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制备叶酸偶联壳聚糖载华蟾素纳米粒,并检测其体外性质。方法:首先合成叶酸偶联壳聚糖,再制备负载华蟾素的叶酸偶联壳聚糖纳米粒,并测定叶酸偶联华蟾素壳聚糖纳米粒的载药量、包封率及累积释药量。结果:制备了叶酸偶联华蟾素壳聚糖纳米粒,载药量为9.7%,包封率为61.3%,12h累积释药量为42.6%,72h累积释药量为63.3%。结论:叶酸偶联华蟾素壳聚糖纳米粒制备工艺简单,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备具有导向溶栓作用的蚓激酶纳米粒。方法利用溶剂挥发法制备白蛋白纳米粒,与单抗相接制备了蚓激酶免疫纳米粒;对纳米粒的载药量、大小及分布、形态及体外释放等进行了研究。结果纳米粒平均粒径为68nm,跨距为91nm,包封率为(86.62±1.65)%,载药量为(3.96±0.63)%;电镜结果显示,外形圆整,呈球形,分散良好,相互之间不粘连;其体外释药实验表明明显的缓释性能。结论该导向溶栓纳米粒制备工艺可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叶酸偶联米托蒽醌白蛋白纳米粒(MTO-BSANP-folate)在荷瘤裸鼠体内分布特征及抑瘤情况。方法以荷SKOV3人卵巢肿瘤细胞裸鼠为模型,考察了MTO-BSANP-folate对荷瘤裸鼠肿瘤生长情况的影响,并与米托蒽醌白蛋白纳米粒(MTO-BSANP)及米托蒽醌溶液(MTO-sol)进行比较。采用HPLC研究静脉给药后各实验组米托蒽醌的体内分布情况。结果尾静脉给予MTO-BSANP-folate的荷瘤裸鼠肿瘤生长最为缓慢,抑瘤率最高。体内分布实验结果表明,MTO-BSANP-folate在肿瘤的分布高于MTO-BSANP及MTO-sol。结论叶酸偶联米托蒽醌白蛋白纳米粒是一种有潜力的抗肿瘤药物的载体,可靶向于高表达叶酸受体的肿瘤。  相似文献   

4.
肝靶向去甲斑蝥素修饰物的合成及其纳米粒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合成乳糖化-去甲斑蝥素作为主动肝靶向性修饰物,并将其制成纳米粒。方法利用乙二胺为连接臂合成乳糖化-去甲斑蝥素修饰物,并考察其相关理化性质;采用离子诱导法制备乳糖化-去甲斑蝥素壳聚糖纳米粒,以粒径分布、包封率、载药量为综合指标,正交设计优化载药纳米粒的制备工艺,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结果乳糖化-去甲斑蝥素是一种具有良好水溶性的多羟基化合物,其合成产率为68.35%;经优化工艺制备的乳糖化-去甲斑蝥素的纳米粒的平均粒径(149.46±1.79)nm,包封率(80.29±0.56)%,载药量(9.58±0.09)%,其体外释药遵循Higuchi方程。结论乳糖化-去甲斑蝥素合成简单,产率高,其纳米粒体外释放具有良好的缓释特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白头翁皂苷D白蛋白纳米粒,并对其质量进行初步评价.方法:采用去溶剂化法制备白头翁皂苷D白蛋白纳米粒,以白蛋白纳米粒的平均粒径和药物包封率为评价指标,先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筛选出重要影响因素,再通过Box-Behnken实验设计进一步优化.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白头翁皂苷D白蛋白纳米粒的形貌,采用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定白头翁皂苷D白蛋白纳米粒的粒径及粒度分布.采用HPLC测定了白头翁皂苷D白蛋白纳米粒的载药量和包封率.结果:最优处方制备的白头翁皂苷D白蛋白纳米粒呈类球形,大小较均一,分布比较集中,分散性良好,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17.5%、94.5%.结论:采用去溶剂化法制备白头翁皂苷D白蛋白纳米粒,工艺简单稳定,载药量高,有望提高白头翁皂苷D成药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制备注射用紫杉醇脂质纳米粒,并考察其理化性质、体外释放及体内药动学性质。 方法 采用高压乳匀结合冷冻干燥工艺制备注射用紫杉醇脂质纳米粒;考察脂质纳米粒形态、粒径分布、载药量及超滤离心法测定包封率;考察了制剂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以市售紫杉醇注射液为对照,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及大鼠体内药动学行为。 结果 注射用紫杉醇脂质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 25.6 nm ;包封率为( 99.55 ± 0.25 ) % ,载药量为( 1.37 ± 0.78 ) % ;与 5% 葡萄糖溶液或 0.9%NaCl 注射液配伍 8 h 内稳定;安全性良好,无溶血现象;在 0.8 mol·L-1 水杨酸钠溶液中 24 h 的累积释放百分率分别为 99.8% 和 99.9% ,释放行为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紫杉醇注射液与脂质纳米粒溶液在大鼠体内的平均滞留时间 (mean residence time , MRT) 分别为 1.10 和 1.85 h ,两者 24 h 内药 - 时曲线下面积 (AUC) 分别为 6.78 和 33.6 mg·h·L-1 。 结论 采用高压乳匀 - 冷冻干燥工艺制备注射用紫杉醇脂质纳米粒,对纳米粒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避免了药物的渗漏;载药量和包封率较高,粒径分布均匀;与注射液相比,脂质纳米粒的体外释放显著慢于注射液,具有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7.
