(13.31±5.44)°/(14.45±3.80)°,在大多数标本椎板后下方有一突起的骨嵴 (左/右=84.2%/84.98%) ,进针点多位于这一骨嵴线上(左/右=87.5%/84.9%).进针点距离下关节外侧缘左/右=(6.71±1.33)mm/(6.28±1.48)mm,距离后弓左/右=(9.93±1.38)mm/(8.47±1.70)mm.个体间差异较大.结论:侧方椎弓螺钉固定的安全钉道在横断面经过横突孔区域(侧弓前份)中宽后界的内中1/3交界与中宽前界的外中1/3交界,矢状面经过后方中宽中部及前方中宽与关节突下界交界处,不同侧别间及不同个体间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8.
儿童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解剖与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寰枢椎后路置入直径为3.5mm的椎弓根螺钉的可行性。方法:(1)儿童脑死亡尸体标本10具,年龄6~8岁,测量寰椎椎弓根高度、宽度,寰椎侧块中部高度、宽度,椎动脉沟下方的寰椎后弓的宽度,椎动脉沟下方的寰椎后弓的外侧1/3、内侧1/3高度、枢椎椎弓根(横突孔)外缘、内缘高度,枢椎椎弓根(横突孔)上缘、中缘、下缘宽度;(2)对20例6~8儿童寰枢椎进行CT平扫,利用CT工作站测量寰枢椎横断面上寰椎椎弓根长度、宽度,枢椎椎弓根长度、宽度;寰枢椎椎弓根纵轴与正中矢状面的角度。结果:标本组寰椎椎弓根高度和宽度分别为(5.26±0.44)mm和(6.26±0.75)mm,寰椎椎动脉沟下方的寰椎后弓的外侧1/3高度为(4.07±0.24)mm,枢椎椎弓根外缘高度和内缘高度分别为(6.86±0.48)mm和(6.67±0.49)mm,上缘宽度、中缘宽度和下缘宽度分别为(6.63±0.61)mm、(5.41±0.39)mm、(3.71±0.30)mm。CT组寰椎高度为(5.47_+0.34)mm、宽度为(6.63+0.54)mm;枢椎高度为(6.59±0.51)mm、宽度为(5.13±0.42)mm;寰枢椎椎弓根纵轴与正中矢状面的角度分别为(9.60±1.32)°、(27.80±2.22)°。结论:6~8岁儿童寰枢椎椎弓根容纳直径为3.5mm的螺钉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枕下极外侧入路重要结构体表投影的解剖学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和量化枕下极外侧入路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为枕下极外侧入路手术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成年国人头颅干颅骨标本及寰椎、枢椎标本,以颧弓上缘为基线,经过乳突尖部的垂直基线的垂直线为参照线,游标卡尺测量各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数值。SPSS统计软件行统计学处理。在国人成人带颈头颅湿性标本上模拟的枕下极外侧入路中参考应用各项数据。结果寰椎横突在基线下距乳突尖垂直距离为(12.08±4.84)mm,寰椎横突在参照线前距乳突尖垂直距离为(8.24±1.61)mm。枢椎横突在基线下距乳突尖垂直距离为(11.39±2.27)mm,枢椎横突在参照线后距乳突尖垂直距离为(9.22±1.94)mm。枕大孔与寰椎间距为(7.33±2.22)mm,寰椎枢椎间距为(8.26±1.54)mm,寰椎横突结节宽度(5.97±1.23)mm,椎动脉沟近中线点距横突结节距离(28.94±3.77)mm。在模拟枕下极外侧入路过程中应用参照各项数据可以在硬膜外操作过程中安全地暴露游离椎动脉。结论枕下极外侧入路重要结构体表投影的量化研究结果为术者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与指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影像学扫描和三维重建手段,对青少年颈椎钩突与横突孔间进行相关性分析,为青少年颈椎病的早期诊治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无外伤、神经症状和体征的6~20岁青少年66例,行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范围C1~T1,将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三维重建软件进行相关指标测量和后期统计分析。结果钩椎关节中钩突高,基底宽和基底长与横突孔横径、纵径间均存在着相关性。结论钩椎关节中钩突相关径线与横突孔间有着密切联系,其增生、骨折等因素均可压迫横突孔内的椎动脉从而引起相应的椎动脉型颈椎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