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肠道作为人体巨大的细菌库,其微生态系统复杂多变。通过肝肠轴,肠道和肝脏不仅在解剖和功能上密切相连,两者的免疫也息息相关。近年来,肠道微生态与肝病免疫关联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肠道微生态与肝脏疾病的免疫往往互为因果,肠道微生态失衡,通过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和损伤分子模式导致肝脏免疫激活从而肝病发生与进展;反之,肝脏疾病免疫反应也破坏肠道微生态。深入研究肠道微生态与肝脏疾病免疫的关系,为通过肠道微生态的调控对肝脏疾病免疫影响提供新的治疗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2.
肠道稳态的平衡包括肠道菌群的稳定和肠道物理、免疫屏障的稳定。在药物、酗酒、饮食、肝脏疾病等因素的作用下,肠道稳态的平衡可能遭到破坏。由于肝脏和肠道通过肝肠轴相连,肠道稳态失调能够引起肠道菌群异位,使肝脏直接暴露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攻击,加重肝脏炎症反应,引起肝纤维化,甚至诱发肝癌。因此,肝脏疾病和肠道稳态失调有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特点。应用微生态制剂、抗生素及胃肠动力药改善肠道稳态失调能够为肝脏疾病的治疗提供帮助。特定肠道菌种的提取与相关诊治也为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雄激素剥夺疗法是晚期前列腺癌的一线疗法。虽然雄激素剥夺治疗初期疗效确切, 但治疗后出现的临床问题, 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还将因其进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 影响疗效, 甚至危及健康或生命。肠道微生态与肠道局部疾病有关, 也与肝脏、神经系统等多系统疾病息息相关, 但其与前列腺癌之间的关联研究尚少。前列腺癌的雄激素剥夺疗法会影响前列腺癌患者的肠道微生态, 从而诱导一些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CRPC的形成。本文分别从肠道微生态多样性、肠道菌群结构以及功能通路改变的角度, 阐述前列腺癌雄激素剥夺疗法对肠道微生态产生的微生态影响, 并提出相应对策, 如粪便微生物移植、口服抗生素和益生菌等, 以调节肠道微生态, 改善前列腺癌雄激素剥夺疗法疗效与预期, 为晚期前列腺癌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稳定的肠道微生态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保障和必要条件。肠道微生态的失衡和紊乱与多个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与肠道疾病的关系尤为密切。放射性肠炎是腹盆腔及腹膜后恶性肿瘤患者经放射治疗后并发的肠道放射性损伤,它的发生发展过程很复杂。肠道微生态失衡是形成该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它的常规药物治疗效果非常有限,以调整肠道微生态为核心的治法表现出较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本文从肠道微生态对放射性肠炎发生发展的影响机制进行综述,为临床通过调整肠道微生态治疗放射性肠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近年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不断探索肠道微生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及其在疾病中的角色。已经发现肠道菌群参与到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之中,并开始尝试以调节肠道微生态作为治疗疾病的新方法。但肠道微生物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还待进一步探究,本文就肠道微生态在各种常见疾病中的影响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6.
