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单纯应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局部晚期腮腺腺样囊性癌,评估疗效并分析相关预后因素,为局部晚期腮腺腺样囊性癌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纳入2007年8月至2018年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接受单纯应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局部晚期腮腺腺样囊性癌患者,分析其总生存率(OS)、无进展生存率(PFS)和局部控制率(LCR)及相关影响因素,并观察近、远期放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本组病例共16例(cT4bN0M0),女性患者占多数(11/16,68.7%),中位年龄55.4岁。随访8~104个月(中位时间41.5个月),1、3、5年LCR分别为93.7%、80%、68.7%,1、3、5年OS分别为86.7%、72%、54%;1、3、5年PFS分别为74%、53%、18.9%。9例(56.2%)患者出现不同部位器官转移,以颅内转移、肺转移常见;其中6例术前伴有颅底骨质侵犯者出现多器官转移,肿瘤侵犯颈动脉是影响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HR=12,P=0.045)。共有8例(8/16,50%)患者出现不同程度远期放射性不良反应。结论单纯应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局部晚期腮腺腺样囊性癌的5年局部控制率为68.7%,肿瘤侵犯颅底骨质、包绕颈动脉是其预后不佳与发生多器官远处转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疗在腮腺区复发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13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经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的24例复发腮腺腺源性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临床Ⅳ期。定期随访,观察并分析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24例复发肿瘤患者,随访时间4至59个月。6例局部控制失败,10例患者死亡。患者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74.8%和39.3%,1年、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4.8%和31.5%,1年、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2.0%和69.4%。无3级以上放射性损伤。结论 单纯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复发腮腺恶性肿瘤患者,为可选治疗方式,局部控制率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腮腺癌术后125I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靶区的确定方法。方法 2002年10月至2006年11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31例腮腺癌患者,男女比例14 ∶17,平均年龄38.2岁,肿瘤有包膜外浸润并与面神经关系密切(黏连或神经侵犯),采用保留面神经的肿瘤及腺体切除术,术后行125I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匹配周缘剂量60 Gy。治疗前后行薄层螺旋CT扫描以制定治疗计划和质量验证,以腮腺周围骨性结构和肌组织为参照确定计划靶区和临床靶区,并比较治疗前后靶体积、靶区D90值的差异,同时计算粒子植入后颌骨、中耳D90值以及脊髓最大接受剂量。结果 125I粒子治疗前后靶体积、靶区D90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粒子植入后靶区D90值均大于匹配周缘剂量。本组病例随访时间3~7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根据目前随访结果,采用本方法确定125I粒子腮腺区组织间近距离治疗靶区,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是腮腺癌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具有局部剂量高和周围组织损伤小的特点。放射性粒子治疗效果与剂量、精度密切相关。然而,125I放射性粒子在腮腺癌中的应用尚无明确规范,各治疗中心对于放射性粒子治疗的标准不尽相同。为进一步规范腮腺癌近距离放射治疗流程,经国内多位专家反复讨论后达成一致意见,制定本共识。本共识对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腮腺癌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治疗参数、操作流程、技术规范、放射防护、不良反应、随访等给出了规范化建议,可供临床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定制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计划的优选方案。方法125I 粒子等间距植入直径为1、2和3 cm的3种球形模体和三径分别为1 cm×1 cm×2 cm、1 cm×1 cm×3 cm、1 cm×2 cm×2 cm、1 cm×2 cm×3 cm、1 cm×3 cm×3 cm、2 cm×2 cm×3 cm和2 cm×3 cm×3 cm的7种椭球形模体,粒子分布均匀对称,调整粒子活度和间距,使靶区剂量满足处方剂量D90 145 Gy,并实现尽可能适形均匀的剂量分布。初始粒子间距是1 cm,为改善靶区剂量分布适形度和均匀性,将粒子间距调整为0.75 cm。通过评价均匀性指数(HI)、靶区外体积指数(EI)和适形指数(CI)定制粒子植入优选方案。同时记录植入粒子活度和数目。