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量化对照研究不同类型乙状窦前经岩骨入路对岩斜区的暴露范围,为临床手术的入路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7例(14侧)尸头进行迷路后、经迷路和经耳蜗入路的手术模拟操作,运用神经导航技术对各入路的岩斜区暴露范围进行量化比较。同时对各入路可能导致的神经功能损害进行观察。结果经迷路后入路能保留面听神经功能,但对岩斜区的显露范围较小,明显小于经迷路入路和经耳蜗入路。后两者的显露范围无显著性差异,但均可能引起面神经功能损害和听力丧失。结论经岩骨入路可获得良好的岩斜区显露,但手术创伤大,应谨慎选择。经迷路入路可获得满意的手术显露,但直接损害听力,只适用于术前听力已经丧失的病人。经耳蜗入路手术创伤太大,一般没有必要。对于手术前存在听力的病人,迷路后入路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
改良岩斜区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改进岩斜区手术入路,使其更简单、微创。方法对20例10%甲醛固定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和10例漂白颅骨干标本模拟乙状窦后经内听道上嵴入路和颞下经岩骨嵴入路行手术操作,对手术涉及的重要结构进行测量、拍照;手术前后对湿标本进行CT岩骨薄扫,对重要结构进行测量、拍照。结果乙状窦后经内听道上嵴入路涉及的重要结构有岩静脉、内听动脉、内听道上嵴等;重要参数包括岩尖骨质最大磨除范围前后径、横径。颞下经岩骨嵴入路涉及的重要解剖结构包括Labbe静脉、岩骨内部结构、脑干腹侧间隙等;重要参数包括岩骨嵴磨除范围。结论乙状窦后经内听道上嵴入路通过颅后窝开颅,磨除岩尖骨质,可切除颅中窝部分的肿瘤,适用于主体在颅后窝的岩斜脑膜瘤。颞下经岩骨嵴入路通过对岩骨嵴的磨除,增加了对岩骨背侧肿瘤基底的暴露,适合切除各型岩斜区脑膜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经后颞下入路一经天幕暴露岩斜区及小脑桥脑角的神经内镜下血管神经解剖结构,探索岩斜区及小脑桥脑角可利用的间隙。方法成年新鲜尸头9例(18侧),交替使用0°、30°角神经内镜经后颞下入路一经小脑幕探查岩斜区及小脑桥脑角,并用摄像系统对相关的解剖结构及解剖标志纪录。结果小脑桥脑角在神经内镜下分为结构清晰的上、中、下三个间隙,三个间隙均有充分的操作空间,分别经三个间隙推进神经内镜后岩斜区得以暴露。结论神经内镜下经后颞下入路-经天幕能充分的暴露岩斜区、小脑桥脑角及周边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经后颞下入路-经天幕暴露岩斜区及小脑桥脑角的神经内镜下血管神经解剖结构,探索岩斜区及小脑桥脑角可利用的间隙。方法成年新鲜尸头9例(18侧),交替使用0°、30°角神经内镜经后颞下入路-经小脑幕探查岩斜区及小脑桥脑角,并用摄像系统对相关的解剖结构及解剖标志纪录。结果小脑桥脑角在神经内镜下分为结构清晰的上、中、下三个间隙,三个间隙均有充分的操作空间,分别经三个间隙推进神经内镜后岩斜区得以暴露。结论神经内镜下经后颞下入路-经天幕能充分的暴露岩斜区、小脑桥脑角及周边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5.
岩斜区肿瘤的手术入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岩斜区肿瘤由于病变部位深在,周围神经血管结构复杂,许多作者对其手术入路进行了多种探讨。其主要入路有额颞-眶-颧弓联合入路、改良颞下入路、颞下经”锁孔”入路、颞下经颧弓入路、前颞下经岩骨内侧入路、迷路后入路、扩大的迷路后入路、经半规管脚入路、经耳蜗入路、迷路后硬膜内内听道上入路和幕上下联合入路,通过不同的颅底入路,获得岩斜区部位肿瘤的最佳显露,并减轻了对脑组织和颅神经及重要血管结构的牵拉和损伤。  相似文献   

6.