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丹参酮Ⅱ_A白蛋白纳米粒,以粒径、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处方,进而考察其体外抗肿瘤效果。结果表明,采用优选的处方制备的丹参酮Ⅱ_A白蛋白纳米粒形态为规则的圆球形,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175.7±3.07)nm,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90.8%±1.47%和5.52%±0.09%。对于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NB4细胞,载丹参酮Ⅱ_A白蛋白纳米粒较游离药物有更优的抑瘤效果。白蛋白纳米粒制备工艺简便,可显著改善丹参酮Ⅱ_A的溶解度,有助于拓展其在抗血液肿瘤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备叶酸(FA)修饰的槐属二氢黄酮G(SFG)壳聚糖(CTS)纳米给药系统,以期实现其靶向、缓释 作用效果。方法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FA-SFG-CTS 纳米粒,以Design-Expert 8.0 软件进行星点设计,考察 三聚磷酸钠(TPP)与CTS 质量比、SFG 用量等因素对包封率和载药量的影响。采用冷冻干燥工艺制备冻干粉, 从粒径、电位、包封率、体外释药等对复溶后的纳米粒进行表征。结果最优处方投药量为4.70 mg,TPP 与CTS 质量比为0.1,TPP 体积为4.0 mL(浓度为2.0 mg·mL-1),CTS 浓度为2.0 mg·mL-1,叶酸8.0 mL(浓度为 1.0 mg·mL-1)。纳米粒平均粒径为(169.03±1.89)nm,分散系数(PDI)为(0.18±0.01),Zeta 电位为(-35.2± 0.99)mV,包封率为(68.74±1.35)%,载药量为(8.25±0.16)%。以4%的甘露醇为冻干保护剂,在-40 ℃下预冻 8 h,-10 ℃下升华干燥25 h,25 ℃下解吸干燥5 h,即得冻干制剂。FA-SFG-CTS 纳米粒复溶后粒径为 (177.70±2.11)nm,PDI 为(0.20±0.02),Zeta 电位为(-34.9±1.16)mV,包封率为(67.34±1.41)%,载药量为 (7.82±0.18)%。体外释放结果表明,SFG 原料药6 h 基本释放完全,平均累积释放率达到98.34%;FA-SFGCTS 纳米粒6 h 平均累计释放率达到71.34%,36 h 累积释放率达到88.94%。结论星点效应面法用于FASFG- CTS 纳米粒处方优化适用性好,优化后的FA-SFG-CTS 纳米粒处方粒径适宜,包封率高,缓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胡霓霓  谭群友  魏农农  杨帆  张景勍 《中草药》2009,40(9):1384-1387
目的 制备水飞蓟宾纳米粒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 采用乳化-蒸发-固化法制备水飞蓟宾纳米粒,以包封率、多分散指数、载药量等为评价指标优化制备工艺.考察体外释药规律,考察3~5℃、15~25℃、37℃(相对湿度为75%)条件下纳米粒的稳定性.结果 以硬脂酸和表面活性剂为载体材料,优化工艺制备的水飞蓟宾纳米粒包封率为96.88%,多分散指数为0.168,载药量为7.55%.差示量热分析确证形成了纳米粒,水飞蓟宾以无定形态分散在纳米粒内.纳米粒体外释放缓慢,可用Higuchi方程拟合.纳米粒静置观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结论 采用乳化-蒸发-固化法可制备得到水飞蓟宾纳米粒,工艺简便,粒径和分散度小,包封率和载药量高,体外释药缓慢,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制备注射用亮菌甲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系统(AML-NLC),并考察其理化性质、体外释放及体内药动学性质。方法 采用超声破碎法结合冷冻干燥工艺制备注射用亮菌甲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系统;考察脂质纳米粒形态、粒径分布、载药量及微渗析法测定包封率;以市售亮菌甲素注射液为对照,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及大鼠体内药动学行为。结果 注射用亮菌甲素脂质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111 nm;包封率为(75.7±1.34)%,载药量为(0.04±0.01)%;在pH 5.6磷酸盐缓冲溶液中24 h 的累积释放百分率在90%以上,药物释放以Weibull分布模型拟合最好;亮菌甲素注射液与脂质纳米粒溶液在大鼠体内的消除半衰期分别为59.7和115.2 min,静注脂质纳米粒后AUC值是亮菌甲素注射液的151.1%。结论 采用超声破碎法-冷冻干燥工艺制备注射用亮菌甲素脂质纳米粒,包封率较高,粒径分布均匀;与注射液相比,脂质纳米粒的体内释药显著慢于注射液,具有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以新型生物可降解材料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PHBV)为载体的地西浮药物中长期缓释微球制备工艺;方法:以溶剂蒸发法制备微球,用扫描电镜SEM观察徽球表面及内部横断面形态结构;结果:微球的平均拉径为30.5μm,平均载药量(18.66土0.23)%,包封率(80.85士1.01)%。