结果 对直径1 cm的球形靶区,粒子间距1和0.75 cm 时HI分别为40.0%和55.9%,EI分别为98.3%和95.1%,CI均为0.44;对直径3 cm的球形靶区和1 cm×2 cm×2 cm的椭球形靶区,粒子间距1 cm植入方式的HI、EI和CI优于粒子间距0.75 cm 的植入方式。对其余靶区粒子间距0.75 cm植入方式的EI和CI均优于间距1 cm的植入方式,HI略小于间距1 cm的植入方式。粒子间距0.75和1 cm植入单颗粒子活度分别为17.0~27.8 MBq 和30.0~58.8 MBq,间距0.75 cm比间距1 cm多植入粒子2~10颗。结论 对于10种靶区,除直径为1 cm、3 cm的球形靶区和1 cm×2 cm×2 cm 的椭球形靶区以外,其余7种靶区0.75 cm 植入方式的剂量分布适形度更好,靶区外接受处方剂量体积更小,为粒子均匀植入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不同弧度胆管内125I粒子链剂量学分布情况。方法 在纸上勾画出不同弧度的粒子链模型(弧长=2πr×角度/360),计算弧长为45 mm对应的0°、30°、60°、90°、120°、150°、180°的模型。粒子链模型总长度为45 mm(每枚粒子间距为0 mm)。在粒子链模型向心侧和离心侧的中心点及两端点垂直距离5 mm处画标尺。用激光扫描仪扫描模型。每个弧度模型创建3层图片,模拟直径为8 mm的胆管。将图片导入放射性粒子源植入治疗计划系统(TPS),模拟不同弧度的粒子链。使用TPS勾画大体肿瘤靶区(GTV)用于模拟直径8 mm的胆管,设定粒子初始活度1.85×107 Bq,给予处方剂量60 Gy。计算直径为8 mm模拟胆管的D90V100,以及粒子链中心点、两端点的向心侧及离心侧5 mm处剂量变化情况。结果 粒子链弧度为30°时,D90(132 Gy)和V100(100%)最高;弧度为60°时,D90(45 Gy)和V100(68%)最低。弧度为30°时,中心点处剂量最高(向心侧剂量为165 Gy,离心侧剂量142 Gy);弧度为180°时,中心点处剂量最低(向心侧剂量为90 Gy,离心侧剂量50 Gy)。不同弧度时(不含0°),中心点向心侧剂量均高于离心侧;两端点离心侧的剂量均大于向心侧。结论 随着弧度改变,粒子链剂量分布也相应变化,30°时D90V100最大;弧度近心侧剂量明显高于远心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放疗后盆壁复发宫颈癌患者采用3D打印共面坐标模板(3D-PCT)辅助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剂量精确性实施的可行性。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的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应用3D-PCT辅助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放疗后盆壁复发宫颈癌患者资料10例。患者年龄37~71岁,中位年龄53.5岁,KPS评分≥ 70分。所有患者均接受过盆腔放疗。病灶体积为3.5~58.0 cm3(中位31.9 cm3),处方剂量120~180 Gy,粒子活度0.55~0.67 mCi(1 Ci=3.7×1010Bq),术前计划植入粒子数目为50(12~81)颗。根据术前计划在3D-PCT引导下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术后实际植入粒子数目为53(10~82)颗。评估剂量学参数包括D90D100V100V150V200、靶区外体积指数(EI)、适形指数(CI)和均匀性指数(HI),以及危及器官剂量D2 cm3D1 cm3D0.1 cm3。术前计划与术后计划参数的比较采用相关样本非参数检验。结果 术后实际植入粒子数目多于术前计划设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55,P<0.05)。术后计划与术前计划的靶区剂量学参数D90D100V100V150V200、EI、CI和H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肠道的D2 cm3D1 cm3D0.1 cm3、直肠D0.1 cm3的术后计划与术前计划剂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D2 cm3D1 cm3术后计划剂量低于术前计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00、-2.240,P<0.05)。结论 3D-PCT辅助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盆壁复发宫颈癌,通过术中剂量优化,术后实际剂量达到术前计划设计,可以保证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盆壁复发宫颈癌的剂量精确实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测量并计算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舌下腺恶性肿瘤的放射剂量在口底靶区及靶区周缘黏膜、颌骨、皮肤等组织器官的分布,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利用仿生物人体模型进行实验,分别使用活度为29.6、25.9 MBq/粒的125I放射性粒子31粒,处方剂量(即周缘匹配剂量)120 Gy,模拟对单侧舌下腺恶性肿瘤进行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疗,采用热释光剂量计测量并计算口底靶区及周围组织器官的剂量值,采用辐射自显影胶片绘制剂量分布曲线.结果 靶区中心剂量达到390~500 Gy,靶区边缘剂量达到160~480 Gy,靶区边缘外1 cm剂量达到90~170 Gy.皮肤的接受剂量为25~81 Gy,下颌骨靶区外的接受剂量为7.9~67 Gy.靶区内剂量分布无明显冷区.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口底区舌下腺恶性肿瘤,可以达到有效的靶区内治疗剂量分布.对周围组织的放射剂量在安全限值以下.对下颌骨的放射剂量较小,减少了放射性骨损伤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后密切接触者受照射的有效剂量及警戒时间,科学指导各人群减少辐射损伤。 方法 术后24 h内,采用袖珍辐射仪,监测20例患者距植入部位垂直距离30和100 cm处(模拟密切接触者)的剂量率,根据公式计算相应人群在不同距离受照射的有效剂量及警戒时间。 