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提高对儿童脑梗死的认识,以降低致死、致残率。方法回顾分析1例儿童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资料。结果患儿因右侧肢体无力9个月余,抽搐1次收入院。曾于外院行颅脑磁共振动脉造影(MRA)检查示右侧额叶后部、颞顶叶、岛叶及左侧基底核区脑梗死。入我院4 h后患儿意识进行性恶化至深昏迷,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急诊行颅脑MR检查示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左侧基底核区陈旧性脑梗死;脑疝形成。家属放弃治疗,患儿出院。于离院后4 h死亡。结论儿童脑梗死的常见病因有感染、外伤、血管畸形、全身性疾病及动脉发育不良等,治疗原则同成人,对明确病因的患儿应同时加强病因治疗。  相似文献   

2.
1病例资料女,56岁。因意识不清3 h入院。3 h前被家人发现昏倒在地,呼之不应,尿失禁,急诊入院。门诊测血压90/60 mmHg。头颅CT扫描示:右侧基底节区及右顶叶多发性脑梗死改变,右侧基底节区条状影,考虑为  相似文献   

3.
例1女,34岁。左侧肢体活动障碍5h入院。MRI示:右基底节,脑岛,颞叶,顶叶脑梗死,颈部血管超声示:右侧颈总动脉起始段可见一条索状等回声,近端附着于动脉壁,远端游离,随动脉搏动飘动(图1)。化验检查示免疫球蛋白增高,血沉增快。经溶栓和抗凝治疗3d后复查超声颈总动脉内飘动回声消失。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病因、治疗及预后,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7月至2013年1月56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56例患者,年龄47~78岁,平均年龄59岁,男33例,女23例.有吸烟史36例,饮酒史28例,高血压病史40例,糖尿病病史27例,冠心病病史26例,高血脂症26例,脑梗死病史16例,风湿性心脏病5例,心房颤动14例.以上患者发病后均行头CT检查,显示大面积梗死灶,其中大脑半球梗死6例,额颞顶叶梗死28例,颞顶叶梗死8例,额顶叶梗死6例,颞枕叶梗死8例,全部病例发病48h以后复查头CT均脑水肿,36例中线结构轻度移位,20例明显移位.  相似文献   

5.
出血性脑梗死是在发生脑梗死之后又出现梗死区或邻近区域的出血。临床上比较少见,笔者诊治3例,现摘要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 例1,男性,78岁,有心脏病史10年。因突发左侧肢体偏瘫入院。查体:意识模糊,轻度左侧面瘫,颈软,心率92次/min,律不整。心前区未闻及杂音,左侧上下肢肌力Ⅱ级,左巴氏征(+),右侧正常。发病后 24 h行头颅 CT检查示:右基底节区梗死灶,按脑梗死治疗病情好转,意识转清,左半身肌力Ⅲ级。于病后16 d,症状再度加重,左侧肢体肌力Ⅰ级,即行头颅CT检查示:左额颞顶叶,基底节区出血性…  相似文献   

