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了解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和预防措施,提高检验结果的质量.方法 检验者对临床送检标本通过观察其外观、检测分析、复查及联系临床医护人员等途径发现和确定不合格标本并详细记录.结果 2004年1月至2006年7月科室共接不合格检验标本874份,其中血标本356份,占40.7%,原因主要是抗凝血凝固或有细小凝块;粪便标本257份,占29.4%,原因主要是标本已干或无标本;尿标本123份,占14.1%,原因主要是标本污染或量太少;精液标本58份,占6.6%,原因主要是没按要求采集;前列腺液标本43份,占4.9%,原因主要是采集的质量差;其他37份,占4.2%.结论 应采取措施加强临床各科室送检标本的质量控制,尤其是加强医技、医护工作人员的培训,以做到规范采集、运送标本,从而提高检验标本质量,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总结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急诊室部分标本的分析前质量控制,提高检验科接收标本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方法 统计2009年1月~10月241 938份标本,对分析前标本采集的准确率,标本运输的时间以及不合格样本的科室分布情况进行统计.以发放问卷形式分析标本分析前人员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结果 各科室送检标本241 938人次,不合格率0.56%,问题多集中在条码错误、血凝、溶血等方面,不合格样本分布在临床各科室.部分送检标本转运时间较长.部分人员对标本分析前状况不够重视.结论 应采取措施加强各个科室送检标本的分析前质量控制,加强检验科与临床沟通,进一步提高检验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临床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的统计分析,加强分析前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提高检验标本采集的合格率,保证检验质量。方法根据检测目的和要求,对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患者送检标本中不合格标本,按不同类和原因分别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血液标本51 412份,不合格560份;尿液标本8 785份,不合格178;大便标本3 712份,不合格26份;胸腹腔积液标本115份,不合格6份;脑脊液标本8份,不合格1份;分泌物176份,不合格7份;痰液标本49份,不合格2份;不合格原因:血液标本以抗凝不完全、采集量不足、抗凝管错误和患者准备不符合要求为主;其他标本主要以标本污染和送检不及时为主。结论分析前的质量保证直接关系到检验质量,加强临床医护沟通和培训,提高检验标本采集合格率,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前提,也是检验全程质量保证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临床检验不合格静脉血标本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护理对策,为今后临床护理人员业务、技能培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某院2017年1—11月检验科登记在案并退回临床科室的住院病人不合格静脉血标本408份,对不合格原因进行追踪分析,并拟定护理对策。结果 2017年1—11月住院病人共采集静脉血标本154 157份,其中登记不合格标本408份,不合格率为0.26%,不合格标本主要表现为:标本溶血110例,标本凝固87例,试管应用不当52例,未扫码记录24例,送检不及时44例,标本脂血36例,其他55例。结论在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和技能培训的同时,应重视临床工作的质量控制培训,工作责任心培训,规范标本采集和送检流程,提高送检标本的合格率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前待检标本的质量管理,分析原因降低待检标本不合格率。方法对2015年临检中心接受医院各科室送检标本数量、不合格标本的数量、拒收原因、不合格比例进行分析。结果 2015年临检中心接受医院各科室标本326622份,不合格标本总数为457份(0.14%)。不合格标本中占比较高的是标本凝块123例,占26.91%;其次是标本量少20.35%、标本容器不符17.07%。结论采用对临床医生、护理人员培训、与护士长沟通等方法可以降低待检标本不合格率,提高分析前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临床检验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以及对策。方法选取2010年6~12月期间,本院各科住院患者采集血液作生化、免疫、血液细胞学检查的630份血液标本作为统计分析研究对象。所有标本均由临床护士采集。所有检验标本均由护理人员采集、送检。采取严格监管措施,判断标本是否合格,对于不合格标本进行详细登记,注明不合格标本的原因,针对原因探讨解决方法。结果共收集血液标本630份,其中血清430份,血浆149份,全血51份。其中不合格标本41份,占总标本的6.51%(41/630)。依据不合格标本的不同原因分为5类:即溶血、凝固、错用抗凝、量不准及其他,各自的所占的比例为29.27%、14.63%、12.20%、31.71%以及12.20%。结论医护人员必须在工作中严格执行标本采集规范,注意标本采集、送检、处理等事项的每一个环节,从而为临床提供及时准确的诊断依据,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7.
分析前不合格检验标本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调查本院各临床科室分析前不合格检验标本的产生原因并研究解决方法.方法 先对2005年分析前不合格检验标本的产生原因进行总结分析,向医护人员提供标本采集指南,并进行培训,于2006年实施.结果 与2005年分析前不合格检验标本数量相比,实施改进措施后2006年分析前不合格检验标本的数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 向临床医护人员提供标本采集指南、在全院进行宣教培训、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总结分析并予以改进,可有效地提高检验标本的合格率,使检验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8.
正确规范地采集送检合格标本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合格的血液标本是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的前提.现报告我站2007年1月-2008年12月体采科送检的360份不合格检验标本的发生原因及解决对策,目的是重视标本送检质量,减少并避免送检不合格标本,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降低标本不合格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0月至2012年7月5700份不合格标本的不合格原因、各临床科室送检标本的不合格率、急诊和非急诊标本的不合格率差异,以及不同抗凝管发生标本凝固的比率。结果导致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为溶血、凝固和标本量不合要求,主要与护士采集标本方法不当有关。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急诊科送检标本的不合格率高于其他科室(P<0.05),急诊标本不合格率高于非急诊标本(P<0.05),枸橼酸钠(1∶9)抗凝管发生标本凝固的比率最高(P<0.05)。结论检验科应建立完整的不合格标本识别和退回制度,并通过多种方式主动与临床沟通,共同探讨降低标本不合格率的措施,保证检验分析前质量。  相似文献   

