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根除幽门螺旋杆菌(Hp)在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72例符合难治性ITP诊断标准且经C14呼气试验Hp阳性的患者纳入试验.在根除Hp治疗前及结束后,定期复查血小板计数,并在治疗结束后进行评估.结果 72例患者治疗后2周、4周、3个月血小板计数均呈递增趋势.基本治愈23例,缓解19例,进步16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80.6%.结论 根治Hp可以作为治疗合并Hp感染的难治性ITP患者行之有效的非免疫抑制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单独抗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血小板恢复情况.方法 选择35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伴Hp感染,并且血小板大于30×109/L的患者;单独抗Hp感染,以根除Hp感染,观察治疗前后血小板变化,考察Hp根除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血小板变化情况.结果 35例患者Hp根治率达到82.9%(30/35),需要1~2个疗程达到Hp阴性,治疗前血小板中位数37×109/L;Hp转阴后血小板中位数62×109/L; 30例Hp根治后,其中4例(13.3%)达到良好反应,17例(56.7%)达到部分反应.结论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Hp感染,Hp根除后,血小板减少有不同程度改善,甚至部分达到良好反应,这种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根治后血小板恢复情况。方法30例患者在治疗前后测血常规及幽门螺旋杆菌(HP),后者用13-C尿素呼吸实验测定。用质子泵抑制剂及两种抗生素根治HP。结果30例(ITP)患者中有21例HP阳性,阳性率为70%,HP根治率为85.7%(18/21)。1例患者因4d时出现皮疹停止治疗。10例患者(55.6%)患者血小板得到恢复。2例复治,HP根除后,血小板恢复。3例无HP感染者,给予同样治疗,血小板无显著增加。此外,根治治疗不影响胃溃疡患者血小板计数。结论ITP合并HP感染患者,HP根治可作为一线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胃肠外疾病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治疗进行探析。方法:选取2010年1月量2012年1月合并幽门螺旋杆茵阳性的78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58例缺铁性贫血患者和50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将其分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实验组(A1组)、特发性血小扳减少性紫癜对照组(A2组)、缺铁性贫血实验组(B1组)、缺铁性贫血对照组(B2组)、心绞痛实验组(C1组)、心绞痛对照组(c2组),各实验组患者采用对症治疗加抗HP治疗,各对照组则采用单纯对症治疗,对各病证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各类病证实验组患者其临床疗效和转阴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同类病证对照组患者,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肠外疾病患者进行抗HP加对症治疗在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同时能有效提高其疾病的临床疗圣,  相似文献   

5.
钱文辉 《九江医学》2007,22(3):34-34,36
笔者对我院2004年2月至2007年5月收治的经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提出存在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34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中21例采用激素联合抗HP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全部63例中男42例,女21例,中位年龄41岁,均符合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对临床上确诊为胃部HP感染患者采取根除治疗的疗效监测价值。方法对134例胃部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患者在根除治疗过程中,进行^14C-UBT动态检测与治疗结束后1个月时行快速尿素酶试验(RUT),比较两种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抗生素三联疗法第2周^14C-UBT阴性(HP根除)率为63%、疗程结束时(第4周)^14C-UBT阴性(HP根除)率为76%、治疗结束后1个月时(第8周)^14C-UBT阴性率为93%;治疗结束后1个月时RUT阴性率为91%。结论^14C-UBT与RUT具有较高的一致性,^14C-UBT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测手段对胃部HP感染患者根除治疗的疗效具有较好监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幽门螺杆菌(HP)的关系及抗HP治疗在ITP患者中的意义。方法选取71例确诊为ITP的初治总者,采用14碳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分为HP阳性者48例和HP阴性者23例。HP阳性者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24例,泼尼松组24例,HP阴性者23例为对照组,联合用药组予抗HP治疗及泼尼松治疗,泼尼松组、对照组仅用泼尼松治疗。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2周、4周、3个月血小板计数均呈递增趋势,联合用药组增加最明显,同时与泼尼松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但泼尼松组和对照组血小板计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联合用药组、泼尼松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67%、62.50%、56.52%,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泼尼松组(P〈0.05)、对照组(P〈0.01);泼尼松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P感染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有一定的相关性,对HP阳性的ITP患者行抗HP治疗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韩洁  蒙长虹  杨慧  韩静  赵志清  王秀兰  庞保东 《西部医学》2009,21(12):2125-2127
目的了解幽门螺杆菌(HP)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中的感染情况,观察根除HP治疗儿童ITP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67例ITP患儿进行13C尿素呼吸试验检测,将确诊HP感染的60例患儿随机分成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研究组采用免疫加根除HP治疗,而对照组只采用免疫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第7天、第1、2、3个月血小板的数目和临床效果。结果267例ITP患儿中有HP感染60例(22.5%),研究组的30例中,成功根除HP26例(86.7%)。治疗后第7天、第1、2、3个月血小板的数目比较显示,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临床效果比较显示研究组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本研究中,HP的感染率为22.5%,采用HP根除治疗的根除率为86.7%,根除HP治疗有助于HP感染的ITP患儿的血小板恢复。  相似文献   

