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登革休克综合征(DSS)是再次感染异型登革热病毒所致的一种危重症。经病毒分离和血清学鉴定,证实海南岛1980年第一次登革热大流行为登革热Ⅲ型病毒感染,1986年再次登革热暴发流行为登革热Ⅱ型病毒感染,我科在此暴发流行期间收治DSS19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登革休克综合征(DSS)是再次感染异型登革热病毒所致的一种危重症。经病毒分离和血清学鉴定,证实海南岛1980年第一次登革热大流行为登革热Ⅲ型病毒感染,1986年再次登革热暴发流行为登革热Ⅱ型病毒盛染,我科在此暴发,流行期间收治DSS19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登革热的发现,已有200年之久历史。有过多次大流行,在东南亚亦一贯呈地方性流行。我国1940年在上海曾发生过流行,但解放以来,未发现过本病。1978年5—12月在广东省佛山和肇庆地区发生登革热暴发流行,但发病人数亦仅22.122例,而1980年海南岛发生登革热流行病例达四十三万七千四百六十九人。经过流行病学调  相似文献   

4.
登革热是B组病毒经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在南亚、东南亚、西太平洋及加勒比海地区常发生流行或爆发。1978年广东佛山市石湾镇亦突然发生流行,因而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将登革热研究概况扼要介绍,供参考。一、流行概况典型登革热在南亚的印度呈地方性流行已有多年,1967年在德里,1968年在坎普尔,1969年在阿杰米尔等相继流行。1959~1968年从人血清和蚊分离出登革1~4型病毒。1964年在孟加拉国的达卡发生登革热流行,从病人分离出登革3型病毒。在东南亚的泰国1958~1964年住院的登革热病人就有15,725人,死亡927人,1958年在曼谷发生大流行,此后每隔一年流行1次,并分离到登革热病毒四个血清型及基孔  相似文献   

5.
1980年广州地区发生了登革热的流行,经血清学与病毒分离证实,本次流行系由登革热病毒Ⅱ型引起.探讨和认识本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的特点,对登革热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为此,本文就我院在流行期间收治的登革热55例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作扼要的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广州市1980年首次发生由第Ⅲ型登革病毒(D_3)引起的登革热流行,1985年和1986年连续发生分别由第Ⅰ型和第Ⅱ型登革病毒(D_1和D_2)引起的登革热流行。我院先后共收治登革热550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1985年9月儋县发生一次由Ⅱ型登革病毒引起的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爆发流行。至1986年10月疫情已由儋县波及本岛十县二市,患者97557人,死亡261人。根据记载,国外登革热流行期间,常伴有多型别登革病毒同时流行。为掌握本岛这次登革热流行时除Ⅱ型病毒外,是否尚有其他  相似文献   

8.
登革热与口岸蚊虫防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 ,经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登革热于 1779年被发现 ,186 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命名。登革热流行区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 10 0多个国家。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建议在国境口岸从法规防制 ,教育防制 ,环境防制 ,生物防制 ,物理防制等多种角度对媒介蚊虫实施综合防制 ,以防止登革热的传播和流行 ,保障人民健康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湛江市2007年登革热监测结果,为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监测点的登革热疫情、布雷图指数、人群抗体水平和媒介伊蚊等监测资料,用EPI2002软件统计分析。结果2007年湛江市暴发2起登革热疫情,发病205例,男97例,女108例;抗登革热病毒IgG阳性率低,伊蚊幼虫孳生密度高峰在9月份,低谷在6-8月份,阳性容器以永久性容器为主。结论湛江市有登革热流行的自然、社会环境条件,人群普遍对登革热易感,8-9月是发动爱国卫生运动,清除伊蚊孳生地,预防、控制登革热流行的适当时机。  相似文献   

10.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通过伊蚊传播的热带、亚热带的急性传染病。近几年来,登革热在我区反复发生流行,严重地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据调查证实,埃及伊蚊是我区登革热传播的主要媒介。因此,消除埃及伊蚊是控制登革热发生和流行的主要措施。我区决定从1987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对埃及伊蚊进行全面防制。  相似文献   

11.
登革热曾于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时由国外传入我国引起广泛流行,近二、三十年来未见有流行报告。我市于1978年曾发生登革热流行,1979年亦有少数病例,此次流行已从病原学和血清学证实为登革热4型病毒所致,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腹膜炎者未见有文献记载。现将我院在1979年收治的1例表现为急性腹膜炎,同时合并心肌炎和肝、肾功能损害的登革热报导如下: 尹××,男性,33岁,住院号8969,佛山市服务  相似文献   