10.
标本的采集是各项检验的关键环节之一,其采集、保存及送检的方法正确与否关系到检验结果的准确与真实,保证标本的正确采集与及时送检是临床护理工作的基本内容.笔者经过20多年的护理工作,发现在标本采集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直接影响标本的质量.本文通过对本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所产生的96例来自住院病人的不合格检验标本进行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总结,制订了减少标本采集环节中差错的对策,对保证检验标本的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微生物检验培养的基质量控制。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19年2月我中心收到的200份微生物检验标本作为研究对象,计算不合格微生物标本数量,分析导致不合格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结果45份样本不合格,占比22.50%。饮用水检验标本不合14份,占比31.11%,公共卫生用具检验标本不合格22份,占比48.89%,空气检验标本不合格9份,占比20.00%。导致样本不合格原因为检验条件与质量。结论在不合格的微生物检验标本当中,占比最高的是卫生用具、饮用水质量,所以今后控制质量的重点落在监控不同检验种类,协调中心各部门关系,让各部门尽最大可能履行各自职能,更为规范送检过程,以确保检验标本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不合格静脉血标本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确保分析前环节的标本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1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院区检验科送检的静脉血标本,统计不同月份和不同科室产生的不合格标本数,计算标本不合格率并进行比较,分析出现不合格静脉血标本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结果 2019年6—11月本院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近半年来该院微生物实验室不合格标本的原因。针对问题采取相应预防措施,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方法对2011年1~6月送检的不合格微生物标本进行统计及原因分析。结果不合格标本数为142例,标本总不合格率为2.35%,主要原因为痰标本不合格,占不合格标本的41.93%,尿标本污染占18.31%,条形码不清楚占14.93%,血培养污染占13.38%。结论要取得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对检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等分析前质量控制至关重要。同时应加强与临床的沟通和合作,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送检标本的质量,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为临床提供可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及质量控制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微生物检验的268例标本,分析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质量控制对策。结果:268例送检微生物检验标本中有27例样本不合格,不合格率占10.07%;其中6例尿液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21.42%;8例痰液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28.57%;4例分泌物不合格,不合格率为14.28%;1例无菌液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3.57%;5例血液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17.85%;3例粪便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10.71%;痰液标本不合格率最高;不合格标本主要原因是标本受污染、采集时间错误以及送检不及时。结论: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科室的沟通,确保标本采集、送检过程的规范性,进一步提高微生物标本合格率,进而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中不合格标本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以便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结果。方法统计该院2011年住院患者送检的微生物培养不合格标本的数量分布,并分析其中的原因。结果全年24006份微生物培养标本中,不合格标本数为311份,不合格率为1.3%。微生物室不合格标本的主要类型是痰液、尿液、大便等。不合格的原因,标本留取质量不合格(59.2%)、申请信息不全或错误(19.3%)、容器使用错误(6.1%)等。结论加强微生物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加强与临床的联系与及时沟通,针对不合格标本发生原因定期向临床医护人员进行宣传、培训,减少不合格标本的发生;使其认识到合格的标本是整个检验质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我院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站(简称"社康站")不合格检验标本产生的原因,为制订相应的整改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检验科拒收的69例各社康站送检不合格标本的信息.按照拒收原因进行分类,分析各种检验项目中出现不合格标本的例数.结果:69例不合格标本拒收原因为溶血、凝血、标本量少、检验项目与标本不符、标本污染、标本送检不及时、抗凝剂选择不当,其中标本溶血、标本凝固、标本量少、标本送检不及时居不合格率的前4位.结论:应完善标本采集、规范操作与运送的流程,以减少不合格标本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山东省某三甲医院检验科2019年接收的不合格标本产生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以降低送检标本的不合格率.方法 整理归纳2019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检验科接收的不合格标本并对不合格原因进行总结.结果 2019年共收到不合格标本3317份.① 不合格标本的患者来源主要为住院患者(3125份,94.21%),门诊患者(18...  相似文献   

18.
3 051份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获得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依赖于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正确规范地采集合格的标本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报告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08年1-12月临床各科送检的3 051份不合格检验标本的发生原因及解决对策,目的是重视标本送检质量,减少并避免送检不合格标本,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依据原因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方法2018年7月1日-2019年7月1日,我院检验科共有448893份血液标本,其中不合格标本为867份,选择448893份不合格的标本实施研究,以本研究目的深入分析448893份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整理相应的检验过程并提出优化措施。结果经对448893份中的867份不合格血液检验标本进行分析发现,导致出现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为采血位置不当、标本不足、标签错误、血液凝固、乳糜血、容器不合理、标本溶血等,其中,血液凝固为主要的原因。结论在血液标本的检验中,易受标本含量不足、采血位置不当、凝血、容器不合理等影响而发生不合格情况,为保证检验的准确性与合理性,临床应加强对于检验不合格原因的干预,通过优化措施尽可能提高血液标本检验质量。  相似文献   

20.
运用失效模式效应分析降低不合格检验标本的发生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完善检验标本采集和送检流程,降低不合格检验标本的发生率.方法 应用失效模式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Effect Analysis,FMEA)对标本采集及送检各个流程中的相关因数进行分析,计算出事件发生的RPN值(Risk Priority Number),并根据RPN值的大小确定预防的重点,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结果 发生不合格检验标本的RPN值由2007年1月的1 476,降低到2007年5月的1 196,其中2007年3月达到936,为最低点,标本的不合格率相应降低.结论 使用FMEA有效地降低了送检标本的不合格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