 目前已有较多对肝脏疾病的肠道微生态变化的研究成果,并且微生态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终末期肾病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变化的研究方面则较少,至于这类患者中行腹膜透析者的肠道微生态状况则未见报道。本文通过复习国内、外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并加以综述,初步从理论上论证腹膜透析与肠道微生态之关联性研究的可行性,并由此推论应用肠道微生态制剂可能有效降低此类患者腹膜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刘峰  严晶  卢冬雪 《中医学报》2019,34(9):1859-1863
中医的整体观、阴阳学说、藏象学说、脾胃学说、肺肠相表里理论、正邪学说等基础理论与肠道微生态及宿主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来源于后天,用之于后天,受内外环境额影响,既是对立统一的,又有着和中医相似的阴阳、脏腑及正邪属性。肠道微生态是当下研究热点,其完善的理论和技术及研究结果为中医药的研究打开了一扇门。中医中药与肠道微生态的互相调节作用已被证实,肠道微生物可以促进中药的吸收,提高中药的效能;中药也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失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目前肠道微生物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动物实验上,且与中医药相关的可检索文献甚少,今后需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理论研究、辨证论治及作用机制研究,明确中医药对肠道微生态的多靶点、多途径的机制,深入到肠道菌群的结构与功能上,为中医药在肠道微生态以及相关疾病的治疗靶点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报》2019,(9):1859-1863
中医的整体观、阴阳学说、藏象学说、脾胃学说、肺肠相表里理论、正邪学说等基础理论与肠道微生态及宿主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来源于后天,用之于后天,受内外环境额影响,既是对立统一的,又有着和中医相似的阴阳、脏腑及正邪属性。肠道微生态是当下研究热点,其完善的理论和技术及研究结果为中医药的研究打开了一扇门。中医中药与肠道微生态的互相调节作用已被证实,肠道微生物可以促进中药的吸收,提高中药的效能;中药也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失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目前肠道微生物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动物实验上,且与中医药相关的可检索文献甚少,今后需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理论研究、辨证论治及作用机制研究,明确中医药对肠道微生态的多靶点、多途径的机制,深入到肠道菌群的结构与功能上,为中医药在肠道微生态以及相关疾病的治疗靶点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且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各类菌群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共生关系,同时,胃肠道与肝脏之间通过门脉循环形成紧密的解剖、功能双向联通网络,进而相互维持稳态。“肠-肝轴”理论在肝脏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具有深远意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与肝脏疾病密切相关,它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通路影响肝脏病理生理学进程。在病理情况下,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菌群生态失调、功能紊乱时,肠道菌群则会与宿主免疫系统及其他类型细胞产生多种相互作用,进而导致肝脏脂肪变性、炎症、纤维化,继而引发各类肝脏疾病,如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急性肝衰竭、肝细胞癌等。 越来越多关于益生元/益生菌改善肝病的报道逐渐打开了以菌治病的新世界。因此,肠道微生物群落里隐藏的潜在信息和价值是无穷的。为了更加全面地探究各类复杂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我们仍需继续深入了解某些特定的肠道微生物在参与肝脏损伤进程、改善疾病进程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找寻科学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奠定基础。现有综述报道很少同时阐述肠道菌群与急性及慢性肝脏疾病的密切关系。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讨近年来关于急性及慢性肝损伤的研究成果,并得出结论:肝脏的解剖结构促成其与肠道菌群形成彼此沟通的紧密网络,而肠道菌群则是调节肝脏生理、病理功能的重要参与者。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肠道微生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由于肠道微生态结构的庞大与复杂,肠道菌群失调导致人体疾病的机制也复杂多样,并且也是医学界的难题。本文就肠道微生态与人体疾病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功能性便秘(FC)是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与肠道微生态密切相关,针刺能够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改善功能性便秘症状.本研究从肠道微生态与功能性便秘的关系、针刺改善功能性便秘的可行性及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功能性便秘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肠道胆汁酸受体(FXR)作为核受体超家族的一员,主要由胆汁酸激活,肠道菌群可通过代谢胆汁酸,改变胆汁酸组成来影响肠道FXR活化状态。肠道FXR激活后,通过调节下游基因表达,参与调节胆汁酸、糖、脂质代谢;通过影响胆汁酸合成参与调节炎症反应及肝脏肿瘤发生,可作为胆汁淤积、代谢性疾病、炎症性肠病、肝脏肿瘤等疾病治疗的重要靶点。肠道FXR激活后可能不利于改善糖、脂代谢紊乱,但可减轻胆汁淤积、改善肠道炎症、减少肝脏肿瘤发生。  相似文献   

13.
