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研究β纤维蛋白原基因Bcl-Ⅰ多态性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脑梗死的相关性,探讨脑梗死的遗传易感性和发病机制,为脑梗死的早期基因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PCR-RFLP方法对92例脑梗死组、89例健康对照组进行β-纤维蛋白原基因Bcl-Ⅰ多态性分析;采用组织凝血活酶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g/L).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且B1B2、B2B2基因型频率及B2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增高(P<0.05);B1B2、B2B2基因型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B1B1基因型(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与脑梗死有显著相关性;β纤维蛋白原基因Bcl-Ⅰ多态性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脑梗死有相关性.提示β纤维蛋白原基因Bcl-Ⅰ多态性可能是脑梗死危险因素及遗传易感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5月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梗死(发病时间均在24h内)患者为观察组(不稳定斑块组48例,稳定斑块组39例,无斑块组23例),110例非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检测所有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组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液血小板与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并探讨其与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12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的水平,采用手术和新辅助化疗进行治疗,分析治疗前后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的水平与癌细胞转移与进展的关系。结果 67例(54.03%)患者治疗前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64例(51.61%)患者治疗前血小板水平升高;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的水平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浸润特性有关,两项指标水平较低均可明显缩短患者的无瘤生存期;治疗后血小板、血浆纤维蛋白过高患者预后较差。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血小板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及浸润能力相关,可预测患者的生存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β纤维蛋白原基因Bcl-I多态性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脑梗死的相关性,探讨脑梗死的遗传易感性和发病机制,为脑梗死的早期基因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PCR-RFLP方法对92例脑梗死组、89例健康对照组进行β-纤维蛋白原基因Bcl-I多态性分析;采用组织凝血活酶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g/L)。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且B1B2、B2B2基因型频率及B2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增高(P<0.05);B1B2、B2B2基因型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B1B1基因型(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与脑梗死有显著相关性;β纤维蛋白原基因Bcl-I多态性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脑梗死有相关性。提示β纤维蛋白原基因Bcl-I多态性可能是脑梗死危险因素及遗传易感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β纤维蛋白原基因Bcl-I多态性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脑梗死的相关性,探讨脑梗死的遗传易感性和发病机制,为脑梗死的早期基因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PCR—RFLP方法对92例脑梗死组、89例健康对照组进行β纤维蛋白原基因Bcl-I多态性分析;采用组织凝血活酶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E/L)。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且B182、B282基因型频率及B2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增高(P〈0.05);B182、B282基因型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B181基因型(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与脑梗死有显著相关性;β纤维蛋白原基因Bcl-I多态性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脑梗死有相关性。提示口纤维蛋白原基因Bel.I多态性可能是脑梗死危险因素及遗传易感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测定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探讨其临床相关性。方法选择2005年5月~2011年8月本院住院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及同期住院的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各50例,以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各自血浆中D-D、纤维蛋白原和血清hs-CRP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的hs-CRP、纤维蛋白原和D-D的含量较非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明显升高(P〈0.01);非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hs-CRP、纤维蛋白原和D-D的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D-D升高阳性率比非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高(P〈0.01);非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D-D升高阳性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测定脑梗死患者这3种指标有助于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及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55例NSCLC患者及20例健康人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分别进行测定。结果NSCLC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患者的病理类型、TNM分期之间无明显关系。NSCLC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其生存期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r=-0.37,P<0.01)。结论NSCLC患者存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血液存在高凝状态;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患者的生存期呈负相关,血浆纤维蛋白原是反映NSCLC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动态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符合条件的96 例TIA 患者,搜集临床资料及常规实验室指标如纤维蛋白原、凝血指标、血常规、血糖、血脂、肌酐等,进行纤维蛋白原与TIA 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96 例患者中15 例发生脑梗死,脑梗死发生率为15.63%;发生脑梗死患者与未发生脑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5 ±1.2)g/L vs.(2.9 ±0.7)g/L,P =0.009];相关因素分析显示,纤维蛋白原与TIA 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OR =0.632,P =0.011).结论 纤维蛋白原与TIA 后脑梗死的发生具有相关性,是TIA 发展至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水平升高可作为TIA 近期卒中风险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55例NSCLC患者及20例健康人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分别进行测定。结果NSCLC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患者的病理类型、TNM分期之间无明显关系。NSCLC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其生存期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r=-0.37,P〈0.01)。