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临床申请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应用进行分析评价。方法对237例血液科细胞室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与检验科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淋巴细胞百分率(L%)、单核细胞百分率(M%)、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血液分析仪检验结果WBC、N%增高时晚幼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空泡变性和中性粒细胞杆状核百分率大于10等异常形态检出的百分率也随之增高,异型淋巴细胞百分率随L%增高而增高,红细胞形态大小不均、红细胞中央淡染区明显扩大百分率随贫血程度增加而明显增加;晚幼红细胞百分率在贫血病例中明显增高;嗜碱性点彩红细胞、靶形红细胞、镰刀形红细胞和破碎红细胞均出现在中度贫血以上的病例中。结论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结果是临床医生申请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重要参考因素,加强血常规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质量控制对帮助临床病情诊断、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血液系统疾病中血细胞分析仪与血细胞形态学联合应用的筛查价值。方法于2018年9月-2019年9月,以本院接收的100例血液检查结果可疑者,作为观察主体,通过血细胞形态学观察、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液系统疾病筛查。结果血细胞形态学中的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异常、幼稚红细胞的检出率低于血细胞分析仪(P<0.05),而核左移、白细胞减少、红细胞异常等方面无差异(P>0.05)。二者对于NE、MO、EO、LY的检查结果无差异(P>0.05);血细胞形态学中的BA低于血细胞分析仪(P<0.05)。二者TH以及ANLL结果无差异(P>0.05),血细胞形态学中的MM、CML、ALL以及IM检出率低于血细胞分析仪(P>0.05)。结论在血液系统疾病中,血细胞分析仪与血细胞形态观察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疾病筛查效率,值得在临床中重点推荐。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8月~2019年10月我院收集的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异常的100例患者标本为观察组,同时选取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正常的100例患者标本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标本进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对比检查结果。结果 单一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中血液细胞形态正常分别为32例、5例,其假阳性率为32.00%和5%;其中对照组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异常5例,包括白细胞形态异常(40.00%)、红细胞形态异常(40.00%)以及血小板数量异常(20.00%);经外周血细胞形态学与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联合检查后,形态异常例数为18例,假阴性率为18.00%。结论 血常规检验中采用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临床价值较高,其可对血细胞的形态变化情况予以直观的识别与区分,提高检测准确性,同时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的联合应用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血常规检验的300例患者的血液标本,均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血涂片细胞形态学联合检测,统计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血涂片检测符合率。结果 300例血液标本中,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报警提示阳性率13.3%,阴性率86.7%。血涂片细胞细胞形态学检测阳性率8.0%,阴性率92.0%。两种检测方法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77,P=0.034)。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血涂片检测在幼稚粒细胞、杆状粒细胞、红细胞形态异常、单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原始细胞检测的符合率分别是40.0%、33.3%、57.1%、33.3%、81.3%、66.6%。结论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联合应用在血常规检验中,能够弥补两种检测方法的不足之处,提高检验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血细胞形态学指标在芥子气中毒人员的治疗过程中的变化与中毒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芥子气中毒人员进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结果芥子气中毒患者WBC总数进行性降低,有10名患者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或中性粒细胞缺乏症,中毒早期对嗜酸性粒细胞降低严重,淋巴细胞百分率及绝对值在早期有显著性降低,中毒对外周血的PLT总数影响不大,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最初因血液浓缩而升高。血细胞形态改变明显,WBC胞体肿大,胞质可见中毒颗粒、空泡等,有100%的中毒者出现异型淋巴细胞,以幼稚型异型淋巴细胞为主,PLT形态改变不大。结论检查外周血血象是判断芥子气中毒患者中毒程度及愈后的一项重要指标,淋巴细胞绝对值减少程度及恢复正常值的时问长短与中毒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细胞形态学观察对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意义。方法试验组:收集血液分析仪检测中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淋巴细胞百分率(L%)、单核细胞百分率(M%)、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E%)、嗜碱性粒细胞百分率(B%)、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指标异常的血标本824例和208例上述指标正常的血标本作为对照组,同时进行血涂片形态学检查并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细胞异常检出率高,无论WBC总数是否有改变,当伴有N%、L%、M%、B%增高或M%与B%同时增高时,血细胞形态学可观察到中性粒细胞核左移,中毒颗粒、空泡以及有核红、异淋、幼稚细胞;RBC、Hb、MCV、RDW指标异常,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心浅染区扩大或红细胞体积增大,中心浅染区消失。对照组细胞异常检出率低。结论临床上有发热、贫血、淋巴结肿大等疑似血液系统疾病时,无论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如何,必须进行血涂片检查。  相似文献   

7.
