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人工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 , THA)通过外科技术,将已磨损破坏的股骨头关节面切除、髋臼软骨面打磨,在关节表面装入人工关节。有 T HA 就有翻修,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假体松动、人工关节脱位、骨折、假体断裂及感染等,必须施行翻修术(Revision total hip arthroplasty , RT HA )。全髋关节翻修术与首次髋关节置换术相比,手术更为复杂、困难,手术时间长、创伤大、并发症多,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更高。我科于2012年1月-2013年10月对67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进行翻修术,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袁美娟  周高玲 《天津护理》2002,10(3):115-116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与首次髋关节置换术相比,手术更为复杂、困难。通过对11例人工髋关节翻修术患者的护理,指出术前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术后低血压、引流管的有效处置及对神经损伤、假体脱位的预防是护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随着髋关节置换技术的不断成熟,人工髋关节植人数量日益增多,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问题的概率增加,近几年来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也呈上升趋势[1].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相比难度更大,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和维护更困难,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更高.我院2003年6月-2007年6月,对16例17个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施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加强了心理护理和功能锻炼指导,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病人的护理。[方法]71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同时加强术前准备及术后病情观察、负压引流的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心理护理及防止伤口感染等。[结果]71例病人均顺利手术,住院16d~32d(20.0d±10.5d);出院后随访6个月~12个月,发生假体松动1例,因其他疾病死亡1例,其他病人均得到良好的恢复。[结论]加强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病人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38例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1月~2007年1月,我们为138例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38例,男74例,女64例;年龄25~79岁,平均58.3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53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32例,强直性脊柱炎并髋关节强直26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需翻修14例,髋关节陈旧性结核13例.行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84例,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54例.  相似文献   

6.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目前在县级以上医院得到广泛开展,我院近10年来先后开展了人工股骨头及全髋关节置换术38例。我们采取了科学的术后护理与指导,使所有患者都顺利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部骨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及股骨颈和髋臼骨折的常用方法。随着人口的老年化,生活质量及治疗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的病例逐渐增多。加强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对促进患者肢体及关节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起着重要的作用。2002年元月~2005年6月,我们对我科收治的42例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加强术后康复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闫映霞 《全科护理》2011,9(19):1712-1713
[目的]总结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护理。[方法]对56例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同时加强术前心理护理、下肢肌锻炼的指导、术后病情观察、体位护理、饮食护理、预防并发症的护理等。[结果]本组病人术后均未发生并发症;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优47例,良9例。[结论]加强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2002年1月~2009年6月,我们对16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并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及康复锻炼指导,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工全髋关节、股骨头置换术的广泛开展,术后因假体使用时限、质量或手术技术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假体松动、断裂、局部感染等并发症也日趋增多,全髋关节翻修术也随之产生.我院自1999年1月~2001年1月共行全髋关节翻修术11例,术后病人疗效满意.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背景: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出现感染、假体松动、假体磨损断裂、骨溶解、复发性脱位等并发症的数量逐渐增多,最终导致行全髋关节翻修。 目的: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进行翻修的原因和治疗措施。 方法:对33例患者全髋关节翻修的原因、假体选择、骨缺损处理及康复进行分析研究。其中髋臼有21例行普通金属杯加内衬置换、8例行大头臼杯置换、4例行聚乙烯臼杯置换。股骨柄有15例行普通柄(11例应用骨水泥固定)置换、18例行加长柄置换(9例应用骨水泥、6例为组合型柄)。 结果与结论:33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翻修后随访24-60个月,平均随访36.5个月;翻修后伤口愈合良好,假体固定可靠,未再次出现感染脱位患者;髋关节功能均得到了较大的改善,Harris评分:翻修前平均为37.1分,翻修后平均为91.3分。中短期临床随访结果示,若翻修手术指征正确,骨缺损处理得当,翻修假体选择正确,行一期人工全髋关节翻修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背景: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关于选择全髋关节置换还是人工股骨头置换目前仍存在争议。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修复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后18个月的随访结果。方法:纳入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股骨颈骨折患者70例,男17例,女53例,年龄60-83岁,均为GardenⅢ型,Ⅳ型患者。根据置换方式分为两组,股骨头置换组39例,全髋关节置换组3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及合并疾病构成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X射线观察两组患者关节置换效果,综合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输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置换后髋关节功能。结果与结论:经18个月随访,两组患者X射线显示股骨颈骨折均复位固定良好,假体位置良好。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输血量、失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股骨头置换组优于全髋关节置换组(P〈0.05);全髋关节置换组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显著高于股骨头置换组(P〈0.05)。提示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后关节功能恢复较好,远期并发症较低,是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人工股骨头置换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及输血量少等优点,适合身体状况差、活动量小及受伤前患肢已有功能障碍的高龄患者。  相似文献   

13.
背景:金属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年轻股骨颈骨折患者效果较好,但有关金属植入物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效果较少见报道.目的:比较采用不同金属植入物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1998-01/2008-12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237例,年龄60~96岁.采用空心加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32例,解剖钢板置入内固定23例,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41例,双极股骨头置换111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30例.比较各组并发症发生率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空心加压螺钉、解剖钢板、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并发症发生率均高明显于双极股骨头置换、全髋关节置换治疗(P<0.01);空心螺钉组、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优良率明显低于双极股骨头置换及全髋关节置换治疗(P<0.001,P<0.01).结果提示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应首选人工关节置换(双极股骨头置换或全髋置换),对Garden型可选用空心螺钉固定,转子间骨折Jensen-EvansⅠ~Ⅱ型可选用动力髋螺钉及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置入内固定;Jensen-EvansⅡ~Ⅲ型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关节置换是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递进式护理干预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7月-2021年7月骨科收治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老年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递进式护理干预,比较2组康复自我效能、髋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康复自我效能、髋关节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3.658,P<0.001;t=2.158,P=0.033;t=2.930,P=0.004)。结论 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老年患者行递进式护理干预,可有效提升患者康复自我效能,促进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5.
