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输血在临床治疗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成分输血也成为临床输血的主要形式,并作为衡量一个医院掌握运用现代医学技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本院属市级专科医院又有儿科特点,为了指导临床合理、安全用血,现将2008年本院临床用血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3.
目的了解成分输血的使用比例,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血制品的治疗效率,减少不良输血反应的发生。方法对北京市顺义区中医医院2005-2010年临床血液成分及全血用量统计分析。结果成分输血比例较高,6 a期间有3 a达到100%。结论成分输血能减低输血反应的发生,节约血液资源,提高治疗效果,更能减少血源性传染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董立君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8):925-926
目的 分析该院过去三年成分输血情况,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方法 对该院2008~2010年用血量进行统计,计算出各种成分输血率.结果 成分输血使用量逐年增加,以红细胞、血浆为主,血浆的应用比例逐年下降.结论 该院成分输血率已达较高水平(≥99.9%),但是临床血浆的滥用情况应该得到进一步遏制,仍需继续加强对成分输血的监督管理,强调血小板和冷沉淀的配合使用,以便节约有限的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临床成分用血现状分析,指导临床合理用血.方法 对2004~2010年该院治疗患者总数、手术总数、临床用血总量和各种血液制品用量占本年度用血总量比例进行统计.同时对2008~2010年用血量较大的科室各种成分血输血率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0年间该院门诊患者数、住院患者数和手术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临床用血总量和红细胞使用量无明显变化,全血使用量逐年减少,血小板和冷沉淀使用量逐年上升,成分输血率均达99%以上,但仍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2004~2007年间血浆为临床输血主要成分,2008~2010年红细胞为临床输血的主要成分,血浆用量逐年递减,血小板和冷沉淀用量逐年增多.结论 该院成分输血逐步向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成分输血结构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7.
某市1998~2005年临床成分输血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解汕头市临床成分输血情况,提高临床成分品种的配备,更好地满足临床医院成分输血的需要。笔者对1998年2月12日-2005年12月31日的供血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9.
成分输血的组成、储存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蒋灵霓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8):846-848
成分输血是将血液中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分别制成高浓度、高纯度的制品,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选择性地输给所需成分的输血方法。近年来,我国成分输血取得了长足性发展,自1998年《献血法》颁布以来,实现了从有偿献血到无偿献血的转变,成分输血在临床的应用更为广泛。本文就成分输血的组成、储存及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临床输血是现代医学中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医疗抢救和治疗疾病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但临床输血也有一定的危险性,如输注不当,可引起非常严重的不良反应乃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做好临床输血及成分输血的规范化尤其重要。现根据《临床输血规范》并结合本院工作实践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临床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5年5月收集至该科的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进行统计和分析,记录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在43 874例输血患者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36例,总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31%。输注冷沉淀的不良反应率发生最高,为1.27%,全血次之,为0.56%,悬浮红细胞为0.44%,冰冻血浆为0.32%,血小板为0.27%,滤白红细胞和洗涤红细胞均为0.00%。输血次数1、2、3、≥4次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19%、0.27%、0.66%、1.24%,不同输血次数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输血史者占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60.29%。输血不良反应中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最多见,占62.50%,其次为过敏反应,占33.09%。结论输注去除白细胞血制品能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特别是需要多次输血的患者,应输注去除白细胞的血液成分,以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贮存红细胞中一氧化氮浓度的改变与临床输注效果的关系,为进一步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依据.方法 535份红细胞悬液保存期分别为:2 d 40份,7 d 120份,14 d 235份,28 d 105份,34 d 35份;分别输注给266位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并分析输注的有效率.采用一氧化氮荧光探针技术检测不同保存期贮存红细胞中一氧化氮浓度,并比较临床输注效果.结果 随着红细胞制剂贮存期延长,一氧化氮水平有持续下降的趋势(P<0.01);红细胞制剂输注有效率也随之下降(χ2=17.4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随着保存期的延长,贮存红细胞悬液中一氧化氮浓度明显下降,直接影响临床输注有效率. 相似文献
13.
