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脊柱侧凸治疗中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脊柱外科的发展,参与脊柱侧凸治疗的医生越来越多,矫形器械不断进步,矫形手段不断增多。在脊柱侧凸的诊治中,也存在一些有争议和值得探讨的问题。如:对胸腰段或腰段侧凸是行前路手术还是行后路手术?对先天性胸腰椎半椎体畸形如何选择手术时机、方式和入路?怎样使脊柱侧凸微创技术健康发展?如何掌握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手术适应证?等等。为此,本刊特邀了有关专家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供同道们参考。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一种复杂的脊柱畸形,运用三维矫形理论与技术治疗AIS的目的就是纠正脊柱的三维畸形,达到冠状面矫形、矢状面恢复生理曲度和轴位消除旋转。1998年1月~2005年1月作者先后采用后入路、经胸入路及胸腔镜下手术治疗胸椎脊柱侧凸33例,通过回顾性分析对三种手术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脊柱侧凸采用脊柱矫形内同定融合手术疗效肯定.但对儿童脊柱侧凸患者在手术矫形时需要考虑到术后脊柱继续生长的问题。Dimeglio等对一位5岁时行脊柱融合的脊柱侧凸患者的长期随访研究发现,术后患者脊柱高度丢失累计高达12.5cm,其中胸椎丢失7,8cm.腰椎丢失约为4.7cm.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何在手术矫形治疗过程中最大程度地保留脊柱的生长潜能一直是困扰脊柱外科医师的难题。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一种复杂的脊柱畸形,运用三维矫形理论与技术治疗AIS的目的就是纠正脊柱的三维畸形,达到冠状面矫形、矢状面恢复生理曲度和轴位消除旋转。1998年1月~2005年1月作者先后采用后入路、经胸入路及胸腔镜下手术治疗胸椎脊柱侧凸33例,通过回顾性分析对三种手术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5.
胸腰段脊柱侧凸的侧前路矫正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应用中华长城器械(China Great Wall Pedicle Screw System)对胸腰段脊柱侧凸进行前路矫正,观察其手术疗效及随访效果。方法:通过胸腰段脊柱侧凸较少节段的椎间盘切除,椎体螺钉固定,旋转棒的三维旋转矫正脊柱的侧凸和旋转畸形。结果:20例患者使用中华长城器械进行前路手术,达到满意的矫形效果。2年后随访,丢失率低。结论:中华长城器械应用于前路矫正手术固定节段少,矫正效果好,术后随访结果理想,是一种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保护膈肌的小切口胸腰段脊柱侧凸前路矫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用保护膈肌的小切口行胸腰段脊柱侧凸前路矫形技术的可能性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胸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17例(男3例,女14例),年龄12~19(平均14.6)岁,术前Cobb角44°~76°(平均56°),其中4例伴有胸腰段后凸10°~18°,其余病例矢状面正常。内固定节段T11~L312例,T11~L43例,T11~L22例。手术时取凸侧在上的侧卧位,在保护膈肌的前提下在膈肌上下各作长约8cm的切口,暴露至脊柱。内固定器械采用CDH。切除椎间盘后在脊椎上置钉。将矫形棒从膈肌角处小洞中穿过,应用去旋转技术完成腰椎前凸化,同时采用凸侧加压技术进一步矫正侧凸畸形。结果:手术时间为210~270min,平均240min,术中出血310~520ml,平均400ml。术后Cobb角4°~16°(平均10°,纠正率为80%),4例胸腰段后凸畸形术后矢状面恢复形态良好。无术中术后并发症,2例出现手术侧下肢皮温升高。随访3~11个月,无内固定并发症,2例出现6°的额状面纠正度丢失。结论:保护膈肌的小切口胸腰段脊柱侧凸前路矫形是可行的,在减少手术创伤的同时能够达到与传统入路相似的临床疗效,没有明显的并发症增加,具有较大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邱勇 《颈腰痛杂志》2005,26(6):462-464