结论NSCLC患者存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血液存在高凝状态;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患者的生存期呈负相关,血浆纤维蛋白原是反映NSCLC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关系。方法对64例高龄老年脑梗死患者和4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同时检测两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脑梗死组中56例检出粥样硬化斑块(87.5%),显著高于对照组斑块检出率15.0%(6/40)(P<0.01),其中脑梗死组中软斑块检出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高龄老年人脑梗死的发生明显相关。血浆纤维蛋白原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脑梗死再发的原因和危险因素。方法:对41例脑再梗死患者及112例随访未再发的初次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伴发疾病及血脂代谢、凝血、纤溶系统、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脑再梗死伴高血压者明显多于初次脑梗死者,而伴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者无此现象;脑再梗死者血PAI-1活性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初次脑梗死者;无论是初次脑梗死还是再发脑梗死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均明显升高。结论:高血压、血纤溶系统活性升高、高水平纤维蛋白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梗死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纤维蛋白原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关系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调查健康人、心肌梗死患者及脑梗死患者的纤维蛋白原(Fg)β-455G/A、-148C/T、448G/A基因多态性频率分布、Fg分子反应性及与血浆Fg水平的关系。方法: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基因频率分布,用计算机辅助的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分析方法和Clauss法分析血浆Fg水平。结果:等位基因-455A、-148T和448A在正常人中的频率分别是0.185,0.194及0.192;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的频率分别是0.295,0.318及0.307;在脑梗死患者中的频率分别是0.177,0.193及0.182。心肌梗死患者中-455A、-148T和448A的频率比健康人明显升高。3个多态性位点-455G、-148C和448G或-455A、-148T和448A分别紧密连锁,符合率超过98%。心脑血管病患者的Fg功能明显增高且与Fg水平相关。3个多态性位点不同基因型组血浆Fg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结论:3对等位基因紧密连锁不平衡,不同基因型组血浆Fg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心肌梗死患者中-455A、-148T和448A的频率比健康人明显升高。提示Fgβ-455G/A、-148C/T和448G/A三种基因多态性与血浆Fg水平无关,而与心肌梗死的发病相关。心脑血管病患者不仅Fg功能明显增高,且与Fg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Fbg)变化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40例脑梗死患者及3l例对照者血浆D-二聚体、Fbg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Fbg水平显著增高(均P〈0.01)。结论血浆中的D-二聚体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血浆Fbg水平的升高是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Fbg的增高与脑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皮素在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脑梗死患者血浆及脑脊液中内皮素的含量 ,应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急性期血浆、脑脊液内皮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伴高血压的患者急性期血浆内皮素较不伴高血压的患者显著升高 ,而脑脊液水平虽高 ,但没有显著性差异。患者急性期血浆内皮素水平与血脂、纤维蛋白原及血流动力学均无显著相关关系。结论内皮素在脑梗死发病中可能有其独特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ACI)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改变及其与病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250例脑梗死患者(ACI组)和226名健康成人(健康对照组)的血浆Fib含量。在ACI患者入院当天和4周时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结果 ACI组血浆Fib水平异常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44.8%vs.9.3%,P<0.01);NDS重型患者血浆Fib含量[(5.82±1.51)mg/L]明显高于中型[(4.17±1.09)mg/L]、轻型[(4.26±1.15)mg/L]患者(均P<0.01)。血浆Fib含量升高组患者住院4周时显著进步和进步者明显低于Fib正常组(均P<0.01),而无变化和恶化者明显高于Fib正常组(均P<0.01)。结论 ACI患者血浆Fib水平均明显升高,病情重的患者升高更明显,血浆Fib含量升高的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 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集 5 3例发病 2 4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 ,测定其血浆中D 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 ,并与 4 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 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并与梗死灶大小及病情轻重明显相关。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异常 ,血浆D -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检测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及病情判断、溶栓的效果评价及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及脂蛋白(a)(LPa)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期间于我院住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血清Fib、CRP及LPa检查。结果①颈动脉硬化检出率为76.09%;②颈动脉硬化组各指标均高于非颈动脉硬化组(P〈0.05);③将检出颈动脉硬化的患者按其斑块性质进行分组,可分为软斑块组、硬斑块组、混合性斑块组,软斑块组和混合性斑块组CRP高于硬斑块组(P〈0.05);采用半定量法将患者按斑块严重程度分组,结果发现,随着病变程度加重,患者血清Fib、LPa、CRP浓度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三指标在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ib,CRP及脂蛋白(a)在脑梗死颈动脉硬化的诊断及病情判断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前后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及疗效。方法选择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8例,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各19例)。溶栓组采用rtPA(0.8mg/kg)静脉溶栓,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活血化瘀营养脑细胞控制并发症治疗。进行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d.3d、5d、7d的血浆FG测定,治疗前,治疗后2h、7d、14d、21d、90d欧洲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ESS),以及治疗前,治疗后,7d、14d、21d、90d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结果随访90d,溶栓组血浆FG水平下降明显,E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使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G水平明显下降,神经功能缺损早期恢复,改善90d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方法对90例脑梗死患者随访3年,其中45例脑梗死复发患者为观察组和45例无复发的脑梗死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入院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各组中Hhcy患者发生率,分析Hhcy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结果脑梗死复发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复发发病率及病死率,两者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型半胱氨酸增高为脑梗死及脑梗死复发的高危因素,血浆Hcy可作为对有脑血管病倾向的人群常规检查指标,对预防复发、对指导治疗脑血管病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