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络病理论为基础,将子宫腺肌病与络病理论相结合,认为"络主血",寒凝日久可导致络中血瘀,络瘀则胞络阻滞不通,不通则痛,发为本病,故以寒凝络瘀为根本病机.并应用经典方剂温经汤之力与通络且能引活血化瘀药物入络的虫-藤类药物合用,以达温经祛寒、通络止痛之效,验证了温经通络法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并附案例两例以说明.  相似文献   

2.
李亚敏 《陕西中医》2009,30(10):1438-1439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就论述了络脉的分布、生理和病理,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制辛温通络、虫药通络治疗方药,清代医家叶天士发展了络病学说,提出“久病人络”、“久痛入络”,标志着络病学说成为中医重要的病机理论。高心病如不积极治疗在心功能失代偿期可出现左心衰竭,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影响右心室功能而导致全心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临床预后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清代名医叶天士善于从络病理论辨治胃脘痛。他认为胃脘痛的络病辨证总以区分虚实为要,通络治法亦根据脏腑辨证结果、病情轻重、病程长短灵活变通:病邪入络浅,络病轻者,以辛香通络为常法;入络深,瘀阻明显者,以化瘀通络为主;若胃脘痛病久、病重,络中痰凝、瘀浊不去,常药难以奏效,则以虫蚁搜络之法治之。络脉虚损者以补虚通络为治疗原则。此外,顾护胃气贯穿通络治法之始终。  相似文献   

4.
俞慎初教授临床治疗痹证经验丰富,他常以自拟经验方“蠲痹四藤汤”为基础,随症加减治疗风寒湿痹;重用石膏并配合祛邪宣痹药物,治疗湿热痹痛疗效显著;对日久不愈之痹证,重视活血祛瘀通络,常以张锡纯的活络效灵丹加味治之;治疗病久入络的顽痹,善用虫类药物,以虫蚁入络搜风逐邪,临床应用每获佳效。  相似文献   

5.
张晓哲 《河南中医》2014,(10):1890-1891
叶天士认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新病亦可入络",以"通络"作为治疗络病的原则,同时,叶天士还注重应用辛味通络药,认为络以辛为泄,辛能行、能散、能通,正是"区区表里解散之药。焉得入络通血脉。攻坚垒。佐以辛香。是络病大旨"。具体又分为祛邪通络和扶正通络两类,祛邪通络用于络实证,实者攻之,叶氏常用辛润、辛香、辛温、虫蚁通络法;扶正通络用于络虚证,"大凡络虚,通补最宜",并强调要灵活用药,切忌呆滞。  相似文献   

6.
肾病综合征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程迁延难愈。于春泉老师根据"病久入络,久病必瘀"的理论,师承导师赵玉庸教授的临证经验,在辨证治疗基础上加入虫类药物,即在健脾补肾、活血利水的同时往往佐以祛瘀通络药物,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张兰坤  过伟峰  肖婧  盛蕾 《中医杂志》2014,(9):804-805,808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首创"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络病学说,提出络病以"通和血脉"为治疗大法。基于其"络以通为用"的络病基本治则,以虚、实为纲,从气滞血结、络脉瘀滞、痰瘀阻络、络脉空虚等方面立论,谈及了辛味通络、虫药通络、藤药通络及补虚通络诸法。  相似文献   

8.
<正>《灵枢.脉度》谓:"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汉代张仲景则研制出大黄蟅虫丸、抵挡汤等通络方剂。清代叶天士提出"初在经在气,其久入络入血"、"百日久恙,血络必伤"、"痛久入血络",主张辛香、辛润通络。历代医家阐述血络较多,但阐述气络很少。只有《类经》、《证治准绳》等书  相似文献   

9.
依据《临证指南医案》"久病入络"的论述,从络病理论探讨乳腺癌的病机。认为乳腺癌的发生与少阳络脉不通、厥阴络瘀血阻及久虚毒邪滞络关系密切,故乳腺癌之病当属络病范畴。以通络为基本大法,具体运用辛香通络、化瘀通络、虫蚁搜络等治疗方法与方药,对提高辨治乳腺癌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虫类药物的应用相当广泛,对于病久入络、瘀滞不宣、久治不愈证,因病邪留伏较深,已属顽症痼疾,非一般植物通络药能够胜任。清代吴鞠通说:“以食血之虫,飞者走络中气分,走者走络中血分,可谓无微不入,无坚不破。”清代叶天士对仲景治络病用虫药进行了高度评价:“考仲景于劳伤血痹诸法,其通络方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着,气升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指出虫类药搜剔疏拔,有“追拔沉混气血之邪”的独特疗效,并将虫类药物广泛用于疼痛、中风、痹证、  相似文献   

11.
络病理论是中医学术体系中一个独特而又具有重要价值的理论。它起源于《黄帝内经》。清代名医叶天士在发展《内经》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络病的病机特点及治疗方法,认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指出了久病久痛是邪气入伤血络,并提出这类顽固性的痛证,“必用虫蚁飞走之品搜剔”,但是从他的医案当中可以看出当时他用虫药治疗的久痛证,多属于癥  相似文献   

