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大动脉顺应性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变化。方法 64例MS患者和56例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测定所有人选者颈动脉-股动脉的脉搏波速度(PWV)、颈动脉IMT,同时检测其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并计算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结果 MS组PWV和颈动脉IM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组颈动脉IMT与年龄、腰围、收缩压、脉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PWV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P〈0.01);PWV与年龄、收缩压、脉压、体重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颈动脉IMT、体重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MS患者PWV及颈动脉IMT均明显升高,已经存在大动脉顺应性的减退;MS患者大动脉顺应性的变化与年龄、血压、肥胖及血脂紊乱有关,且PWV与颈动脉IMT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测定17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血尿酸和血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TG),按颈动脉IMT将患者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及管腔狭窄组,比较各组间血尿酸水平。对颈动脉内膜异常患者,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统计颈动脉IMT与血压、血尿酸、空腹血糖、TG之间的关系。结果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管腔狭窄组患者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颈动脉IMT与血尿酸、TG呈现正相关(P均〈0.01)。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与血尿酸呈正相关,提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可协助诊断冠心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应用高频超声测定IMT及斑块的分级。检测157例患者中,冠心病组106例,对照组51例。结果冠心病组IMT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与对照组(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作为预测心血管病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方法筛选单纯糖尿病患者79例,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48例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AASI及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ACR)、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测量,并进行AASI与ACR及IMT等的相关性分析。结果糖尿病组与健康对照组间相比,ACR、IMT以及AASI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且与AASI低水平组糖尿病患者相比,AASI高水平组的糖尿病患者的ACR、IMT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而糖尿病患者ACR异常组、颈动脉异常组分别与正常组相比较,AASI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的AASI与肾脏损害及颈动脉内膜损伤程度有关,可作为动脉硬化程度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西安市细柳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高危因素。方法选择在细柳中心卫生院进行健康检查的老年人3482例中血糖升高患者567例,根据OGTT结果进行分组,对各组血脂水平、同型半胱氨酸(Hcy)、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等进行测定。结果三组之间BMI及收缩压、舒张压、年龄及性别构成无统计学差异(P〉0.05)。IGT组患者TG较NGT组有显著增高(P〈0.05),但TC、HDL、LDL并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DM组患者TG、HDL、LDL较NGT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TC较NGT虽有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IGT组Hcy及IMT较NGT组有显著升高(P〈0.05),HbAlc未见显著变化(P〉0.05)。DM组患者Hcy、HbAlc及IMT较NGT、IGT组均有显著增高(P〈0.05)。IMT与TG、HDL、HbA1c显著相关(P〈0.05),与TC及LDL无显著相关性(P〉0.05)。IMT与Hey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Hey升高是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其监测对判断糖尿病发生不同阶段颈动脉等大血管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合并高血压病的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硬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通过对40例合并高血压病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冠状动脉病变并评分;同时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硬度。结果合并高血压病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紧张度、扩张性较老年冠心病组及健康老年组低,而僵硬度则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支数冠状动脉病变之间比较颈动脉硬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状动脉病变积分与颈动脉紧张度、扩张性呈负相关(r=-0.353,-0.125,P〈0.01),而与僵硬度呈正相关(r=0.376,P〈0.01)。结论合并高血压病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硬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明显相关,可通过了解颈动脉病变间接了解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7.