体外释放第一天呈突释效应,而后药物释放基本符合零级动力学过程.其释放曲线方程为Q= 20.55十2.399t,r=0.9569;结论:开发与研制PHBV为载体的中长期缓释徽球具有较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苦参碱白蛋白亚微粒的制备和体外性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制备肝靶向性苦参碱白蛋白亚微粒,并对其理化性质和体外释药特性进行考察。方法采用复凝聚法制备苦参碱白蛋白亚微粒,以亚微粒包封率为考察指标,均匀设计法优化处方工艺,对优化工艺产品采用透射电镜、激光粒度分布与Zeta电位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法和X-射线衍射法分析理化性质,超滤离心法考察其体外释药动力学特征。结果分析结果证明,亚微粒已经形成,其外观形态均匀圆整,平均包封率为(84.25±0.95)%,平均载药量为(6.94±0.05)%,平均粒径为(312.6±12.5)nm。体外释药具有双相动力学特征,方程:100-Q=0.476e-0.351t+0.3253e-0.0322t,rα=0.9985,rβ=0.9987。结论实验建立的制备工艺简单可行,理化性质稳定,可用于肝靶向苦参碱白蛋白亚微粒的制备。  相似文献   

13.
苦参碱毫微粒的制备及体外释药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制备肝靶向性苦参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粒并进行体外形态学及释药动力学研究。方法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以毫微粒包封率为考察指标,均匀设计优化处方与工艺,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透析法考察其体外释药动力学特征。结果制得的毫微粒均匀圆整,算术平均粒径为(157.4±22.4)nm,包封率为(84.91±1.76)%,载药量为(16.98±0.35)%,体外释药具有双相动力学特征。结论该制备工艺稳定可行,可用于肝靶向苦参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粒的制备。  相似文献   

14.
依托泊苷白蛋白微球的制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制备依托泊苷白蛋白微球,并对其形态学性质、载药量、体外释药特性进行研究。方法:用乳化热固化法制备依托泊苷白蛋白微球。结果:微球平均粒径(13.61士4.80)μm,含药量为(18.25士0.18)%,药物包封率为(45.45士1.27)96,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Q=0.01591+0.09837t1/2(r=0.9975)。结论:用乳化热固化法制备的依托泊苷白蛋白微球外观圆整,载药量较高,体外释药符合长效制剂特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甘草次酸-壳聚糖纳米粒(GA-CS-NPs)的最佳制备处方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GA-CS-NPs,以粒径、载药量、包封率为综合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正交设计试验优化制备工艺及处方,通过形态观察、粒径、载药量及包封率的考察对其进行质量评价。结果最佳处方组合为甘草次酸(GA)质量浓度为0.2 mg/m L,壳聚糖(CS)质量浓度为2 mg/m L,CS溶液与三聚磷酸钠(TPP)溶液(1.0 mg/m L)的体积比为20∶3,所制备的GA-CS-NPs平均粒径(310.27±10.02)nm,包封率(51.42±0.43)%,载药量(6.87±0.47)%。质量评价结果表明,GA-CS-NPs外观圆整、均匀,在低温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结论离子交联法制备GA-CS-NPs工艺简单、可靠,产品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制尼莫地平固体脂质纳米粒,并考察其理化性质及体外透皮特性。方法采用熔融超声-低温固化法制备尼莫地平固体脂质纳米粒,考察其形态、粒径、粒度分布、Zeta电位等理化性质,以RP-HPLC测定药物的包封率和载药量,以改良的Franz扩散装置研究其体外释药和透皮扩散特性。结果优化条件下制备的尼莫地平固体脂质纳米粒均匀圆整,平均粒径为(104.47±3.98)nm,跨距为(0.96±0.04),包封率为(95.53±1.15)%,载药量为(9.22±0.12)%,Zeta电位为-(34.3±5.1)mV;体外药物呈缓释释放,符合Higuchi动力学模型:Q=0.1156t1/2-0.1373(r2=0.9905);体外透皮特性优于氮酮、油酸和丁香油对尼莫地平的促透作用。结论尼莫地平固体脂质纳米粒处方和工艺合理可靠,经皮渗透特性较佳,作为药物微载体可用于多种经皮给药系统的设计。  相似文献   

17.