6.
李晓玲  乞国艳 《临床荟萃》2007,22(11):807-808
例1,女,50岁,因言语不利,右侧肢体无力11小时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史。查体:血压:175/10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清,不完全运动性失语,右中枢性面舌瘫,右上肢肌力5-级,右下肢轻瘫试验( ),右巴氏征( ),感觉及共济无异常。头CT示左顶叶脑梗死。入院当天下午病情加重,双眼球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急性脑梗死大鼠梗死侧顶叶皮质巢蛋白(nestin)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FES治疗在脑梗死后早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60只雄性SD大鼠分为电刺激组、安慰刺激组、对照组,每组20只,每组大鼠再分为治疗1,3,7,14 d共4个亚组,每个亚组5只.参照改良Longa线栓法制作急性脑梗死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电刺激组与安慰刺激组于MCAO后第3天开始治疗.电刺激组以表面电极刺激偏瘫侧前肢,FES参数设置的强度以前肢能发生明显的伸腕、伸趾动作为宜.安慰刺激组将FES治疗仪的治疗电极放在偏瘫侧前肢伸肌群的运动点上,但关闭电源不予以电刺激,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治疗.所有大鼠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3,7,14天给予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定,同时,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大鼠脑梗死侧周围远隔区顶叶皮质nestin表达的阳性细胞数.结果 治疗3 d后,电刺激组与安慰刺激组和对照组大鼠的mNS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7 d和14 d后,电刺激组大鼠mNSS评分显著高于安慰刺激组和对照组(P<0.05);但安慰刺激组与对照组之间mNSS评分在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7,14 d后电刺激组大鼠脑梗死侧周围顶叶皮质nestin表达的阳性细胞数较安慰刺激组和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安慰刺激组和对照组之间在各时间点脑梗死灶周围远隔区顶叶皮质nestin的阳性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ES治疗脑梗死早期大鼠偏瘫肢体可显著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FES治疗可促进梗死灶周围nestin的表达,这可能说明了FES治疗的另一个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急性脑梗死大鼠梗死侧顶叶皮质巢蛋白(nestin)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FES治疗在脑梗死后早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60只雄性SD大鼠分为电刺激组、安慰刺激组、对照组,每组20只,每组大鼠再分为治疗1,3,7,14 d共4个亚组,每个亚组5只.参照改良Longa线栓法制作急性脑梗死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电刺激组与安慰刺激组于MCAO后第3天开始治疗.电刺激组以表面电极刺激偏瘫侧前肢,FES参数设置的强度以前肢能发生明显的伸腕、伸趾动作为宜.安慰刺激组将FES治疗仪的治疗电极放在偏瘫侧前肢伸肌群的运动点上,但关闭电源不予以电刺激,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治疗.所有大鼠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3,7,14天给予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定,同时,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大鼠脑梗死侧周围远隔区顶叶皮质nestin表达的阳性细胞数.结果 治疗3 d后,电刺激组与安慰刺激组和对照组大鼠的mNS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7 d和14 d后,电刺激组大鼠mNSS评分显著高于安慰刺激组和对照组(P<0.05);但安慰刺激组与对照组之间mNSS评分在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7,14 d后电刺激组大鼠脑梗死侧周围顶叶皮质nestin表达的阳性细胞数较安慰刺激组和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安慰刺激组和对照组之间在各时间点脑梗死灶周围远隔区顶叶皮质nestin的阳性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ES治疗脑梗死早期大鼠偏瘫肢体可显著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FES治疗可促进梗死灶周围nestin的表达,这可能说明了FES治疗的另一个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9.
<正>1病例资料患者吴某,男性,49岁,大学学历,主因"言语理解不能、交流困难1月"于2015年8月19日入我院。2015年7月19日患者突发口齿不清,言语含糊,反应迟钝。外院头颅MRI确诊"左侧颞顶枕新发脑梗死",收入院,按"脑梗死"抗血小板及活血化瘀治疗。7月24日患者突发意识不清倒地,左侧肢体不能活动,复查头颅MRI示"右侧颞枕顶叶交界区新发梗死,累及侧脑室旁、基底核,左侧颞顶枕叶多发出血性梗死",  相似文献   

10.
马建  和华元  李瑞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9):4544-4544
对血管外皮细胞瘤误诊为脑膜瘤1例分析如下. 1 病历摘要 男,45岁.以反复头痛、头昏3个月加重伴右侧肢体无力1个月为主诉入院.患者于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头昏,逐渐加重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遂来我科.头颅MRI增强报告示左侧顶叶大脑镰旁占位性病变(脑膜瘤可能).术前诊断左顶叶窦镰旁脑膜瘤.根据神经导航定位,在显微镜下操作切除病变组织,术中发现肿物出血量大,瘤内血管丰富,质脆,留部分组织送病理.术后病理回报:左顶叶血管外皮细胞瘤.  相似文献   

11.
脑梗死因病灶部位不同,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症状、体征。其中,右顶叶脑梗死致体像障碍在临床上较少见,现将2004年及2005年所遇到的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出血性脑梗死的CT征象。方法总结我院2007年~2008年24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CT检查征象。结果在24例中,发现颞顶叶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出血较多见,占13例(54.1%)。结论出血性脑梗死的CT征象为大片低密度脑梗死灶内见点片状高密度灶。  相似文献   

13.
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导致局部脑组织坏死,因此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基底节区、颞叶、顶叶、枕叶、丘脑、小脑、脑干等部位是脑梗死的常见部位.胼胝体由于血供丰富,同时接受大脑前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双重血供,故临床发生于胼胝体梗死比较少见[1].双侧胼胝体梗死更是罕见,现将我们发现的一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2008年2月~2011年2月,我院共收治脑梗死患者526例,其中经CT检测出血性脑梗死(HI)30例,经积极治疗与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HI患者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55~76岁,平均58.2岁.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其中合并高血压25例,糖尿病12例,高脂血症14例.均有3次以上连续CT检查资料.脑梗死部位:颞叶4例,颞顶叶9例,颞顶叶及基底节区13例,顶枕叶4例.梗死区均大于5 cm×4 cm.出血形态:小斑片及点状出血12例,条状及脑沟样出血5例,块状血肿13例.脑室受压变形15例,中线结构移位10例.出血时间为梗死后3~5 d 8例,6~10 d 19例,10~15 d 3例.  相似文献   

