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酒渣鼻相当于中医文献所称之"酒糟鼻”,笔者临床观察发现本病患者均可见到"痰热”证候,根据中医学理论,提出其病位在肺,患者喜食辛辣、滥服温燥补益药物及湿热犯肺而致痰热郁肺是其主要病因病机所在,采用中药清肺泻热、祛痰化湿之疗法,选清宁散加味以治之,获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2.
刍议胸痹的命名、病位、病性、病机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痹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古今医者对其论述颇多。笔者温习经典,查阅今文,验于临床,再谈胸痹的命名、病位、病性、病机及治疗,以就正于方家。 1 命名 “胸痹”一词始见于《灵枢·本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然对其内涵并无明确启示。迨至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中始指出:“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并指出其病机为“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然据其所述脉证与病机,与现代医学所称“冠心病”却不尽吻合。若冠心病患者,不合并慢性  相似文献   

3.
咳喘病,一般初起多由外感引起。《诸病源候论》云:“肺主气,合于皮毛。邪之初伤,先客皮毛,故肺先受之。肺感于寒,微者则成咳嗽。”但致病之因不独外感,亦有内因为患者,如脾胃虚弱、肾不纳气、心肺气虚等均能引起喘咳,故经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之语。咳喘病迁延日久,累月经年不愈,便成为老慢支之变,甚或伴发支扩咯血等证。中医对  相似文献   

4.
金元医家李东垣根据《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的理论,在其所著《脾胃论》中提出了“心之脾胃病”“肺之脾胃病”“肝之脾胃病”“肾之脾胃病”等五脏病的症状特点及其因机证治,通过分析李东垣治疗上述五脏病的遣方用药规律,深入探讨脾胃与其余四脏生理病理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哮病乃虚实夹杂之证,发时注重标实,平时多谈本虚,然本虚中多论述肺脾肾之气虚,鲜论肺阳虚,且常将肺阳虚与肺气虚一概而论,但临床发现从肺阳虚论治哮病,疗效显著。肺阳虚之哮病是由于肺阳亏虚,水液凝聚为痰,成为哮病之夙根,藏于肺部。每因外感寒邪或他脏阳虚伤及肺阳,引动夙根,诱发哮病。从肺阳虚理论出发,依据肺阳的生理功能,确立了“总宜温补”的治则,从补肺阳、化痰瘀、健脾肾及防燥伤阴等角度治疗哮病。  相似文献   

6.
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 ,学识渊博 ,医术精湛 ,不仅是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人 ,而且精通内、外、妇、儿等各科。今读其《温热论》、《未刻本叶氏医案》、《临证指南医案》等著作 ,发觉其齿病辨治内容颇丰。以下就其齿病辨治思想作一探讨。1 谈病位 ,病涉胃、肾、心、肝、肺“齿为肾之余 ,龈为胃之络”[1] ,齿与龈在脏腑经络分属上为肾与胃 ,齿与龈之病变与肾、胃脏腑密切相关。除此之外 ,“肝阳上冒”[2 ] 、“心火上炎”[3 ] 、“风热上蒸”于肺[4] ,肺气郁阻 ,卫气不通 ,亦能致齿病 ,故齿病辨治 ,病位涉及胃、肾、心、肝、肺 ,临证必须详辨。2 …  相似文献   

7.
呃逆之病机 ,一般认为是由胃气上逆所致 ,治宜降气和胃。而笔者认为 ,其病机准确地表达应为肺胃不和 ,而不单纯是胃气上逆。顽固性呃逆则多由邪郁化火所致 ,故针刺治疗宜从调和肺胃、降气清火着手。今分述如下。1 肺胃不和 ,肺还邪于胃是形成呃逆之关键肺主一身之气 ,人身气机失调均可责之于肺。而肺与胃密切相关 ,从经络论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 ,下络大肠 ,还循胃口”;又足阳明胃经“胃之大络 ,名曰虚里 ,贯膈络肺”。再从生理论 ,肺位最高 ,禀清肃之气而下走 ,胃居于肺之下 ,承肺之气 ,亦以下降为顺。肺气的肃降有助于胃气的下行 ;胃气…  相似文献   