9.
林哲耀  曾雁玲 《中外医疗》2011,30(32):46-46
目的探讨联合抗幽门螺旋杆菌(HP)治疗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 96例HP检测阳性的ITP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8例、对照组48例。实验组给予根除HP治疗,对照组,未给予根除HP治疗。2组均同时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75%VS77.08%,P=0.04)。实验组与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58.33%VS35.42%,P=0.04)。结论 ITP患者对HP阳性者联合应用根治性抗HP治疗后,总有效率及显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抗幽门螺杆菌(HP)感染治疗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39例ITP患者进行HP检测。对HP阳性的患者在原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根除HP治疗。监测血小板数及血小板抗体的恢复情况。结果 22例HP阳性的ITP患者在治疗ITP同时加用抗HP治疗,转阴的16例患者与对照组HP阴性的17例ITP患者在治疗后比较,血小板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小板抗体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HP根除后血小板数及血小板抗体恢复明显。结论 HP感染是ITP诸多发病因素之一,根除HP治疗可能为HP感染的ITP患者提供了一个新的非免疫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儿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方法:自拟中药方剂加丙种球蛋白和激素冲击治疗小儿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3例。结果:一周后33例病儿出血症状均控制,18例(54.55%)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15例(45.45%)血小板计数在50×10 g/L-100×10g/L;15天疗效评定33例均为进步;2个月时疗效评定33例均为良效。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及抗Hp治疗在ITP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确诊为ITP的30例患者,通过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明确Hp感染情况.对Hp阳性者进行抗Hp联合激素治疗,Hp阴性者单纯行激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疗效和血小板的数量变化.结果 30例ITP患者中有19例Hp感染阳性,Hp感染率为63.3%.阳性组联合抗Hp治疗总有效率为89.5%,高于阴性组的63.6%(P<0.05),根除Hp成功组血小板计数高于根除Hp失败组和Hp阴性组(P<0.05).结论 ITP患者Hp感染率较高,激素联合抗Hp治疗对于Hp阳性者疗效优于单纯应用激素的Hp阴性者,根除Hp治疗有助于Hp阳性患者血小板数的提升及疗效维持.  相似文献   

1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发生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与血小板抗原结合,导致血小板被网状内皮系统(主要是脾脏)破坏,出现持续性血小板减少。现有研究报道,部分患者尤其是难治性ITP患者,在幽门螺旋杆菌根治性治疗后血小板数目较前升高。据此,我们对激素治疗两周效果差的ITP患者通过呼吸试验确定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之病人给予杀菌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联合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 ,以及对血小板计数和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将94例HP阳性的ITP患者分为两组 ,每组47例.对照组给予泼尼松治疗 ;观察组给予泼尼松联合根除 HP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1年内复发率 ,并检测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和 T细胞亚群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9 .36% ,对照组为70 .21% ;观察组1年的复发率为36 .17% ,对照组为72 .34% ,两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均明显升高 ,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水平均明显降低 ,但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CD3+CD4+ % 均明显升高 ,CD3+CD8+ % 均明显降低 ,但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 .05).结论 糖皮质激素联合根除 HP治疗ITP临床疗效确切 ,能够提高血小板计数 ,改善T细胞亚群比例失调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根除HP阳性的FD患者的预后。方法:将60例HP阳性的FD患者随机分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奥美拉唑和莫沙必利治疗,治疗组20例给予抗HP治疗:奥美拉唑、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治疗。治疗后4周行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于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1周、6个月分别进行症状评分,将上述结果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结果:治疗组HP根除率90%,其中HP根除组1个月末和6月后的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未根除组症状积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80.0%,与对照组60.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幽门螺杆感染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其疗效显著。提示HP感染与FD之间存在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根除幽门螺杆菌(HP)疗法治疗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ITP)的疗效。方法:对合并HP感染的36例RITP患者随机分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中药联合根除幽门螺杆菌(HP),对照组只清除HP治疗,观察两组血小板上升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72.2%,对照组有效率50.0%,两组比较血小板上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血小板上升明显。结论:中药联合清除HP感染,治疗RITP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王贞 《医学综述》2013,19(15):2726-2728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血液系统的常见出血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针对病因及发病机制进行研究,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是提高该病缓解率及治愈率的关键,但迄今为止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此类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并且发现给予合并Hp感染的患者根除Hp后血小板计数可显著恢复,说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原因与Hp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且治愈率也受到Hp根除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贾万英 《医学综述》2005,11(6):526-527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常见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是由于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并导致出血倾向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虽然目前已确认某些病毒感染在ITP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发现部分存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ITP患者,当根除HP后,血小板也有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aspase-3和bcl-2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阳性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患者B淋巴细胞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HP阳性的难治性ITP患者给予三联抗HP治疗,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外周血B淋巴细胞Caspase-3和bcl-2表达水平。结果:18例HP阳性的难治性ITP患者中,12例治疗有效患者Caspase-3治疗后表达率(38.3±7.2)%较治疗前(16.1±2.5)%明显升高(P〈0.05),bcl-2治疗后表达率(46.4±2.3)%较治疗前(78.6±9.6)%明显下降(P〈0.05),而6例治疗无效患者Caspase-3和bcl-2表达水平却无变化(P〉0.05)。结论:HP感染导致慢性炎性刺激引起难治性ITP患者B淋巴细胞凋亡异常,免疫功能紊乱,血小板计数持续低下,因而清除HP感染成为难治性ITP的一个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脾动脉部分栓塞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方法:对21例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进行脾动脉部分栓塞治疗,分别在术前、术后1d、7d、14d检测血小板抗体、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并对疗效进行6~48个月随访。结果:短、中、远期有效率分别达100%、85.7%、76.2%。结论:脾动脉部分栓塞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好,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