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摘要 目的 <\b> 探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SBP)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 <\b> 选取本院消化内科2005年7月~2015年6月收治的263例SBP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 <\b> SBP患者病原菌检出阳性率为38.40%,其中有9例患者为合并菌感染,病原菌均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按时间(前5年组和后5年组)分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阴性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和舒普深耐药性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环丙氟哌酸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较高,且近5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腹水培养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烷和替加环素的耐药性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共检出18株多重耐药菌,其中以ESBLs耐药菌为主。结论 <\b> 近5年革兰阳性球菌和真菌构成比有增加的趋势,多重耐药菌的检出率也显著增加,对SBP患者及早进行腹水培养和药敏试验,有助于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病原菌种类、临床特点,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方法对53例肝硬化并发SB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3例肝硬化惑者中33例腹水细菌培养阳性,阳性率62.3%;共分离细菌33株,包括11种细菌,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其中大肠杆菌16株,为主要致病菌,占48.5%;药物敏感试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和第三代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结论肝硬化并发SBP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其中主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抗感染治疗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和第三代氟喹诺酮类药物;早期识别不典型SBP,积极预防感染,重视饮食护理和心理护理是预防护理的美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资料。结果多数患者缺乏腹膜炎的症状、体征,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率15.1%。结论肝硬化并发SBP的诊断不能依赖腹水中的细胞计数而PMN计数是诊断SBP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硬化合并SBP细菌培养阳性者8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肝硬化患者合并SBP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占67%,革兰阳性菌占29%,白色假丝酵母菌占4%;第三代头孢菌素与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明显增加,而临床上使用较少的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对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较低;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低.结论:尽可能对肝硬化合并腹水患者进行腹腔穿刺检查,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腹水病原菌特点及耐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诊断为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534例)患者的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结果,依据不同感染菌将患者进行分组,比较各组内细菌所占百分比,同时针对优势菌株(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进行耐药率分析。结果细菌培养阳性病例为 61 例, 占总病例数的11.42%,共分离出病原菌 78株, 45 例患者为单菌感染(73.8%),16例患者为复合菌感染(26.2%),其中15例为两种菌感染,占复合细菌感染的93.8%;78株细菌中革兰阴性菌40株(51.3%), 其中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占革兰阴性菌的37.5%;革兰阳性菌32株(41.0%),其中以屎肠球菌为主,占革兰阳性菌的59.38%,且屎肠球菌总菌株数(19株)高于大肠埃希菌(15株);真菌6株,占总菌株数的7.7%;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及头孢呋辛耐药率较高,分别是93.3%、80.0%、73.3%;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均为6.7%;未见对厄他培南、美洛西林的耐药菌株。屎肠球菌对氨苄西林、青霉素、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耐药率较高,分别是68.4%、63.2%、57.9%、42.1%;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1例菌株,为屎肠球菌;未发现对利奈唑胺耐药的菌株。结论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腹水细菌感染以屎肠球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耐药严重,临床应依据感染病原菌的类型和药敏合理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6.
对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优势菌群及耐药分析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3-01~2005-01诊断肝硬化并发腹水住院患者215例,肝硬化的诊断与分型参照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均做腹水细菌培养,其中86例肝硬化并发细菌性腹膜炎培养出细菌,男49例,女37例,年龄48~76(平均53.6)岁.细菌培养阳性率为40.0%.病原学:其中乙肝43例,丙肝28例,乙肝合并丙肝9例,乙肝合并丁肝6例.本组肝硬化患者有3~15 a慢性肝炎病史.丙种球蛋白高,白蛋白<35 g/L,白/球蛋白倒置<1.0,B超及肝穿刺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符合肝硬化病变.  相似文献   

7.
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4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是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 ,为早期诊断 SBP并及时选用有效抗生素以提高存活率进行探讨 ,我们对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的肝炎肝硬化 4 5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4 5例血清学分型均为乙型肝炎 ,男 34例 ,女 11例 ,年龄 2 5~ 77岁 ,其中 2 5~ 30岁 3例 ,31~ 4 0岁 9例 ,4 1~ 5 0岁 14例 ,5 0~ 6 0岁 11例 ,6 0~ 77岁 8例 ,4 1~ 77岁占 73.3% ,以中老年患者多见。发热 37.2~ 38℃ 4例 ,38.1~39℃ 7例 ,>39.1℃ 3例。腹泻 3例 ,腹胀 34例 ,腹痛 5例 ,腹部…  相似文献   

