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司匹林致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药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致老年人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调查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期间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胃十二指肠溃疡并出血的60岁以上住院患者,根据入院前1周内有无服用阿司匹林,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组(56例)及非阿司匹林组(36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阿司匹林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发病高峰在服药1周内,28例(50%)患者在服用药物1—7d内出现消化道出血,提示服药早期发生出血的危险性高,随服药时间延长而出血减少。结论加强对老年人阿司匹林相关性出血的认识,采取适宜措施,降低阿司匹林相关出血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卒中预防药物阿司匹林引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用药风险。方法:采用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研究293例行胃镜检查的50岁以上患者,胃纤维内窥镜确诊上消化道出血的145例纳入病例组,确诊非上消化道出血的148例纳入对照组,调查两组患者的相关信息,筛选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嵌入回顾性队列研究,服用阿司匹林73例为暴露组,未曾服用阿司匹林220例为非暴露组,比较两组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病例对照研究表明,年龄大、吸烟嗜好、服用阿司匹林、其他非甾体抗炎药等4个因素被确认为上消化道出血独立的危险因素(阿司匹林OR值为1.802、95%CI 1.005~3.230)。队列研究表明,暴露组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61.6%,明显高于非暴露组45.5%(P〈0.05,RR=1.354,AR=16.1%)。结论:中老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有4个,服用阿司匹林是独立的危险因素,与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建议临床选用阿司匹林时,认真权衡获益-风险比,避免使用于有胃肠黏膜基础疾病或卒中复发低度风险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随机的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之间收录的治疗的10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其中A组患者主要服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进行治疗,B组主要服用阿司匹林或者氯吡格雷进行治疗,然后分析两组在进行抗血小板的治疗过程中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情况,总结出主要的危险因素。结果其中分析发现,A组患者的上消化道的出血率要高于B组情况,通过资料分析发现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和患者的年龄>65岁以及服用时间>3个月均为造成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使用双药(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是造成抗血小板的治疗过程中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因素,同时患者的高龄和长时间的服药以及既往的消化道疾病均可以促进上消化道出血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老年人小剂量服用阿司匹林诱发上消化道出血情况的原因探究。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月于我院进行治疗并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150例,患者服用剂量维持在50~100mg/d之间,平均剂量75mg/d,服药时间均超过3个月。根据其上消化道出血情况分为观察组75例和对照组75例。安排患者进行胃镜检查,检测Hp阴阳性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中有3例感觉上腹隐痛,7例出现反酸现象,3例发生少量呕血情况,平均呕血量为35ml,潜血、粪便检测仍显示为阳性,但并未发生晕厥、休克等严重情况。经胃镜检查的观察组发生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溃疡的人数均高于对照组,唯独复合性溃疡人数少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患者长期小剂量服用阿司匹林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概率较大,而曾经有过出血史和Hp感染经历的患者出血次数较多,受年龄影响的程度较深。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接诊的214例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51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的原因进行分析,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服药时间和剂量、既往消化道病史、吸烟史及联用胃黏膜保护剂等情况。结果:随着患者年龄增长,上消化道出血率显著升高(=11.526,P<0.01);服药超过3个月的患者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服药低于3个月的患者(=8.530,P<0.01),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大剂量组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小剂量组(=5.12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与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无相关性(P>0.05),有吸烟史或消化道病史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后更易导致上消化道出血(P均<0.05),而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剂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未服用胃黏膜保护剂的患者(P<0.05)。结论:有消化道病史、高龄、大剂量、服药时间、有吸烟史、不用胃黏膜保护剂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的危险因素,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的同时,应注意及时给予胃黏膜保护药,以期减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期间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医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老年冠心病患者132例,均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统计其中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情况,并对出血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消化道病史、吸烟史、胃黏膜保护剂使用均是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上消化道出血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消化道病史、吸烟史、胃黏膜保护剂使用均为主要因素。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中,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可能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情况,其原因包括许多,应注意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保证药物治疗效果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长期口服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对老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提出防治对策。方法:2006年1月~2009年12月间,我科接诊长期口服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致老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住院病例32例,本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大便隐血试验32例均阳性,胃镜检查发现胃粘膜病变者22例,胃溃疡6例,十二指肠溃疡4例;经综合治疗,32例患者全部痊愈出院。结论:老年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或者剂量较大可诱发上消化道出血,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相关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以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150例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出血是否与肠溶阿司匹林相关分为肠溶阿司匹林组(71例)和非肠溶阿司匹林组(79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后等进行分析并加以比较.结果 肠溶阿司匹林组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年龄高于非肠溶阿司匹林组[(66±12)岁比(56±16)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溶阿司匹林组的急性胃黏膜病变的发生比例及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比例均高于非肠溶阿司匹林组[18.3%(13/71)比3.8% (3/79),26.8%(19/71)比12.7%(10/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3 ±22)g/L比(90 ±25) g/L,P>0.05].止血时间及住院时间肠溶阿司匹林组明显长于非肠溶阿司匹林组[分别为(2.4±0.9)d比(1.7±1.3)d,(13±4)d比(10±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溶阿司匹林组中服用肠溶阿司匹林不足1个月的患者较服用时间>1个月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低,止血时间较长,住院时间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5±20) g/L比(86±20) g/L,(3.8±1.7)d比(2.2±0.6)d,(17.3±1.8)d比(12.3±3.6)d,均P<0.01].结论 口服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可增加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且胃黏膜损伤较常见,患者出血量较大,预后较差.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的高危患者服药前应评估其风险,清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加用抗溃疡药物可降低其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9.