“培土生金”源于中医五行学说土生金的相生规律,中医认为五行对应五脏,脾属土,肺属金,脾胃虚而不能滋养肺部,需借调理脾胃上输精微营养肺脏,循环相守。以往西医研究调节胃肠道菌群以治疗肺部疾病有积极意义,而胃肠道微生态属于中医脾胃范畴。为此本文从“培土生金”的中医理论到调理脾胃改善肠道菌群失衡进而影响肺系病的治疗进行阐述,探讨肺系疾病与肠道微生态关系,为临床进一步治疗肺系疾病提供中医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与年龄密切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肿瘤、肌肉骨骼疾病等是影响长寿和健康的突出难题,同时降低人群生活质量、增加社会及家庭负担.肠道微生态作为新近的研究热点,与上述几种疾病的关系逐渐被揭示,其与长寿的关系也开始受到关注.本文就长寿人群肠道微生态的变化、肠道微生态对长寿的可能作用机制及以肠道微生态为靶点的长寿干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肠道菌群在多种疾病中具有特征性改变,并参与疾病的发生与进展。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与功能性便秘存在相关性,且肠道微生态制剂对功能性便秘具有治疗作用。本文从功能性便秘的肠道菌群改变、发生机制、与“脑-肠-菌”轴的关联及肠道微生态的治疗等方面,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阐述肠道菌群与功能性便秘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肠道菌群与人体多种疾病都密切相关,可直接影响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近年来,随着胰腺疾病研究的不断进展,人们发现胰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变化密切相关。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讨论了肠道菌群与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关系及微生态治疗在胰腺炎治疗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或功能失调与多种疾病相关。粪便微生物群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通过将供体微生物群移植至受体肠道内,重建受体肠道微生态结构,进而治疗与肠道微生物群失调相关慢性疾病的一种微生态疗法,其适应证已从肠道疾病扩展到肠道外疾病。尽管FMT可治愈90%的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然而FMT在其他复杂疾病中的疗效不尽相同,且在治疗相同疾病患者时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这表明存在多种因素影响FMT治疗疾病的疗效。本文从供体和受体两方面对FMT中供体微生物群植入和临床疗效的影响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生物钟是将个体节律与外部时间联系起来的重要机制,能预测并响应时间变化,决定睡眠—觉醒周期,参与调节摄食、体内激素水平等多种生理行为的昼夜节律。哺乳动物体内中枢生物钟能够调节肠道、肝脏、胰腺等外周生物钟,维持各器官稳态并同步运行,并能通过调控进食和睡眠等诱导肠道微生物结构、数量和定植行为的昼夜改变。肠道微生物是肠道微生态的核心部分,能够对包括大脑在内的多器官、多系统发挥调节作用,并被证明是宿主生物钟分子节律性表达以及多种昼夜节律活动的驱动因素。过去几年已经部分揭示了关于哺乳动物肠道微生态和生物钟之间的关联以及它们对疾病的影响,但仍需进一步探究它们在不同疾病背景下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本文综述了目前关于哺乳动物生物钟与肠道微生态间双向调控关系的研究以及所涉及的可能机制,以期未来能够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干预措施和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9.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的急性危重症疾病之一,引发该疾病发生的致病因素有多种,如酒精因素、感染因素、梗阻因素以及肠道微生态因素等,其中,在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各种内毒素、细胞体液因子等介质促使肠腔内细菌及毒素移位、肠壁通透性增高均可诱发感染,不仅会对患者其他脏器功能产生损害,同时,也是导致急性胰腺炎患者死亡的第二原因,可见肠道微生态平衡与急性胰腺炎发病、病情发展均有密切关联。本文主要简述了急性胰腺炎与肠道微生态的概念,分析了肠道微生态对急性胰腺炎发病的影响,并对肠道微生态在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总结,以期能为后续临床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肝硬化及其并发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明确其发病机制,寻找治疗相关疾病的有效方案迫在眉睫。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可以通过破坏肠道黏膜完整性、促进炎症因子的表达、引起肠道菌群易位等多种机制促进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及进展,靶向肠道微生态可能成为未来治疗肝硬化及其相关并发症的新方式。因此,本文就肠道菌群在肝硬化及其相关并发症发生及治疗中的作用和可能机制做一评述,明确目前基于肠道微生态在肝硬化及其相关并发症发生与治疗中的作用,为未来肝硬化发病机制及其相关并发症的治疗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