8.
一、病、证、症的不同什么叫作病,什么叫作证,什么叫作症?徐大椿《医学源流论·病症不同论》说“凡病之总者,谓之病,而一病必有数症……如疟,病也:往来寒热、呕吐、畏风、口苦,是症也,合之而成为疟”:又《医学源流论·知病必先知症论》说“凡一病必有数症,有病同症异者,有症同病异者,有症与病相因者,有症与病不相因者,盖合之则曰病,分之则曰症,同此一症,因不同,用药亦异,变化无穷,当每症究其缘由,详其情况,辨其异同,审其真伪,然后详求其治法”。这里所说的“症”,即是症状,而不是证候,所谓“辨其异同,审其真  相似文献   

9.
非典的中医命名、分期及病机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非典起因于疫毒病邪,根据其病变部位及病变性质,建议称其为“肺痹疫”。其病机特点突现一“毒”字,外邪引致湿热蕴毒,表里郁闭,再致湿热毒盛,表里俱实。且根据其在病程中外邪引发内毒,诸邪交织,杂而为患的特点,将病程分为发热期、喘憋期、恢复期3期,按期论治,在救治过程中,视随时出现的变证,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0.
少阴病本属阴阳两虚,其病有直中、两感、失治、误治传变之别。手少阴心主火,足少阴肾主水,故其病从阴则寒化,从阳则热化。温经回阳,散寒扶正为其正治。然而查少阴篇原文,其治尚有汗、下、清者,乃常中之变法。汗法:“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301条)。“少阴病,得之二、二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302条)。前者发表温经,后者温经达邪,均为两解表里法。  相似文献   

11.
《难经》五十六难说:“五脏之积”既“肝之积”,“名曰肥气;”“心之积,名曰伏梁;”“脾之积,名曰痞气;”“肺之积,名曰息贲;”“肾之积,名曰贲豚。”但其位置,却与五脏皆少相应,其中尤以肝、脾、肺三脏为甚(请参阅原文),这是何故?笔者细推其理,这当在五积形成的病机上来探讨。按我国古代解剖知识虽其粗糙,但根据《内经》记载,对于“脉度”,“骨度”、“肠胃”等尚较详细,何至于将整个脏器错乱其位置呢?确实令人不敢轻信,这里边必然有其道理。其理当仍从《难经》上去找。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合并病”概念及其与《内经》“两感证”的区别进行了辩析,重点对《伤寒论》中合并病条文范围进行丁探讨。提出:传统观念认为《伤寒论》合并病只有十二条的认识是局限的,其判定标准当以容观见证为依据,才符合仲景本意。因此,不仅三阳经有合并病,三阴经中合病及阴阳经合病文中亦不乏其例。文中还对合并病的治疗原则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学习《伤寒论》不仅要掌握六经的典型病证,还必须善于“于阴阳两症中,察病势之合不合,更于三阳、三阴中审其征之并不并”,方为领会辩证论治的真谛。  相似文献   

13.
肺为五脏之一,其位置最高且覆盖在五脏六腑之上,故有“肺为脏腑之华盖”的说法。肺与外界环境息息相通,易受外邪的侵袭,肺又有“娇脏”之称。肺为人体的“气之本,魄之处”,其主要生  相似文献   

