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寰枢关节脱位后路复位及螺钉-钛棒(板)内固定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寰枢关节脱位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先天性寰枢关节脱位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所致1例;术前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平均(8.5±4.1)分。均行后路复位及螺钉-钛棒(板)内固定术,并根据术后JOA评分和影像学改善程度,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术后影像学检查示:固定系统和寰枢关节复位良好5例,复位不良1例;骨性融合良好4例,欠佳2例。术后临床表现均不同程度好转,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随访1~14个月,平均2.4个月,JOA评分平均(11.8±3.5)分,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976,P0.01)。结论后路复位及螺钉-钛棒(板)内固定技术临床疗效良好,且减少病人的痛苦和费用,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单纯经后路手术治疗先天性颅底陷入症合并寰枢椎脱位的效果.方法 2008年4月至2012年2月,对25例先天性颅底陷入症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单纯经后路手术,术中行C2椎弓根和C1侧块或枕骨螺钉内固定及螺钉间撑开技术,对手术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未行经口齿状突切除.随访6~40个月,无患者出现症状恶化,22例患者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所有患者均复位满意,减压充分,24例患者形成良好骨性融合.结论 单纯后路复位及固定结合术中螺钉间撑开技术,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先天性颅底陷入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发性寰枢关节脱位后路内固定过程中枢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不能时,其他备选螺钉内固定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未采用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11例自发性寰枢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枢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不能时,采用枢椎椎板螺钉、峡部螺钉、枢椎下关节突螺钉及延长固定节段至C3侧块螺钉来增加稳定性的方法。手术前后分别行CT及MRI检查,评价脊髓受压程度、脱位复位情况、螺钉位置、骨融合情况;通过比较术前、术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来评价疗效。结果 11例患者均为枢椎椎弓根置钉不能,改用备选方法置钉,全部行枕颈钉棒内固定。共置入枢椎椎板锣钉14枚,枢椎峡部螺钉5枚,枢椎下关节突螺钉1枚,延长固定节段至C3侧块螺钉4枚。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神经根损伤。11例患者的寰枢关节脱位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复位,随访中无患者出现螺钉松动、滑脱、断钉及复位丢失等情况,JOA评分为显著增加。结论对自发性寰枢关节脱位后路内固定过程中枢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不能时,可根据情况,个性化选用枢椎椎板螺钉、峡部螺钉、枢椎下关节突螺钉及延长固定节段至C3侧块螺钉的方法来固定,是可行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单纯后路复位,同时行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方法,既不需要颅骨牵引,也不需经口腔齿状突切除.方法 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病人20例,手术前后利用CT及MRI进行影像学测量,评价脱位及脊髓延髓受压程度.根据是否合并寰枕融合分别采用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技术3例及C2椎弓根~枕骨螺钉技术17例.手术中向前推压C2棘突或通过C2椎弓根及枕骨螺钉间撑开将齿状突向前、下牵拉以恢复齿状突与C1前弓的解剖关系.结果 20例病人随访6-48个月,1例术后1周因基底动脉内血栓形成死亡,其余19例均明显改善.手术后影像学检查见脊髓延髓均获彻底减压,合并脊髓空洞的5例病人,空洞均明显缩小;各项影像学测量指标均明显好转(P<0.01).1例于术后3个月时CT提示复位部分丢失,但螺钉位置良好,脊髓延髓减压良好,脊髓空洞继续缩小,6个月时骨性融合.结论 首先选择后路复位及固定,而不是前路经口腔齿状突切除减压,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简单有效,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寰枢椎脱位的围手术期正确护理,避免发生护理并发症.方法 对20例患者做好围手术期心理护理、特殊的口腔护理、呼吸道护理、体位护理、脊髓功能及切口引流管的观察和护理.结果 20例患者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和改善,无并发症.结论 经口咽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科学正确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减少手术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单纯后路复位,同时行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方法,既不需要颅骨牵引,也不需经口腔齿状突切除.方法 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病人20例,手术前后利用CT及MRI进行影像学测量,评价脱位及脊髓延髓受压程度.根据是否合并寰枕融合分别采用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技术3例及C2椎弓根~枕骨螺钉技术17例.手术中向前推压C2棘突或通过C2椎弓根及枕骨螺钉间撑开将齿状突向前、下牵拉以恢复齿状突与C1前弓的解剖关系.结果 20例病人随访6-48个月,1例术后1周因基底动脉内血栓形成死亡,其余19例均明显改善.手术后影像学检查见脊髓延髓均获彻底减压,合并脊髓空洞的5例病人,空洞均明显缩小;各项影像学测量指标均明显好转(P<0.01).1例于术后3个月时CT提示复位部分丢失,但螺钉位置良好,脊髓延髓减压良好,脊髓空洞继续缩小,6个月时骨性融合.结论 首先选择后路复位及固定,而不是前路经口腔齿状突切除减压,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简单有效,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单纯后路复位,同时行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方法,既不需要颅骨牵引,也不需经口腔齿状突切除.