5小切口胸腰椎侧凸前路矫形手术 5.1胸腰椎脊柱侧凸前路手术的标准入路T10至腰段脊柱的暴露通常需要经过胸膜外腹膜后入路或经胸腹膜后入路。对于胸腰段脊柱如果没有特殊的禁忌证通常可以采用胸膜外腹膜后入路,因为这种入路创伤较小而且由于没有胸腔引流管术后恢复较快。采取胸膜外入路时,因为胸膜比较薄需要小心地将壁层胸膜从胸壁上分开,避免胸膜的破裂。因为儿童和青少年的胸膜通常较成年人厚,对于幼年患者通常更适于采用胸膜外入路。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凸畸形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治疗青少年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凸畸形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对18例青少午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凸患者,按照术式分为侧前路矫正、前后路联合矫正。首先通过胸腰段、腰段脊柱侧凸的半椎体、椎间盘切除,然后采用侧前路短节段椎体螺钉固定,旋转棒的三维旋转矫正脊柱的畸形7例;采用前后路联合入路,经后路行残余半椎体的关节突、椎板切除,凸侧加压、凹侧支撑固定11例。[结果]18例患者中侧凸平均矫正Cobb's角36.7°,矫正率77%,经18~28个月随访,达到满意的矫形效果,丢失率低,融合良好。[结论]小儿半椎体畸形应早期手术治疗。侧前路和前、后路联合半椎体切除临床效果满意,其中前路矫正手术用于胸腰椎、腰椎单一半椎体畸形。  相似文献   

9.
脊柱侧凸手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脊柱侧凸的手术方法随着各种新器械的诞生而得以迅猛发展。本文旨在综述脊柱侧凸手术技术的进展,讨论各种器械的优缺点,并概述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适应证的选择。 脊柱侧凸手术器械的进展 60年代开始应用和推广的Harrington器械[1]已成为脊柱侧凸手术中最常见的矫形和内固定方法,它同时又成了评价其他器械的标准。哈氏系统经过25年临床检验,证明是有效的。 矢状面的总体平衡(即生理弧度)极为重要[2,3];腰椎前凸对外观与预防疼痛,对步行时能量消耗的减低都很重要。圆头哈氏棒在矫正侧凸时无法保留胸谁的生理后凸和腰椎的生理前凸,出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MossMiami前路矫形系统对特发性胸腰段或腰段脊柱侧凸的手术效果。方法:对21例胸腰段或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经前路胸腹联合入路行MossMiami矫形内固定,自体肋骨椎间植骨融合术。测量手术前后Cobb角以及躯干侧方位移。结果:Cobb角术前平均53°,术后平均5°,矫正率为90%。上方代偿性胸椎侧凸术前平均17°,术后矫正至平均5°。下方代偿性腰骶椎侧凸术前平均43°,术后自发矫正至19°。随访12~24个月,Cobb角平均丢失19.7°,胸腰段(T11~L1)术前平均前凸0.3°(0~4°),术后平均后凸3°(0~5°)。躯干侧方位移从术前平均26mm矫正至术后5mm。1例术后出现一侧下肢交感神经切断症状,2例术后并发气胸。无感染、截瘫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结论:MossMiami前路器械具有操作简单和低切迹的优点。棒的预弯、去旋转矫形、正确选择螺钉置入部位和椎间植骨可防止固定节段后凸畸形的形成。对Risser征小于4度的患者应密切观察上方代偿性胸椎侧凸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 讨先 天 性脊 柱侧 凸 合并 脊髓 纵 裂患 者的 矫 形手 术治 疗 方法 及效 果 。方 法:回顾 性 分析 31 例 先天性 脊柱 侧 凸合 并脊 髓 纵裂 患者 的 临床 资料 、手术 方 法 及 治疗 结 果 。 