曹亚薇 《职业与健康》2008,24(18):1972-1973
目的评价颈动脉超声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6例老年性高血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以186例同期非高血压病老年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作对照。结果高血压病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发生率、斑块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能确定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狭窄的程度,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陈云  王欣  齐惠英 《职业与健康》2009,25(8):890-891
目的研究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205例疑似冠心病的病人行颈动脉的超声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无冠心病组52例)和总冠心病组(单支病变64例,双支病变48例,3支病变41例)。结果对照组及总冠心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冠状动脉单支和多支病变与对照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IMT≥0.85mm及(或)粥样斑块发生率来预测冠心病的特异性为81.6%,敏感性为75.3%,阳性预测率为71.1%。结论测定颈动脉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总积分对冠心病的预测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踝臂指数(ABI)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评价老年单纯收缩期(ISH)高血压在杓型与非杓型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时的血管健康状况。方法按照动态血压仪检测结果,分为非杓型组(74例)、杓型组(78例)和正常血压组(72例),观察试验组和对照组baPWV、ABI、IMT。结果非杓型组肱-踝脉搏波速度(baPWV)、IMT值显著高于杓型组(baPWV1801.614±314.27,1658.674±274.80,P〈0.01;IMT0.964±0.22,0.874±0.19,P〈0.05),ABI值显著低于杓型组(1.034±0.17,1.12±0.18,P〈0.01)。当baPWV〉1400cm/s、ABI〈0.9时,三组检出数依次为61例、59例、41例,以及18例、9例、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7,P〈0.01;χ^2=9.74,P〈0.01);三组颈动脉斑块检出数依次为43例、32例、1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49,P〈0.01)。结论老年ISH患者易出现外周动脉损害,非杓型高血压尤为明显,无创性baPWV、ABI、IMT指标可较好的评价血管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血压控制良好的老年高血压人群血压晨峰值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入选经药物控制良好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51例。进行ABPM检查,计算血压晨峰值,按照血压晨峰值进行分组。血压晨峰值≤30mmHg者分为非血压晨峰组(NMS组),血压晨峰值〉30mmHg者分为血压晨峰组(MS组)。对入选对象进行颈动脉IMT测定。分析两组患者高血压相关因素对血压晨峰现象及IMT的影响,并对其血压晨峰值与IMT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两组151例高血压控制良好者,其中76例有血压晨峰现象,占50.3%。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脂、血糖、最高收缩压、平均收缩压、最低收缩压、最高舒张压、平均舒张压及最低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S组患者血压晨峰值[(42.34±7.10)mmHg]及IMT[(0.89±0.13)mm]高于NMS组[(21.16±5.23)mmHg,(0.84±0.14)mm,P〈0.01或P〈0.05],颈动脉IMT与血压晨峰值呈正相关(r=0.56,P〈0.01)。结论血压控制良好的老年高血压人群仍存在血压晨峰现象,其血压晨峰值可能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心、肾及血管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心内科住院,年龄〉160岁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检测hsCRP、晨尿白蛋白与尿肌酐的比值(ACR)、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LVH组hsCRP水平和收缩压明显高于非LV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增厚组hsCRP水平和收缩压明显高于正常IM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U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MAU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hsCRP与LVMI、IMT、ACR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04、0.431、0.384,均P〈0.01)。hsCRP是LVMI、ACR及IMT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hsCRP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比较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TIA组或合并CI组双侧颈总动脉(CCA)的斑块检出率和IMT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二试验组(TIA组与CI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EH患者合并TIA和cI的脉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数值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老年性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脉压呈显著正相关(P〈0.01和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脉压有关。上述指标可为疾病的诊断和观察疾病的进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不同糖耐量水平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观察糖耐量减低(IGT)者应用阿卡波糖早期干预后的变化。方法 256例受试者,行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并以1997年ADA定义分三组:糖耐量正常(NGT)组、糖调节受损(1GR)组和2型糖尿病(T2DM)组。测定颈动脉IMT及血清CRP浓度。将IGR组中的IGT及空腹血糖受损(IFG)+IGT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应用阿卡波糖)和对照组。结果 (1)三组颈动脉IMT和血清CRP水平逐渐升高(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IMT及血清CRP浓度和糖耐量水平呈负相关(P〈0.01)。(2)治疗16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颈动脉IMT及血清CRP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GR程度越重,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也越重;对IGT患者使用阿卡波糖早期干预可能有益于减缓AS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同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和血尿酸水平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测定2008年1月至2010年8月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8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尿酸、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做颈动脉彩超检测双侧颈总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同时进行血清hsCRP浓度的测定。