正岩斜区脑膜瘤指起源于以岩-斜裂为中心的中上斜坡和三叉神经内侧岩骨的脑膜瘤[1],不包括起源于下斜坡和内听道外侧的脑膜瘤。岩斜区位置深在,局部解剖复杂,与脑干及重要血管神经结构毗邻,因此,岩斜区脑膜瘤手术入路的选择尤为重要。根据手术入路与岩骨的关系,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可分为前方入路(包括额颞-眶-颧入路等)、侧方入路(包括颞下经岩骨前入路/Kawase入路,各种经岩骨入路等)、后方入路(包括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相似文献   

7.
岩斜区手术入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手术入路方位与岩斜区的关系,岩斜区手术入路可分为:前方入路(额颞-眶-颧入路、扩大中颅底入路等),侧方入路(Kawase入路、各种经岩入路等),后方入路(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枕下远外侧入路等),联合入路(颞下、乙状窦后联合入路等)。Kawase入路、各种经岩入路可至上、中斜坡,枕下远外侧入路可至中下斜坡,联合入路可至全斜坡。没有一条入路是"完美"的,每一条入路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上述入路应用指征、操作要点、优缺点及选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岩斜区病变的手术入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岩斜区病变的手术入路数目众多,且变化极大.处理岩斜区硬脑膜下病变常用的手术方法有枕下外侧入路、岩前入路、远外侧入路和联合岩骨入路,切除以硬脑膜外生长为主的肿瘤可以采用口咽入路或耳前-颞下入路.本文详细阐述了上述各种入路的应用指征、操作要点和可能出现的手术并发症,并对每个入路的优点和不利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9.
经岩骨后部入路在岩斜区病变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岩斜区由蝶骨、颞骨和枕骨组成,该部位特殊,位置深在,周围毗邻椎基动脉、脑干、海绵窦、Ⅲ~Ⅻ对颅神经、颈静脉球等重要结构,是颅内肿瘤的好发部位。肿瘤常同时侵犯枕骨大孔、颈静脉孔、桥小脑角区、岩尖、破裂孔、斜坡、小脑幕孔、海绵窦、中颅窝或后颅窝,且多有硬膜内外的联合侵犯,故该部位虽多发良性肿瘤,但治疗结果较差。尽管手术器械的改进和手术显微镜的广泛应用使肿瘤切除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有明显下降,但手术中暴露不佳术后并发症多的问题并没有很好解决。在手术入路方面神经外科专家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改进,其中经岩骨…  相似文献   

10.
岩斜区由蝶骨、颞骨和枕骨组成,部位特殊,毗邻重要结构,相关解剖包括岩骨、脑干、第Ⅲ~Ⅻ脑神经、幕下重要血管等。岩斜区手术难度大,手术入路众多,目前,主要采用岩前入路和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为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岩斜区解剖和手术入路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自2003年12月起,我们采用改良的乙状窦前入路切除位于幕下的岩斜区肿瘤6例,现报告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男2例,女4例;年龄45~69岁;病程1~12个月。均以头痛为主诉;其中3例伴有走路不稳,但无肢体瘫痪;1例伴听力下降;1例患糖尿病。2.影像学检查:6例均行MRI检查,肿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分析15例经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肿瘤病例,探讨乙状窦前入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5例患者中男8例,女7例。临床表现:耳鸣、耳聋2例,面部麻木10例,头痛13例,肢体乏力、行走不稳12例;外展神经麻痹5例,后组颅神经麻痹3例,肢体轻瘫6例,共济运动障碍8例。术前行CT检查及MRI检查。肿瘤最大直径为3.0~6.0 cm。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乙状窦前入路肿瘤切除。手术后病理证实:脑膜瘤8例,胆脂瘤2例,三叉神经鞘瘤2例,大型听神经瘤1例,软骨肉瘤1例,脑转移瘤1例。结果脑膜瘤8例中SimpsonⅡ级切除5例,SimpsonⅢ~Ⅳ级切除3例;胆脂瘤2例全切除;三叉神经鞘瘤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1例;听神经瘤1全切除;软骨肉瘤1例行大部切除;脑转移瘤1例全切除。术后感觉性失语:1例胆脂瘤患者术后出现,1个月内恢复。第Ⅲ颅神经麻痹1例,第Ⅴ颅神经功能障碍2例,周围性面瘫1例,后组颅神经麻痹1例。结论乙状窦前入路可以近距离暴露肿瘤,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理想入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岩斜区脑膜瘤影像学分型及手术入路选择.方法 回顾分析318例岩斜区脑膜瘤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岩尖型、海绵窦型、蝶岩型、岩斜型、岩斜海绵窦型、CPA型、斜坡型和广泛型,根据分型选择手术入路.