《中国医药科学》2017,(9):185-187
目的分析长期小剂量服用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上消化道损伤的临床预后效果。方法选取从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伴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且曾有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53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但未伴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曾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症状的患者52例为对照组,检测胃黏膜的评分和血清学相关指标,评价患者的预后状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胃黏膜评分为0、1、2分的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胃黏膜评分为3分的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学指标PGⅠ、PGⅡ和G-17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初始止血成功34例,和对照组(37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1周内止血失败、1周后再出血例数分别为9例、5例,明显多于对照组(分别为2例、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小剂量服用阿司匹林的冠心病患者的上消化道损伤的临床预后情况复杂,出血时间更长,止血更难,恢复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非甾体消炎药物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其预防措施进行探讨。方法收集经过本院胃镜和临床检查出上消化道出血的48例患者,按照非甾体消炎药物服用情况进行分组,针对各患者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老年组和青年组服用的药物分别以阿司匹林和布洛芬为主,老年组服用非甾体消炎药后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概率比青年组高。上消化道出血程度与服用药物、服药时间和剂量等因素相关。结论临床上需要用非甾体消炎药治疗时,应先对患者的服药风险进行评估,选择适宜的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对105例老年(≥60岁)和124例同期非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酸性相关疾病是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其次为胃癌;服用阿司匹林或非甾体抗炎药物是老年人出血的常见诱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NSAID(非甾体抗炎药)致老年人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调查我院2006年6月-2008年6月期间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胃十二指肠溃疡并出血的60岁以上住院患者,根据入院前1周内有无服用NSAID,将患者分为NSAID组(44例)及非NSAID组(35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NSAID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发病高峰在服药1周内,29例(65.9%)患者在服用药物1~7d内出现消化道出血,提示服药早期发生出血的危险性高,随服药时间延长而出血减少。其起病隐匿,多以出血为首发症状,就诊时多已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内镜下胃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多见,病变损害范围更广泛,病情较非NSAID组严重。结论加强对老年人NSAID相关性出血的认识,采取适宜措施,降低NSAID相关出血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并研究抗血小板药物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情况,并且探讨泮托拉唑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采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患者124例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62例。对于对照组患者单纯选择采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采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同时为患者配合使用泮托拉唑进行干预,比较本研究两组患者治疗以后,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同时对于本研究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情况进行病例分析,分析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结果比较本研究两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观察组患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明显,P <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抗血小板药物致上消化道出血进行临床分析,其最常见的病因是急性胃黏膜病变,消化性溃疡也是导致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一个主要的病因,而抗血小板药物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多样,使用泮托拉唑能够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结论临床患者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时,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症状,特别是对于胃黏膜病变和消化性溃疡患者,为患者选择采用泮托拉唑进行干预,可以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服用阿司匹林与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以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163例脑出血患者按照术前是否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以未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患者作为观察组,以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再出血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再出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预后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会提高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提高致残率和病死率,此类患者应尽快停用阿司匹林,并服用相应药物,以降低再出血率。  相似文献   

15.