12.
登革热是一种流行于热带、亚热带的虫媒传染病,广东省1978~1999年登革热共发生7次流行,涉及年份18年,有4年间歇期。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于1995年5月~12月共收治24例登革热患,现将其流行情况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白云区2006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登革热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流行病学方法调查分析白云区登革热流行病学特点,应用ELISA法对疑似登革热病例血清进行IgM/IgG抗体检测。结果2006年白云区登革热由I型登革热病毒引起,流行历时83d,共发生病例70例,发病全部集中在8~11月,病例主要集中在人口流动大的城乡结合部。全部病例中男性发病25例,女性发病45例;发病年龄最小6岁,最大81岁。职业分布以家务、农民、学生发病率较高。结论2006年白云区登革热流行形势严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登革热预防控制技术和管理模式能有效地预防控制其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目前海南省自1991年后再未发生登革热流行后人群的抗体水平,为登革热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5-2006年采集海南省既往登革热不同流行强度地区健康人群血样931份和发热病人急性期血样81份,分别检测登革IgG和IgM抗体。结果被调查的931名健康人群中,13例登革IgG抗体阳性(1.4%),主要集中在既往登革热高发的地区,年龄最小的38岁,主要为农民和渔民,低发区未检出阳性,发热病人血样检出IgM抗体阳性2例。结论海南省自1991年来未发生登革热的流行,但目前既往流行区人群登革热抗体水平已降至非常低的水平,有再次发生大规模流行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深圳市南山区2014年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获得本地登革热疫情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登记调查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深圳市南山区2014年报告登革热患者104例,其中实验室诊断登革热103例,临床诊断登革热1例。输入性登革热患者46例,本地登革热患者57例,不明感染原因的登革热患者1例,发病率为9.29/10万,无死亡病例。流行季节在7月下旬至12月下旬,高峰在10月。全区各个街道均出现登革热患者,以蛇口街道居多。输入性登革热的输入来源地主要以东南亚国家为主。结论 2014年深圳市南山区登革热发病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输入性登革热和本地感染登革热并存。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广州市2012年登革热的流行情况。方法收集广州市2012年登革热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和血清标本,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并确定血清型。结果广州市2012年登革热发病率较2011年上升,发病高峰在9~10月间。输入地以东南亚为主,马来西亚和柬埔寨是主要的输入国家。流行地区以老城区为主,越秀区发病数居首位。4种登革热血清型均有检出,以4型为主。结论广州市登革热疫情形势不容乐观,存在登革热暴发的潜在风险,疫情防控形势较为严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广州市2011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登革热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广州市疫情监测与报告信息系统和实验室监测信息系统,以及相关的现场调查报告、疫情简报等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广州市2011年报告登革热病例51例,本地感染33例,输入性病例18例,累计发病率0.4/10万,无死亡病例,输人性病例占全年报告病例的35.29%。除1、2、7月外,其余月份均有病例;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起,为海珠区龙凤街登革热暴发疫情(16例)。实验室监测表明,2011年广州市病毒流行株为登革I型病毒。结论2011年广州市登革热流行处于散发流行状态,输人性病例或异地来广州就诊的登革热病例对广州市登革热流行存在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8.
登革热伴发精神障碍16例蔡述君登革热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流行于5-11月,在海南岛每年有不同程度的流行。登革热伴发精神障碍专题报告尚少,本文报告1980~1990年海南省登革热流行期间,因伴精神障碍住本院的16例病人的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16例中男...  相似文献   

19.
1986年广州市发生了Ⅱ型登革热流行,发病率为17.3/10万,病死率为0.33%。为了探讨该病流行规律,为今后制订防制措施提供依据,现将1986年登革热流行特点报告如下。一、调查方法 1.调查范围:广州市八区二县。 2.诊断:按1981年全国登革热防治试行方  相似文献   

20.
1980年广西合浦、钦州曾发生Ⅱ型登革热流行。1986年9~11月北海市发生首次登革热流行,自患者血请分离出Ⅱ型登革病毒,是我区首次Ⅱ型登革热流行。本次流行66天,方病106人。发病年龄2岁~76岁,以20岁~49岁发病为主占75.5%。男72例,女34例,男女之比为2.1:1。发病以工人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