14.
《临证指南医案·目病篇》所载医案记录了叶天士对目病的认识以及其针对目病所采用的特色辨证和治疗方法。叶天士目病辨证的特色主要包括“必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体质辨证,精准施治疗目疾”“平脉辨证,目病见肝脉弦者多”“温病的辨证理论应用于目病”“五轮辨证,目之特色”“抓主症,目赤、脉弦辨从肝肺”。叶天士目病治疗特色以“重视王道、疗目病以扶正祛邪”“目病多郁火,火郁当发之”“三因制宜,治疗目病个性化”为主。本文从辨证方法和治疗特色方面初步探讨《临证指南医案·目病篇》中叶天士治疗目病的思想,以期指导中医眼科临床,解专科固有思维,探眼体辨治之旨。同时为眼底病现代科技结合中医传统理论的未来辨治方向提供初步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5.
运动神经元病病情凶险,患者易产生焦虑、恐惧、情绪不稳、精神紧张、心烦意乱等焦虑症的表现,临床表现为“肉跳心惊”与“心惊肉跳”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病情加速发展.深入研究运动神经元病伴焦虑症的发病机理,对本病的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病机为:①肝失疏泄;②心失神主;③脾失健运;④肺忧气伤;⑤肾亏志恐.  相似文献   

16.
“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见于《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篇。历代医家对本条争议较大,其焦点为“肺痛”究竟应作何解?归纳起来不外“胸痛”、“腹痛”之说。本人认为“肺痛”即为肺病,不当解作“胸痛”、“腹痛”。此实为仲景所言病位在肺,良由肺痈而致肺痛,理固昭然,何疑之有?观仲景《金匮》组方,紫参一味凡两用:一见于《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篇中之泽漆汤;二见于《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篇之紫参汤。前方注为治咳之病,然焉知其非肺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所载察色测病,既有独立篇目,亦散见于各篇之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灵枢·邪客篇》说:“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脏,而决死生”等等,将察色列为四诊之首。笔者就临证所见举隅如次:1 “克我之色”乘其位乃危殆之兆疾病的内在变化.反映于面部的气色,各有一定的部位。如:《灵枢·五色》云:“五色各有脏部,……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如果反其常,在其特定部位,表现出“克我之色”,则表明病情危殆。如该篇又云:“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病虽小愈.必卒死。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两颧内应肺,肺属金.赤色为心主之色,心属火。赤色见于两颧为心火刑肺金,表明心肺有病,而且病情严重.预后不良。“庭者,首面也”(《灵枢·五色》即前额与两眉之间,此部位内应心。黑色属水,内应肾。黑色在前额与两  相似文献   

18.
水气,即水肿。古人云:“水得阳可化气,气得阴则化水。”水气是言病机,水肿是从证候上论述,此乃由于气化失常而致水,液潴留引起。三淫之邪侵袭,气失宣畅,三焦决渎之官失职,水道不通,此乃水肿之外因。内因是脏腑功能失调,水液运行发生障碍,溢于肌,形成水肿。脏腑功能失调,主要关系到脾肺肾。如张景岳指出:“凡水肿等证,肺脾肾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中记载:“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肺朝百脉,肺通机体各经脉,助心行血,对气血的运行起到关键作用。而张机在《金匮要略》中对于“百合病”病因有明确描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肺癌癌毒伤肺,肺阴、血脉受损,严重者可致百脉皆伤,进而可出现肺癌相关性抑郁,其状似“百合病”。肺癌相关性抑郁可由虚热伤血,内扰心神所致,其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为肺阴虚,这与“百合病”心肺阴虚的核心病机十分相符。故可基于“肺朝百脉,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理论,将百脉损伤所致的百合病补肺养阴治法古为今用,用于肺癌相关抑郁的治疗。经临床实践证实,应用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等治疗百合病的基础方剂病证结合,加减化裁,可对证型相符的肺癌肿瘤相关性抑郁患者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为肺癌相关抑郁的证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肺阳虚”之名,始见于唐容川所著《血证论》,其谓“咳喘之病,多属肺肾之阳俱虚”。考历代医籍,无肺阳虚之词,但探究《内经》以来古今医籍,都从不同角度分别论述肺阳虚之病因病机、证候及治则等内容。《灵枢·百病始生》云:“重寒伤肺”。“重寒”乃寒邪之甚也。经云“阴盛则阳病”。“重寒伤肺”必是肺阳受损,肺阳虚矣。肺阳既虚,肺之功能低下,故唐容川日“元气不支,喘息困惫”,张锡纯曰“心肺阳虚,不能如离照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