结果 :31 例 患 者中 合 并 骨 性纵 裂 4 例 ,纤维性 纵裂 23 , 例 混合 性 纵裂 例 纵 裂涉 及 胸段 4 , 10 ,例 腰段 例 胸 段 及腰 段 6 , 14 , 例 颈 段到 腰 段 例 1 。 矫形 手术方 法 包 括 前路 矫 形 内 固定 2 例 ,后 路 矫 形 内固 定 14 例 ,前 路 松 解 联合 二 期 后 路矫 形 内 固 定 10 例 ,一 期 前 后路半 椎体 切 除联 合后 路 矫形 内固 定 例 仅 例 患者 在 后路 矫形 手 术时 先行 切 除了 骨嵴 ,纤 维 性纵 裂均 未 予处 5 。 1理。 手术 前 、后 脊柱 侧 凸主 弯冠 状 面 Cobb 角、 顶椎 偏 距、 顶 椎 旋 转度 、 躯 干 偏移 平 均 分 别为65.4° 35.1° 和 ;51.2m m 和32.2m m ;1.3° 1.2°13.5m m 和 ; 和 8.9m m ,主弯冠 状 面矫 形率 平 均为 49.1%。术 后均 无 神经 功能 缺 陷发生或 神经 功 能缺 陷加 重 。结论 :根 据 合并 脊髓 纵 裂的 类型 、患 者的 神 经功 能状 态 选择 相应 的 治疗 方法 ,先 天 性脊柱侧 凸可 以 获得  相似文献   

12.
关于脊柱侧凸Lenke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柱侧凸的分型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的诊断及手术策略设计中有着重要作用。随着对脊柱侧凸病理生理、自然病程的进一步认识和手术矫形技术的发展,脊柱侧凸的分型方法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相似文献   

13.
对治疗脊柱侧凸的最新的手术技术进行综述,包括前后路脊柱融合技术、胸腔镜治疗脊柱侧凸技术,以及针对具有生长潜能的儿童性脊柱侧凸的非融合手术技术,包括:生长棒技术,VEPTR技术、椎体U形钉侧凸矫形技术,还有目前多用于僵硬性严重脊柱侧凸的多椎体楔形截骨术.通过回顾复习各种治疗脊柱侧凸手术治疗技术,继承发展适合不同类型脊柱侧凸类型的手术技术,提高脊柱侧凸手术疗效及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脊柱侧凸前路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前路手术治疗脊柱侧凸的远期疗效。方法 :1980年 1月~ 2 0 0 1年 1月 ,前路手术治疗 168例胸腰段或腰段脊柱侧凸 ,男 5 3例 ,女 115例 ,年龄 7~ 3 1岁 ,平均 14 2岁。术前冠状面Cobb角 3 4~ 89° ,平均 47 5°。随访期间测量冠状面Cobb角 ,了解畸形矫正情况。结果 :15 1例患者随访 3~ 2 4年 ,平均 12 5年 ,术后矫正 2 6~ 45° ,平均矫正 41° ( 85 4% ) ,平均矫正丢失 3 2° ( 7 1% )。脊髓损伤 1例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症 4例 ,螺丝钉折断 2例 ,钢缆折断 3例 ,断棒 3例 ,假关节形成 2例。结论 :前路矫形手术能有效地治疗胸腰段或腰段脊柱侧凸 ,能通过较短的节段达到三维矫正和重建躯干平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选择性前路和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段或腰段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 1998年3月~2004年9月,共64例胸腰段或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接受手术,其中36例采用选择性前路手术(A组),28例采用选择性后路手术(B组),随访时间为2~4 年.结果 A组术前胸腰段或腰段弯曲角度平均 42°,术后平均 18°;B组术前平均46°,术后平均18°.2 组患者术后弯曲都得到了明显改善,且2组患者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的出血量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手术时间(179 min) 相似文献   

16.