12.
中医络病学理论从古至今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既往医家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现代分别有学者提出"久瘀入络",甚至"新病亦可入络"的观点;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经历了从活血化瘀法,祛痰芳香开窍、益气养阴法,益气活血法,发展到通络治疗法。结合现代医学对中医传统理论的研究与探索,络病学说在中风的研究及临床应用中得到广泛认可。张振宇主任医师将络病学理论广泛运用于中风的诊疗中,疗效确切,现就络病学的渊源和发展历程以及临床验案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3.
神经病理性疼痛作为一个涵盖了多种疾病的临床概念,患病率高,具有复杂的发病机制。现代医学虽有针对不同机制的治疗药物,但效果有限且存在较为显著的不良反应。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对前人治痛之法进行继承和发扬,衍生出了“久痛入络”理论。鉴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病程、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的特殊性,尤其适用于此理论进行诊治。该研究认为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久痛所入之络实为层次较深的“阴络”,即髓络,病性当属本虚标实,以脏腑功能失调为前提、络脉空虚为基础,与肝、肾、心之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该病病机可归纳为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迁延不愈,耗损气血,髓中络脉空虚,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瘀血、痰湿等有形病理产物形成而凝滞于络内,不通则通,迁延难愈。该病的治则以通法贯穿于始终,具体包括辛味通络、虫类通络、藤类通络和络虚通补等。该文基于“久痛入络”理论阐述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中医发病机制及相关治法,为从中医络病学角度认识与防治该病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程革 《中医药学刊》2004,22(12):2308-2309
《金匮要略》中记载了四十多种疾病,其中不疾病属于络病及其相关病证的范畴。张仲景从外邪入络、痰饮阻络、瘀血凝络、络脉空虚和络脉损伤等方面论述了各络病的病因病机,描述肌肤不仁、局部包块、出血症、疼痛、水肿等络病的临床症状,并提出行气化瘀通络、化痰逐瘀通络和虫蚁搜剔通络等治法。《金匮要略》对络病的记述,奠定了其在中医络理论发展过程承上启下的作用。深入研究张仲景络病理论。对于完整理论中医络病理论,提高临床治疗疾病,特别是多种疑难病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络治痹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症又称"痹证"、"痹病"、"风湿病"等。络病学说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至汉代张仲景首创活血化瘀通络法和虫蚁搜剔通络法等,络病理论得到发展。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对仲景络病治疗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观点。本文仅从历代从络治痹之病因、病机、临床特点及治疗等方面做一简要梳理。认为络病致痹病因不外体虚邪侵、营卫不通和痰瘀郁阻、络脉不畅;其病机为正虚是络病致痹的内在要素、邪侵是络病致痹的必要条件以及络脉"不通"是发病的病理关键三方面;临床特点有"病久、多瘀、疼痛"。因此治疗上多采用祛除外感六淫邪气,"通络"止痛;调和营卫气血阴阳,顾护"胃气",以补为"通"以及化瘀祛痰,内外兼施,杂合以治。  相似文献   

16.
骨络是存在与骨中的络脉系统,具有生成、输布气血、营养骨组织的作用。由于脏腑亏虚、气血不足、外感风寒湿邪、内生痰瘀等因素可致骨络不足或骨络瘀阻,使骨失所养,发为骨痿。治疗上以通补骨络为治疗大法,通络法包括辛散通络法、虫蚁搜剔法、活血通络法,补络法包括补肾健脾通络法、补气通络法、补血通络法等。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以补肾活血通络法应用最多,补肾活血通络汤运用大量补肾药物以补络为主,同时兼顾通络药物,既可入血络以行血,又可入气络以行气,应用于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络脉理论与老年冠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络脉理论是《黄帝内经》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分析认为,阳气不足、络脉空虚是老年冠心病发病的基础,络脉阻滞是老年冠心病的基本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心络瘀阻和心络绌急两个方面。冠心病心绞痛之病位在心之络脉,多为久病入络或久痛入络的络虚证,故通络是治疗大法,临床上常采用益气活血通络法为治。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络病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革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4,22(12):2308-2309
<金匮要略>中记载了四十多种疾病,其中不疾病属于络病及其相关病证的范畴.张仲景从外邪入络、痰饮阻络、瘀血凝络、络脉空虚和络脉损伤等方面论述了各络病的病因病机,描述肌肤不仁、局部包块、出血症、疼痛、水肿等络病的临床症状,并提出行气化瘀通络、化痰逐瘀通络和虫蚁搜剔通络等治法.<金匮要略>对络病的记述,奠定了其在中医络理论发展过程承上启下的作用.深入研究张仲景络病理论.对于完整理论中医络病理论,提高临床治疗疾病,特别是多种疑难病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浅谈虫类药物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虫类药物是动物类中药的重要部分,包括一些昆虫、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及小型爬行动物等。这些药物应用于临床据记载已有二千多年历史,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对虫类药物的各种临床功用作了详细的记述。追至明代,《本草纲目》中收载虫类药物达107种,占动物药(444种)的24%,使虫类药得到了很大发展。近代中医大家叶天士、发微《内经》络病理论,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久则正邪混处期间,草木不能见效。当以虫蚁疏通逐邪”的络病理论,使虫类药物的运用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现代中医根据传统理论和现代科研方法,更是深入了解虫类药物的作用机理,配伍特点和临床使用,拓展了虫类药物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20.
络病病机具有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多瘀多滞、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特点,慢性萎缩性胃炎与络病相似,病机为脾虚络瘀,故可归属于胃络病。莪术具有“辛以走窜,引经通络”“温以消积,缓攻宿疾”的功效特点,专攻“气中血滞”,恰合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络瘀之病机,故以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获良效。临床与黄芪、木香、黄芩、蒲公英等药配伍,更能增强通络之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