小剂量阿司匹林诱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总结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Aspirin,ASP)诱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调查同期非食道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80例(402例次),根据出血前是否正在服用ASP分为两组:ASP组38例(出血42例次)与非ASP组342例(出血364例次),回顾性分析两组间的临床特点。结果:ASP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平均年龄(64.5±5.4)岁,高于非ASP组(43.5±16.5岁),胃溃疡和胃黏膜病变的发生比例(69.1%)高于非ASP组(26.70%)(P<0.01),57.1%的患者出血前有诱因。出血量、Hb两组间无差异,止血时间(平均3.7d)长于非ASP组(平均2.3d)(P<0.05)。结论:口服小剂量ASP是老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胃部病变发生比率较高,止血所需时间较长,口服ASP时加强胃粘膜的保护、控制诱因有望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经皮冠脉内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使用西洛他唑对阿司匹林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外周血血小板聚集率、PGE2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64例确诊冠心病并行PCI术后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出现阿司匹林相关上消化道出血,其中32例患者改用西洛他唑加氯吡格雷,而另外32例患者出血治疗后继续原抗血小板治疗方案,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PGE2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平均随访(0.9±0.1)年,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下降,西洛他唑组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外周血PGE2的浓度高于阿司匹林组(P<0.05),但两组患者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意义。结论对PCI术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西洛他唑替代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经过短期的临床观察,其血小板聚集率优于阿司匹林,升高外周血PGE2的浓度,且安全性与阿司匹林相当,可用于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复发。  相似文献   

17.
<正>上消化道出血实际上是常见的内科急症,可能因胃黏膜损伤及其上消化道溃疡等因素导致发生[1,2]。本文报了在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收入的120例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使用兰索拉唑联合奥曲肽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其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医院参与诊治的120例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分组法选为双盲法,单独组收入60例患者,单独组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30~72岁,平均(50±3)岁;联合组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  相似文献   

18.
2006年10月发表在BMJ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评价了单独或者联合使用抗血栓药物与严重上消化道出血事件之间的关系[BMJ,2006Oct7,333(7571):726.]。该试验研究对象为在2000~2004年间发生的1443例严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选择了57720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患者作为对照。患者被单独给予低剂量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嘧达莫、维生素k拮抗剂或者联合抗血栓药物治疗。结果显示与用药有关的上消化道出血调整后的比值比(odds ratios)在低剂量阿司匹林组为1.8(95%可信区间:1.5~2.1),在氯吡格雷组为1.1(0.6~2.1)、双嘧达莫组为1.9(1.3~2.8)、维生素k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螺内酯、肝素等药物与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关系。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912例作为病例组,将同期住院的未发生消化道出血患者1 824例按性别匹配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及用药差异,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对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活血化瘀类中成药、螺内酯、肝素、阿司匹林、氢氯吡格雷、华法林、非选择性非甾体抗炎药、皮质类固醇激素致上消化道出血的调整后比值比(OR)分别为:1.630,2.748,3.488,1.603,1.787,6.646,5.787和3.382;质子泵抑制药(PPI)、H2受体拮抗药则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保护因素,上述药物与上消化道出血有关(P<0.05)。而钙离子拮抗药、硝酸酯类药与上消化道出血无关(P>0.05)。病例组高龄患者(≥65岁)、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既往消化道出血史、胃和(或)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十二指肠炎、糖尿病、恶性肿瘤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活血化瘀类中成药、螺内酯、抗凝血药物的使用会增加上消化道出血事件发生风险,高龄患者(≥65岁)、Hp感染、既往消化道出血史、胃和(或)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十二指肠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糖尿病、恶性肿瘤均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奥美拉唑联合奥曲肽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探讨。方法:随机选择2017年3月-2018年4月,于医院就诊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诊治标准,随机均分为实验组患者和常规组患者各42例,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输血、补液和营养补充等基本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基本治疗基础上对其进行奥美拉唑联合奥曲肽进行治疗;常规组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只使用奥美拉唑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均是3d为1个疗程,记录两组患者在24h内的尿液量和72h内发生在出血的例数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对密切观察其的生命体征。结果:两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患者在治疗后均未见呕血、头晕等不良反应出现,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的临床总效率为97.6%,常规组患者在治疗后的临床总效率为85.7%,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的临床总效率优于常规组患者在治疗后的临床总效率,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于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奥美拉唑联合奥曲肽,可提高治疗效率,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出现,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