吴小梅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4):435-436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时,输注不同比例的血浆和红细胞对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大量输血患者临床资料,按入院24h内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与浓缩红细胞(CRBC)的比例,以100mI。:1U为比例单位,将患者分为低比例组(FFP:CRBC:1:3,n=20)、中比例组(FFP:CRBC=1:2,n=33)和高比例组(FFP:CRBC=1:1,n=44);比较3组凝血指标、住院时间、病死率以及24h内输注红细胞量、血小板量、冷沉淀量的差异。结果大量输血后,中比例组和高比例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促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3项凝血指标与低比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大量输血后,3组住院时间、病死率及24h内输注红细胞量、血小板量、冷沉淀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量输血时,适度提高血浆输注的比例,有利于预防患者发生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德阳地区地震伤员的输血特点及规律,更好地指导突发事件时的临床用血和储血备血。方法用Excel分析德阳地区5月12日至6月11日320例输血伤员的临床资料和输血记录。结果320例输血地震伤员中男149例,女171例。血液总用量1 442 U,A型占34.5%,B型占16.6%,O型占38.9%,AB型占10.0%。全血64 U,悬液1 000 U,血浆378 U,成分输血率为95.6%。输血患者主要以中老年为主,年龄大于60岁者95例,用血量为427 U,占29.6%。输血高峰集中在5月13日。以红细胞悬液和血浆用量最大。骨折、外伤用血最多。结论地震等大型灾难时,采供血机构要掌握各地血型分布的不同特点及一线医院和后方医院伤员情况和用血情况的差异,分清各个时期用血量的变化,合理储备充足的血液制品。既要保证用量又要避免浪费。临床医生应针对各种不同疾病科学、合理、有效地用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不同血液制品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及原因。方法样本来源于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该院住院输血的6 773例患者,统计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原因。结果 6 773例接受输血的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有112例,发生率为1.65%,几乎全部为发热和过敏反应,其中输注血浆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概率最高,为2.31%,血小板其次(2.05%),多发生在输血过程开始的1h内,有输血史/妊娠史的患者更易发生输血反应(P〈0.05)。结论临床应密切观察血浆和血小板的输注过程,特别重视有输血史或妊娠史患者的输血护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悬浮红细胞及血浆输注对大量输血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5月该院大量输血手术患者63例,输注悬浮红细胞的31例患者为对照组,输注悬浮红细胞及血浆的32例患者为联合组.比较两组输注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成人终末期肝病(ESLD)患者肝移植术中输血量的术前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肝胆外科2005年8月~2011年9月共63例肝移植受体的临床资料,统计其术中输血量,根据术中用血量≥12 U和<12U分为2组,比较2组患者之间一般情况、术前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各项指标的不同,分析其与肝移植患者输血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63例肝移植术中,27名患者输血量≥12U.单因素分析显示肝移植术中输血量>12U的术前预测因素为Hb、总蛋白、肌酐、MELD评分、既往上腹手术史;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中输血量>12 U的独立预测因素为Hb和既往上腹部手术史.预测模型为:y=4.31 +1.979×既往上腹部手术史-0.046×术前Hb.结论 成人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术中输血量>12U的独立预测因素为术前Hb和既往上腹部手术史,根据以上结果输血科可以预测用血数量和品种,合理选择血液制品并提供备血. 相似文献
18.
护理人员现代护理观与基础护理认识现状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紧急大剂量输血的观察及护理要点,保证患者紧急大剂量成分输血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时性。方法对33例急性大失血患者均采用少白细胞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及血小板等成分输血,根据病情调整不同成分输入的顺序、剂量及速度,输血过程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尿液、血压及伤口出血情况的变化。结果本组循环血量得到有效补充、血压及组织供氧恢复者26例;循环血量未得到有效补充、血压及组织供氧未有效恢复者7例。结论对紧急大失血患者采用成分输血可取得较好疗效,护士应了解各种血液成分制品的特点,在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尿液、血压及伤口出血情况的变化,以保证紧急大剂量成分输血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