背景:传统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切除股骨颈,严重影响股骨近端受力平衡,引起骨重建负平衡,容易发生骨吸收,导致假体松动和下沉。目的:观察保留股骨颈型人工髋关节置换后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2000-09/2006-12解放军第一八0医院骨科病例资料。对象:25例患者,男10例,女15例,年龄31~56岁,平均47岁。股骨头坏死致髋关节骨关节病12例(5例为双侧),股骨头坏死8例(2例股骨颈骨折愈合后股骨头坏死),髋臼发育不良股骨头坏死3例,股骨颈头下型骨折不愈合2例。病程2~10年,平均6年。方法:采用改良髋关节后路切口,显露髋关节,于股骨头颈交界处切除股骨头,磨除髋臼软骨,安装人工髋臼。用特制扩髓器扩大股骨近端髓腔,安装人工股骨头,人工关节复位。主要观察指标:①假体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②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0.5~6年,患者髋关节活动良好,行走步态正常。X射线摄片示人工髋关节位置良好,假体无松动和下沉,股骨颈骨质良好。结论:由于保留股骨颈,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假体符合股骨近端的生理顺应性,防止股骨近端骨质疏松引起假体松动和下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8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36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行加长柄双极骨水泥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常规予鲑鱼降钙素联合钙剂抗骨质疏松治疗。结果术后Harris关节功能评分平均88分(68~94分),其中优18例,良13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86.1%。2例术后活动后出现髋部轻度疼痛,1例下肢深静脉栓塞;本组均无髋关节脱位、假体周围再骨折、假体松动及下陷、大小粗隆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可减少力学及内固定相关风险,且并发症少,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背景:终末期肾病患者由于长期的骨代谢、内分泌异常及使用激素,常易发生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坏死等疾病。当需行人工关节置换时相对于常规髋关节置换具有不同的特点。目的:观察生物型或骨水泥型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终末期肾病合并髋关节疾病的情况。方法:回顾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6年6月至2012年3月问收治15例终末期肾病合并髋关节疾病患者行全髋关节或人工股骨头置换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11例;股骨颈骨折8例(1例为双侧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坏死5例,骨关节炎2例,共16髋。关节置换的方式包括全髋关节置换9髋(生物型5髋,股骨侧为骨水泥型4髋),人工股骨头置换7髋(生物型2髋,骨水泥型5髋)。出院后门诊随访X射线观察假体周围有无透亮区出现和动态变化情况,采用Harris评分和SF-36评分评估关节功能恢复和生存质量改善情况。结果与结论:置换后随访时间为0.5—4年,呈偏态分布,中位数时间为30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由置换前的(53.0±5.8)分增加至末次随访的(86.0±3.8)分。SF-36评分由置换前的(65.0±2.4)分增加至末次随访的(83.0±4.9)分。出院前出现5例并发症,2例置换后透析时出现低血压休克,2例肺部感染,1例伤口延迟愈合,经对症治疗后恢复。置换后随访未见假体松动、脱位、假体感染等并发症。早中期随访结果显示,对于合并终末期。肾病的髋关节疾病患者髋关节置换可以解除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有效改善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但部分患者由于本身终末肾病的进展可能会影响置换后的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8.
背景:体育运动中爆发性用力的跳跃动作容易造成髋关节损伤,髋关节周围的一些部位由于存在未闭合的骨骺而相对薄弱,猝然施加的暴力可以造成大块的撕脱性骨折.目的:总结髋关节置换治疗运动性股骨头坏死技术、置换材料及并发症的研究进展,评价修复运动性股骨头损伤中所应用的髋关节置换术的各种生物材料的性能和应用.方法:由第一作者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在Pubmed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中检索1991-01/2010-12有关生物材料应用于组织工程肌腱支架的研究文章,中文关键词为"股骨头坏死,生物材料,髋关节置换,并发症";英文关键词为"artificial hip joints,biomaterials,prostheses".排除重复研究、普通综述或Meta分析类文章,筛选纳入21篇文献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分析了治疗股骨头坏死的髋关节置换技术的选择、置换材料的性能评价.髋关节置换技术以及置换材料都有各自的优缺点,绝大多数还处于研究阶段.利用陶瓷股骨头假体、金属对金属的假体减少由于高分子聚乙烯磨损颗粒导致的假体松动等研究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全髋关节置换已经成为晚期髋关节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因其适应证范围宽,置换效果好,目前被认为是治疗股骨头坏死中晚期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小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8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均采用小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4年6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及假体的形态、位置和有无松动及下沉的情况.结果 82例患者中,17例失访,65例获得随访.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1.4分(32~58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平均89分(78~95分).按Harris评分标准:优27例,良31例,一般5例,差2例,优良率为89.2%.下肢深静脉血栓、假体周围骨折、髋关节前脱位及髋关节后脱位各1例.无关节感染及假体松动、下沉的发生.结论 小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安全、有效,并可促使老年人早期活动,恢复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龄非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对收治的16例年龄在75岁以上的股骨粗隆间非稳定性骨折患者施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前进行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皮牵引护理,内科疾病护理;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和并发症护理,早期指导功能锻炼。结果:16例患者术后4~8周能扶双拐行走,1年后能弃拐行走,随访6~28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无明显并发症发生,Harris评分优良率达87.5%。结论:对高龄非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加强卧床期护理,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能够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缩短卧床时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