15.
1病例报告男,66岁。左臂渐进性无力6a伴无脉3个月收入院。本例于2000年无明显诱因渐进出现左臂无力,持物受限,并呈渐进性发展。曾于当地医院以肩周炎诊治约2a,效果不明显,后考虑不除外脑血管疾病,拍头部CT示:顶叶脑梗死,并进行抗凝、扩血管治疗,无效。左腕桡动脉搏动渐减弱。于2005—03出现无脉,渐进加重,持物不能,就诊哈医大二院,造影示:左锁骨下动脉闭塞2.3am。于普外行动脉搭桥术,症状好转,1个月后,桥闭,再次出现左臂无力,脉搏减弱。2005-10又出现过一次脑梗死,再次造影示,左锁骨下动脉闭塞严重。故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于医大一院。发病以来出现过反复口腔、阴囊溃疡,皮肤针刺反应。既往史:结核性胸膜炎病史10a余,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1例早期复发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的经验。方法对1例早期复发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为女性,81岁,因发作性右上肢乏力3d,左上肢乏力9h入院,磁共振:左侧胼胝体膝部、右侧放射冠多发急性腔隙性脑梗死,诊断急性脑梗死,予常规药物治疗症状改善。1周后左侧肢体乏力突发加重,急查DWI示右侧额颞顶叶基底节区高信号影,提示超早期大面积梗死,予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显著。随访1年,未发生血管事件。结论对早期复发性缺血性卒中可在综合患者情况下选择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7.
老年脑梗死85例血流变指标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血液流变性的异常是促发老年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是指血液的可凝固性增强 ,血液的凝血机制较正常情况易受触发而呈现高凝状态 ,促使血栓的形成而发生脑梗死。我院检验科自 2 0 0 2年 5月以来 ,对 85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作了血流变指标的观察 ,并与 78例无心脑血管病的老年人作对比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观察对象 脑梗死组 85例均为本院住院的 60岁以上脑梗死患者 ,男 45例、女 40例 ,年龄 60~ 76岁 ,平均 65 74岁。其中顶叶梗死 15例 ,颞顶叶梗死 13例 ,额叶梗死 7例 ,基底节区梗死 2 4例 ,腔隙性梗死 2 6例。无心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MRI与CT影像检查应用于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多发性脑梗死的患者70例,年龄≥60岁,行CT及MRI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方法病变的检出情况、不同时间病变、不同检查指标水平及不同脑梗死部位的检出情况,两种检查方法确诊患者给予内科综合治疗。结果:MRI的病变检出率、病变时间24h和24~72h的病变检出率、病灶数量、及基底和顶叶脑梗死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p0.05),误诊率、病灶面积、检查时间明显低于CT(p0.05)。结论:MRI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准确率更高,且对早期病灶、较小病灶、基底部和顶叶部病灶的诊断价值更高,便于临床给予综合性治疗。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性,56岁,因"胸闷、气喘1周,加重伴嗜睡1d"收住江苏省人民医院EICU.高血压5年,未服药.查体:T 36.8℃,P 101次/min,R 30次/min,Bp 178/96 mm Hg(1mm Hg =0.133 kPa).嗜睡,瞳孔等大,对光反射存在.口唇紫绀,无颈静脉怒张.两肺可闻及少许湿啰音.P2>A2.左下肢浮肿,双上肢肌力正常,双下肢肌力4级,病理反射阴性.辅助检查:头颅CT示右侧颞顶叶脑梗死(见图1A).胸部CT示左肺炎症.胸部CTA示两侧上、下肺动脉及其远端分支肺栓塞(见图1B).超声心动图:LAD 37 mm,LVDs 30mm,LVDd 48 mm,EF 67.4%,肺动脉高压(PAP 50mm Hg),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房间隔卵圆孔未闭(直径2.5 mm)(见图2).下肢静脉超声:双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CTnT<0.1 ng/mlo NT-proBNP>3000 ng/L.  相似文献   

20.
我院曾收治1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在治疗中并发出血性脑梗死而误诊为右颞顶叶占位病变,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