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冠心病是在诸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糖尿病、不良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等多种危险因素的作用下,冠状动脉发生并形成粥样硬化病灶,使得冠状动脉腔径狭小或阻塞,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直至心肌细胞死亡的严重疾病。虽然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低于欧美西方发达国家,但近20年来却呈现显著而持续的上升趋势(1)。冠心病已经成为威胁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严重问题。 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经典治疗包括:(1)药物治疗。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供,如硝酸酯类药物;减慢心率,降低血压以减少心肌氧旁路移植术耗,如β受体阻滞剂;抗血… 相似文献
4.
5.
对由于冠状动脉阻塞引起的缺血性心脏病,通过增加侧枝循环以补充组织血液供应是非常重要的。早期的“前血管新生时代”(preangiogenesis era)主要是采用外科手术,在心外动脉和冠状动脉之间建立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人员发现了有效的促血管新生因于如VEGF、FGF、HGF等,并掌握了将这些蛋白质大量生产的技术,促进了DNA技术和基因导入技术的发展,由此进入了“血管新生时代”。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心脏病是由于冠脉循环改变引起冠脉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心肌损害。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到2020年,缺血性心脏病将占全球总患病人口的5.9%,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将占到11.2%。现代医学对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溶栓治疗、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型术(PTCA)、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冠脉旁路移植术等技术,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冠心病患者的病死率已呈下降趋势,但相当一部分冠心病患者不适用冠状动脉搭桥术、血管内成形术及心肌内激光打孔等治疗,例如广泛冠状动脉弥漫性狭窄病变,以及PTCA术后半年内约25%~50%的再狭窄率,尚无较好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血管新生的理念及其治疗策略已经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促进或抑制血管新生是目前肿瘤性疾病、缺血性疾病和血管性疾病的崭新课题.目前,许多研究者通过治疗性血管新生期望获得缺血性疾病的自我搭桥. 相似文献
8.
魏恒法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22):3031-3031
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因粥样硬化或伴随痉挛所致的、以心肌缺血为主要表现 的心脏病,因此又称为缺血性心脏病.对于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经典治疗包括:①药物治疗. 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液供应,如硝酸酯类药物、钙拮抗剂;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少心 肌耗氧量类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聚集,稳定粥样硬化斑块,如低分子肝素、他汀类药物。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在治疗性血管生成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疗性血管生成(therapeutic angiogenesis)是指通过药物、基因治疗或其他方法促进缺血组织在原有微血管基础上形成新毛细血管,并与原有血管网相交汇,改善供血的一种方法。中医药在治疗性血管生成的基础研究中做了大量的工作,证明许多中药都有很好的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医药对冠心病治疗性血管新生的影响,为冠心病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医院收治的54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药治疗,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经研究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6%(25/2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8%(2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冠心病患者中医药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祛瘀生新法对大鼠治疗性血管新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以傅氏生化汤为代表,探讨祛瘀生新法对治疗性血管新生的有效性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傅民生化汤采用水提醇沉法制成100%口服液(简称SHT)。复制大鼠下肢缺血模型。实验组给予SHT灌胃30天后,取大鼠手术侧内收肌制成冰冻切片,进行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SHT能促进大鼠下肢缺血模型的CD34抗原蛋白的表达,尤其是SHT中剂量和大剂量能明显增加缺血区骨骼肌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同时,SHT各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均明显增强,SHT中剂量组的血管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表达增强明显强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祛瘀生新法用于治疗性血管新生的诱导是可行的,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对VEGF及其受体表达的上调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活血化瘀,瘀血去则新血生,称之“祛瘀生新”。生新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生新血,还包含有生新络的含义,瘀血去,则新血及新络生,生新又反过来促进瘀血祛除,这与缺血性中风治疗性血管新生有异曲同工之妙。活血化瘀可促进缺血脑组织的血管生成生长因子的释放,不仅可促血管新生,改善缺血脑组织的血供,而且还具有促进神经发生、神经营养、神经保护和抗凋亡作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从而为活血化瘀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头针与脑梗塞后血管的早期再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观察头针对脑梗塞患者脑血管的早期再通及梗塞灶的影响。方法 采用针刺患者头皮血管舒缩区的方法 (头针组 )治疗脑梗塞患者 35例 ,并与单纯药物治疗 (对照组 )进行比较。结果 经 TCD及 CT检查显示 ,头针组在脑血管的早期再通 ,梗塞灶的收缩及临床症状的改善与对照组比有显著差异 (P<0 .0 1)。结论 脑梗塞患者早期进行头皮针治疗 ,可以提早血管的再通时间、缩小梗塞灶及改善临床症状。同时减少由于早期使用血管扩张剂而引起梗塞后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祛瘀生新法对脑梗死大鼠治疗性血管新生作用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促血管新生角度研究祛瘀生新中药对脑梗死大鼠缺血半暗带的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祛瘀生新汤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以线栓法复制脑梗死大鼠模型;各治疗组给予祛瘀生新汤灌胃,其余各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给药7d后进行检查。结果祛瘀生新汤各组VEGFmRNA表达水平、VEGF蛋白细胞的表达以及微血管密度均有所增强,特别是祛瘀生新汤中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增强尤其明显。结论祛瘀生新中药可以增强线栓法脑梗死大鼠脑组织CD31阳性微血管密度,有一定的促血管新生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促血管生成因子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根据多年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实践中遇到的类,归结为五大难题,即诊断难:诊断是确定病因病机及决定治疗措施的关键,但高血压病没有对应的中医病名,诊断无从下手;治疗难:辨证论治没有根据,治疗没有原则,使得证型无规律可循;疗效评价难:血压下降而症状可不消失,反之,症状消失血压可不下降,使中医疗效无法被人认可;科研设计难:中医临床优势与西医治疗优势不同,导致科研设计不严谨;成果推广难:辨证论治重复性低,中成药疗效不能肯定,导致高血压中医研究成果推广难。针对五大难题,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为高血压病的临床和中医科研开拓了思路。 相似文献
16.
17.
免疫干预疗法与中医药治疗艾滋病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关崇芬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5):71-74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是一个世人瞩目的课题.中医学在治疗各种慢性、感染性疾病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将为艾滋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方法.近年来,关于艾滋病免疫干预疗法(immune-based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正逐渐受到重视,为研究中医中药治疗艾滋病提供了许多新线索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19.
中医药临床疗效的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赖世隆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3):88-89
1 建立中医药治疗性研究文献系统性分析(Systematic Review)信息库 医学文献的系统性分析是医学科研的基础性工作,对指导临床医学的治疗决策也具有重大的意义。自1992年英国Cochrane合作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国际上对临床医学文献的系统性分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形成了国际性的合作研究网络。在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及卫生部的支持下,华西医科大学已加入该合作网络。中医药临床医学研究文献的系统性分析工作可以说还处于空白状态。医学文献的系统分析不同于传统的描述性综述(Traditional Narrative Review),它是对某一课题或项目所…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治疗黄褐斑5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瑞霞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2,23(4):23-23
1临床资料 本组50例病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未婚12例,已婚38例,病程最短3月,最长6a,年龄20岁~38岁.黄褐斑分布于面颊、目周、鼻周,以两颊为多.多数病人有月经不调史.…… 相似文献