按颈总动脉IMT将患组患者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比较各组间血尿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并进行血尿酸水平及血清hsCRP与IMT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患者的血尿酸分别为(301±56)μmol/L、(323±62)μmol/L、(374±72)μmol/L,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明显高于内膜正常组(P〈0.01);斑块形成组显著高于内膜增厚组(P〈0.05)。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2.91±1.12)mg/L、(3.94±1.23)mg/L、(4.69±1.4)mg/L,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内膜正常组(P〈0.01);斑块形成组显著高于内膜增厚组(P〈0.05)。并且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颈总动脉的IMT与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6217,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IMT与血尿酸及hsCRP水平密切相关,血清hsCRP水平可作为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判断预后的指标,并且降压的同时应重视血尿酸的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合并早期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及干预效应。方法158例T2DH患者(病程〈1年),无临床心、脑、肾及周围血管显性AS病史,依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为合并AS组(78例)和非AS组(80例),同时干预治疗随访1年;正常对照组30例。分别采血测定血浆Hey、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结果治疗前合并AS组和非AS组血浆Hey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合并AS组血浆Hey水平显著高于非AS组(P〈0.0S)。干预治疗后非AS组及合并AS组血浆Hey水平虽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0.01)。但已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0.01或〈0.05)。同时合并AS组颈动脉IMT也较干预前变薄(P〈0.05)。结论高Hey血症是T2DM合并早期AS的危险因素;强化血糖、血脂、血压控制治疗后血浆Hey水平明显下降,对T2DM合并AS有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或脑梗塞病史81例为观察组。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值。另取有头晕或胸闷等症状,但不符合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或脑梗塞诊断标准的来院检查IMT值患者32例做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颈动脉IMT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IMT值可以反映心脑血管疾病病程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测定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测定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的应用。方法将76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眼底病变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单纯型及增殖型3组,用彩色多普勒显像检测20例正常对照组和76例2型糖尿病患者IMT。结果糖尿病组IMT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DR的严重程度与IMT呈显著正相关(r=-0.633,P〈0.05)。2型糖尿病患者IMT增厚组并发DR的发生率(46.94%)高于IMT正常组(24.2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IMT的改变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有关,IMT测定有助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脂肪肝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血管斑块的关系。方法对本院住院诊断脂肪肝患者111例(观察组)和选择同期临床和腹部超声排除脂肪肝者306例(对照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两组进行空腹血糖(FPG)、血脂(TG、TCH、HDLC、VLDL)及尿酸(uA)检测,同时进行颈动脉彩超声检查,分析脂肪肝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血管斑块的关系。结果(1)脂肪肝组年龄及HDLC值低于对照组(P〈0.01),BMI、DBP、左、右颈动脉IMT、FPG、HbAlc、TG及TCH值高于对照组(P〈0.01,P〈0.05),SBP、UA及LDLC水平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均为脂肪肝患病的影响因素(P〈0.01,P〈0.05)。结论对于腹部超声检测到脂肪肝者,应及时进行临床干预,以减少患者预期的血管并发症,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王军 《药物与人》2014,(10):30-30
目的: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在进展性脑梗死(PI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174例脑梗死患者分为PIS组78例和非PIS组96例,检测全血血小板膜蛋白PAC-1、CD62P阳性率,同时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另选择9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PIS组PAC-1、CD62P阳性率和颈动脉IMT高于非PIS组(P〈0.05),且均高于对照组(P〈0.05);PIS组血清PAc-1、CD62P阳性率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r=0.654)。结论:血小板膜蛋白PAc-1、CD62P阳性率可能是PIS发病机制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PIS发病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的相关因素,以对有危险因素的患者早期干预,预防血管并发症。方法将2008年1月至12月间至我院彩超室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者根据有无颈动脉斑块分组进行分析。其中颈动脉斑块组230例,对照组190例,对两组进行血压、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尿酸、尿蛋白及腹部超声检测。结果颈动脉斑块组平均年龄、收缩压、舒张压、FPG、血尿酸及左、右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与年龄、糖尿病史、FPG、高血压史、收缩压、舒张压、脂肪肝、尿酸及左、右颈动脉IMT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464,0.097,0.166,0.168,0.117,0.107,0.177,0.116,0.367,0.367,P〈0.01,P〈0.05);而与BMI、性别、血脂各指标及蛋白尿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与颈动脉斑块相关,干预该类患者的血糖、血压、血尿酸、脂肪肝可以减少其预期的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