脊柱胸腰段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侧前路矫形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侧前路矫形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并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9例胸腰段压缩型骨折患者,受伤时均无脊髓神经症状,经保守治疗并3~29年的病史,均出现胸腰段的后凸加重,并脊髓神经损伤,予全麻下经侧前路行胸腰段椎管减压、后凸矫形、植骨、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未出现切口感染、脑脊液漏、脊髓神经损伤,亦无植骨块脱落、塌陷及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的发生。随访10个月~35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腰背痛缓解,脊髓神经症状有Ⅰ~Ⅱ级的好转。最后随访时胸腰段后凸角(Cobb法)较术前平均改善17.1°。结论侧前方椎管减压、脊柱矫形、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安全、有效,可作为其手术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融合原则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被认为是新生的侧凸,主要位于胸腰段或腰段,常因疼痛(背痛或根性疼痛)或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就诊,手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除疼痛、防止侧凸进展、重建脊柱的平衡、恢复正常的功能,手术中必然涉及到融合问题,现就退变性脊柱侧凸的融合原则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对缓解伴有腰椎管狭窄的成人脊柱侧凸的疼痛、侧凸矫正的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方法本文收集了自2001年3月-2002年3月本科收治的16例伴有腰痛和椎管狭窄的成人特发性胸腰段侧凸和腰椎侧凸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前后路联合手术矫形。最短随访时间为1年。观察术前、术后以及随访时的X线表现。临床满意度由患者本人及其家属评价。结果所有患者中,冠状面和矢状面的平衡均得到了恢复或改善。所有的观察指标均有显著的改善。94%的患者对手术满意。12例患者术后发生了并发症。结论合并有下腰痛和椎管狭窄的成人特发性胸腰段侧凸和/或腰椎侧凸患者需要进行椎管减压、截骨、植骨、内固定等复杂的脊柱重建手术,以维持患者的正常腰椎前凸。在本组病例中,通过长期随访,疼痛缓解明显,手术获得了预期腰椎功能重建的效果,患者具有较高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脊柱良性成骨细胞瘤引起疼痛性脊柱侧凸畸形的临床诊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脊柱良性成骨细胞瘤所致疼痛性脊柱侧凸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对临床诊治的3例脊柱良性成骨细胞瘤合并疼痛性脊柱侧凸畸形病例的症状学、影像学表现、治疗效果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和总结,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腰背痛症状消失,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无一例肿瘤复发,继发的脊柱侧凸都得到了良好的矫形。结论:脊柱良性成骨细胞瘤引起疼痛性脊柱侧凸一旦确诊,应立即手术切除,无需术后化疗与放疗,继发的脊柱侧凸多为功能性侧凸,不需额外矫形,若为结构性脊柱侧凸,可按脊柱侧凸的矫形原理进行侧凸矫形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前后两种入路及手术方法治疗特发性胸腰段/腰段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青少年特发性脊柱胸腰段/腰段侧凸(PUMC Ⅰb,Ⅰc,Ⅱd1型)患者28例,分为两组。A组16例,平均14.88岁,行前路短节段矫形融合术;B组12例,平均15.50岁,行后路、椎弓根系统矫形融合术。两组均采用第三代坚强矫形内固定器械。比较两组术前一般资料和术中情况,并通过X线参数,比较两种手术的矫形效果和躯干平衡的矫正情况。结果两组术前资料无显著差异,术后均无严重手术并发症,融合效果满意。A组手术时问、术中出血及输血量、内固定材料花费明显少于B组;A组平均融合4.25个节段,B组平均融合5.95个节段。随访时间12-47个月,A组术后冠状面矫正率是82%,随访时72%;B组术后冠状面矫正率是74%,随访时70%。矢状面矫形效果均满意,两组无显著性差异;A组术后即刻躯干偏移矫正不如B组,但随访时,两组无差异。两组在矫正顶椎旋转和顶椎偏移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前路矫形和后路椎弓根系统矫形融合术治疗轻中度胸腰段/腰段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均可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但前路融合可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术中出血、输血量,并能保留较多运动节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