结果 入组248例,术前KPS评分73.7±10.3.主要入路包括乙状窦前入路(49.6%),颞下经岩经小脑幕入路/岩前Kawase入路(STTA/KA) (35.1%).全切(SimpsonⅠ、Ⅱ级)52.4%.前3型主要入路为STTA/KA (53.7%),而后5型则为乙状窦前入路(6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461,P<0.001).乙状窦前入路的第Ⅵ、Ⅶ和Ⅷ脑神经并发症率较STTA/KA高.随访KPS评分为75.8±26.9,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321,P=0.188),改善57.7%,稳定19.0%.结论 岩斜脑膜瘤分型有利于手术入路的选择,STTA/KA入路适于前3型,而乙状窦前入路则适于后5型,但仍需术前全面评估,实现个体化治疗,以达到最佳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岩斜区肿瘤的手术入路选择,以提高岩斜区肿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显微外科技术切除的92例岩斜区肿瘤,比较手术入路对手术结果的影响。根据肿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将岩斜区肿瘤分为四型。Ⅰ型,采用颞下-经天幕入路;Ⅱ型,采用颞下-经岩骨嵴入路,另有3例巨大型蝶岩斜坡型脑膜瘤采用经岩入路(幕上幕下联合或乙状窦前入路);Ⅲa,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Ⅲb,采用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Ⅳ型,经鼻-蝶入路切除。结果肿瘤SimpsonⅠ~Ⅱ级全切除83例。次全切除9例,其中Ⅰ型1例,Ⅱ型5例,Ⅲb型1例,Ⅳ型2例。术后新增脑神经功能障碍16例(17.4%),肢体偏瘫2例;另有2例KPS评分为50分,这2例随访3个月后基本恢复至术前状态。无死亡病例。结论对于不同类型的岩斜区肿瘤,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有助于提高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乙状窦后及其改良入路、颞下-经天幕及其改良入路是岩斜区重要的手术入路。而硬膜外岩斜区肿瘤适合于采用经蝶入路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岩斜区的显微解剖,提高岩斜区脑膜瘤的切除程度与术后疗效。方法使用6例成人尸头标本,模拟经乙状窦前入路,在显微镜下(5~25倍)进行解剖观察;并回顾性分析8例经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该入路可清楚地显示上中斜坡、内耳门和海绵窦的结构;全组患者中肿瘤全切除者4例,次全切除者2例,大部切除者2例。结论经乙状窦前入路具有手术操作距离短、视野暴露充分、早期离断肿瘤基底血供的特点,特别适用于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正岩斜区肿瘤以良性肿瘤居多,手术全切肿瘤可治愈;但岩斜区位置深在、解剖的复杂性及肿瘤占位的隐蔽性使其手术风险高、肿瘤全切除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预后欠佳。目前,岩斜区肿瘤手术入路很多,不同的入路各有其优缺点,但没有一种入路可以完美解决所有岩斜区肿瘤的切除问题。本文就岩斜区肿瘤手术入路选择的现状和进展以及如何结合肿瘤的分型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等进行综述。1岩斜区肿瘤手术入路选择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Kawase入路显微外科切除岩斜坡区肿瘤的疗效和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采用改良Kawase入路显微外科切除的中上岩斜坡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本组病例包括脑膜瘤8例,三叉神经鞘瘤2例,表皮样囊肿4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脑干胶质瘤2例。肿瘤全切15例,次全切除3例,均未发生术后死亡,未出现迟发性颅内出血、脑脊液漏、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改良Kawase入路适合应用于切除中上岩斜坡区肿瘤。  相似文献   

18.
岩斜区肿瘤良性居多,手术全切除多可以获得永久性治愈,但该区域解剖关系复杂,手术风险高,术后并发症多,致残率高,远期生存质量较差。神经外科医生一直不懈探索最佳的治疗方案,各种常用手术入路的应用改良也成为岩斜区肿瘤手术治疗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9.
岩斜区手术入路名称繁多,且多有重复。根据手术入路方位的不同,岩斜区手术入路可大致分为经岩骨前方、侧方或后方入路。目前应用较多的是经岩骨侧方(经岩入路),依据岩骨切除范围的多少可分为: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部分经迷路入路,经迷路入路,经耳蜗入路,全岩骨切除。不同的手术入路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没有一种入路在处理岩斜区的病变中是完美无缺并适合于不同的情况。如何结合临床实际、岩斜区肿瘤的生长特点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成为岩斜区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