结果 术后患者植入部位垂直距离30和100 cm处,受照剂量率均随时间延长而衰减(30 cm: t=6.236、6.236、6.235, P<0.05;100 cm: t=7.310、7.315、7.314, P<0.05),且同一时间点30 cm处均大于100 cm处(t=5.962、5.961、5.961、5.962, P<0.05),具有时间-距离效应;同一人群(用相同距离数据模拟),其有效剂量随时间而减少;与术后患者接触时,同住成年人、同住未成年人及孕妇、同事、同床成年人的警戒时间为:0、54、78和109 d。 结论 在各自警戒时间之后,各人群与术后患者接触可以保证自身安全;警戒时间内,则需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胃管治疗晚期食管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初步疗效。方法 选择10例晚期食管癌患者,根据术前CT影像,在治疗计划系统中勾画肿瘤靶区,处方剂量60 Gy,粒子放射性活度2.22×107 Bq,估算出125I粒子数,选择合适的胃管,根据肿瘤位置于胃管外周按一定的规律固定上125I粒子,制成粒子胃管。在C臂X射线透视下将其置入到患者食管内肿瘤部位,并随访。结果 10例患者125I粒子胃管均顺利置入,未出现食管穿孔、出血等并发症,且术后均未出现胸痛、出血、肺炎等相关并发症。术后1个月所有患者的吞咽困难, Stooler 分级评分均为2~3级,其中1例在术后3个月死于其他基础疾病,6例在术后4个月时吞咽困难, Stooler 分级评分达到0~1级,3例达到1~2级。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胃管既能提供鼻饲,解决营养问题,又能腔内照射肿瘤,抑制肿瘤生长,临床使用是安全、可行的,可作为晚期食管癌患者的一种姑息性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唾液腺腺源性癌局部与区域治疗失败的发生规律,分析影响其局部与区域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 按照病例纳入标准,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至2012年8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经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的唾液腺腺源性癌患者,并对影响局部区域控制的因素(年龄、性别、病理学分型、原发或复发、TNM分期、部位、放疗史、治疗情况、周缘剂量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经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的唾液癌患者449例,局部与区域治疗失败共94例,其中局部病理区域均治疗失败者6例,单独局部治疗失败者77例,单独区域治疗失败者11例。局部与区域治疗失败率为20.9%,局部区域治疗失败的复发时间为1.2~117.6个月,平均复发时间是16.2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放疗、周缘剂量是经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唾液腺癌的局部区域失败的保护因素(OR=0.458、0.297、0.982,P<0.05);年龄、分期是经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唾液腺癌的局部区域失败的危险因素(OR=1.250、1.483,P<0.05)。结论 经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的唾液癌患者,有20.9%局部区域治疗失败率。手术、放疗、周缘剂量是保护因素,年龄、分期是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Purpose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the combination of surgery plus postoperative iodine-125 interstitial brachytherapy for treatment of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ACC) of the parotid.Methods and MaterialsThis study included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data of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ostoperative iodine-125 interstitial brachytherapy for histology-confirmed ACC of the parotid between January 2002 and November 2018 in Peking University Hospital of Stomatology. Acute and long-term radiation-related toxicities were assessed by the criteria of the Radia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 and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Multivariate analysis was used to identify the factors affecting overall survival, disease-free survival (DFS), and distant metastasis–free survival (DMFS).ResultsA total of 86 patients (53 women; median age 50 years, SD = 13.1) were included. Median followup was for 45.5 months. About half the patients (44/86, 51.3%) had clinical stage IV disease. Local recurrence occurred in 11 of 86 (12.8%) patients. No patient had nodal metastases in the followup period. The five- and 10-year DFS rates were 74.8% and 66.6%, respectively. The mean DMFS was 60.6 