血细胞形态学观察对血液系统疾病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血细胞形态学观察对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意义。方法 试验组:收集血液分析仪检测中自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淋巴细胞百分率(L%)、单核细胞百分率(M%)、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E%)、嗜碱性粒细胞百分率(B%)、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指标异常的血标本824例和208例上述指标正常的血标本作为对照组,同时进行血涂片形态学检查并对比分析。结果 试验组细胞异常检出率高,无论WBC总数是否有改变,当伴有N%、L%、M%、B%增高或M%与B%同时增高时,血细胞形态学可观察到中性粒细胞核左移,中毒颗粒、空泡以及有核红、异淋、幼稚细胞;RBC、Hb、MCV、RDW指标异常,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心浅染区扩大或红细胞体积增大,中心浅染区消失。对照组细胞异常检出率低。结论 临床上有发热、贫血、淋巴结肿大等疑似血液系统疾病时,无论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如何,必须进行血涂片检查。  相似文献   

8.
姚家勇 《实验与检验医学》2012,30(2):159-160,188
目的 探讨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VCS参数在小儿细菌感染时的变化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BECKMAN COULTER LH75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细菌感染患儿78例,收集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VCS参数,包括中性粒细胞平均体积(MNV)、中性粒细胞平均传导值(MNC)、中性粒细胞平均散射值(MNS)、淋巴细胞平均体积(MLV)、淋巴细胞平均传导值(MLC)及淋巴细胞平均散射值(MLS),并与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 中性粒细胞VCS参数中,与对照组比较感染组MNV、MNC明显增高,MNV 随白细胞计数升高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NS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细胞VCS参数中,与对照组比较感染组ML.C及MLS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LV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细胞分析仪VCS参数作为一种反映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形态学变化的新指标,对小儿细菌感染的辅助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手工血细胞形态学观察与自动分析仪的检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细胞形态学观察在血细胞分析中的重要性。方法在2009年2~10月我院住院患者的血细胞标本中,选择其中指标异常的1000例标本与正常的300例标本进行瑞氏染色显微镜下血涂片形态学分析。统计白细胞(WBC)数据,包括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淋巴细胞百分率(L%)、单核细胞百分率(M%)、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E%)、嗜碱性粒细胞百分率(B%)、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等指标。结果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正常中有1.7%假阴性,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异常中有34.5%假阳性。无论白细胞总数是否有改变,伴有细胞分类增高时,血细胞形态学可观察到中性粒细胞核左移、中毒颗粒、空泡以及有核红、异淋、幼稚细胞;当红细胞大小、形态指标异常时,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心浅染区扩大或红细胞体积增大,中心浅染区消失;当血小板升高或降低时,对血液系统疾病有诊断意义。结论全自动仪器为临床检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不能完全省去镜检,特别是临床有发热、贫血、淋巴结肿大、不明原因出血等疑似血液系统疾病时,均有必要行镜下血细胞形态学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根据对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分析及细胞形态学的鉴别,建立显微镜复检标准,保证血细胞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方法根据本院门诊病人的具体情况应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筛选制定出显微镜复检标准,通过对1683例标本仪器结果的数据分析,对标准的可行性和实用性进行探讨与分析。结果仪器检测的标本有16.1%的血液分析标本需要复查,其中18.5%存在中性杆状粒细胞增多、异型淋巴增多、幼稚细胞、中晚幼粒细胞、靶形红细胞等其他类型的异常,所制定的标准经临床验证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结论血细胞分析仪不能完全代替显微镜涂片检查,制定血细胞显微镜复检标准非常必要,保证血细胞检查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Sysmex XE-5000血细胞分析仪对异型淋巴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报警提示功能。方法收集Sysmex XE-5000血细胞分析仪同时提示异型淋巴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外周血标本197份,以及单独提示异型淋巴细胞的外周血标本914份,进行显微镜复检,以核实报警提示信息是否正确。结果以显微镜复检结果为金标准,同时提示异型淋巴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的标本经复检后嗜碱性粒细胞在正常范围内,异型淋巴细胞检出的符合率为64.9%;单独提示异型淋巴增多的标本经复检后符合率为72.5%,前者明显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ysmex XE-5000血细胞分析仪同时报警提示异型淋巴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增多时,两者计数有一定相互干扰,需结合显微镜复检,以降低漏诊和误诊概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可以发现早期无症状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方法:对血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数增高,特别是无明显炎症而白细胞明显增高的患者,做外周血涂片,用瑞氏姬姆萨染色作细胞形态学分析,必要时做骨髓涂片,作血细胞形态学分析及血液遗传学检查。结果: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早期,外周血涂片出现幼稚细胞,骨髓涂片中,中幼粒细胞至杆状核粒细胞阶段比值明显增高,并且有病态造血。结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旱期可无症状,但血细胞形态可出现幼稚细胞比值增高及病态造血。  相似文献   

13.