何文  罗云  周健  许丹友 《中国药学杂志》2002,22(11):669-672
 目的:研制Vit E微囊片,以延缓Vit E释放,提高制剂稳定性。方法:以明胶、阿拉伯胶为囊材,聚丙烯酸树脂Ⅳ为致密剂,复凝聚法得Vit E微囊后,加入微晶纤维素压制成片。用气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定,进而研究其载药量、包封率、溶出度、稳定性等质量指标。结果:Vit E在0.01~4 g·L-1浓度范围内线性回归方程为:Y=0.5827C+5.552×10-3,r=0.9999,低、中、高3种浓度回收率分别为(99.2±0.6)%,(100.70±0.28)%,(98.60±0.17)%。微囊平均载药量为66.5%(n=3),RSD%=1.8,平均包封率为83.4%(n=3),RSD%=0.75。微囊片体外缓释特征符合Higuchi方程。与市售Vit E软胶囊相比对湿、光、热稳定性显著提高。结论:Vit E微囊片制备工艺简单,质量易控,延缓了Vit E的释放,并提高了其稳定性,应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制备丹参多组分复合微乳,优选最佳处方及制备工艺。方法:结合伪三元相图法与单纯形网格法,以微乳粒径、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通过 Design Expert 8.06软件进行试验设计和模型构建,响应面数据分析优化和验证最佳处方。结果:最终优选出的微乳处方为肉豆蔻酸异丙酯∶15-羟基硬脂酸聚乙二醇酯(solutrol-HS 15)-二乙二醇单乙基醚(transcutol P)(4∶1)∶纯化水为13.3∶31.7∶55.0,此时微乳粒径为12.88±0.57nm,丹参酮IIA包封率为98.00±2.26%,丹参酮IIA和丹酚酸B的载药量分别为5.30±0.03、2.43±0.01mg·g-1。结论:该法制得的微乳中丹参酮IIA包封率及载药量均较高,粒径较小,为丹参微乳制剂的开发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咪喹莫特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制备咪喹莫特固体脂质纳米粒,并考察其理化性质及其对透皮的影响。方法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咪喹莫特固体脂质纳米粒;采用透射电镜(TEM)观察纳米粒的形貌;光子相关光谱(PCS)测定其粒径大小和分布;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载药纳米粒的包封率及载药量;MTT法进行细胞毒性试验,动态透析袋技术研究药物体外释放特性,采用Franz扩散法进行药物透皮试验。结果优化条件下制备的咪喹莫特固体脂质纳米粒平均粒径在(133±6)nm,多分散性指数(PI)值为0.348±0.05,平均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94.68±1.41)%和(4.73±0.07)%,体外释放呈现突释期和缓释释放期,对Hacat细胞无细胞毒性,增加了药物在皮肤层中的贮存量。结论咪喹莫特固体脂质纳米粒较优制备条件:癸酸与单硬脂酸甘油酯质量比为1∶3,S-40与Span-20质量比为1∶1;该咪喹莫特固体脂质纳米粒无皮肤刺激性,可望作为咪喹莫特经皮给药新制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筛选葛根素衍生物纳米粒的制备工艺条件.方法 以纳米粒胶体溶液的外观、包封率、栽药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初选并经正交实验设计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制备工艺条件.结果 最佳工艺条件为PLA 100 mg,药物30 mg,25%卵磷脂0.2 mL,F-68 350 mg.按最佳工艺条件制备的葛根素衍生物纳米粒平均包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