months. On multivariate analysis, preoperative facial palsy, type of surgery, perineural spread (PNS), and distant metastases were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 for DFS; preoperative facial palsy, nodal metastases, and PNS were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 for overall survival; and preoperative facial palsy, type of surgery, PNS, and pathological type were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 for DMFS.ConclusionsThe combination of surgery and iodine-125 interstitial brachytherapy appears to be an effective and safe treatment for primary ACC of the parotid.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125I粒子源照射对SD大鼠背根神经节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把体重150~180g的12只成年雄性SD大鼠用随机表法等分成6组;在l~6组大鼠的第5腰背根神经节周围分别植入O(钛质空壳作为健康对照组)、14.8、18.5、22.2、25.9和29.6 MBq的125I粒子源,观察大鼠的行为改变,在植入后不同时期,将大鼠分批处死,用Olympus BX51生物光学显微镜观察植入不同活度粒子,照射不同时间后,神经节及周围肌肉组织的形态学改变,并估算背根神经节受到的剂量.结果 125I粒子源植入后,大鼠的运动功能没有受到影响,7d后体重自然增长.光学显微镜结果显示,钛质空壳植入后引起个别神经节细胞轻度水肿,但核仁清晰,细胞质正常.18.5 MBq的125I粒子源植入30 d后,与植入14 d相比,细胞肿胀更明显,还出现了脱水核固缩、核碎裂现象.29.6 MBq的粒子源植入60d后大量细胞核消失、细胞核溶解、细胞质失水皱缩.同时,活度越大,粒子植入时间越长,神经节周围的肌肉组织纤维化越显著.结论 受到125I粒子源的照射后,背根神经节及周围组织的损伤程度与照射强度存在剂量依赖关系.植入125I粒子源可能对各种难治性疼痛产生一定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腮腺区后的位置稳定性。 方法 随机选择10例行125I粒子腮腺区组织间植入治疗的患者,植入后1周内使用放射治疗模拟机拍摄两张不同角度的平片,计数粒子数量,并通过治疗计划系统(TPS)做平面剂量分析,计算处方剂量的50%、100%、150%等剂量曲线所包围的面积、剂量均匀指数。粒子植入后2个月,重复上述过程,比较两次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次检查粒子数量一致。处方剂量50%、100%、150%等剂量曲线所包围面积以及剂量均匀指数包括粒两次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腮腺嚼肌区后,位置稳定,使治疗效果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125I粒子腮腺区组织间近距离治疗对面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对无面瘫的21例腮腺原发癌患者,采用外科手术切除(保存面神经),术后1周行125I放射性粒子腮腺区组织间治疗,粒子活度24.05×106~25.9×106 Bq,处方剂量60 Gy。应用House-Brackmann(HB)评价系统和面神经肌电图对患者分别进行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随访时间4年。按照面神经功能分区评价的方法,以神经传导潜伏时为指标,将患侧面神经分为异常组和正常组,分别与健侧相应面神经分支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面瘫,随访术后6个月内均恢复至术前正常水平;面神经患侧异常组与健侧对应神经分支传导潜伏时的差异在术后1周至术后6个月具有统计学意义( t= 2.362, P= 0.028),患侧较健侧明显延长,而术后1~4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面神经患侧正常组与健侧对应分支神经传导潜伏时的差异在术后1周具有统计学意义( t=2.522, P=0.027 ),患侧较健侧延长,而术后2月~4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25I 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不影响腮腺癌术后面神经功能的临床恢复,对面神经无迟发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3D打印模板(共面和非共面)辅助治疗软组织肉瘤术前、术后的剂量学比较,探讨其应用的精确性。方法 2015年12月—2017年7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3D打印模板辅助CT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的软组织肉瘤患者19例,共25处病灶。所有患者行术前病情评估、CT模拟定位、术前计划设计、3D模板打印、3D模板复位、插植粒子针和粒子植入、术后剂量学评估、术后护理及定期随访。对比术前、术后剂量学参数。筛选位于躯干及四肢浅部的软组织肉瘤10例,分别设计共面模板和非共面模板引导的术前计划,对比两种模板引导下术前计划的剂量学参数。结果 设计制作3D打印模板25块,共25处病灶,术前、术后剂量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位于躯干及四肢浅表并使用3D打印共面模板与非共面模板引导的术前计划各剂量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3D打印模板辅助125I粒子植入治疗软组织肉瘤具有较好的定位精确性。对位于躯干及四肢浅部的软组织肉瘤,建议优先选择3D打印共面模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