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胃间质瘤26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与目的: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是起源于间叶组织的肿瘤,胃是消化道间质瘤的最常见的发生部位,以往外科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手段,随着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在肿瘤中的表达的发现,胃间质瘤的诊治出现了重大的进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6例胃间质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胃间质瘤的病理特点、治疗方式以及影响预后的凶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本院普外科收治的26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其中3例术后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剂量为400 mg/d.分析全部病例的临床病理结果及随访资料.结果:全部患者肿瘤切除率100%,发现肝转移3例,一并手术切除转移灶.复发转移6例,其中低度危险组1例,中度危险组1例,高度危险组4例.肿瘤大小从2~15 cm(中位数5.5 cm).术后病理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D117阳性24例(92.3%)、CD34阳性21例(80.8%),Vimentin阳性25例(96.2%).术后3例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6个月以上,1例目前无瘤生存,1例肝脏带瘤生存,1例6个月后死亡.本组随访时间4~36个月,术后失访4例(15.3%),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全组病例1、3生存率分别为96.2%和84.6%.结论:肿瘤大小、核分裂相、免疫组织化学指标是判断胃间质瘤预后的重要指标,发生转移者预后差.手术仍是胃间质瘤的首选方式,靶向治疗可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2.
96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外科治疗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 96例经手术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117、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 (SMA)和S 10 0的表达情况。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率CD117为 79.2 % (76 / 96 )、CD34为 5 8.3% (5 6 / 96 )、SMA为 35 .4 % (34/ 96 )、S 10 0为 9.4 % (9/ 96 )。良性 2 3例 ,恶性 73例。恶性组病例中 ,首次手术中切除大网膜 39例 ,未切除大网膜 34例 ,转移复发率分别为 5 .1%和 2 6 .5 % (P <0 .0 5 ) ;手术切除肠管断端距肿瘤 >5cm 4 6例 ,≤ 5cm 2 7例 ,转移复发率分别为 6 .5 %和 2 9.6 % (P <0 .0 5 )。良、恶性胃肠道间质瘤 5年生存率分别为 91.5 %和 5 7.3%。结论 CD117及CD34等免疫标记物配合使用可以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准确率。采用合理的首次手术治疗及大网膜预防性切除可减少胃肠道间质瘤的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2000年1月至2005年11月收住23例GIST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例均行手术治疗,按纪小龙等提出的标准分类,良性7例;潜在恶性9例;恶性6例.免疫组织化学CD117阳性95.65%;CD34阳性82.61%.18例随访中,3例复发及转移,复发时间为1年3个月~2年8个月,2例行再手术治疗.结论 GIST好发于中年人,腹腔内以胃小肠多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免疫组化的检测是确诊重要手段,手术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方式,对于肿瘤>5 cm应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特征,探讨其诊断和治疗,并评价预后。方法对2002年1月-2007年3月5年期间收治的47例胃肠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完成随访。结果47例病人中CD117阳性40例(85.1%),CD34阳性39例(83.0%),S-100阳性10例(21.3%),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3例(6.4%),结蛋白desmin全部阴性。结论CT结合内镜检查可提高诊断率,最终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是诊断GIST的重要标记物,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效果满意.恶性GIST宜行较大范围的切除术,必要时须行联合脏器切除。  相似文献   

5.
食管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食管间质瘤的特殊临床病理改变.方法: 收集21例食管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资料,每例常规光镜切片观察,作免疫组织化学SMA ,S100,CD34,CD117,CKp抗体等标记.结果: 食管间质瘤临床症状以吞咽困难为主,肿瘤直径<3.0cm者17例,>6.0cm的4例.肿瘤无出血坏死,瘤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核分裂0-4个/50HPF.免疫组化染色:CD34阳性20例(20/21),CD117阳性(20/21),SMA阳性20例(20/21),S100蛋白阳性1例(1/21). 结论:食管间质瘤临床症状与食道癌相似,病理改变以良性肿瘤为主.  相似文献   

6.
胃间质瘤79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与预后相关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79例发生于胃的GIST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通过超声内镜、CT、消化道钡餐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肿瘤,明确诊断需通过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79例中,CD+117 73例 (93%)、CD+34 66例(83%),经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83%,5年无瘤生存率72%.结论 发生于胃的GIST首选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肿瘤出血、坏死及Fletcher分型是影响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中的表达及其在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对15例原发及3例转移复发ESS进行CD10、SM-MHC、h-caldesmon、AE1/3、CD99、Ki-67、CD34、c-kit、ER、PR的检测,并与其病理组织形态、临床并发症、鉴别诊断及预后对照。结果 17例CD10阳性,其中13例强阳性,7例伴平滑肌分化,3例伴上皮样分化,7例伴性索样分化;ER13例阳性,PR16例阳性; Ki-67 36 %~78 %。结论 子宫内膜间质肿瘤可伴多方向分化,主要为平滑肌和性索样分化;CD10是诊断子宫间质肿瘤的特异抗体,结合组织形态及SM-MHC、h-caldesmon等标记可增加其特异性;ER、PR常规检测主要用于指导孕激素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8.
化生性胸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化生性胸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例化生性胸腺瘤的临床资料,手术切除组织光镜切片观察,另作10项免疫组织化学标记,CKp,EMA,Vimentin,SMA, Ki-67,CD3和CD5,TdT,CD20.结果:2例化生性胸腺瘤均为女性,前上纵膈包膜完整的肿瘤,由上皮细胞岛和梭形细胞束构成.上皮细胞岛CKp 阳性,Vimentin 阴性,梭形细胞Vimentin阳性,CKp和EMA阴性.瘤组织CD3,CD5,TdT和CD20阴性.Ki-67核阳性细胞指数<5%,肿瘤无坏死. 结论:化生性胸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胸腺肿瘤,诊断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手术切除为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例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的临床资料,手术切除组织光镜切片观察,另作9项免疫组织化学标记,CKp,EMA,Vimentin,SMA,MSA,CD34,CD99,S-100,CD68.结果:2例男女各1例, 肿瘤由梭形细胞区和星形细胞黏液样区构成,1例有典型的巨形菊形团样结构.肿瘤呈浸润性生长,易复发.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瘤组织CKp,EMA,Vimentin,SMA,MSA,CD34,CD99,S-100,CD68阴性,Vimentin阳性.结论: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的诊断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手术切除为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哈英娣  李宁  杨艳丽 《陕西肿瘤医学》2009,17(12):2331-2333
目的:了解食管间质瘤的特殊临床病理改变。方法:收集21例食管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资料,每例常规光镜切片观察,作免疫组织化学SMA,S100,CD34,CD117,CKp抗体等标记。结果:食管间质瘤临床症状以吞咽困难为主,肿瘤直径〈3.0cm者17例,〉6.0cm的4例。肿瘤无出血坏死,瘤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核分裂0—4个/50HPF。免疫组化染色:CD34阳性20例(20/21),CD117阳性(20/21),SMA阳性20例(20/21),S100蛋白阳性1例(1/21)。结论:食管间质瘤临床症状与食道癌相似,病理改变以良性肿瘤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