8.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肝硬化腹水患者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本文总结了2001年1月-2008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肝硬化腹水患者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1-2].本文总结了2001年1月~2008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肝硬化并发腹膜炎或败血症病原菌与药敏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洛阳地区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特征,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8年10月1日-2019年9月30日洛阳地区9家三级医院临床病原微生物检测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分离的细菌总数为1200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8459株(70.47%),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SBP)的中医学病证特点及其辨证论治思路。方法:依据经典文献、我科既往研究和临床经验及1993年11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肝硬化中医辨证标准(外加热毒炽盛及痰瘀互结证),对我科62例肝硬化合并SBP住院患者进行病因病机分析、观察SBP初期及中后期证型分布和病性虚实变化。结果:①“腹满痛”、“结胸证”、“蓄血证”、“黄疸”、“阳明腑实证”、“血证”、“臌胀”等是肝硬化合并SBP患者中医学常见病证。②SBP初期病性以实证为主,SBP中后期和治疗后以虚实夹杂证及虚证多见。③临床多为相兼证型,SBP初期以瘀血、湿热、水湿、热毒等为最常见病因,分别为79%、38%、26%和18%,多见湿热内蕴兼血瘀证、水湿内停兼血瘀证、热毒炽盛证,阳明腑实证等证型;SBP中后期以瘀、虚、湿热、痰为最常见病因,分别为89%、51%、19%和11%,肝肾阴虚证,脾虚湿盛证,血瘀证,痰瘀互结证等证型多见。④肝硬化合并SBP病因、病性及病机转化规律:初期病性多实,病机重点在邪气盛,表现为湿热内蕴、热毒炽盛、水湿内停等,中后期和治疗后病性多为虚实夹杂,病机关键为正虚邪恋,如肝肾阴虚、痰瘀互结、阴虚血瘀等。结论:经典理论对肝硬化合并SBP的辨证论治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清下消补四法二步治疗较好地吻合肝硬化合并SBP的中医学病因病性病机特点及其转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研究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血清和腹水降钙素原(PCT )的变化探讨其在肝硬化合并SBP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92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应用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清、腹水中PCT 并与腹水常规和细菌培养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SBP组及非SBP组患者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P组血清和腹水PCT水平明显高于非SBP组;血清PCT对腹膜炎诊断的敏感度为89.3%,腹水中PCT对腹膜炎诊断的敏感度为71.4%。结论血清及腹水PCT 水平对肝硬化腹膜炎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且血清PCT 具有更高的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特点。方法对86例肝硬化并发SB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6例患者中,发热65例(75.6%),腹胀71例(82.6%),腹痛55例(64.0%),腹水多形核白细胞(PMN)〉/0.50者75例(87.2%),腹水培养阳性31例(36.0%)。结论肝硬化并发SBP临床表现不典型,腹水常规可早期诊断,腹水PMN比值是诊断SBP的可靠参数。大肠杆菌为主要病原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和第三代喹诺酮类药敏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该院2011年度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现状,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法国梅里埃 Bact/Aler120血培养仪及 API 微生物鉴定系统和配套的生化鉴定板条及药敏板条进行菌株鉴定与药敏测定,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2011全年共分离出致病菌2406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222株,检出率50.79%;革兰阳性球菌862株,检出率35.83%;真菌322株,检出率13.38%.最常见致病菌排序前10名依次为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假丝酵母菌、溶血性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液化沙雷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腐生葡萄球菌.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几乎对青霉素类(青霉素、氨苄西林)全部耐药.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未出现耐药,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分别高达81.7%和82.5%.结论该院细菌耐药性严重,应提高临床标本培养送检率,加强医院感染病原菌的检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细菌耐药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肝硬化腹水并发SBP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征及治疗转归情况,并对所有临床病理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腹胀和腹痛;血常规及腹水中的白细胞计数(WBC)均显著升高,中性粒细胞(PMN)比值0.5者达83.53%;53例患者腹水细菌培养阳性(62.35%),4例真菌培养阳性(4.71%)。至2014年8月,35例(41.18%)SBP治愈或好转,50例(58.82%)无效或恶化。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腹水蛋白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腹水并发SBP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肝硬化腹水并发SBP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腹胀和腹痛,血常规及腹水中的WBC均显著升高,治疗转归较差,腹水蛋白及消化道出血是其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张颖  张志广 《临床荟萃》2010,25(8):665-668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腹水降钙素原(PCT)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肝硬化腹水患者73例,单纯腹水39例(无SBP组),肝硬化合并SBP 34例(SBP组),进行腹水和血清的PCT以及血清的CRP水平检测.结果 SBP组和无SBP组血清CRP水平分别为(76.00±60.75)mg/L和(16.00±43.00)mg/L(P<0.01);以PCT≥2μg/L为阳性标准,SBP组血清和腹水PCT阳性率高于无SBP组(血清79.4%VS 10.3 %,腹水29.4%vs 5.1%,P<0.01);SBP组患者治疗好转后血清和腹水的PCT阳性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16.7%vs 3.3%,P<0.01).血清CRP及PCT联合检查有助于提高SBP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论 血清和腹水PCT及血清CRP检测对肝硬化合并SBP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应用肠道微生态制剂后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的再发情况及诱使本病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观察研究.方法 选取2010年3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就诊治疗的56例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微生态制剂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常规保肝护肝药物治疗;微生态制剂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金双歧,口服,每次0.5 g×4片,每日2次,持续用药3个月.比较1年内两组患者自发性腹膜炎的再发、其他危险因素的发病情况以及再发时各症状缓解时间的变化.结果 微生态制剂组与对照组自发性腹膜炎的再发率分别为21.4%与46.4%,胃溃疡穿孔的发病率分别为17.9%与42.9%;发热缓解时间分别为(2.52±0.78)d与(4.21±1.34)d、腹部压痛缓解时间分别为(4.02±0.96)d与(6.34±1.27)d,微生态制剂组明显低于和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 =3.784,x2=4.139,t =2.029,t=2.433;P均<0.05).结论 服用肠道微生态制剂可以显著降低自发性腹膜炎的再发率,缩短发病时各症状的缓解时间,同时可以降低各危险因素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