方法 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病人20例,手术前后利用CT及MRI进行影像学测量,评价脱位及脊髓延髓受压程度.根据是否合并寰枕融合分别采用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技术3例及C2椎弓根~枕骨螺钉技术17例.手术中向前推压C2棘突或通过C2椎弓根及枕骨螺钉间撑开将齿状突向前、下牵拉以恢复齿状突与C1前弓的解剖关系.结果 20例病人随访6-48个月,1例术后1周因基底动脉内血栓形成死亡,其余19例均明显改善.手术后影像学检查见脊髓延髓均获彻底减压,合并脊髓空洞的5例病人,空洞均明显缩小;各项影像学测量指标均明显好转(P<0.01).1例于术后3个月时CT提示复位部分丢失,但螺钉位置良好,脊髓延髓减压良好,脊髓空洞继续缩小,6个月时骨性融合.结论 首先选择后路复位及固定,而不是前路经口腔齿状突切除减压,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简单有效,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单纯后路复位,同时行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方法,既不需要颅骨牵引,也不需经口腔齿状突切除.方法 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病人20例,手术前后利用CT及MRI进行影像学测量,评价脱位及脊髓延髓受压程度.根据是否合并寰枕融合分别采用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技术3例及C2椎弓根~枕骨螺钉技术17例.手术中向前推压C2棘突或通过C2椎弓根及枕骨螺钉间撑开将齿状突向前、下牵拉以恢复齿状突与C1前弓的解剖关系.结果 20例病人随访6-48个月,1例术后1周因基底动脉内血栓形成死亡,其余19例均明显改善.手术后影像学检查见脊髓延髓均获彻底减压,合并脊髓空洞的5例病人,空洞均明显缩小;各项影像学测量指标均明显好转(P<0.01).1例于术后3个月时CT提示复位部分丢失,但螺钉位置良好,脊髓延髓减压良好,脊髓空洞继续缩小,6个月时骨性融合.结论 首先选择后路复位及固定,而不是前路经口腔齿状突切除减压,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简单有效,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单纯后路复位,同时行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方法,既不需要颅骨牵引,也不需经口腔齿状突切除.方法 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病人20例,手术前后利用CT及MRI进行影像学测量,评价脱位及脊髓延髓受压程度.根据是否合并寰枕融合分别采用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技术3例及C2椎弓根~枕骨螺钉技术17例.手术中向前推压C2棘突或通过C2椎弓根及枕骨螺钉间撑开将齿状突向前、下牵拉以恢复齿状突与C1前弓的解剖关系.结果 20例病人随访6-48个月,1例术后1周因基底动脉内血栓形成死亡,其余19例均明显改善.手术后影像学检查见脊髓延髓均获彻底减压,合并脊髓空洞的5例病人,空洞均明显缩小;各项影像学测量指标均明显好转(P<0.01).1例于术后3个月时CT提示复位部分丢失,但螺钉位置良好,脊髓延髓减压良好,脊髓空洞继续缩小,6个月时骨性融合.结论 首先选择后路复位及固定,而不是前路经口腔齿状突切除减压,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简单有效,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单纯后路复位,同时行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方法,既不需要颅骨牵引,也不需经口腔齿状突切除.方法 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病人20例,手术前后利用CT及MRI进行影像学测量,评价脱位及脊髓延髓受压程度.根据是否合并寰枕融合分别采用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技术3例及C2椎弓根~枕骨螺钉技术17例.手术中向前推压C2棘突或通过C2椎弓根及枕骨螺钉间撑开将齿状突向前、下牵拉以恢复齿状突与C1前弓的解剖关系.结果 20例病人随访6-48个月,1例术后1周因基底动脉内血栓形成死亡,其余19例均明显改善.手术后影像学检查见脊髓延髓均获彻底减压,合并脊髓空洞的5例病人,空洞均明显缩小;各项影像学测量指标均明显好转(P<0.01).1例于术后3个月时CT提示复位部分丢失,但螺钉位置良好,脊髓延髓减压良好,脊髓空洞继续缩小,6个月时骨性融合.结论 首先选择后路复位及固定,而不是前路经口腔齿状突切除减压,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简单有效,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Goel技术治疗合并寰枕融合的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2月~2014年7月间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用改良Goel技术手术治疗的58例合并寰枕融合的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7例患者得到3~12个月以上的随访。随访患者功能评价(Odom评级):优23例,良32例,可2例,差1例(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放弃治疗)。后组颅神经功能障碍和肢体无力均恢复正常。术后影像学复查:完全复位32例,近完全复位26例;小脑下疝及脊髓空洞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时均恢复和缩小。随访期间1例患者于出院4个月后发现内固定松动,做了翻修手术;其余患者均未出现断钉、断棒及脱位现象。结论应用改良Goel技术对合并寰枕融合的寰枢椎侧块关节进行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手术安全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直接后路加压器械撑开复位枕颈融合术治疗颅底凹陷症伴寰枢椎脱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枕颈融合术治疗的19例颅底凹陷症伴寰枢椎脱位的临床资料。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Ranawat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测量齿状突至钱氏线(CL)、颅底斜坡切线(WL)、枕孔线(ML)评估垂直脱位情况,测量寰齿间距(ADI)距离评估水平脱位情况,测量颈髓角(CMA)评估脊髓受压情况。19例平均随访(17.47±6.65)个月。结果 末次随访时,症状明显改善17例,有改善但不明显2例。至末次随访JOA评分[(15.63±1.12)分]明显高于术前[(11.00±2.40)分;P<0.05]。神经功能改善率平均76%,其中优14例(73.68%),良5例(26.32%)。术前Ranawat分级为Ⅱ级7例、ⅢA级11例、ⅢB级1例;末次随访时Ⅰ级14例,Ⅱ级5例。19例末次随访时均获得50%以上的复位,其中18例CL完全复位,16例WL完全复位,15例ML完全复位,17例ADI完全复位,17例CMA恢复正常。结论 直接后路加压器械撑开复位枕颈融合术治疗颅底凹陷症伴寰枢椎脱位,不仅能够显著改善脊髓受压情况,而且能够达到良好复位  相似文献   

13.