《临床医学》2021,41(8)
目的 探讨外周血异常红细胞形态学检验对降低血液病漏误诊率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7月河南宏力医院收治的血液病患者382例,所有患者均先后进行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查与外周血异常红细胞形态学检验,观察分析所有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 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查与外周血异常红细胞形态检验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 880,P=0. 027);经外周血异常红细胞形态学检验后,350例形态异常中,检出大细胞性贫血18例,占比为4. 71%,其中12例经骨髓检查证实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检出小细胞贫血81例,占比为21. 20%,均证实为缺铁性贫血;另外检出附红细胞体49例、异常细胞30例、异性淋巴细胞72例、疟原虫3例、感染97例,占比分别为12. 83%、7. 85%、18. 85%、0. 76%、25. 39%。结论 外周血异常红细胞形态学检验可显著降低血液疾病漏诊和误诊现象的发生,能够为下一步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贫血患者外周血红细胞的形态学特征。方法选择93例贫血患者的外周血涂片在全自动阅片仪上进行红细胞形态学检查,对于异形性红细胞采取人工镜检。结果 93例贫血患者经DM-96全自动血细胞形态分析系统分析,红细胞大小不均占77.4%,其中48.4%以小红细胞为主,异形性红细胞占55.9%,嗜多色性红细胞人工镜检与仪器自动阅片检出率差异较大,低色素性红细胞占11.8%。异形性红细胞形态中检出率居前三位的是椭圆形红细胞、红细胞碎片及红细胞缗钱状排列。结论外周血红细胞形态学分析在红细胞疾病,尤其是贫血的诊断、预后、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实验室报告的可靠性提供了形态学上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2016年各实验室回报的骨髓诊断,各类细胞比例,骨髓报告内容进行对照分析.方法 以专家组所做的分类结果作为对照组,与实验室回报的骨髓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第一次132家实验室回报诊断符合率为80.57%,中性中幼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原始单核细胞、幼稚单核细胞,原始淋巴细胞、幼稚淋巴细胞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二次159家实验室回报诊断符合率为93.16%,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状细胞、浆细胞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数实验室能达到骨髓分类要求,少数实验室需要提高骨髓细胞形态学的认知能力,加强分析前、中、后各个环节质量控制与管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兰州地区1 880例健康人静脉血细胞参数的调查研究,建立该地区静脉血细胞各项参数的参考范围。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法,用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细胞26项参数分析,观察参考值的变化。结果各项参数中,除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等个别参数接近正态分布,其余均为偏态分布;白细胞6项参数中除中性粒细胞(N)百分比和淋巴细胞(L)百分比外,其余各项参数男女95%置信区间(C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8项参数中除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外,其余各项参数男女95%C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相关参数及幼稚细胞百分比男女95%C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项参数的95%CI与目前沿用的参考范围比较差异较大。结论 95%CI与原参考范围存在较大差异,原参考范围缺乏准确性和适用性,有必要科学、合理地建立地区性的血细胞参考值范围。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血细胞形态学在发热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6例发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06名人员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观察两组的血细胞形态异常率、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结果,并比较不同发热程度患者的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结果。结果观察组的血细胞形态异常率为41.5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发热患者的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结果高于轻度发热和中度发热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能够对发热患者的病因进行判断,避免临床上的误诊和漏诊,并且可以判断患者的发热程度,对指导疾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和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前后血细胞指标的变化.方法 收集进行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治疗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24例,患儿换血前后检测总胆红素(TBIL)浓度,进行全血细胞分析并比较换血前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 24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换血后TBIL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细胞分析研究项目中血红蛋白(Hb)、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平均分布宽度(RDW-CV)、白细胞(WBC)、血小板(PLT)换血后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红细胞(RBC)换血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换血前后血液细胞分析结果的变化,对评估治疗效果和提高换血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晓贤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23):1783-1783,1785
目的评价Sysmex xs-1000 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形态异常细胞报警的可性信。方法对用仪器测定有报警信号的150份标本和50份无报警信号的标本进行镜检对比评价。结果以镜检结果为标准,xs-1000 i血细胞分析仪对形态异常细胞:幼稚细胞(Blasts)、异形淋巴细胞(Atypical lympho)、未成熟粒细胞(IG)、有核红细胞(NRBC)符合率分别为82.2%、75.0%、62.9%和60.0%。结论 xs-1000 i血细胞分析仪对血细胞的检测具有良好的技术性能,对形态异常细胞的警示具有较高的可信性,但不能完全代替显微镜检查。  相似文献   

20.
何萌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6):2005-2006
目的 探讨化学疗法(简称化疗)对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细胞的影响.方法 乙二胺四乙酸三钾抗凝静脉血用Sysmex K-21 三分类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结果 与化疗前相比,化疗后白细胞各参数、血小板、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小板比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红细胞、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周血细胞测定对判断化疗患者骨髓功能状态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