背景:颅颈交界部畸形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过程中,X射线、CT对于颅颈交界部病变的检查只能显示其骨性结构,无法显示脊髓情况。 目的:分析颅颈交界部畸形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内固定前后的磁共振图像,探讨MRI成像对其内固定术式的选择及效果判断的价值。 方法:选择2009-06/2010-04收治的颅颈交界部畸形患者25例,男9例,女16例,术前均行X射线、CT、MRI检查,采用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方式,置入后6个月内行MRI复查。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内固定,未出现脊髓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25例患者置入后MRI成像显示内固定在位,寰枢椎复位,脊髓受压情况改善,11例随访患者中,原上颈椎局部疼痛、活动受限等情况有9例明显改善或消失。提示MRI能够多方位清晰显示颅颈交界部畸形情况,对脊髓及颅内病变的显示更直接,可为颅颈交界部畸形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置入内固定手术方式的选择、脊髓受压情况及手术效果的判断、术后恢复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唐都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8月~2015年12月治疗的9例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或者枕颈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统计并比较术前术后影像学测量指标(改良寰齿前间距MADI,脊髓可用间隙SAC)及JOA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9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的症状均明显改善,MADI明显缩小,SAC明显增加,颈髓角135°;手术前和手术后3个月时的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复查寰枢椎均达到复位和骨性融合。结论对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术中寰枢椎复位,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或枕颈螺钉内固定术可以有效进行寰枢椎的融合,固定效果良好,缓解脊髓受压,改善了齿状突游离小骨及寰枢椎脱位导致的神经功能症状。  相似文献   

15.
一期前方咽后入路松解后路融合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期颈椎前方高位咽后入路松解后路寰枢椎融合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本组共收治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12例。入院后患者均常规行颅骨牵引术,常规行颈椎X线、MRI和CT三维重建检查评估寰枢椎脱位情况。所有患者采用前方高位咽后入路显露寰枢椎关节囊,去除寰枢椎之间的瘢痕、骨赘进行松解,一期在持续颅骨牵引下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提拉复位、固定,并取髂骨植骨融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术前和术后1年的神经功能。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12~28个月,平均18个月。1例患者术后出现舌下神经麻痹,术后2个月恢复。无脑脊液漏及食道、神经和椎动脉损伤。JOA术前为(9.3±1.1)分,术后1年(15.6±1.2)分,两者相差显著(P<0.05)。所有患者均植骨融合、内固定位置良好。结论一期颈椎前方高位咽后入路松解后路寰枢椎融合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C1-2螺钉棒内固定系统行后路复位、固定和融合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手术疗效。方法 2013年4月至2013年10月,对30例我科收治的合并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患者采用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根峡部螺钉(或下关节突螺钉、颈3椎弓根螺钉)棒内固定系统进行复位、固定并取髂后上嵴松质骨植骨融合。通过术后3D-CT评判复位程度,JOA评分评判临床疗效,并探讨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结果 30例患者中26例达到完全复位,4例为部分复位。其中25例完成了3个月以上随访,CT显示植骨愈合良好,未出现植骨的吸收及内固定的松动。结论 C1-2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对治疗合并寰枢椎脱位的颅颈交界区畸形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_2下关节突螺钉的手术技术和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用C_2下关节螺钉代替C_2椎弓根螺钉与C_1侧块螺钉连棒固定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术后影像及临床JOA评分进行评估。结果共植入23枚下关节突螺钉(3例双侧,17例单侧),除4枚突入椎间孔外口(小于1 mm),其他均准确植入。突入椎间孔螺钉未引起相关神经根性疼痛。患者术后JOA评分从术前的平均12.2分提高到术后的15.4分。枕颈植骨融合率为100%。结论对不适合C_2椎弓根螺钉的患者,C_2下关节突螺钉可以做为一个替代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一种专用于颅颈交界区手术的新型撑开钳,及其在寰枢椎脱位(AAD)撑开复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设计制作新型撑开钳,用于30例寰枢椎脱位患者的撑开复位手术操作中.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症状变化.对术前术后的寰齿间距(A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进行比较分析,评估改善率.结果 本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均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